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岸同胞同宗同祖同根同源。多年来,她—直致力于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每次唱起这首歌,让人总在心里这么地想:祖国,就应该这样去描绘,祖国就应该这样去歌唱,以这样的歌,以这样的情——去歌唱!
台湾著名女高音美声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范宇文是台湾东吴大学音乐系教授、“中华教授协会”副会长、台湾兰心合唱团音乐总监兼指挥,是第一位在台湾演唱《我爱你,中国》的歌唱家。范宇文有着清澈透明甜美的音色、卓越的演唱技巧、稳健的舞台经验,曾被乐评誉为“生来就属于舞台的声乐家”。
无师自通地学习声乐
台湾家喻户晓的“好声音”范宇文,她的音乐之路曾经有过这样艰难的开端。
小时候的范宇文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孩子,她不喜欢和伙伴打打闹闹,也不喜欢到处游逛,唱歌是她的最大爱好。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曾选派范字文参加台中市组织的儿童歌唱比赛,谁也没想到初次参赛的范宇文竟获得了一等奖。这次获奖极大地激发了范宇文学习音乐的热情,她鼓起勇气向母亲表达了学琴的愿望。但是,母亲最后还是硬着心肠拒绝了范宇文的请求。
犹如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范宇文非常失望,非常委屈。但是,冷静地想想家里的情况,她对父母却怎么也怨不起来了。范家有五个孩子,五个孩子五张嘴,个个都要吃饭穿衣上学,父母靠着并不丰厚的薪金抚养着只投入还没产出的“班子”,这些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相当大的压力。而学习音乐,人人都知道是个“烧钱”的事业,买乐器,请老师,参加比赛,样样费用不菲。当时,凭着范家的经济能力,自然不具备让范宇文去学音乐的条件。
家长的苦衷,范宇文能理解,但对于音乐道路的追求,范宇文并不想就这样轻易地放弃。没有钱去上音乐课,范宇文拜唱片为“师”,一遍遍听着唱片里的歌,模仿着唱;没有钱买音乐会的票,范宇文想方设法去寻找不用花钱买票的音乐会听。
因为懂得学习机会的珍贵,每次范宇文听音乐的时候,她不只是用耳朵去听,更是用整个身心去领悟。在音乐会上,她目不转睛地观察演员的口型、呼吸,诧异他们不用话筒就可以让自己的歌声传遍音乐厅的角落,清晰地传到每一位听众的耳中……这样的种种发现让她好奇,也让她更有兴趣去探究音乐世界。小小年纪的范宇文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模仿,后来范宇文自己也掌握了使用技巧使歌声产生共鸣。就这样,凭着唱片和音乐会,范宇文无师自通地学习着唱歌。因为学歌比谁都快,范宇文相信自己有唱歌的天赋,她暗暗下决心,长大以后要上艺术类大学,当一个歌唱家。
进入女师之后,范宇文才发现,女师的校园环境、课程设置和学习氛围比她想像的都要好。在求学之余,热爱唱歌的范宇文还参加了一个合唱团。合唱团里有专业的声乐老师,范宇文跟着声乐老师初次接受正式的声乐训练。所以,对范宇文来说,进入女师后参加合唱团,真的就像是自己独自在一条路上懵然地走很久了,肚里很饿心里很茫然,这时候突然有一个人递过来一些食物并指引了可以前进的方向。
范宇文说自己进入女师是个意外,进入合唱团就是意外的收获了。以前,范宇文不识谱,手里拿着一首新歌,只能听别人唱才能跟着学唱。在合唱团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范宇文逐渐掌握了乐理的基础知识,学会了识谱唱歌。“如鱼得水”,这个成语就是范宇文那个时期在音乐道路上的跋涉经历的真实写照。
“声乐天后”就这样走来
在28岁的时候,范宇文被保送进入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多年的夙愿才如愿以偿。
在大学校园里,范宇文是个“另类”,不仅是年龄比同学大,在音乐基础上范宇文和她的同学也相差甚远。音乐系的学生大多有“童子功”,他们一般是在三、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音乐知识的训练,演奏起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一个比一个精彩;而范宇文呢,她直到在台北女子师范读书期间才开始接触风琴、接受专业的声乐指导。看着同学灵活的手指在乐器上翻飞,听着悦耳的琴声,范宇文无奈又无法避视地看清自己和同学们在基础上的差距之大。在她眼里,这些年轻的学弟学妹简直就是贝多芬、莫扎特的化身,而自己就像是安徒生笔下那只“丑小鸭”。
差距不能掩藏,也不能无视,想要取得成就就只有克服困难,乘势而上。范宇文想,自己年龄比同学大,功课不能落在同学后面。因为对音乐的执着,范宇文不断勉励自己更勤奋一些,全身心投入。随着和同学的接触渐渐多了,范宇文和他们打成了一片,同学们亲切地称呼范字文为“范姐姐”,而经常接她上、下学的丈夫也被同学称为“庄大哥”。
