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当人们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都会科学地采取措施,以便狠狠地打败竞争对手,这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转变经营策略。在国际体育行业,赛场竞争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当代短道速滑竞技水平的提升决定着我国速滑运动事业的兴衰,只有增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能使我国速滑项目在国际市场中永立不败之地。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而探讨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短道速滑 后备人才 培养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深入推进,体育活动倍受广大民众喜爱,不管冬夏秋冬,人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其中,短道速滑不只是许多市民最为喜欢的冬季运动项目,还是我国冬季竞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我国体育运动竞技项目实力的强弱,而这一切离不开高素质的优秀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以此不断促进我国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并不乐观,整个培养过程都夹杂着陈旧的思想理念,无法体现时代精神,严重影响优秀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具体地讲,首先是缺乏专门的短道训练场馆,因为我国的人工制冷冰场非常少,而且全部集中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的范围内,尽管包括花样、冰球、短道等多种训练馆,但是在短暂的时间限制下,参训者只得匆忙滑过,在训练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成材率自然不会提升;其次,青少年参训人数非常少,据某次参赛调查了解,在15-18周岁的短道青少年选手中,我国青少年参赛人数约占五百人,加拿大青少年选手约一千人,韩国短道青少年选手约一千四百人,明显看出我国培养出的短道速滑后备人才数量远远落后于加拿大和韩国;第三,教练员训练业务水平低,由于我国短道速滑教练员的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甚至不够敬业,在教学枯燥无味的情况下,青少年没有任何学习兴趣,以至于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进步缓慢。
二、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短道队伍梯队建设
有一句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优秀短道速滑后备人才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功的,培养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短道队伍梯队建设。首先,提升短道速滑青少年成材率,尽管我国已经建成了国家队和国家青年队的梯队格局,但是在不断推进短道队伍梯队建设的同时,还要始终把“青少年成材率”摆在首位,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竞争体制,优先录用新人,鼓励青少年积极进取,走向成功。其次,国家还要重视专门短道训练场馆的扩建,以便为短道训练提供充足的时间,确保训练质量。
(二)丰富短道速滑比赛项目
加强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必须丰富短道速滑比賽项目,这样才能满足青少年的喜好心理。目前,我国的短道速滑比赛项目较少,限制了许多青少年参赛的机会,严重影响了一部分参训青少年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更别提取得更大进步,这种情况下容易使青少年对速滑项目失去信心。可见,相应地增加短道速滑比赛项目,让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有机会参与训练,也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进行训练,关键是要提升他们参与短道速滑比赛的热情。
(三)完善速滑竞赛评定标准
为了鼓励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应当完善速滑竞赛评定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一些大型速滑竞技比赛中,评定标准是相当严格的,这样的比赛往往能够公平地测试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此可见,不断完善短道速滑竞赛评定标准非常重要,要求合理制定评定方式,真实反映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技能,同时给予优秀青少年以奖励,激励他们再接再厉。
(四)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
增强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运动技能,还必须重视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有一句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业务技能高的教练员才能培训出业务技能高的运动员,所以我国必须对教练员进行严格考核,同时要健全监督和考核机制。首先,针对教练员进行定期的业务理论考核,只录用合格的教练员;其次,重视年轻教练员的栽培,派送他们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和锻炼方法,从而为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结束语
总之,加强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我国短道速滑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不断为短道速滑后备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科学化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本文从加强短道队伍梯队建设、丰富短道速滑比赛项目、完善速滑竞赛评定标准、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希望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一.速滑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3).
[2] 孙艳志.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品牌(理论月刊).2011(7).
[3] 陈月亮.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以500m项目为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摘 要 当人们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都会科学地采取措施,以便狠狠地打败竞争对手,这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转变经营策略。在国际体育行业,赛场竞争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当代短道速滑竞技水平的提升决定着我国速滑运动事业的兴衰,只有增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能使我国速滑项目在国际市场中永立不败之地。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而探讨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短道速滑 后备人才 培养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深入推进,体育活动倍受广大民众喜爱,不管冬夏秋冬,人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其中,短道速滑不只是许多市民最为喜欢的冬季运动项目,还是我国冬季竞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我国体育运动竞技项目实力的强弱,而这一切离不开高素质的优秀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以此不断促进我国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并不乐观,整个培养过程都夹杂着陈旧的思想理念,无法体现时代精神,严重影响优秀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具体地讲,首先是缺乏专门的短道训练场馆,因为我国的人工制冷冰场非常少,而且全部集中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的范围内,尽管包括花样、冰球、短道等多种训练馆,但是在短暂的时间限制下,参训者只得匆忙滑过,在训练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成材率自然不会提升;其次,青少年参训人数非常少,据某次参赛调查了解,在15-18周岁的短道青少年选手中,我国青少年参赛人数约占五百人,加拿大青少年选手约一千人,韩国短道青少年选手约一千四百人,明显看出我国培养出的短道速滑后备人才数量远远落后于加拿大和韩国;第三,教练员训练业务水平低,由于我国短道速滑教练员的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甚至不够敬业,在教学枯燥无味的情况下,青少年没有任何学习兴趣,以至于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进步缓慢。
二、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短道队伍梯队建设
有一句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优秀短道速滑后备人才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功的,培养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短道队伍梯队建设。首先,提升短道速滑青少年成材率,尽管我国已经建成了国家队和国家青年队的梯队格局,但是在不断推进短道队伍梯队建设的同时,还要始终把“青少年成材率”摆在首位,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竞争体制,优先录用新人,鼓励青少年积极进取,走向成功。其次,国家还要重视专门短道训练场馆的扩建,以便为短道训练提供充足的时间,确保训练质量。
(二)丰富短道速滑比赛项目
加强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必须丰富短道速滑比賽项目,这样才能满足青少年的喜好心理。目前,我国的短道速滑比赛项目较少,限制了许多青少年参赛的机会,严重影响了一部分参训青少年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更别提取得更大进步,这种情况下容易使青少年对速滑项目失去信心。可见,相应地增加短道速滑比赛项目,让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有机会参与训练,也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进行训练,关键是要提升他们参与短道速滑比赛的热情。
(三)完善速滑竞赛评定标准
为了鼓励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应当完善速滑竞赛评定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一些大型速滑竞技比赛中,评定标准是相当严格的,这样的比赛往往能够公平地测试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此可见,不断完善短道速滑竞赛评定标准非常重要,要求合理制定评定方式,真实反映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技能,同时给予优秀青少年以奖励,激励他们再接再厉。
(四)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
增强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运动技能,还必须重视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有一句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业务技能高的教练员才能培训出业务技能高的运动员,所以我国必须对教练员进行严格考核,同时要健全监督和考核机制。首先,针对教练员进行定期的业务理论考核,只录用合格的教练员;其次,重视年轻教练员的栽培,派送他们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和锻炼方法,从而为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结束语
总之,加强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我国短道速滑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不断为短道速滑后备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科学化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本文从加强短道队伍梯队建设、丰富短道速滑比赛项目、完善速滑竞赛评定标准、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希望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一.速滑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3).
[2] 孙艳志.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品牌(理论月刊).2011(7).
[3] 陈月亮.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以500m项目为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