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海陆委外加工厂数据蹊跷超五千万元原材料“凭空消失”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to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9日,证监会同意了5家公司在创业板上IPO注册,其中就包括张家港中环海陆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虽然中环海陆已被同意注册,但其实际经营情况依然存在不少疑问。
  在此前《红周刊》刊发的文章中,记者指出其营收金额、采购金额都有约50%金额缺少相应数据支撑,且公司的科研实力以及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方面也不正常。而除了已经报道过的疑问,记者还发现,中环海陆的多家委外加工厂披露的数据也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令人怀疑其合作的真实性,此外,该公司的存货数据也存在一定疑点。

多家委外加工厂产量数据矛盾


  在此前《红周刊》发表的文章中,记者提到其委外加工厂与中环海陆存在既销售又采购情况。而根据该公司最新版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这些委外加工厂商的经营规模和年加工规模、公司支付的加工费和加工单价、公司加工量占这些委外加工厂商的比例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其中疑点重重,让人怀疑其委外加工厂与公司合作的真实性不足。
  招股书披露了公司2020年向加工厂科陆机械、锦丰宏建、金港镇勒林机械厂、苏信金属制品和旭锐金属制造的加工金额和加工单价,由此可推算出这些加工厂当年为公司加工了3.21万吨、1.5万吨、1.23万吨、0.82万吨、0.66万吨。
  此外,由公司披露的委外产量占这些加工厂总产量的比例:70%~80%、70%、50%~60%、80%、60%~70%进行测算,委外加工厂的总产量应该在4.01万~4.59万吨、2.15万吨、2.06万~2.47万吨、1.02万吨和0.94吨~1.1万吨。
  可让人疑问的是,中环海陆在招股书中披露的这些加工厂的经营规模和生产规模却显示:科陆机械、锦丰宏建、金港镇勒林机械厂、苏信金属制品年加工规模分别为3万吨、8000吨、1万吨、2万吨,这一结果显然与记者推算出的总产量并不相符,其中,苏信金属制品推算出的总产量比公司披露的生产规模要小,而其他三家加工厂推算出的总产量都比披露的生产规模要大不少。那么,这些委外加工厂商的实际生产规模究竟是多少呢?
  《红周刊》记者在天眼查APP中还查看了这些有疑点委外加工厂的员工规模,与中环海陆披露的員工规模也有所出入。比如据天眼查APP显示的锦丰宏建2019年年报从业人数仅2人,但据中环海陆披露的员工人数却约20人。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委外加工厂注册资本还仅1万元。又比如金港镇勒林机械厂,天眼查APP查到的2019年年报中从业人数仅为2人,但据中环海陆披露的其员工人数却约13人。除此之外,苏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天眼查APP中2020年年报中的从业人数仅1人,但据中环海陆披露其员工人数约15人。
  那么,中环海陆披露的委外加工厂员工规模是否真实?如果真实的话,是否意味着这些加工厂有很多员工并不是正式员工,而这种不稳定的情况是否会影响到工厂的生产质量和交付时间,公司长期与这些加工厂合作,又会否影响到自己的产品质量?

委外加工厂的“刨花”生意有悖常理


  除上述疑问外,此前在《红周刊》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这些加工厂商不仅是中环海陆的供应方还向其采购刨花,而对此,中环海陆称,刨花是加工过程中产生,运输不便而就地销售了。
  此前文章中,《红周刊》记者对此合作模式提出了疑问,因为在与这些委外机加工厂商合作的过程中,中环海陆不仅“一分钱没花”,还从这些合作厂商身上小赚了一笔,而这些加工厂商在耗时耗人工耗成本之后,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还“倒贴”一部分钱进去。

表1 公司针对委外加工厂刨花销售情况




  比如2020年,公司向科陆机械销售刨花金额为1330万元,此前公司披露付给科陆机械的加工单价为401元/吨,年生产规模约3万吨,若假设科陆机械其他客户加工单价也与中环海陆相同的话,那么科陆机械加工产品年营收应在1204万元左右。也就是说,科陆机械当年加工产品收入在1204万元,而购买中环海陆的刨花却要花去1330万元,如果考虑到人工、机械等其他成本,那么除非刨花利润很大,或者其他客户支付的加工费要远高于中环海陆,否则科陆机械就会陷入入不敷出状态,这怎么看都是不太合理的。
  除了科陆机械,其他加工厂锦丰宏建、金港镇勒林机械厂年生产规模分别为8000吨和1万吨,若加工单价都按中环海陆给其加工单价389元/吨、377元/吨来计算的话,则其加工产品所能得到的收入分别为311万元和377万元。
  但据中环海陆披露,这两家公司2020年向中环海陆购买刨花的金额就达到了622万元和498万元,明显比其加工产品能得到的收入要高。这同样意味着,除非其他客户支付的加工单价更高,或者这些加工厂实际的加工量要比披露的大,否则这些加工厂应该也都要陷入入不敷出状况了。

