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演奏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g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笛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吹奏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化,竹笛艺术日趋完善,运用范围随之不断扩展。根据笛子种类的不同,演奏风格、创作风格、演奏技巧等也就不同。中国竹笛是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我国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已有千年的历史,竹笛凭借着它自身特有的魅力和风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士的青睐,其以大量的诗文对竹笛艺术做了神奇、美妙的描摹。随着岁月的推移,竹笛艺术日趋完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展。竹笛独奏艺术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笛曲的创作。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笛子曲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奏技巧越来越复杂,曲子的题材也更加广泛,创作手段更加新颖,结构形式多样化。笛子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有许多独特的演奏技巧。本文首先对竹笛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介绍,然后探讨了竹笛演奏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竹笛发展历史
  竹笛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早在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就有了用鸟骨制作的笛子。到了唐代,竹笛的演奏风格趋于多元化,特色非常明显,演奏技巧越来越高,开始出现大型曲子。宋元时期,竹笛已广泛用于元曲。明清时期,戏曲盛行,笛子已成为戏曲演唱的主要伴奏乐器。发展到近代,竹笛在京剧、昆剧等音乐艺术形式中起到主导作用,或者担任主奏,或者担任领奏。新中国成立后,笛子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的独立性才真正得到了发展。但此时的笛子乐曲基本上以北方戏曲音乐为素材。
  竹笛的音色优美、明亮,直到现今广为流传,尤其在民乐合奏中地位突出。有的地方戏曲伴奏中,竹笛的地位非常明显。随着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的不断发展,竹笛从最早的五孔发展到六孔以至现在的多孔,也让人们看到竹笛从无膜到有膜的过渡,竹笛的发展变化是中国音乐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尽管如此,竹笛也只能是伴奏乐器,直到20世纪50年代,竹笛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著名竹笛演奏家冯自存给了竹笛一次重生的机会,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中,冯自存凭借《喜相逢》《放风筝》两首竹笛独奏曲,震撼了所有观众。从此,竹笛以崭新的独奏姿态展现在音乐舞台上,也引起了全国强烈的反响。随后,竹笛成为音乐舞台上一颗璀璨之星,不断出现在各地舞台上,大放异彩。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笛子曲目。竹笛艺术及其乐曲不断发展,兴盛不衰。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笛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创作手段越显新颖,题材更加多元,演奏技法更加复杂。
  竹笛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曲笛和梆笛。曲笛最初是昆曲的伴奏乐器,曲笛就代表南派。赵松庭是南派笛子代表人,在竹笛教学和研究上颇有建树,培养出许多杰出的笛子演奏家,设计出弯管笛和雁笛,对竹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梆笛是河北梆子的伴奏乐器,梆笛就代表北派。刘管乐是北派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在多年的笛子演奏生涯中,他往复于工矿、农村和部队,他欢快的笛声反映出人民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同时,他还带着优美动听的笛子曲出国演出,中国竹笛也让世界人民领略了其独特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打破南北方的界限,赵松庭兼收两者之长,并借鉴西洋长笛的某些技巧,形成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浙派”。无论是“南派”“北派”还是“浙派”都是中国竹笛音乐魅力的展现。
  二、竹笛演奏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气息训练不到位
  竹笛演奏中,气息是最重要的基础,竹笛演奏需要气息的支撑。竹笛演奏在训练中往往出现气息不好控制的现象,有的甚至漏气,这样会严重影响演奏效果。还有的在演奏中出现舌头外伸、送音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下句的乐音不连贯现象。
  (二)指法错误
  竹笛演奏需要流畅的指法。很多初学演奏的人往往对指法的位置和变换容易搞混,以至于出现吹奏出来的音根本不对。因此,这需要人们对基础的指法训练加以巩固。
  (三)吐音控制不好
  竹笛演奏中,吐音是非常重要的演奏技巧。但是,还有很多演奏者在训练中出现一些吐音不够清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没有重视对舌头的控制。还有一些演奏不连贯的问题出现,也是演奏者舌头不灵活导致的。
  三、解决训练和演奏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气息的训练
  竹笛的演奏要注重气息的运用,通常采用胸腹式呼吸法、上胸呼吸法。在端肩吸气时,吸进的气息比较浅,这种呼吸方法出来的音色没有弹性,这是一种需要改进的呼吸方法。还有一种是腹式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吸得太深,也不够理想科学,胸腹式呼吸法合乎生理规律,是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所以,在竹笛的演奏中,正确的呼吸方法都是用胸腹式呼吸法。
  (二)加强指法、技巧的练习
  南北派笛子风格在指法运用上各有不同。北派精于吐音、剁音、历音、滑音和多指颤音,为北派笛子风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南派常用技巧以打音、赠音、叠音和颤音为主,均不用吐音、剁音、历音和滑音等技巧,形成了以江南丝竹风格为基础的南派笛子风格的演奏技术。在技巧上,笛子演奏家赵松庭把唢呐的鼓腮换气法运用在笛子上,定名曰“特长音演奏”。首先,将舌头(舌根)往内(后)收缩,使喉腔形成发“欧”音时的形态。当发出这个音后,下颚必然会向外(下)擴张,喉腔也随之扩大,口腔内的空间圆而大。在呼吸的运用上,其和鼓腮换气法差不多,每当即将吹完一口气时(约留三分之一),就将舌头(舌根)往后收,把气存入喉腔(下颚)处,要尽量增大气在喉腔的储存量,然后用鼻迅速吸气(吸气时小腹往里收,把气往上提)。记住,在用鼻吸气时,下颚往上收缩(舌头自然向前伸去),使储存的气根据乐曲的需要用颚收缩的不同压力将气压出,吹响笛子,保持笛音的不断。当第二口气吸进之后,应迅速接上去,这样反复循环就可使笛音不断。这就是现在应用的循环换气技巧。后来通过一些演奏家的发展,创作出双吐循环换气技巧,使得吐音的连贯性和颗粒性更强。
  (三)加强吐音的训练
  吐音通过演奏和作品来规范双吐、单吐等,其也是竹笛风格的重要技巧。“花舌”是笛子风格的重要技巧,利用舌头自然不断的震动,给人音符的绵密颗粒感,亦能模仿鸟叫声。“喉音”发音颗粒较粗糙,震动的部位是口腔中下垂的小舌,这点与花舌不同。“花舌”“喉音”两种技巧都能明显反映出人们豪爽的性格。“剁音”加上顿音(重吐音),各手指同时快速起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形成特殊音效。这些技巧催生了刚劲、明快、粗犷的笛派风格,比如,刘管乐创作的笛曲《阴中鸟》就充分运用这些技巧。
