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ock Lauterer任教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曾经创办了两份社区报,他的书《社区新闻》已经第三次再版,被全美很多大学社区新闻课程奉为教材,也成为专业人士了解社区新闻媒体的重要专业参考书籍。每年暑假他会走访北卡大大小小的社区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现场培训,涉及从新闻报道到摄影的方方面面,今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屈指算来,已经走遍了150家社区报社。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学术高度让他有机会在全美各地大学,19个州的报纸协会开办各种有关社区新闻的培训,深度即时了解社区新闻领域的最新动态。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美国社区报的概况。
Jock:有关社区的概念可以有上百种,而且每一种都有各自令人信服的理由,但至少我们可以大致粗略地分为3类:地理、观念和种族。我们今天谈论的社区报仅指地理概念上的社区。如果采用社会心理学家Amitai Etzioni的概念,社区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和共享社会意义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网络。
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就是9•11之后的美国报业的写照,大日报读者持续减少,日陷危机,小型日报挣扎着寻找自己的定位,周报的地位却稳固如初。从美国报业的现状看,眼下是式微的中心城区大报被兴旺的周边社区报包围,即使大报也在纷纷收缩报道范围。最好的办法是让数字说话:截至2009年2月1日,美国日报1408份,周报6670份,其中1408份日报中1218发行在5万份以下,另外还有978份分众出版物(比如宗教、同性恋、军事等),也就是说98%的美国报纸是小报。这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份数,还可以有一个指标: 发行量。日报总发行量为4800万,其中小日报的发行量为1600万,大日报发行量即为3200万,周报发行量为4500万,另外还有各种小众出版物的发行量为3500万,把几个小报类发行量相加总数是9700万,是大报的3倍。
听说中国人对“报纸即将消亡”的说法很熟悉,《消失的报纸》名称很吸引眼球,但很多人引用数据的时候没有在意上下文语境,此书作者也是我的同事Phil Meyer2004年曾经说过:面向特定读者的小众媒体发展得很好,这对小报是好消息,大报却是不太妙,如果大城市日报不调整方向,最后一份大城市日报将在2043年消亡。
小众媒体意味着新闻价值标准的修正,如果问这个事件是否有新闻价值已然落伍,正确的提问应该是:这个事件对谁有价值?现在看来报道特定社区的媒体是出现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合适媒体。
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社区报的发展历史以及社区报的概念界定?
Jock:报纸的历史就是社区报的历史。美国报业历史上第一份报纸即为社区报——哈里斯于1690年出版的《国内外公共事件》,屈指算来,已有300多年,报纸的最原初状态即为社区报纸,说社区报历史贯穿美国报纸历史是不为过的。
虽然社区报早就存在,但是这个名词却是上世纪60年代才逐渐叫响,以前或者叫“家乡报纸”,或者叫“乡村周报”等。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Ken Byerly 教授(1957年至1971年在此任教)1961年出版了Community Journalism一书,从此业界接受了这个相对贴切的专业词汇。
社区报就是服务于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小是其特点。Ken教授把发行量在3万份以下的报纸归于社区报范畴。但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我在研究了多年很多报纸以后,得出有关社区报的2个标准: 一是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把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的报纸界定为小报),二是为特定地域的读者服务,比如新闻、特写、广告等都是以地方性话题为主。当然不是必须100%当地化,但高比例的地方性报道是其主要特色。
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社区报纸的概念也许需要重写,发行量的标准可能会适度增加,会比美国大。但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要遵循,200万人口的城市还能称为社区吗?太大了,没有社区感觉。规模扩张太快的现代社会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际交往规模的尺度,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邻里?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和一定数量的人发生关联,只有在个人意义上社区才是有意义的,规模过大就会减少凝聚力。
美国大报向来都有很强烈的优越感,但是网络、经济危机以及报业生态迫使他们放下架子,接受小的才是美好的分众概念,逐步变得越来越像社区报,新闻更加地方化,从大众媒体到分众媒体的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时间。
记者:据我近一年对社区报和社区的观察,社区报已经渗透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报为何对美国社会如此重要?其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Jock:通过社区报可以感受到美国社会的脉动。