因为爱音乐,又有一帮意气相投的音乐同道,范字文的大学生活是快乐而充实的,她的音乐素养也得到全面加强。大学期间,作为优秀学生的范宇文常常跟老师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其间她遇到了一位改变她一生的人一一这个人叫万赓年,是当时台湾派驻意大利米兰的主管经济的负责人。万先生得知范宇文从小就有音乐梦想且一直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人生过往后,他被感动了,表示愿意协助范宇文赴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深造。
果然,范字文大学毕业以后,万先生履行了他的诺言,范宇文顺利来到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成为该学院的第一个台湾学生。初到米兰,范宇文不懂意大利语,生活、学习难题多多,但是老師对范宇文非常照顾,这也使范宇文受益良多。为此,她更加刻苦地学习,以报答各位帮助她的人。在威尔第音乐学院,范宇文得到学院破格待遇,以跳级的方式完成学业。于是,范宇文仅仅用了1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5年的课程,获得了威尔第音乐学院的文凭。
回台湾后不久,恰逢台北正在以开展音乐季的名义举行各种文艺活动。于是,范宇文不仅成功地找到一份教授音乐的教职,更有数不清的中外歌剧在等着她去演。她曾在《弄臣》、《浮土德》、《卡门》、《图兰朵》、《西厢记》等歌剧中担任女主角,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频繁地出演,使范宇文很快就成为台湾家喻户晓的“声乐天后”。而范宇文也越唱越有信心,越唱越有激情,醉心于歌唱表演,她这样说道,“站在舞台上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放歌《我爱你,中国》
1988年,在两岸尚未全面交流之际,范宇文便与上海歌剧院全体演员在香港演出《西厢记》,担演主角崔莺莺,引起极大的回响,掀开两岸三地音乐界合作的新篇章。
作为一个国民党来台军官的后代,范宇文在台湾也曾贴有“外乡人”的标签。她的故乡在重庆万州(原四川万县)武陵镇,父亲范仲是家中独子。范宇文的祖父是万县的一位开明商人,在武陵镇开了一间小商铺。由于家中具有一定经济条件,范宇文的祖父早早地就让范仲开始接受“文明”教育,使他成为当地少有的现代知识分子之一。
范仲15岁离家,参加了国民党军队。范仲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到过成都。在成都,范仲遇到了后来厮守一生的爱人一一戴其敏。小巧玲珑、美丽大方的戴其敏当时在一所小学当老师,和范仲一见钟情。和范仲相恋成家之后,戴其敏就开始跟随范仲四处奔波。1946年,在河南潢川,范仲和戴其敏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这就是范宇文。
1949年,蔣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大势已去,战败的蒋介石政府选择台湾为落脚之地。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范仲不忍离开大陆故土,却无力主宰自己及家人的命运,只得携妻带女踏上去台的轮船。望着翻滚的海浪,范仲夫妻的心情也无法平静。当然,那时尚且年幼的范宇文不会知道父母的心思,坐轮船在海上长途旅行对于她而言,是一个新鲜的人生体验。令范宇文伤感的是,父亲生前那么热切地想念着家乡,并怀抱着能落叶归根的希望,可惜的是老人去世后这个愿望并没能实现。
身为重庆人,范字文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为两岸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努力。2010年9月中旬,范宇文带着女儿一一旅德女高音歌唱家庄祖欣以及48名台湾“兰心合唱团”成员,踏上了飞往重庆的飞机。这是她首次回家乡。9月15日,她在重庆文化宫为家乡父老献上“两岸心·故乡情”音乐会。9月18日,“两岸共婵娟”音乐会继而在北京方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开唱。从此,范宇文多次带队到大陆演出。
与一般的高雅音乐独唱会不同,范宇文在演唱之前,或用生动的比喻,或用亲身的经历,向听众讲述歌曲的意义,不时的幽默,博得阵阵掌声和欢笑。一次,她在演唱歌曲《阿祖的故乡》时,用动情的话语告诉台下听众,这是一首大陆歌曲,讲述的是阿祖被日本鬼子抓走,他的妻子天天盼望阿祖归来,每当风吹开她的家门,她就以为是阿祖回来了的一首感人歌曲。范宇文说,奇怪的是,在台湾几乎人人会唱这首《阿祖的故乡》,而大陆却很少有人会唱。这是一首很好听的抗日歌曲,在抗战时期极大地鼓舞过大家。这首歌告诉我们一一当侵略者来的时候,无论是大陆人也好,台湾人也好,都要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把歌曲介绍完后,范宇文深情地为大家演绎了这首歌,而那一声声渐入凄凉的歌唱使台下观众也禁不住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一个个地泪湿了眼眶。
每次音乐会上,范字文少不了的保留节目是《我爱你,中国》一一这是她最喜欢的歌,也是唱得最多的歌。从她每次动情的演绎和眼中闪烁的泪光中,所有人都可以看到那一颗火热深沉的赤子之心。她无法忘记,很多年前,她从台湾的朋友、音乐人成明那里第一次拿到这首歌的歌谱后,激动地在家边弹钢琴边唱,情感无法白抑,泪流满面。对这样一首美妙的经典作品,她由衷地赞叹,“歌词太美了,曲调太美了!”
