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盆文竹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i1987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骏的考试成绩,常常是我们班级的最后一名,可气的是,他贪玩,上课从来不做笔记,每次检查作业时谎话连篇,借口堂而皇之。
  那天早上,唐骏又没有完成头天的家庭作业,问他,又是东扯麻绳西扯网,没有一句实话。我恼了,劈头盖脸一顿骂。这时的唐骏,在同学们议论和嘲笑声中,脸涨得猪肝般通红,在全班同学齐刷刷的目光注视下,他昂着头,努力控制着自己。但,终于,泪从他的眼里流了出来,一滴,两滴,终于连成了串,滚下脸颊,砸在地上。
  我的心,被砸了一下,生痛生痛的。
  以后,唐骏学习态度改变了,拖欠作业的情况渐渐少了,虽然成绩依旧不好,我明白,他学习底子太薄,急不来的。
  一个周末,我匆匆地从超市出来,准备过马路。一个人影从我的身后快速地绕到前方:“陈老师好!”
  我定睛一看,是唐骏。
  “我帮妈妈卖东西,看见您了,过来打个招呼。”他显然很高兴,羞羞涩涩地笑着。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见远处街边有一个小摊,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招呼偶然停留的顾客。
  “好的,代我问你妈妈好,快回去吧!”又叮嘱了他几句,我过了马路。路上,想着127C班主任李老师曾说过,唐骏的父亲多病,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难道是靠母亲摆小摊维持生计吗?那这孩子……
  “陈老师——”正想着入神,背后传来呼唤声,“陈老师,等一下——”
  我站住,转过身来。
  是唐骏,他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双手递给我一盆小小的植物。
  “老师,这是送给您的,文竹!”他的脸上散发着开心的光芒,笑容阳光般灿烂,浓眉弯弯的,眼睛干净明亮。
  这是一盆小小的文竹,一簇文竹整齐地长在小盆里,细细的茸毛样的叶子碧绿碧绿的,真是赏心悦目!
  “啊!老师怎么能要——要不然——你卖多少钱一盆呢?”我下意识地拒绝,马上又觉得不妥。
  “不,妈妈说了,送给老师的,不要钱的。陈老师,您一定要收下!”唐骏的脸上是急切的神色,眼神里满含着期待。
  我看了看馬路对面的小摊,那个瘦小的人影看不清面容,一直在向我挥手。
  “老师,拿着吧,不然,妈妈会骂我的!”唐骏不容我分说,把文竹塞进我的手里,转身跑了。
  捧着这盆文竹,我想努力逼回眼底的那股酸涩,忙转过了身。
  “嘟——嘟——”一阵急促的喇叭声,紧接着是尖利的紧急刹车声,然后我听到了公交司机的咆哮。啊,是刚过马路的唐骏吗?我急忙转身,跑到马路边寻觅唐骏的身影,没看见。难道——“唐骏!唐骏!”我的心攥为一团,失态地大声呼喊。
  “老师,我在这儿呢,Bye-bye!”
