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题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教学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习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更能促进成学生深入理解新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优化习题教学,从而助推物理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习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习题,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率,以展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别样的魅力。
一、 创设习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在头脑中构建物体的运动过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分析、思考相关的问题。有很多的物理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在学习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习题情境,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使学生能够产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位移时间的公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习题情境,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警匪片片段:一辆警车正停在路边对路口进行监视,只见由罪犯驾驶一辆轿车疾驰而来,随即发动警车进行追赶,开始阶段两车的距离越来越远,警车的速度计显示速度在不断地增大,而罪犯车辆的速度计已经停在了一个数值上不再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赶,学生就发现两车的距离在逐渐地变近了,最终警车追上了罪犯车辆将罪犯抓获。学生被这激烈的场面震撼了,这时教师提出,刚刚的警匪追赶剧可以演化为一道物理追击问题:甲骑着一辆电动车而处于静止状态,乙骑一辆变速车以v速度匀速经过甲,这时甲开始追赶乙,试求甲什么时候追上乙?教师又重新播放了一遍刚刚的视频,只是把刚刚的震撼剧进行了简化:放慢了两辆轿车的追赶情境,并特写了两车速度相等的时刻,让学生又有了一次体验。针对简化追击情境,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开始阶段,两车距离在不断地加大?当速度相等后发生了什么呢?有了对比,学生的思维就很积极活跃起来,最后提出了二者速度相等之前,由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故而二者的距离越来越远,等二者的速度相等后,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位移大于乙的,故而会距离越来越近,直到二者位移相等时甲追上了乙,根据位移公式就能解出时间。这样就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让学生真实感受了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对二者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给学生创设习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物理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还能增强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物理的魅力。
二、 利用一题多问,培养发散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是由于学生学习的间断性,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把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习题的一题多问,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思路产生渐进性的扩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竖直上抛运动》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再次產生印象,教师讲解了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后,设计了习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小明站在距地面一定距离的平台边缘以1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求(1)小球运动到最高点用多长时间?(2)小球的抛出点距离最高点多远?(3)经过3s小球的位移是多少?学生看到这个习题有这么多问题,感觉很难,可是经过思考后,发现前一问与后一问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教师讲述的竖直上抛运动是由向上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组成。故而学生回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自然就很容易得出了第一问和第二问的答案。在第三问中学生就想到了上升也需要时间,且3s时小球正处于下落阶段,只需把上升阶段的时间减掉带入自由落体公式中,求得下落的距离,再把上升阶段的距离减掉,就得到了3s时小球的位移。这样就在多问的引领下,学生的解题思路有了一定的方向性,为学生顺利完成习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师利用一题多问的习题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之间建立起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另一方面也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 利用陷阱习题,促进缜密思维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还要做到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解题方法,使学生产生缜密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习题陷阱,促进学生缜密思维的形成。
如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时,教师通过对基础内容的讲解,学生对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缺少解题的缜密性思维。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具有陷阱性的习题,让学生落入既简单又容易上当的“陷阱”中,增长思维的严密性:一辆汽车正以10m/s的初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减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为2m/s2,求经过6s汽车的速度为多少?学生看到题目后,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学生知道加速度带入公式的是负值,因为注意到汽车做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当教师让学生给出答案时,学生纷纷回答是-2m/s,教师并没有着急评价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负号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表示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教师接着问:那么就是说汽车刹车的结果,还能向后倒退。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都意识到答案出错了,学生重新思考,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汽车6s时的速度为0,同时也意识到了在解题时要认真思考各种因素。
教师为学生设置陷阱问题,让学生按照定性思维进行求解时出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强烈的冲击,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分析,促进学生缜密思维的形成。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解题技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展现物理课堂的魅力。
作者简介:张嵩,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清浦中学。
关键词: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习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习题,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率,以展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别样的魅力。
一、 创设习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在头脑中构建物体的运动过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分析、思考相关的问题。有很多的物理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在学习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习题情境,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使学生能够产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位移时间的公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习题情境,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警匪片片段:一辆警车正停在路边对路口进行监视,只见由罪犯驾驶一辆轿车疾驰而来,随即发动警车进行追赶,开始阶段两车的距离越来越远,警车的速度计显示速度在不断地增大,而罪犯车辆的速度计已经停在了一个数值上不再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赶,学生就发现两车的距离在逐渐地变近了,最终警车追上了罪犯车辆将罪犯抓获。学生被这激烈的场面震撼了,这时教师提出,刚刚的警匪追赶剧可以演化为一道物理追击问题:甲骑着一辆电动车而处于静止状态,乙骑一辆变速车以v速度匀速经过甲,这时甲开始追赶乙,试求甲什么时候追上乙?教师又重新播放了一遍刚刚的视频,只是把刚刚的震撼剧进行了简化:放慢了两辆轿车的追赶情境,并特写了两车速度相等的时刻,让学生又有了一次体验。针对简化追击情境,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开始阶段,两车距离在不断地加大?当速度相等后发生了什么呢?有了对比,学生的思维就很积极活跃起来,最后提出了二者速度相等之前,由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故而二者的距离越来越远,等二者的速度相等后,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位移大于乙的,故而会距离越来越近,直到二者位移相等时甲追上了乙,根据位移公式就能解出时间。这样就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让学生真实感受了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对二者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给学生创设习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物理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还能增强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物理的魅力。
二、 利用一题多问,培养发散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是由于学生学习的间断性,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把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习题的一题多问,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思路产生渐进性的扩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竖直上抛运动》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再次產生印象,教师讲解了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后,设计了习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小明站在距地面一定距离的平台边缘以1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求(1)小球运动到最高点用多长时间?(2)小球的抛出点距离最高点多远?(3)经过3s小球的位移是多少?学生看到这个习题有这么多问题,感觉很难,可是经过思考后,发现前一问与后一问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教师讲述的竖直上抛运动是由向上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组成。故而学生回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自然就很容易得出了第一问和第二问的答案。在第三问中学生就想到了上升也需要时间,且3s时小球正处于下落阶段,只需把上升阶段的时间减掉带入自由落体公式中,求得下落的距离,再把上升阶段的距离减掉,就得到了3s时小球的位移。这样就在多问的引领下,学生的解题思路有了一定的方向性,为学生顺利完成习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师利用一题多问的习题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之间建立起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另一方面也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 利用陷阱习题,促进缜密思维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还要做到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解题方法,使学生产生缜密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习题陷阱,促进学生缜密思维的形成。
如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时,教师通过对基础内容的讲解,学生对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缺少解题的缜密性思维。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具有陷阱性的习题,让学生落入既简单又容易上当的“陷阱”中,增长思维的严密性:一辆汽车正以10m/s的初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减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为2m/s2,求经过6s汽车的速度为多少?学生看到题目后,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学生知道加速度带入公式的是负值,因为注意到汽车做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当教师让学生给出答案时,学生纷纷回答是-2m/s,教师并没有着急评价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负号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表示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教师接着问:那么就是说汽车刹车的结果,还能向后倒退。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都意识到答案出错了,学生重新思考,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汽车6s时的速度为0,同时也意识到了在解题时要认真思考各种因素。
教师为学生设置陷阱问题,让学生按照定性思维进行求解时出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强烈的冲击,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分析,促进学生缜密思维的形成。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解题技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展现物理课堂的魅力。
作者简介:张嵩,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清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