表2 存货方面相关数据




  种种迹象都令人对中环海陆与其外协加工厂的实际合作产生疑问,再加上此前文章中分析到的采购数据、营收数据的异常,让人怀疑这背后或有一定的“利益输送”可能。要知道,科陆机械本身就是中环海陆的关联公司,中环海陆实际控制人吴剑之妻顾玉华的弟媳陶庆娅曾持有科陆机械25%的股权,只是在2019年4月将该股权转让给无关联第三方,而科陆机械现有股东包建新与中环海陆前员工包建伟还为兄弟关系。据招股说明书披露,科陆机械是这些加工厂中购买刨花最多的公司。

存货数据多种角度皆存矛盾


  除委外加工厂存在疑点外,《红周刊》记者发现,中环海陆的存货数据在财务勾稽上也是有一定疑点的。
  中环海陆在招股书中披露了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情况,其中2019年、2020年合金钢的采购金额分别为3.82亿元和6.29亿元,占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76.2%和84.64%。由此推算出原材料采购总额分别为5.02亿元和7.43亿元左右。理论上,这些采购来的原材料要么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计入营业成本中,要么未使用的原材料和未销产品中的原材料计入到当期存货之中。
  查看中环海陆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的消耗情况,公司2019年、2020年分别为4.31亿元、5.78亿元。将原材料采购总额与营业成本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相减,2019年和2020年分别得到7107万元和1.65亿元的差额,这意味着差额部分需要计入当期的存货变化中,即2019年、2020年存货中的原材料应该分别新增7107万元和1.65亿元。
  先不论这两年存货中原材料的新增金额,在2019年和2020年,中环海陆的存货价值总额分别仅为9660万元和1.73亿元,分别比上一年新增了653万元和7620万元,这一结果与理论上原材料应新增的金额相差了6454万元和8903万元,那么,采购来的那些原材料既没计入营业成本,也未计入存货,它们又去了哪儿?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红周刊》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到中环海陆的采购金额也有超过50%以上没有相应数据支撑,而这些采购原材料也未在存货中体现,如此情况是否意味着公司采购存在不真实的情况呢?
  除此之外,中环海陆的存货数据从产销角度分析也出现了矛盾。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了主要产品轴承锻件、法兰锻件、齿圈锻件和其他锻件的产销情况,其中2020年这几种锻件的产销差分别为4265吨、129吨、158吨和256吨,理论上,这部分未销产成品应计入存货中的库存产品中去。据招股书披露轴承锻件、法兰锻件和齿圈锻件2020年的单位成本分别为0.58万元/吨、0.52万元/吨、0.58万元/吨,再结合产销差可得出这些未销产品的金额分别为2472万元、67万元和91万元,總计2633万元。也就是说在2020年存货中,其产成品应至少新增2633万元,但从实际来看,公司存货中的库存商品2020年仅新增了1566万元,相差约1000万元。
  而用同样的方法推算2019年公司主要产品轴承锻件、法兰锻件和齿圈锻件的产销差,分别为2057吨、66吨和221吨,单位成本分别为0.58万元/吨、0.54万元/吨和0.6万元/吨,由此推算出未销产品金额分别为1193万元、36万元和132万元,总计1362万元。那么,2019年存货中新增的产成品也应在1362万元左右,但实际上据其披露的存货数据,仅新增了259万元,也存在1000万元左右的差额。
  连续两年都有1000万元左右的未销产品缺乏数据支撑,那么这些产品又去哪儿了?是否真实存在呢?
其他文献
发行概览:公司本次拟发行2909.34万股A股普通股股票,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按轻重缓急顺序用于如下项目:公共安全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升级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基本面介绍:公司主营业务为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供专业的信息化服务。公司致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为公安部门提供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开发、建设及后续运维服务,实现城市公共
期刊