作为歌唱家,范宇文喜欢用歌声诠释这首《我爱你,中国》;作为在台湾的中国人,她每次炽热地演唱着《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时,心中都有着浓浓的中国情。她认为,“百灵鸟”既是“歌手”,也是赤子们凝视亲爱祖国的“眼睛”,歌词不仅呈现给人们无限美好的画面,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满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范宇文成为最早演唱《我爱你,中国》的台湾艺术家。此后,《我爱你,中国》传遍整个台湾,成为众多渴望祖国统一的台湾音乐人最为热爱的歌曲之一,也成为台湾各个音乐会的热门歌曲。接受采访时,她说:“台湾唱这首歌的人很多,我的音色不是最美,但我很用心。我不是用嘴在唱《我爱你,中国》,是用心唱,用沸腾的血液在唱,唱的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梦想。”范宇文说,到大陆演唱不止具有音乐会的目的,不止是带给人们高雅音乐的享受和熏陶,更是两岸文化的一次交流。我们跨越海峡,跨越政治,用我们共有的语言和歌声,表达着作为炎黄子孙的同一个声音一一《我爱你,中国》,也是同一个梦想。
责任编辑李菡丹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每次唱起这首歌,让人总在心里这么地想:祖国,就应该这样去描绘,祖国就应该这样去歌唱,以这样的歌,以这样的情——去歌唱!
台湾著名女高音美声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范宇文是台湾东吴大学音乐系教授、“中华教授协会”副会长、台湾兰心合唱团音乐总监兼指挥,是第一位在台湾演唱《我爱你,中国》的歌唱家。范宇文有着清澈透明甜美的音色、卓越的演唱技巧、稳健的舞台经验,曾被乐评誉为“生来就属于舞台的声乐家”。
无师自通地学习声乐
台湾家喻户晓的“好声音”范宇文,她的音乐之路曾经有过这样艰难的开端。
小时候的范宇文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孩子,她不喜欢和伙伴打打闹闹,也不喜欢到处游逛,唱歌是她的最大爱好。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曾选派范字文参加台中市组织的儿童歌唱比赛,谁也没想到初次参赛的范宇文竟获得了一等奖。这次获奖极大地激发了范宇文学习音乐的热情,她鼓起勇气向母亲表达了学琴的愿望。但是,母亲最后还是硬着心肠拒绝了范宇文的请求。
犹如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范宇文非常失望,非常委屈。但是,冷静地想想家里的情况,她对父母却怎么也怨不起来了。范家有五个孩子,五个孩子五张嘴,个个都要吃饭穿衣上学,父母靠着并不丰厚的薪金抚养着只投入还没产出的“班子”,这些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相当大的压力。而学习音乐,人人都知道是个“烧钱”的事业,买乐器,请老师,参加比赛,样样费用不菲。当时,凭着范家的经济能力,自然不具备让范宇文去学音乐的条件。
家长的苦衷,范宇文能理解,但对于音乐道路的追求,范宇文并不想就这样轻易地放弃。没有钱去上音乐课,范宇文拜唱片为“师”,一遍遍听着唱片里的歌,模仿着唱;没有钱买音乐会的票,范宇文想方设法去寻找不用花钱买票的音乐会听。
因为懂得学习机会的珍贵,每次范宇文听音乐的时候,她不只是用耳朵去听,更是用整个身心去领悟。在音乐会上,她目不转睛地观察演员的口型、呼吸,诧异他们不用话筒就可以让自己的歌声传遍音乐厅的角落,清晰地传到每一位听众的耳中……这样的种种发现让她好奇,也让她更有兴趣去探究音乐世界。小小年纪的范宇文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模仿,后来范宇文自己也掌握了使用技巧使歌声产生共鸣。就这样,凭着唱片和音乐会,范宇文无师自通地学习着唱歌。因为学歌比谁都快,范宇文相信自己有唱歌的天赋,她暗暗下决心,长大以后要上艺术类大学,当一个歌唱家。
进入女师之后,范宇文才发现,女师的校园环境、课程设置和学习氛围比她想像的都要好。在求学之余,热爱唱歌的范宇文还参加了一个合唱团。合唱团里有专业的声乐老师,范宇文跟着声乐老师初次接受正式的声乐训练。所以,对范宇文来说,进入女师后参加合唱团,真的就像是自己独自在一条路上懵然地走很久了,肚里很饿心里很茫然,这时候突然有一个人递过来一些食物并指引了可以前进的方向。
