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家校矛盾伤着孩子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aiyug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敬今年6岁,上一年级。父亲是下岗工人,母亲卖豆腐,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小敬的注意力非常不好,很难专心学习,经常不自主地就玩起来,或躺在椅子上,上身从椅子上垂下来,就那么歪着,如果老师不提醒他,他会保持那个姿势近10分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好。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语文、数学都不及格,补考后仍不及格。学校领导考虑到他的成绩差得太多,就和他的家长商量,希望家长能写个重读一年级的申请。
  小敬家长考虑了一段时间后答应了。
  后来,老师发现小敬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他虽然学习不好,但是和同学相处还是不错的,现在却经常用铅笔尖扎同桌女生的腿,踢她的屁股,还用拳头把她的鼻子打流血了。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告他的状,大多数是比较老实的女生。为此,老师批评过小敬,也找他的家长谈过,没什么效果。
  有一天,小敬的爸爸找到了老师,生气地说:“我们家孩子的彩笔已经丢了十几盒了,昨天给他准备的好几支铅笔也没有了,为这事我打了他。我们家孩子丢了东西,我还打他,您还想让我怎么样?”老师把小敬叫到面前:“你的彩笔和铅笔是什么时候没有的?”他说:“不知道。”老师说:“昨天咱们上过英语课,你去英语教室找找看,看有没有你的东西,如果有你就去拿回来。”说完还找了一个孩子陪他去找。一会儿,孩子们回来了,说只找到了一根彩笔。老师又回到班里问:“有谁见过小敬的彩笔和铅笔?”孩子们都说没见过。老师让他们把自己的铅笔盒、彩笔盒打开再找一找,又让小敬到每个同学那里去看一看,还是没找到。这时小敬的爸爸说:“老师,您也别上课了,我们家孩子没笔使,他们也别使,我现在就把他们的笔都拿走。”老师说:“您不能这么做,您没有权利停我的课,更没有权利拿其他孩子的笔,我不会让您这么做的。”小敬的爸爸说:“那您就给我找出那个拿我家孩子笔的人,我去跟他家长交涉。”老师说:“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以再给您调查一下。”小敬的爸爸不同意,一直吵闹不休,后来被其他的老师劝走。
  本以为这事就算过去了,没想到小敬的爸爸下午就找到了教育局,要求解决此事。教育局打电话到学校了解情况。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又和小敬的爸爸坐下来商谈这件事。小敬的爸爸非常不冷静,一直在大吵大闹,骂学校是“贼校”,还扬言明天要让全校学生都上不了课。校长很生气,说如果他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就报警。
  第二天他没到学校闹事,又找到了教育局,仍然要求解决问题。教育局把问题反映到学校,校长再次找到了小敬的爸爸。这次他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说自己那天的态度不好,但还是希望学校好好教育学生。
  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过了一个月,小敬突然没有到校,老师问其他学生谁知道他为什么没有来。一个学生说:“他爸说他不来了,他转到别的学校去了。”可是过了两天,却不见他家长开转学证明。老师打电话到他家,他爸爸接的电话。老师问:“小敬这几天没来上学,是怎么回事呀?”他说:“小敬发烧了,过几天再去。”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小敬仍然没有来上学。老师们议论说,估计是到别的学校考试,成绩很不好,想回来吧,可是,家长又让学生给班主任老师带了要转学的话,现在感到进退两难了……
  王晓春点评:
  这是一个家校矛盾激化的典型例子,结果是两败俱伤,但受伤害最重的,应该还是孩子。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学校劝孩子重读,这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之前之后做了哪些工作,进行了什么具体的帮助没有。按一般的经验,如果这种工作比较充分,孩子即使成绩不能提高,也不至于对学校和同学产生怨恨。小敬的攻击性,是否说明他受到了压抑呢? 至于家长的问题,很明显是不冷静,缺乏法治观念,过于情绪化,家长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小敬打同学可能与家长的这种情绪有关。家长这样做只能使家校矛盾更加尖锐,最后大家都陷入窘境。 而孩子处于家校矛盾之间,远非学习受到影响那么简单,其心理受到的伤害程度,也许会影响到其一生。
其他文献
孩子是情绪的“俘虏”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  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
期刊
