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学课程GTRA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ol123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体裁。专以教授新闻评论原理与技能的新聞评论学课程,是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经典实务课之一。本文运用桑代克联结主义三大学习律,针对新闻评论学课程教学活动提出创新型的GTRA闭环模型,以期通过模式的运用,提升学习者自我效能,优化课程教学效率。
  关键词:联结主义;新闻评论学;GTRA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2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四川外国语大学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联结主义理念下的新闻评论学GTRA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146230
  一、引言
  本研究在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教学理念视域下,针对新闻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点实务类课程——新闻评论学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立足于本学科的专业视角,教学研究与实践人员历来对该门课程建设探索非常关注。现有研究重点突出,主要集中于对新媒介环境下该课程现有教学难点,即对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效率提升给出破解策略。如学者刘朝霞、丁邹文提出,有必要将媒介融合的思维贯穿于新闻评论的教学实践,以推动新闻评论教学中学生判断力、表达力与整合力等能力的提升转化[1];学者冯剑侠、张蕾分别探讨了在线翻转教学模式[2]、混合式教学模式[3]的理念架构及其之于新闻评论学课程教学的增益和启发。综观现有关于新闻评论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内容大体都是对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的调适性改变、新媒介技术的综合调用,对教者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等予以高度重视,主要还是以教学人员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力量。
  本文认为,教学的自我革新关键是思维模式的更新。第一,有必要实现站位和视角的革新,即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想办法让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得到激发,教学者在此过程中不去过于关注所使用的辅助教学手段是传统的还是借助于新式媒介的。第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必要探讨教学效果的经验性评估、对效果的测量如何反哺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实践。因为现实情况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即时效果/睡眠效果)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教学计划的推进产生波动,因而教学效果的消退与增强同样值得教研人员的关注。鉴于此,新闻评论学后续的课程改革研究有必要将视线更多地投向学习者自我效能的激发方式,以及学生学习课程之前、之中、之后可能具有的动机需求、心理特点。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实证性研究之后,回头反思教学人员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对教学技术的调用、师生基于各自社会角色所生成的互动模式、对于教学效果加以评价的基本研究方法等方面,给出理念的更新和路径的优化思路。这也是本研究提出GTRA创新模式的初衷所在。
  二、联结主义理念下新闻评论学GTRA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型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以其著名的“迷笼实验”研究为依据,提出学习行为的本质在于“经验在增强和削弱刺激—反应联结中的作用”的观点[4]。因为将“一种适当反应与某种刺激形式联系起来的方式称为‘联结’”[5],桑代克也被视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立者。该理论主要揭示出人在学习时会遵循的三项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即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律三律。本文以教育部提出的强化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要求为导向,立足于桑代克联结主义三大学习定律,结合新闻评论学课程所具有的理论与实务知识相互反哺、对学习者思辨及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的特性,提出新闻评论学课程的GTRA教学模型。其由四个环环相扣的步骤构成:G(goal)→T(trial-and-error)→R(reinforcement)→A(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behaviors),可译为“目标→试误→强化→评估”模式。四个环节之间形成连锁反应,该模式整体为闭环。
  (一)“G”环节:清晰界定课程、订立“相倚契约”
  模型的起始触发点为根据联结主义学习“准备律”所设计的G(goal)环节,即“目标”环节。教学人员在该环节下,以清晰无误界定课程属性、明确细分并透明化教学目标、与学习者订立“相倚契约”作为自身的核心任务。即以培养方案为蓝本,以前期调研为经验依据,合理分配符合学习需求与预期能力水平的授课内容,按照前期课程规划清楚地定义并实施教学活动,为后续联结反应的发生奠定基础,帮助学习者储备学习意愿和必备本领。其中,理论与技能两类知识的彼此嵌入,有必要形成合理且具备可操作性的逻辑序列,并以明确可行的目标矩阵体现出来,将宏观层面教学安排实施分解式定标,为“G→T”环节间可激发的联结效应做好准备。
