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学的场所,让学生“动口”、“动手”、“动心”、“动脑”,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兴趣、有滋有味,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动口动手 动心 动脑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死”变“活”,由封闭走向开放。可是,有的小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追根溯源,这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问题,没有树立科学的课堂观、学生观。他们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知识的仓库”,认为他们只能简单接受、记忆、存储知识,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导致教法的失误,使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处于被动、不动的地位。为此我认为,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 读一读,让学生“动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应该成为读书课,应该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朗读的过程,即学生亲历体验课文内容的过程。学习生字要读,学习课文更要读。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朗读是一种最经常而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我在教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先指名朗读,然后大家评议,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够好。然后再读,再评议,评后再读……这样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一次一次地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学生在亲历朗读的实践中,学会读书。
朗读课文,不能仅仅出于口,过于耳,更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动脑。《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如,我在教学《雨铃铛》时,课文用“沙沙响”和“丁零当啷”两个拟声词来形容春雨的声音。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感受春雨,我让学生想一想:你觉得春雨还像什么?学生说:“像炒豆子”、“像泼水”、“像钟表走动”、“像大合唱”、“像敲鼓”……然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给落下的雨珠起个名字。学生起的名字有:豆雨子、钟雨、浪雨、星星雨等,学生思维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 画一画,让学生“动手”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描述如诗如画一般生动形象,一篇课文一幅画都反映了客观现实世界。陶冶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他们对形象画画的兴趣由于抽象的语言文字。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黄山石头“奇”、“趣”、“美”,我启发学生画一画黄山石,感受有趣的还可以添上一些背景。于是,学生就把自己对黄山奇石的印象“倾诉”在自己的笔下,充分画出了黄山石头之“奇”、之“趣”、之“美”。学生通过了“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如,《画家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了解文中的五个孩子的家乡后,我又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家乡,并动手画一画,如此一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演一演,让学生“动心”
课堂表演形式活泼,学生积极性高,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让学生成为课文内容的一员,成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也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演一演”。
低年级童话类课文比较多,这些课文一般都适合表演,符合儿童好表现的心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演一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一文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小鱼和青蛙,不仅要表现出课文中描写的动作、表情,还要有各自的对话和表白。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进行了表演。表演是一组比一组精彩,他们演活了天真、好奇的小鱼和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青蛙。这样,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口语训练。再如,教完《狐假虎威》一文后,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表演,扮演狐狸的孩子演出了狐狸大摇大摆、神气活现的模样;扮演老虎的孩子就表现出了将信将疑、东张西望的样子;扮演小动物的孩子就表现出纳闷而又惊慌失措的神情。因为学生对课文有了理解,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表演,通过表演又使他们对故事的寓意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效地课堂表演不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表演中读思感悟,提高了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4 写一写,让学生“动脑”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课文中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但课文中有些故事往往没有明确写出它的结果,这样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很有好处。教师要抓住这些意犹未尽的地方,让学生动脑思考、探究、交流,并动脑写一写。
如《狼和小羊》一课,故事的结尾写到:“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我适时的点拨道:“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小羊一定会被狼吃掉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根据各自的理解,说出许多不同的想法,为故事找到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课后把故事续写下去,以进行写的训练,巩固说的结果。再如学习了《荷叶圆圆》一课,我让学生进行了片段仿写。学生写到圆圆的荷叶是小蚂蚁的舞台,小蚂蚁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圆圆的荷叶是蝴蝶的休息亭,飞累的蝴蝶在上面歇歇脚,展动着美丽的翅膀;圆圆的荷叶是小朋友的太阳伞;圆圆的荷叶给我们带来了清凉,带来了欢乐。
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的,趣味生动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会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更新理念,以现代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我们肥沃的教育土壤上开出鲜艳的花朵。
关键词:语文教学动口动手 动心 动脑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死”变“活”,由封闭走向开放。可是,有的小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追根溯源,这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问题,没有树立科学的课堂观、学生观。他们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知识的仓库”,认为他们只能简单接受、记忆、存储知识,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导致教法的失误,使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处于被动、不动的地位。为此我认为,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 读一读,让学生“动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应该成为读书课,应该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朗读的过程,即学生亲历体验课文内容的过程。学习生字要读,学习课文更要读。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朗读是一种最经常而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我在教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先指名朗读,然后大家评议,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够好。然后再读,再评议,评后再读……这样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一次一次地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学生在亲历朗读的实践中,学会读书。
朗读课文,不能仅仅出于口,过于耳,更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动脑。《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如,我在教学《雨铃铛》时,课文用“沙沙响”和“丁零当啷”两个拟声词来形容春雨的声音。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感受春雨,我让学生想一想:你觉得春雨还像什么?学生说:“像炒豆子”、“像泼水”、“像钟表走动”、“像大合唱”、“像敲鼓”……然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给落下的雨珠起个名字。学生起的名字有:豆雨子、钟雨、浪雨、星星雨等,学生思维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 画一画,让学生“动手”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描述如诗如画一般生动形象,一篇课文一幅画都反映了客观现实世界。陶冶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他们对形象画画的兴趣由于抽象的语言文字。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黄山石头“奇”、“趣”、“美”,我启发学生画一画黄山石,感受有趣的还可以添上一些背景。于是,学生就把自己对黄山奇石的印象“倾诉”在自己的笔下,充分画出了黄山石头之“奇”、之“趣”、之“美”。学生通过了“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如,《画家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了解文中的五个孩子的家乡后,我又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家乡,并动手画一画,如此一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演一演,让学生“动心”
课堂表演形式活泼,学生积极性高,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让学生成为课文内容的一员,成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也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演一演”。
低年级童话类课文比较多,这些课文一般都适合表演,符合儿童好表现的心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演一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一文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小鱼和青蛙,不仅要表现出课文中描写的动作、表情,还要有各自的对话和表白。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进行了表演。表演是一组比一组精彩,他们演活了天真、好奇的小鱼和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青蛙。这样,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口语训练。再如,教完《狐假虎威》一文后,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表演,扮演狐狸的孩子演出了狐狸大摇大摆、神气活现的模样;扮演老虎的孩子就表现出了将信将疑、东张西望的样子;扮演小动物的孩子就表现出纳闷而又惊慌失措的神情。因为学生对课文有了理解,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表演,通过表演又使他们对故事的寓意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效地课堂表演不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表演中读思感悟,提高了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4 写一写,让学生“动脑”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课文中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但课文中有些故事往往没有明确写出它的结果,这样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很有好处。教师要抓住这些意犹未尽的地方,让学生动脑思考、探究、交流,并动脑写一写。
如《狼和小羊》一课,故事的结尾写到:“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我适时的点拨道:“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小羊一定会被狼吃掉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根据各自的理解,说出许多不同的想法,为故事找到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课后把故事续写下去,以进行写的训练,巩固说的结果。再如学习了《荷叶圆圆》一课,我让学生进行了片段仿写。学生写到圆圆的荷叶是小蚂蚁的舞台,小蚂蚁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圆圆的荷叶是蝴蝶的休息亭,飞累的蝴蝶在上面歇歇脚,展动着美丽的翅膀;圆圆的荷叶是小朋友的太阳伞;圆圆的荷叶给我们带来了清凉,带来了欢乐。
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的,趣味生动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会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更新理念,以现代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我们肥沃的教育土壤上开出鲜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