北美流行一种说法“无报不成镇”,没有社区报的社区就像没有船舵的船一样缺少引领。没有社区报,会缺少一种熟悉的声音,一种大家庭的感觉,历史的记忆。美国社区分治的特点使各个社区的情况千差万别,社区报可以帮助界定社区特性,有助于形成社区归属感,一份高质量的社区报能让社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美国是个参与型社区。自治型社会有赖于公民的能动性,大家都是利益攸关者,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来自社区居民的捐献,大家都要求知道我交的税用在了什么地方?如何让自己受益?如果大家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感情,不愿为之付出,结果会怎样? 社区报纸作为一种连结纽带日复一日持续报道社区的点滴成就来创造居民之间情感的纽带,让公民知道每个人都是社区的财富,你的付出和参与对社区很重要,对民主社会的维系是不可缺少的。这和美国文化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相得益彰。
简单地说,社区报的主要功能可以有以下几点:监督政府,使公民知晓当地政府的运作,这是民主社会媒体的首要职责;通过持续报道当地新闻形成社区归属感,报道普通人的生活让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信息透明和公开有助于为公民提供生活指南,使公民更有效地参与社区活动;作为公众论坛,社区报纸不仅要对当地事物表达观点,引发讨论更是给普通公民创造发声的机会;社区报纸对读者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提供商业信息——广告,报纸必须成为当地小商业的重要帮手。大报的广告价格一般小商业难以承受,而且也不需要那些大而不当的无效发行。社区报纸在当地社区的高市场渗透率正好可以帮助他们精准 地到达目标消费者。
记者:美国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公民对社区由衷的热爱,看来社区报功不可没。美国社区报报道什么内容?如何报道?是否有一些共性的内容可以和中国报业分享?
Jock:新闻像台风,离得越近越重要。社区就是台风眼。
社区报纸的最主要编辑政策就是当地化。有一种说法: 为读者把故事带回家。对社区报而言,相关性超越重要性,上升为首要原则。奥巴马的白宫招待会一般不会成为社区报的头条,但如果某位社区居民幸运地得到邀请,当然最好的话还有配文照片,一定可以成为当地社区报的头条。如果找不到当地视角,再大的事件也不值得报道,这是很多社区报编辑的信条。
对美国社区报而言,除了报道当地政府的硬新闻,学校,宗教和体育是最主要的内容。体育是美国人的基因,让人体会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感觉。体育是输赢泾渭分明的游戏,输了就是输了,争辩也没有用,生活当中却有很多灰色地带,有时输,有时赢。
体育是一种社区感很强烈的经历。人是群体性动物,从深层次上看,人都有和他人产生关联的欲望,不管是家庭、同事、亲戚或者有共同话题的其他人等,体育比赛的输赢结果很容易在各自的支持者中形成“他者”概念,这种概念的强化最容易创造社区整体感,而且体育在社区层次是最个人的,直接走进千家万户。社区和报纸的互惠关系在体育报道方面看得最清楚,一位出版人说他最热衷刊登群体照,一张人脸出现在报纸上,至少意味着8个人被影响——爸妈弟姐祖父母叔姨,还不算朋友,这是多少次方的算术啊!能多卖多少份报纸?社区体育报道是可以让人名和人脸出现在报纸上的最好的机会,创造社区感和凝聚社区。
如果目前中国社区层次的体育比赛还不够多的话,至少可以从报道普通人入手。每个人都有故事,人都有了解他人的欲望,这是人性,尤其是身边熟知的人,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在美国讣闻报道一直都是阅读率很高的内容,一个人的出生、结婚、去世都可以成为社区报的内容,一般美国报纸免费刊登这类信息,因为这是新闻,新闻是不应该收费的。
记者:美国是个信息超载的社会,各种层次的媒体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仅就纸媒而言,社区报和地区报、全国性报纸关系如何?
Jock:比较典型的美国家庭会有两份报纸:一份城市大报,一份社区报,两者是互补关系,但社区报绝对不是大城市报纸的微缩版,不是说谁比谁更好,而是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由于其高度地方化特色,社区报一般来说在当地社区都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至少在纸媒中享有最高的家庭渗透率。
地区性报纸一般采用美联社通稿,尽量迎合当地读者,但这个当地的概念实在太宽泛,报道稀释了就会有人抱怨不够地方,这是地区性报纸的尴尬境地。
大城市日报着重报道重大事情,网络给这种模式造成了很大麻烦,大报一般只在 B叠才有覆盖范围很广的地区性报道,新闻编排反映编辑理念,当地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暗示:这不是“我们”的报纸。最近5年来,大城市日报有逐渐向周日报纸倾斜的趋向,文章更长,更追求深度。
举个例子,社区报就像社区管家,希望促进社区良性发展,从编辑,出版人到读者,每个人都是利益攸关者,如果是负面报道,就像一个严父的角色,尽量做到“仁慈的客观’。2007年我所居住的社区carrboro 才建立了自己的高中,对社区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没有二三年级的学生,当年橄榄球队全部由一年级学生组成。在第一场比赛中被对方灌了个78:0,第二天的地区性大报《新闻和观察家》以一个豆腐块的版面面积报道了这场比分很抢眼的比赛。当地社区报Carrboro Citizen整个头版也进行了报道,没有提让人难堪的比分,相反,说的是球队如何有助于建立社区感,带给社区荣誉,体现学校的拼搏精神,家长如何为球队建设出力等,让人忘却了输球的失望,鼓励居民更多地支持球队为社区做更多贡献。
记者:在纸媒越来越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您如何展望社区报未来发展趋势?
