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朴而感伤的灰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想,如何为自己的观感写下第一句话。第一句,类似于涂抹在画布上的第一笔。面对画布那种浩瀚的无命运的空,甫一落笔,某种宿命就被唤醒了。犹疑,在于对画布上那种空的敬意,在于对自我霸权的取消,谦卑。我不知道德安在涂下他的第一笔时,是否也会心存犹疑。他不是个迅疾的画家,不确定,也不会胸有成竹,那么地有把握。他似乎对什么都不太有把握,无论是写诗、作画,还是面对人群和世界。他对一切目的性都无把握,但他相信过程本身,工作本身。因此,当他落下犹疑的第一笔之后,他会奋不顾身地投入,某种确然性遂悄然形成。我时常想起他开着自己的小车独自北上的情形。在经过多年的犹疑后,他突然决定开始一段专业画家的生涯。他驾车行驶四千里,从福州到北京,带着锅碗瓢盆和决心,那种决心绝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也绝非一城一池可换取的。
  两年前,我去过他位于环铁艺术区的工作室,那是他来北京后的第一个落脚点。计划经济时代的红房子,一束光从窄小的窗子透进来,像一座单人牢房。门前是大片的绿草地,檐上鸟雀聒噪。他很满意自己的新生活,永远随遇而安。那时他刚刚画出来北方后的第一批作品,尺幅不大的抽象画。我看到他画室的墙边堆放着厚厚一摞新定制的画框,像一堆刚刚打制的农具,就等着新麦开镰。我们就着窗口的那束光抽着烟,闲聊着。我记得我还曾建议他先画点小幅人物肖像,以解决生计。他看着房门前忙碌的麻雀,若有所思,但终究没有涂下那一笔。
  在当下,画抽象作品总显得危险而不合时宜。瓦釜雷鸣中,人们对真正的天才也会投去怀疑的目光。如果主动去迁就某些东西,得到的回报总是很及时。如雷诺阿所言,艺术要不会使你变成一个天使,要不会让你变成一个娼妓。德安不会自矜到主动站在天使一边,他不会非此即彼地做选择,而是完全回到个人“意识性的存在”,独自与世界对话。当一个画家一意孤行到仅仅诚实于自己的信念,那些怀疑的目光大概也忍不住要尊敬他了,因为这种信任就来源于那种一意孤行的诚实。
  在德安的画作前,作为一个观者,如他所言,让我们重新回到“看”,既是单纯的,也是幸福的。仅仅诚实于自己的眼睛,不要跟任何的风格、流派、主义较劲,感动总是油然而生。我太喜欢他这批作品了,充满灵感与神秘的《光的缝隙》,深沉、真挚的《向保罗·策兰致敬》,开阔、恢弘的《隐秘的大地》,拙朴而虔诚的《石头》系列,如命运般自由而深邃的《大海》系列……我想找出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我的观感,我能想到的只有席勒的“素朴”——这个为诚挚的天才们所命名的赞词。素朴是这样一些人:他的灵感源出自然、世界本身,他的心性如孩子般无邪、天真,他因其内在的伟大而自成源泉,并在这个矫揉造作的世界里带领我们进入一种伟大的安宁,进入它素朴的美的中心。他可能会因其淳朴稚拙反而引人注目,也可能会因其谦逊甚至羞怯而得其所哉,但他不会主动哗众取宠,更不会胆怯。如席勒所言,每个真正的天才必定是素朴的,“他的素朴单独使他成为天才”。素朴还因其无邪的天赋而天然具有一种道德感。在这个时代,素朴往往更能照见我们的委琐和贪念,让我们倍感羞愧。
  无论是尺幅小品,还是大作,德安的画面基本上都很简朴,但笔触充满灵感,每一笔都有其使命,每一个意象都暗含着命运感。他的“任意地涂抹、拉扯、覆盖、涂改”,最终总是在其心灵和手艺的双重作用下,恢复它原初的素朴质地。德安的笔下都是些简单的事物,石头、大海、光和大地,素朴者的眼睛天然地看到这些纯然的存在,就像农民面对他的土地。即便是面对复杂的事物,他也会用自己本然的天真稚拙和轻松来驭繁为简。他画面的色调绝不华丽,大多呈现一种单色调的灰——青灰、铅灰、深灰、灰白、灰蓝、五十度的灰,大海深处的灰,天空的灰,大地深邃的灰,梦境的灰,等等。他只用这一种色调看世界,而这一种就已足够。他的灰里仿佛暗藏着全部的丰富性,仿佛有光透过。
  德安笔下的灰不是一种纯然感性的灰,虽然他拥有素朴的可贵品质,但他最终却总能成功地将其转向一种沉思,并为我们带来莫名的感伤。席勒在区分素朴与感伤时说,素朴的诗人通过自然、个体和生动的感性来感动我们,而感伤的诗人则凭借观念和高度的精神性来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影响。素朴的诗人“是”自然,而感伤的诗人“寻找”自然。一个是活生生的现实、自然本身,一个更接近于观念。抽象作品在其表现方式上更易于表达观念、理念,而德安却反其道而行之,即便是一些高度抽象的题材,诸如《风向》《近景与远景》《不深也不远》之类,他也能表达得素朴天然,感人至深。素朴的天才拜天性所赐,凭纯然感性来完成自己,他感人的力量在于此,他的局限性往往也在于此。过于依凭天然与心性,依凭自然与现实,往往会被平庸松弛的现实所俘获,而感伤则易失之于“过度”。感伤开始的地方,正是素朴结束之处,二者的结合,才是对各种局限与平庸的有效疗救。德安的妙处,在于他将素朴增高了一米,带我们迈进感伤之门。
  席勒倾心于素朴,但他本人却是个典型的感伤主义者。歌德在晚年谈话中说:“看到那样一个有卓越才能的人自讨苦吃,在对他无益的哲学研究方面煞费苦心,真叫人惋惜。”但有什么办法?感伤与素朴往往基于个人天性,而二者又像磁石的两极相互吸引。我知道德安拥有一批隐秘的感伤主义的倾心者,就像一只忧郁的狗更容易爱上一只灰雀。
其他文献
《美国简明史》是新中国第一部国别史,三联书店1953年11月出版,作者黄绍湘。近年,我在中国书店买到这本《美国简明史》,封面还钤“纸型样本”印章。  据黄绍湘的儿子毕汝谐介绍,《美国简明史》写于1950年到1952年间,公开出版前曾先印出数量很少的“纸型样本”,作为征求意见本在内部审查,通过后再正式开印。负责审查“纸型样本”的除出版界领导王子野、陈翰笙、叶籁士等人外,还有苏联专家叶菲莫夫。苏联人认