开讲专家: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电视台青少年频道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等社会学术职务。曾参与主持国内第一个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系的筹建,筹建了国内高等院校第一个社会工作系。撰写、编辑《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孩子今年十四五》、《我们怎样做家长》、
期刊
事例调查:看看这些“小大人”    事例一:“款姐”原来只有8岁  访问对象:周老师(小学教师)  访问时间:11月26日10:08AM    我班有个女生叫小敏,爸爸是某电脑公司的董事长,给学校捐了100万元建图书馆,由此,一下子成了学校的红人。  小敏平时上学、放学都有专车接送,上学总抱着手提电脑,拿着时髦手机。不知是家庭的过分娇宠还是受她爸爸言行的感染,总之,小敏的言行充满了骄横。有一次,她
期刊
儿子特别喜欢听我给他讲故事。  有一次,我给他讲蚂蚁的故事,儿子听得入迷了,一个劲儿地问我:“爸爸,蚂蚁是什么样的?”“就这样,”我指给他看故事书上蚂蚁的彩色图案,“黑身子,还有一对触须。”儿子仔细看了看图片上的蚂蚁,并不过瘾:“爸爸,咱们养一只蚂蚁做宠物吧。”儿子的话吓了我一跳,不过,我马上反应过来,出生在城市的儿子,还没见过真正的蚂蚁呢。  “蚂蚁不能当宠物养。”本想抓只蚂蚁,摆到放大镜前为儿
期刊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不断的交流,孩子才会变得更聪明,对爱有安全感。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把孩子当作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爱面子,也想鼓励孩子上进,所以常常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孩子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
期刊
女儿一天天大了,喜欢音乐和美术。都说艺术的形式是相通的,古代就有位书法家,由于看到一位女子舞剑,触动灵感,创造了狂草书法。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带她去看画展、雕塑展、舞蹈表演……时间长了,我发现女儿的确有所长进,画画方面的想像力更强了,而琴声悦耳、灵动,少了生涩和匠气。  我暗暗开心,觉得带着女儿去看艺术展这一步走对了。  然而,有一次带女儿看艺术展,却让我大跌眼镜。  那天,在报纸上看到广场上
期刊
北彬从小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3岁的时候,我们为他报了个小提琴班,想培养点音乐素养。可上了几次课后,我就有点犹豫了—北彬坐不下来,每次上完课,老师要求家长督促孩子练琴,我倒是很认真,可北彬每次都拉不了一会儿就问:行了吗?到点了吧?因为练得少,下一次上课时自然表现不佳,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有人说:学琴的孩子无童年,你没看过傅雷家书吗?连傅聪这样的大师小时也是不爱练琴的。我下了决心想试一下严教。  
期刊
女儿自小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读书时常获各种奖项。很多朋友让我传授经验,我认为应该归功于小时候对女儿进行的口头语言训练。  以下是我培养女儿学习口语、认字和作文的一些经验。    明确一个观察目标    孩子好动,语言的积累要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渗透。在带领孩子观察时,要给他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使他能就某一主题“有感而发”。例如,冬日的早上我送女儿上幼儿园,一边走我一边问女儿:“叔叔阿姨和小朋友都穿了什
期刊
见习生活,穷人的孩子就要早当家    胡倩芸的妈妈尚翠是个性格好强,不甘认输的女人。这是胡倩芸对妈妈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方面。  倩芸刚满周岁,尚翠就带着她跟丈夫胡勇一起去武汉做生意,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点钱,可是却不慎把生意做亏了,欠下了几万元外债,就在这时,家乡又传来老母亲病瘫的消息。尚翠让丈夫去南方打工,自己带着倩芸回到了湖北安陆市赵棚镇大树村。  这样的家庭,谈不上什么早期教育,也没什么教育理念,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事实上,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孩子获取经验、发展智能的妙方,也是孩子自发性、创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险及对未来处事的象征。  启发孩子智慧的游戏有很多种,以下仅介绍几种家庭中可常用的亲子动脑活动:   分类的游戏  这是创造力学者威尔斯提出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类物品,例如小汽车、汤匙、钥匙、铁币、回纹针……等,让孩子发觉其共同特征来加以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