  四、结论
  笛子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有许多独特的演奏技巧,自中国竹笛大家冯子存以独奏的形式将其搬上舞台,这种音乐表演艺术就被不断深入发展。竹笛演奏需要在气息、指法、技巧和吐音上不断下功夫,才能实现游刃有余。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我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书法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和典型名片。它是一门贯通古今文化的艺术,中国书法大致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多种字体。每种字体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体现。书法作为一种美学艺术,用行云流水的线条和顿挫有力的收笔,展现了一种“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中国舞蹈艺术早已经声名远扬,其动作闪转腾挪、气韵流畅、舞姿飞扬,而书法与舞蹈交融在一起产生的艺术火花将妙不可言。所以,本文结合
期刊
《唤醒侗戏》是在2019年怀化学院第二届非遗物质文化第二期培训中,由通道非遗物质文化传承人龙登娥所表演的节目。此节目编写的背景是受市场经济、流行文化与现代多媒体的冲击,侗戏后继无人、无人传承,处于濒危的边缘。作为侗戏的传承人,龙登娥希望通过表演《唤醒侗戏》,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侗戏。侗戏作为侗族人历史发展的“活态”见证,是构成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方面。侗戏不仅是侗族人的精神财富,也是侗族人宣传、学习
期刊
黑龙江地处边陲,自古文风不盛,生产、生活、仪礼、娱乐和信仰等地方民俗文化主要依托于民间文艺,特别是民间歌谣的口传心授才得以传承、发展。但也正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当地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具有浓厚东北意蕴的民俗文化。风物歌是在民众中广为传唱的、历数地方物产、展现地理景观、描述风俗习惯、满带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乡土情感的歌谣。它既是对黑龙江地方人文风情的总结,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忠实地反映人民
期刊
城市发展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以优秀的城市环境艺术为市民提供可观赏的艺术媒介,使人们更好在城市生活,彰显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新时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创新设计观念与方法,以文化性、空间性、风格性和色彩性为导向,赋予城市环境艺术元素,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此,本文立足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模式,分析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提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路径。  城市环境艺术设
期刊
俗话说,“宁叫发面酸,不能耽误看道情班”。太康道情戏是我国的稀有剧种,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源自道教音乐,后经历了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因其语言和文化的独特性,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本文分析了太康道情戏的唱腔以及“四功五法”的艺术表演特征,旨在让其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  一、太康道情戏入选我国第一批非遗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而言的,也被称为口头遗
期刊
民俗文化是中国民间美术最为主要的元素体现,其独特的造型、颜色等方面不仅展现了劳动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艺术的追求,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审美观。如何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如何合理运用民俗文化,是目前各相关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一)为民间美术传承提供内在动力  通过分析我国部分民间美术作品可以发现,大部分美术作品都存在一些民俗文化,其中文化寓意与元素的融入为民间美术
期刊
大理巍宝山是道教名山,也是古南诏国的发祥地。其绘画风格民族特色浓烈,道教文化气息厚重,历史悠久,别具一格。长春洞彩画具有典型的艺术特色,值得深思与学习。探索彩画经典图案,分析道教文化内涵,增加传统文化认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和总结前人的成果基础上,本文梳理了彩画题材和艺术特色,为巍宝山彩画研究做了基础工作,并对彩画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点意见。  一、概述  巍宝山是云南道教名
期刊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被称为“姊妹艺术”,二者都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据突出的位置。无论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创设,还是通过文学载体来表现含蓄美和自然美,抑或是针对空间处理和虚实结合的对比,二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深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古典园林影响山水画的发展,历经朝代更迭、岁月变迁,山水画日臻成熟并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这正是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情结所
期刊
自人猿揖别以来,世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思维者的思维给予世界最绚丽的色彩,历史的尘埃也难以掩盖人类所创造的辉煌。纵观人类史,宗教毫无疑问在相当的历史时段始终占据最显赫的宝座。唯物史观讲,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笔者无意于对宗教追根溯源,但毫无疑问,自思维诞生的那刻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思维者的精神与表现这种情感手段的舞蹈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藏族宗教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二者在
期刊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儿童放弃阅读传统书籍,转而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玩游戏来娱乐身心。因此,如何做好纸质儿童书籍的情感化设计,吸引小朋友阅读,唤起儿童与书籍之间情感的连接成为很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材质、色彩、装帧等方面讨论儿童书籍中傳递的情感化设计,并结合儿童书籍的情感化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为儿童书籍的情感化设计提供新启示。  一、材质中传递的情感化设计  在儿童书籍设计中,最常见的就是纸质书籍,不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