韩国作家尹大宁1962年出生于忠清南道礼山,1988年毕业于檀国大学法语系,1990年获得文学思想新人奖步入文坛,开始走上职业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迄今已出版八部长篇小说、六部短篇小说集、一部小小说集、一部中篇小说集和一部散文集。  他的作品文体,尤其是短篇小说文体接近诗歌,精镂细雕、玲珑剔透,充满温暖和忧怨,像是清新、自然、隽永的长篇散文诗。20世纪90年代,他的作品以诗意的文句、
宋代是我国古代词创作的巅峰时期,但进入元明以后,由于文学潮流的改变,词的发展一度陷入了沉寂状态。入清以后,词的创作再度兴盛起来,乃至有了清词中兴之说。在清初的词人中,以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三人的成就最高,因而号称“词坛三大家”,其中陈维崧的作品数量最多,达近2000首,超过了纳兰性德、朱彝尊两人作品数量之和,并且题材广泛,咏物、咏怀、咏史、言情、赠答、题画无不涉及,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文名甚盛
《新文学史料》推出一期“姚雪垠专辑”,计七篇文稿。它们视角不同、内容丰富,对于了解、研究姚雪垠大有裨益。尤其是吴永平先生的《姚雪垠创作年谱》,更是研究者不可或缺的资料。由于吴先生所撰系“创作”的年谱,因此“生平年谱”通常所谱入的信函一般未予采纳。不过,与创作相关而又公开发表了的信函,此年谱还是多有收载。  循吴先生撰写年谱则例,有一封姚雪垠致陈纪滢的长信似乎不应略过的,它既关系姚雪垠的创作,又是公
前言    2009年底,我去日本京都走了一趟赏枫之旅。因为是自助旅行,出发前须作功课,买了几本旅游指南,研究交通路线,上网搜寻不可错过的美食、景点。在庞大的信息中,无意发现,京都永观堂竟然与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密切关联:先生自号及其巨作《观堂集林》的“观堂”二字即是取自永观堂,有这样的说法。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关联呢?继续研究,方知王国维先生曾经在日本京都住过,而且有“四暑五冬”之久。由于他和我
《张大可文集》(全十卷),  张大可著,  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版,  1336.00元  在我的案头新添了一套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个人论著丛书《张大可文集》。该文集在今年5月刚一问世,我便将它搬上书案,一睹为快。张大可先生是《史记》与三国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这部文集的重点自然聚焦在《史记》研究与三国史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史记》论著六卷,书目为《史记研究》、《史记文献研究及选讲》、《史记论赞辑释
1965年7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正和几位同事打扫大门外的马路,党支部马书记忽然走来对我说:你不用干活了,快去洗洗脸,找件干净衣服换上。一会儿彭真市长陪同缅甸奈温主席来咱农场参观,他要见见你。这跟你出那本书有关。  我有些意外,没想到彭真这么大的领导干部会到场里来看我,脱口而出:我出了一身汗,也没合适的衣服换,算了吧。  马书记说,怎么能算了呢?正巧这时一位姓李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从场里下班出来,他身
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对科学界精英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存在着师徒关系。这就是科学研究中的“近亲相传”(inbreeding)现象。通俗点讲,这就是“名师出高徒”。例如,世界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的J.汤普森和E.卢瑟福,他们不仅都是诺贝尔奖得主,而且还培养了多达17位诺奖获得者。  那么,为什么大科学家常常是大师的学徙呢?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对
前段时间,哈佛教授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及其实体书衍生品风光一时无两,就像是被苏格拉底“蛊惑”了的雅典男青年,人们恍然发现,哲学思辨可以如此性感,接受智识上的挑战也如此富于趣味。我最近正在看的彼得·辛格所著的《生命,如何作答》(How Are We to Live : Ethics in an Age of Self-Interest)一书,其处理的问题、行文风格和论证理路等方面,与桑德尔的作品都
2014年9月,86岁高龄的徽学专家赵华富教授的《徽州宗族调查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十年来出版的第三部有关徽州宗族研究的专著。  十余年深入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  赵华富教授在此书的绪论中说:从1990年至2000年,他“每年都到徽州农村住一两个月。十年期间,足迹遍及原徽州一府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重点调查研究的宗族有:歙县棠樾鲍氏宗族,绩溪龙川胡氏宗族,黟县南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