  (二)“T”环节:开展“试误理念”下的立论模练
  按照顺时针方向,GTRA教学模式接下来会进入T(trial-and-error)环节,即“试误”环节。该环节由教学人员在“试误”理念下,带领学习者开展新闻评论的立论模练。即先为学习者提供反应得以发生的先期刺激(布置新闻评论模练任务),并从质与量两个方面向学习者明确告知任务的期待目标。继而,由教学人员邀请、鼓励学生实施口头/书面的评论立论模练。该步骤是根据联结主义学习律之中的“练习律”设计而成的。桑代克提出,学习无不是由“试误”行为和学习者根据各种“试误”行为所伴随的结果,从而逐渐“采纳”一些行为,同时“摒弃”另一些行为的两个部分构成[4]。新闻评论学课程实务性强,强调学习者须在研习理论的前提下对实操技能予以熟练掌握,且作为新闻评论的核心产物观点又必然会因评论主体“价值的主观性和多元性而无法达成一致”[6],因而教学者在T环节的核心任务就是结合信息刺激,对学习者进行思考和表达行为的鼓励、激发,而非过早实施干预。教学人员秉持的观念是,只要学习者在“详细占有材料,科学地分析材料,把握事物的个性特点、避免人云亦云,真正提炼出正确而有新意的论点”的前提下[7],勇于将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教学人员在该阶段就应倡导打破所谓的“精确主义”和“完美主义”,而是专注聚焦于学习者在立论和表达过程中创新、批判、逆向、发散等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拓展。这样做不仅赋予了学习者充分的“自我效能感”,而且可以有效消减其在面对特定挑战性任务时可能生成的“状态焦虑”,促使其饶有兴味和充满自信地进入下一个教学阶段。且实训任务应在不降低难度系数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选择机会,为试误环节T向强化环节R的过渡提供可供教师在R环节进行教学介入的材料。   (三)“R”环节:通过强化式反馈内化课程知识
  根据该模式,与T环节进行无缝对接的是R(reinforcement)环节,即“强化”环节。该环节的设计理念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效果律”,由教学人员开展以“强化”(正强化+负强化)为主导思想的反馈式训练指导。在该步骤中,教学人员一般需要围绕上一阶段T(trial-and-error)环节中学习者的模练情况,开展干预、评述、点解、知识点援引和重复强化,以使G环节所学知识得到内化。需要说明的是,该阶段的干预和强化有必要以来自教学人员的“积极反馈”为主导思想实施。这是因为,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来自教学人员的强化反馈才是促进学习者行为改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新闻评论学课程的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学者给予学习者的评论尝试以积极评价、正向反馈为关键性前提和原则,要求学习者所示观点必须“在认识层面正确、在表面层面明确”[6]。在指导学习者进行新闻评论的立论中,尤其要帮助学习者辨识并警惕“明显违反常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观点”[6]。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者可以在G环节的案例解析及示范评论时,融入思政要素。
  (四)“A”环节:评估实践效果,更新教学模型
  GTRA模式的第四环节为A(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behaviors)环节,即“评估”环节,也就是根据可观测的学习者反应,测量、描述并审思教学效果。该步骤的设计主要缘于“要考察人类思维的本质,最终必须将思维过程与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联结起来”的观念[4],因而经由理论消化所作出的模型思考必须有待于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模型也具有开放性,不拒斥任何实践检验之后的革新与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根本无法脱离具体教学场域下的实际活动,跟进测量与基于经验材料的实证性教学效果评估,是优化模型、提升效果不可或缺的手段。这意味着教学人员在该环节可运用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等收集教学场域的一手资料,跟进测量并完整评估学生在特定情境运用习得知识的能力及其泛化效果,从而以此为经验依据,再次对标并进阶调整模式,更新后的方案被用于启动新一轮GTRA教学实践。调研工作可以很好地解决研究工作就理论单纯讲理论,或就实践仅谈实践的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问题。
  三、构建新闻评论学GTRA课程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新闻评论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探索构建《新闻评论学》GTRA课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教育部此前在部署“十四五”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时,特别强调要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提出了强化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要求。部分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系)也尝试探索或已全面启动了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方案的改革,其中对实务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提出了较高要求。