范宇文说自己进入女师是个意外,进入合唱团就是意外的收获了。以前,范宇文不识谱,手里拿着一首新歌,只能听别人唱才能跟着学唱。在合唱团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范宇文逐渐掌握了乐理的基础知识,学会了识谱唱歌。“如鱼得水”,这个成语就是范宇文那个时期在音乐道路上的跋涉经历的真实写照。
“声乐天后”就这样走来
在28岁的时候,范宇文被保送进入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多年的夙愿才如愿以偿。
在大学校园里,范宇文是个“另类”,不仅是年龄比同学大,在音乐基础上范宇文和她的同学也相差甚远。音乐系的学生大多有“童子功”,他们一般是在三、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音乐知识的训练,演奏起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一个比一个精彩;而范宇文呢,她直到在台北女子师范读书期间才开始接触风琴、接受专业的声乐指导。看着同学灵活的手指在乐器上翻飞,听着悦耳的琴声,范宇文无奈又无法避视地看清自己和同学们在基础上的差距之大。在她眼里,这些年轻的学弟学妹简直就是贝多芬、莫扎特的化身,而自己就像是安徒生笔下那只“丑小鸭”。
差距不能掩藏,也不能无视,想要取得成就就只有克服困难,乘势而上。范宇文想,自己年龄比同学大,功课不能落在同学后面。因为对音乐的执着,范宇文不断勉励自己更勤奋一些,全身心投入。随着和同学的接触渐渐多了,范宇文和他们打成了一片,同学们亲切地称呼范字文为“范姐姐”,而经常接她上、下学的丈夫也被同学称为“庄大哥”。
因为爱音乐,又有一帮意气相投的音乐同道,范字文的大学生活是快乐而充实的,她的音乐素养也得到全面加强。大学期间,作为优秀学生的范宇文常常跟老师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其间她遇到了一位改变她一生的人一一这个人叫万赓年,是当时台湾派驻意大利米兰的主管经济的负责人。万先生得知范宇文从小就有音乐梦想且一直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人生过往后,他被感动了,表示愿意协助范宇文赴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深造。
果然,范字文大学毕业以后,万先生履行了他的诺言,范宇文顺利来到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成为该学院的第一个台湾学生。初到米兰,范宇文不懂意大利语,生活、学习难题多多,但是老師对范宇文非常照顾,这也使范宇文受益良多。为此,她更加刻苦地学习,以报答各位帮助她的人。在威尔第音乐学院,范宇文得到学院破格待遇,以跳级的方式完成学业。于是,范宇文仅仅用了1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5年的课程,获得了威尔第音乐学院的文凭。
回台湾后不久,恰逢台北正在以开展音乐季的名义举行各种文艺活动。于是,范宇文不仅成功地找到一份教授音乐的教职,更有数不清的中外歌剧在等着她去演。她曾在《弄臣》、《浮土德》、《卡门》、《图兰朵》、《西厢记》等歌剧中担任女主角,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频繁地出演,使范宇文很快就成为台湾家喻户晓的“声乐天后”。而范宇文也越唱越有信心,越唱越有激情,醉心于歌唱表演,她这样说道,“站在舞台上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放歌《我爱你,中国》
1988年,在两岸尚未全面交流之际,范宇文便与上海歌剧院全体演员在香港演出《西厢记》,担演主角崔莺莺,引起极大的回响,掀开两岸三地音乐界合作的新篇章。
作为一个国民党来台军官的后代,范宇文在台湾也曾贴有“外乡人”的标签。她的故乡在重庆万州(原四川万县)武陵镇,父亲范仲是家中独子。范宇文的祖父是万县的一位开明商人,在武陵镇开了一间小商铺。由于家中具有一定经济条件,范宇文的祖父早早地就让范仲开始接受“文明”教育,使他成为当地少有的现代知识分子之一。