近期半导体板块在二级市场再掀风浪,第三代半导体也成为投资者瞩目的对象,于是诺安成长这类网红基金短期内成为净值较快增长的类型。涨价逻辑大于材料迭代  从供需角度出发,新能源汽车、5G带来的MCU、功率器件、模拟芯片、存储等需求大爆发;同时受中美科技竞争和产业链多方面影响,国内扩产进口海外半导体设备交付周期也普遍有所延长或面临不确定性,所以半导体产能结构性紧张未来一年大概率仍持续。  以新能源汽车板块
期刊
苏州东微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微半导体”)近日携带招股书(申报稿)冲刺科创板。  《红周刊》记者查看其招股书,发现东微半导体科创属性似有不足,不论是研发团队规模,还是研发投入金额,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其核心技术对应的专利过于陈旧,最早的专利申请日期竟然可追溯到2008年,而报告期内则无境内授权专利。2020年,其更是痛失“高新技术企业”的金字招牌,因此,其能否顺利迈过科创板门槛,尚存在
期刊
发行人原间接股东开曼炬力曾于2005年11月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之后于2016年12月完成私有化并退市,然而其似心有不甘,于是又由其下属企业炬力集成出资设立了炬芯有限(发行人前身),此次借A股实施注册制之机,拟在A股科创板上市。  作为一家MP3芯片起步的企业,炬芯科技头顶的“芯片”企业光环还是吸引了不少资本“大佬”的目光,在其股东阵营中不乏有一些知名企业的影子,比如申万创新投背后是
期刊
山东是鸡肉概念股的聚集重地。目前已经上市的山东鸡肉概念股中有仙坛股份、民和股份、益生股份三家公司。而近期递交招股书申报稿的春雪食品则有望成为在A股上市的第四家山东鸡肉概念股企业。  不过《红周刊》记者在翻阅春雪食品于2021年4月29日发布的招股书(申报稿)后,发现其中存在诸多不严谨之处。  2020年,春雪食品的生鲜品销售价格下跌15.61%,在173页的主要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动情况表中,其却将生
期刊
继续寻找白酒的机会  主持人:低位板块成为近期的主流,符合你之前的预判!  袁月:是的,近期在纸刊文章和股事说栏目中多次分析低位板块轮动的机会,主要方向是军工和科技,当时给了几个特征:创业板、超跌、前期有过放量或者股性活,本周这类品种均有不错的表现,这种思路主要是顺应短期游资的炒作,与中期逻辑无关,科技板块的持续性要更好。只是要注意的是:这类品种潜伏后,有拉升加速后是卖点而不是追高,同时还要关注龙
期刊
华泰证券:7月经济活动数据已印证,内需各部门增长普遍承压且降温幅度较大。我们认为,内需走弱体现出7月以来针对地方隐性负债、房地产,以及海外上市公司和部分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收紧对总需求的抑制效果。同时,国内疫情的反复也使得居民消费“雪上加霜”。往前看,由于供给瓶颈对全球通胀的推升效应及对海外需求的边际抑制作用,外需增长已步入筑顶阶段,对总增长的拉动效应有所减弱,而内需下行压力可能加剧。由此,我们预
期刊
本周五,白酒、医药等蓝筹龙头普跌,尤以白酒龙头跌得惨烈。之所以出现这种糟糕局面,与市场传言管理层要对白酒行业加强监管有关。  其实,除了白酒,最近互联网、在线教育等行业在“强监管”面前也出现商业逻辑上的部分改变,直接导致板块内龙头股价受到压制,譬如腾讯、新东方等跌幅就很惊人。  “强监管下,任何强势行业的传统商业逻辑都会发生改变。”这是市场大多数人的想法,但紧随这种想法之后的激进做法却是不可取的,
期刊
·编者按·  随着A股市场制度的逐步完善、公私募队伍的快速扩充、险资入市上限比例的提升,以及外资进入门槛的大降,A股投资者结构由早年明显的“散户化”特征已逐步趋向国际化、机构化。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价值投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接受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将自己的投资由炒题材转向长期持有价值股、成长股。而也正是在投资者结构、投资理念的明显改观下,A股“牛短熊长”的特征在逐渐淡化,市场投资
期刊
永福股份,名不见经传的一只股票,但近5个月来的股价表现可不一般,从25元左右一路上涨到126元,足足涨了4倍;但最近8个交易日,又一口气跌到60元左右,活生生被腰斩。紧接着爆出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亲属发生短线交易,但公司坚称,不存在内幕信息泄露的情况,她们都是基于对二级市场交易情况自行判断而进行的操作,不存在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情形。看起来永福股份有一支了不起的娘子军,让她们在公司外面单打独斗太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