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提出在本科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理性与专业技能兼备的复合融通型人才”的理念,以及践行“理论思维训练与实践操作技能并重”教学范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将宏观层面的指导理念落实至微观层面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就是專业领域内教学实践者常思常新的案头问题。新闻评论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习得透视新闻现象、独立思辨伴随集体合作,以及清晰无误用口语及书面语开展议论文写作等高阶能力。本文提出GTRA模式紧扣以上主旨,从学的角度出发,反推至教的改良,而非仅一厢情愿地从教的一端入手,忽略学习者内部效能的建设。基于此,模式的设计考虑到如下方面:按照联结主义学习定律中的准备律,该教学模式设计注重打破实务类课程往往厚术薄理的痼疾,在G环节除对接学生学业需要与职业需要,设置、讲解新闻评论学的基本原理和写作原则外,为加深理解和扩展学习者视野,还应跨越科目壁垒,融入新闻文体学、新闻社会学、普通逻辑学等知识。即在夯实理论的前提下,再传导至T环节。当进入T→R联结反应发生板块,教学者和学习者则进入高频互动场域,围绕新闻评论的实战技能展开以“教师设置工具性条件—学生试误—教师积极反馈以强化所学”为基本模式的实战操演。除了主讲教师的课堂训练,课程亦在该阶段导入线上教学资源,运用“慕课”资源,调动学习者热情、丰富教学条件与内容。GTRA模式也将学生的线上学习活动延伸到线下,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讨、撰写自学札记、任务互评等灵活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而无论操作性条件激起/未激起反应的发生,结果都可以在A环节得到功能行为角度下的评估,直到将教学模型调适到合理、有效的状态。这就为学和教构建了相互补益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通过GTRA教学模型对接实务课人才培养需求
  实施以教学心理学基础派别、联结主义为理念的新闻评论学GTRA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活动,是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科学性、规范性入手,以人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为理论基石,充分估判课程特性和教学难点所作出的考判结果。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学专业四大基本实务技能之一,历来与新闻采访、新闻报道写作、新闻编辑并驾齐驱,且由于新闻评论这项业务讲求评论主体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针对具有新闻性、公共性、典型性的社会事件、现象、问题等,经过理性的思考,从而透过表象、克服偏见而后审慎“下判断”,以深刻影响社会舆论,因而对评论主体往往从思辨、表达的层面提出更为综合性的能力要求。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用人需要进行有序、有效对接,专以讲授、训练评论原理与技能知识的新闻评论学是培育复合型新传人才、扎实开展好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一环。任何宏观层面的教学规划无一不需要在微观层面的教学情境下得以确认和落实。因而本文认为,新闻评论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探索须持续专注于特定教学场景下发生的一切活动,要让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既秩序井然又氛围活跃,既有来自教师的信息刺激,又能看到期待中的学习反应。在教学场景下由教学刺激所引发的习得性反应既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知识获得感,又能够令其在内化(接纳/摒弃)过程中形成行为习惯,伴随其职业发展的全程。教师还应在教与学的路径优化方面努力探索,让模式不断得到创新。研究提出的GTRA模式遵循行为主义学习定律,引入社会认知概念,通过在讲授、表达、试误、反馈、内化等环节间激发连锁反应,打造课堂“容错机制”,消解学生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提升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更重要的是该模式在评估环节导入实证测量,赋予教学人员以实践对标、反哺理念的研究空间,把课程建设成为“教—学—研”相辅相成的平台。
  四、结语
  新闻评论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技能,是与新闻采访、报道写作、新闻编辑并驾齐驱的四大专业技能之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作为向社会输送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培养机构,历来十分重视对于新闻评论学这一专业基础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和课程建设工作。本文立足于这一教学改革导向,以行为主义心理学论域下的桑代克联结主义三大“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为理念基础。结合该课程理论与实务知识相互反哺、对学习者逻辑思辨、批判思维、语言表达等多重能力要求较高的特性,提出一种新闻评论学GTRA课程教学连锁、闭环模型,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互动方法、实训操演模式、教学效果评估、模式反哺等方面展开板块式互嵌、阶段式延拓的探索研究,意在通过该模式的运用,让学习者的自我效能得到激发,使该门新闻学经典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朝霞,丁韬文.融媒时代“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创新、能力转化与价值坚守[J].中国编辑,2021(01):72-77.