范仲15岁离家,参加了国民党军队。范仲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到过成都。在成都,范仲遇到了后来厮守一生的爱人一一戴其敏。小巧玲珑、美丽大方的戴其敏当时在一所小学当老师,和范仲一见钟情。和范仲相恋成家之后,戴其敏就开始跟随范仲四处奔波。1946年,在河南潢川,范仲和戴其敏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这就是范宇文。
1949年,蔣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大势已去,战败的蒋介石政府选择台湾为落脚之地。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范仲不忍离开大陆故土,却无力主宰自己及家人的命运,只得携妻带女踏上去台的轮船。望着翻滚的海浪,范仲夫妻的心情也无法平静。当然,那时尚且年幼的范宇文不会知道父母的心思,坐轮船在海上长途旅行对于她而言,是一个新鲜的人生体验。令范宇文伤感的是,父亲生前那么热切地想念着家乡,并怀抱着能落叶归根的希望,可惜的是老人去世后这个愿望并没能实现。
身为重庆人,范字文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为两岸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努力。2010年9月中旬,范宇文带着女儿一一旅德女高音歌唱家庄祖欣以及48名台湾“兰心合唱团”成员,踏上了飞往重庆的飞机。这是她首次回家乡。9月15日,她在重庆文化宫为家乡父老献上“两岸心·故乡情”音乐会。9月18日,“两岸共婵娟”音乐会继而在北京方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开唱。从此,范宇文多次带队到大陆演出。
与一般的高雅音乐独唱会不同,范宇文在演唱之前,或用生动的比喻,或用亲身的经历,向听众讲述歌曲的意义,不时的幽默,博得阵阵掌声和欢笑。一次,她在演唱歌曲《阿祖的故乡》时,用动情的话语告诉台下听众,这是一首大陆歌曲,讲述的是阿祖被日本鬼子抓走,他的妻子天天盼望阿祖归来,每当风吹开她的家门,她就以为是阿祖回来了的一首感人歌曲。范宇文说,奇怪的是,在台湾几乎人人会唱这首《阿祖的故乡》,而大陆却很少有人会唱。这是一首很好听的抗日歌曲,在抗战时期极大地鼓舞过大家。这首歌告诉我们一一当侵略者来的时候,无论是大陆人也好,台湾人也好,都要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把歌曲介绍完后,范宇文深情地为大家演绎了这首歌,而那一声声渐入凄凉的歌唱使台下观众也禁不住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一个个地泪湿了眼眶。
每次音乐会上,范字文少不了的保留节目是《我爱你,中国》一一这是她最喜欢的歌,也是唱得最多的歌。从她每次动情的演绎和眼中闪烁的泪光中,所有人都可以看到那一颗火热深沉的赤子之心。她无法忘记,很多年前,她从台湾的朋友、音乐人成明那里第一次拿到这首歌的歌谱后,激动地在家边弹钢琴边唱,情感无法白抑,泪流满面。对这样一首美妙的经典作品,她由衷地赞叹,“歌词太美了,曲调太美了!”
作为歌唱家,范宇文喜欢用歌声诠释这首《我爱你,中国》;作为在台湾的中国人,她每次炽热地演唱着《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时,心中都有着浓浓的中国情。她认为,“百灵鸟”既是“歌手”,也是赤子们凝视亲爱祖国的“眼睛”,歌词不仅呈现给人们无限美好的画面,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满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范宇文成为最早演唱《我爱你,中国》的台湾艺术家。此后,《我爱你,中国》传遍整个台湾,成为众多渴望祖国统一的台湾音乐人最为热爱的歌曲之一,也成为台湾各个音乐会的热门歌曲。接受采访时,她说:“台湾唱这首歌的人很多,我的音色不是最美,但我很用心。我不是用嘴在唱《我爱你,中国》,是用心唱,用沸腾的血液在唱,唱的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梦想。”范宇文说,到大陆演唱不止具有音乐会的目的,不止是带给人们高雅音乐的享受和熏陶,更是两岸文化的一次交流。我们跨越海峡,跨越政治,用我们共有的语言和歌声,表达着作为炎黄子孙的同一个声音一一《我爱你,中国》,也是同一个梦想。
责任编辑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