Jock:上世纪60~70年代是社区报纸的黄金期,我正好非常幸运地创办了2份报纸,因为那是前网络时代,纸媒为王的时代。虽然大报的发行量和读者数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下降,但社区读者数量一直很稳定,稍有上升。
但是社区报曾一度被炫目的大报遮盖,现在应该说是社区报重受青睐的好时机,很多报团报纸关张了,就像森林当中的大树倒下了,下面的小树终于可以见到阳光了。过去的10年经济很不景气,但是仅在北卡,我就知道至少有十几份新报产生,精明的人意识到当地新闻的优势,这是不错的生意,可以挣钱。
中国对危机的解释很智慧:对大报这是危险,对小报意味着机会。以我个人为例,我订了《华盛顿邮报》的实时更新新闻,几乎24小时可以即时得到所有新闻,不会等到第二天才去看消息。大报已经没有突发新闻可以报道,他们失去了优势,过去5年来,大报也变得更加地方化。未来大报可能会更加重视周末版,加强生活方式类报道。
但小报也同样面临着网络这个挑战,出版人就像顶天的巨神阿特拉斯,必须一只脚踩在纸媒,另一只脚踩在网络,目前看来这样才稳固,至少现在你一只脚很难立稳。
最大的挑战是不确定,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报纸纷纷上网是出于防御心态,觉得可能网络要取代纸媒,但是经过十几年,大家更加理性地认识到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纸媒的地位网络还无法撼动。社区报纸未来肯定也要加强网络建设,但这是一个进行时,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无论如何,我们在见证新闻的演变历史,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留待历史告诉我们答案吧。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美国社区报的概况。
Jock:有关社区的概念可以有上百种,而且每一种都有各自令人信服的理由,但至少我们可以大致粗略地分为3类:地理、观念和种族。我们今天谈论的社区报仅指地理概念上的社区。如果采用社会心理学家Amitai Etzioni的概念,社区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和共享社会意义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网络。
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就是9•11之后的美国报业的写照,大日报读者持续减少,日陷危机,小型日报挣扎着寻找自己的定位,周报的地位却稳固如初。从美国报业的现状看,眼下是式微的中心城区大报被兴旺的周边社区报包围,即使大报也在纷纷收缩报道范围。最好的办法是让数字说话:截至2009年2月1日,美国日报1408份,周报6670份,其中1408份日报中1218发行在5万份以下,另外还有978份分众出版物(比如宗教、同性恋、军事等),也就是说98%的美国报纸是小报。这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份数,还可以有一个指标: 发行量。日报总发行量为4800万,其中小日报的发行量为1600万,大日报发行量即为3200万,周报发行量为4500万,另外还有各种小众出版物的发行量为3500万,把几个小报类发行量相加总数是9700万,是大报的3倍。
听说中国人对“报纸即将消亡”的说法很熟悉,《消失的报纸》名称很吸引眼球,但很多人引用数据的时候没有在意上下文语境,此书作者也是我的同事Phil Meyer2004年曾经说过:面向特定读者的小众媒体发展得很好,这对小报是好消息,大报却是不太妙,如果大城市日报不调整方向,最后一份大城市日报将在2043年消亡。
小众媒体意味着新闻价值标准的修正,如果问这个事件是否有新闻价值已然落伍,正确的提问应该是:这个事件对谁有价值?现在看来报道特定社区的媒体是出现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合适媒体。
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社区报的发展历史以及社区报的概念界定?