  [2] 冯剑侠.新闻评论“在线翻转”教学模式的构建[J].青年记者,2020(33):103-104.
  [3] 张蕾.混合式教学在《新闻评论》课程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8(12):222-224.
  [4] 简妮·爱丽丝·奥姆罗德.学习心理学(第六版)[M].汪玲,李燕平,廖凤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3,67.
  [5] 爱德华·桑代克.人类的学习[M].李月甫,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
  [6] 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4,45-47.
  [7]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13.
  作者简介:邓昕(1983—),女,辽宁沈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新媒体。
其他文献
江苏省社会组织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已经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江苏省社会组织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善款筹募、物资保障、志愿服务以及疫后恢复等方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1—2021年国内外有关新闻传播与广告的眼动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这些文献分别从新闻页面布局、数据新闻可视化、舆论信息可信度、广告诉求策略、公共健康议题等角度阐释了眼动仪的应用现状和研究格局,判断今后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生态学效度更好、交叉学科研究更广泛、智能媒体将成为研究热点聚集地,随着眼动仪的普及,其将进入课题,成为高等教育的日常教学仪器。  关键词:眼动研究;视觉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在面对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事项时常采取逃避延后的态度,长此以往产生一系列焦虑、不安、无助、自责、自我否定等拖延症不良情绪.但随着互联网
摘要: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传播过程,促进了新闻业的发展与革新。本文立足于SWOT分析,对数据新闻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条件、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因素进行探究,旨在全面审视数据新闻,推动其得到深层次应用,发挥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以期为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SWOT分析;数据新闻;新闻报道;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
摘要:近几年一些广受公众关注的新闻报道,都是通过短视频新闻的形式传播开来。短视频新闻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还有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其内容、尺度亟须规范。本文聚焦于抖音平台,以叙事学为研究视角,以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探究短视频新闻叙事中出现的伦理失范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叙事学;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抖音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
摘要:在城市文化传播中,传播的内容、渠道和方式对最终传播效果的实现是不言而喻的。西安地铁的推广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思路,它采用了以站点文化背景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传播模式。本文通过对西安地铁传播方式的研究,分析西安地铁采用的设计理念及传播思路,认为地铁输出对本土文化的傳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及对部分城市具有可复制性,提出对其他城市文化推广的借鉴方案,旨在为我国城市的文化推广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传播
摘要:“Vlog”概念在2018年进入中国并迅速走红,形式上虽与短视频相近,但本质上却大相径庭,有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获知推动Vlog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及用户参与内容生产与表达的需求的满足情况,并且分析Vlog目前的局限性,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Vlog;内容生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赋权的增强,新媒体技术使得媒体内容生产的门槛越来越低,让持有移动智能终端的人们都可以成为大众传播活动中内容生产者的一员,人人都可成主播,泛主播时代已经到来。本文基于口语传播视角,对目前迅速发展的网络主播的口语表达进行分析,并与传统主持人比较,对目前媒体主播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提出新的见解,从而带来更好的传播环境和舆论效果。  关键词:泛主播时代;网络主播;传统主持人;口语表达;比
融媒体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媒介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新闻随处可见.为了适应深刻变化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技术也被频繁应用于传统媒体新闻报
本文在系统研究和分析美国高校新媒体专业课程教育体系特点的基础上,以美国新媒体专业具有代表性和有较大参考价值的三所高校——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