Jock:报纸的历史就是社区报的历史。美国报业历史上第一份报纸即为社区报——哈里斯于1690年出版的《国内外公共事件》,屈指算来,已有300多年,报纸的最原初状态即为社区报纸,说社区报历史贯穿美国报纸历史是不为过的。
虽然社区报早就存在,但是这个名词却是上世纪60年代才逐渐叫响,以前或者叫“家乡报纸”,或者叫“乡村周报”等。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Ken Byerly 教授(1957年至1971年在此任教)1961年出版了Community Journalism一书,从此业界接受了这个相对贴切的专业词汇。
社区报就是服务于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小是其特点。Ken教授把发行量在3万份以下的报纸归于社区报范畴。但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我在研究了多年很多报纸以后,得出有关社区报的2个标准: 一是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把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的报纸界定为小报),二是为特定地域的读者服务,比如新闻、特写、广告等都是以地方性话题为主。当然不是必须100%当地化,但高比例的地方性报道是其主要特色。
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社区报纸的概念也许需要重写,发行量的标准可能会适度增加,会比美国大。但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要遵循,200万人口的城市还能称为社区吗?太大了,没有社区感觉。规模扩张太快的现代社会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际交往规模的尺度,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邻里?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和一定数量的人发生关联,只有在个人意义上社区才是有意义的,规模过大就会减少凝聚力。
美国大报向来都有很强烈的优越感,但是网络、经济危机以及报业生态迫使他们放下架子,接受小的才是美好的分众概念,逐步变得越来越像社区报,新闻更加地方化,从大众媒体到分众媒体的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时间。
记者:据我近一年对社区报和社区的观察,社区报已经渗透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报为何对美国社会如此重要?其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Jock:通过社区报可以感受到美国社会的脉动。
北美流行一种说法“无报不成镇”,没有社区报的社区就像没有船舵的船一样缺少引领。没有社区报,会缺少一种熟悉的声音,一种大家庭的感觉,历史的记忆。美国社区分治的特点使各个社区的情况千差万别,社区报可以帮助界定社区特性,有助于形成社区归属感,一份高质量的社区报能让社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美国是个参与型社区。自治型社会有赖于公民的能动性,大家都是利益攸关者,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来自社区居民的捐献,大家都要求知道我交的税用在了什么地方?如何让自己受益?如果大家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感情,不愿为之付出,结果会怎样? 社区报纸作为一种连结纽带日复一日持续报道社区的点滴成就来创造居民之间情感的纽带,让公民知道每个人都是社区的财富,你的付出和参与对社区很重要,对民主社会的维系是不可缺少的。这和美国文化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相得益彰。
简单地说,社区报的主要功能可以有以下几点:监督政府,使公民知晓当地政府的运作,这是民主社会媒体的首要职责;通过持续报道当地新闻形成社区归属感,报道普通人的生活让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信息透明和公开有助于为公民提供生活指南,使公民更有效地参与社区活动;作为公众论坛,社区报纸不仅要对当地事物表达观点,引发讨论更是给普通公民创造发声的机会;社区报纸对读者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提供商业信息——广告,报纸必须成为当地小商业的重要帮手。大报的广告价格一般小商业难以承受,而且也不需要那些大而不当的无效发行。社区报纸在当地社区的高市场渗透率正好可以帮助他们精准 地到达目标消费者。
记者:美国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公民对社区由衷的热爱,看来社区报功不可没。美国社区报报道什么内容?如何报道?是否有一些共性的内容可以和中国报业分享?
Jock:新闻像台风,离得越近越重要。社区就是台风眼。
社区报纸的最主要编辑政策就是当地化。有一种说法: 为读者把故事带回家。对社区报而言,相关性超越重要性,上升为首要原则。奥巴马的白宫招待会一般不会成为社区报的头条,但如果某位社区居民幸运地得到邀请,当然最好的话还有配文照片,一定可以成为当地社区报的头条。如果找不到当地视角,再大的事件也不值得报道,这是很多社区报编辑的信条。
对美国社区报而言,除了报道当地政府的硬新闻,学校,宗教和体育是最主要的内容。体育是美国人的基因,让人体会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感觉。体育是输赢泾渭分明的游戏,输了就是输了,争辩也没有用,生活当中却有很多灰色地带,有时输,有时赢。
体育是一种社区感很强烈的经历。人是群体性动物,从深层次上看,人都有和他人产生关联的欲望,不管是家庭、同事、亲戚或者有共同话题的其他人等,体育比赛的输赢结果很容易在各自的支持者中形成“他者”概念,这种概念的强化最容易创造社区整体感,而且体育在社区层次是最个人的,直接走进千家万户。社区和报纸的互惠关系在体育报道方面看得最清楚,一位出版人说他最热衷刊登群体照,一张人脸出现在报纸上,至少意味着8个人被影响——爸妈弟姐祖父母叔姨,还不算朋友,这是多少次方的算术啊!能多卖多少份报纸?社区体育报道是可以让人名和人脸出现在报纸上的最好的机会,创造社区感和凝聚社区。
如果目前中国社区层次的体育比赛还不够多的话,至少可以从报道普通人入手。每个人都有故事,人都有了解他人的欲望,这是人性,尤其是身边熟知的人,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在美国讣闻报道一直都是阅读率很高的内容,一个人的出生、结婚、去世都可以成为社区报的内容,一般美国报纸免费刊登这类信息,因为这是新闻,新闻是不应该收费的。
记者:美国是个信息超载的社会,各种层次的媒体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仅就纸媒而言,社区报和地区报、全国性报纸关系如何?
Jock:比较典型的美国家庭会有两份报纸:一份城市大报,一份社区报,两者是互补关系,但社区报绝对不是大城市报纸的微缩版,不是说谁比谁更好,而是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由于其高度地方化特色,社区报一般来说在当地社区都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至少在纸媒中享有最高的家庭渗透率。
地区性报纸一般采用美联社通稿,尽量迎合当地读者,但这个当地的概念实在太宽泛,报道稀释了就会有人抱怨不够地方,这是地区性报纸的尴尬境地。
大城市日报着重报道重大事情,网络给这种模式造成了很大麻烦,大报一般只在 B叠才有覆盖范围很广的地区性报道,新闻编排反映编辑理念,当地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暗示:这不是“我们”的报纸。最近5年来,大城市日报有逐渐向周日报纸倾斜的趋向,文章更长,更追求深度。
举个例子,社区报就像社区管家,希望促进社区良性发展,从编辑,出版人到读者,每个人都是利益攸关者,如果是负面报道,就像一个严父的角色,尽量做到“仁慈的客观’。2007年我所居住的社区carrboro 才建立了自己的高中,对社区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没有二三年级的学生,当年橄榄球队全部由一年级学生组成。在第一场比赛中被对方灌了个78:0,第二天的地区性大报《新闻和观察家》以一个豆腐块的版面面积报道了这场比分很抢眼的比赛。当地社区报Carrboro Citizen整个头版也进行了报道,没有提让人难堪的比分,相反,说的是球队如何有助于建立社区感,带给社区荣誉,体现学校的拼搏精神,家长如何为球队建设出力等,让人忘却了输球的失望,鼓励居民更多地支持球队为社区做更多贡献。
记者:在纸媒越来越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您如何展望社区报未来发展趋势?
Jock:上世纪60~70年代是社区报纸的黄金期,我正好非常幸运地创办了2份报纸,因为那是前网络时代,纸媒为王的时代。虽然大报的发行量和读者数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下降,但社区读者数量一直很稳定,稍有上升。
但是社区报曾一度被炫目的大报遮盖,现在应该说是社区报重受青睐的好时机,很多报团报纸关张了,就像森林当中的大树倒下了,下面的小树终于可以见到阳光了。过去的10年经济很不景气,但是仅在北卡,我就知道至少有十几份新报产生,精明的人意识到当地新闻的优势,这是不错的生意,可以挣钱。
中国对危机的解释很智慧:对大报这是危险,对小报意味着机会。以我个人为例,我订了《华盛顿邮报》的实时更新新闻,几乎24小时可以即时得到所有新闻,不会等到第二天才去看消息。大报已经没有突发新闻可以报道,他们失去了优势,过去5年来,大报也变得更加地方化。未来大报可能会更加重视周末版,加强生活方式类报道。
但小报也同样面临着网络这个挑战,出版人就像顶天的巨神阿特拉斯,必须一只脚踩在纸媒,另一只脚踩在网络,目前看来这样才稳固,至少现在你一只脚很难立稳。
最大的挑战是不确定,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报纸纷纷上网是出于防御心态,觉得可能网络要取代纸媒,但是经过十几年,大家更加理性地认识到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纸媒的地位网络还无法撼动。社区报纸未来肯定也要加强网络建设,但这是一个进行时,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无论如何,我们在见证新闻的演变历史,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留待历史告诉我们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