  飞快地从公交车背后绕过去寻找时,我看见了唐骏,他正在马路的那边冲我招手,笑容灿烂,眉眼弯弯。
  那股酸涩,再也逼不回眼里,由它肆意奔流去吧。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老屋建于1988年春天,鲁西平原典型的砖砌平房,一共三间。那时,我不满十岁,对建新房的作用没有太多的认知,只是一味地高兴,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新房增加的高度,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到爸妈面前询问新房建好的时间。  母亲只是轻抚着我的头,望着日渐增高的新房,眉开眼笑地说:“快了,快了……”  母亲话音刚落,我便欢欣鼓舞起来,跑上前去,帮大人搬砖、拿工具,全身使不完的力气。年幼的妹妹也亦步亦趋地学着我
期刊
烟雨蒙蒙,弥漫四周的水汽氤氬出一幅幅印象派油画,神秘、悠远、寧静。  前行中,一段用鹅卵石铺就的路面,颜色各异,橙的、黄的、黑的、白的、杂色的……挨挨挤挤,貌似杂乱无章,实则排列有序。似棋子布阵,也许是一盘没有下完的局,下棋人哪里去了?也许是一盘正在杀得惊天动地的大战,四起的喊声中,兵马卒将分离搏击,冲锋陷阵,或输或赢,也无定数。  细雨能生静,此时,巷子里传来一声猫叫,屋檐下鸟雀啁啾,这让小巷更
期刊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我喜歡音乐艺术胜过其他艺术。  情感与音乐汇成一泓清泉,使人感动的是,在聆听乐曲时的不可名状、难以言辞的内心微妙变化,如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出心底的自然和明亮,又仿佛是一次次与心的交流,是那么的动情与真切,尽可以倾吐心中所有的思绪与情殇。  音乐用它独特的方式与人的情感相逢,这份真挚和激荡,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甚至对人们产生终身的影响。带着对音乐这种的热爱和忠诚,我们努力追
期刊
周末加班,走出来已经是傍晚时分。本来约好妈妈带着女儿来跟我会合,一起去公园疾步锻炼,但一老一小嫌晚上风大改了主意,我站在单位高高的石阶上往下看,风确实大,我裹紧了棒球服,还是被吹得打了个激灵。  去走走?对,去走走。小广场就很少有人来玩了。每天都从楼上往下看,却总是没时间走进它。今天,难得的独处,我突然很想和它亲近了。  广场入口不远,是一个人工水塘,水塘贯穿东西,中间是黛青色的柏油路。站在水塘边
期刊
米面,是闽东和浙南人对粿条的称呼。粿条和河粉其实就是同类美食,就是把米洗净磨成糊状的米浆,上笼蒸制成片状,冷却后划成条状而成。  我喜欢吃米面,这和姑妈有关。  姑妈和父亲幼儿时就失去父母。祖母年轻时因病去世,祖父抛下一双年幼的儿女,毅然北上抗日。姑妈和父亲在曾祖母、大伯公和舅公的照顾下,兄妹俩相依为命,亲情笃深断然与别家不同。50年代,姑妈嫁到了隔壁乡镇的浙江省平阳县矾山镇后(这是一个以矾矿著名
期刊
小区门口,经常会有一两个农村妇人或老汉,或蹲或站在路牙上,跟前放着几捆自种的青菜,或当季的野菜,有时也会有新鲜的土鸡蛋或者鸭蛋,甚至鹅蛋。无论妇人还是老汉,大都有着大略相同的肤色与神情,不算黑,却气色黯然极欠光泽,面上无甚悲喜,微带漠然。只在有人问到菜价时,会稍显兴奋地介绍一下,大都是一两块钱一小束,刚摘的香椿芽、木兰芽啦……  这天,门口卖菜的是两个妇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高瘦的妇人脚前放的是
期刊
《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叫;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就是说,立夏到了。  爷爷对节令很有敬畏之心,他说,古代帝王在立夏这天要率文武百官穿赤服到郊外迎夏,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派官员到各地去勉励农民抓紧农耕。还说早二三十年,如果一个农民的儿子连二十四节气都搞不清楚,恐怕是讨不到老婆的。他当年能迎娶奶奶,就是因为耕种在行。  奶奶姓
期刊
进入五月,阳光和煦温暖,大片大片的油菜熟了,广阔的田野翻滚着金黄色的波浪。  吃罢饭,我随王总去看料场。料场距工地约几公里。沿途,一个戴草帽穿单衣的妇人正拿着镰刀收割油菜。割油菜和割小麦不同。气候不热,没有到栽秧割麦两头忙的“双抢”季候。小麦播种植株较密,而移栽的油菜有一定的间距,收割时,镰刀不像收割大把的麦子那样恣意捭阖,好像数着秸秆在下镰,收割有节奏感,田园韵律像跳广场舞的大妈那样悠然。但千万
期刊
城里人很少种柚子树,自然难得看到柚子开花。  在乡下就常见了。四月中下旬,天气逐渐晴暖,正是柚子树开花的时节。先是枝杈的末梢结满了一个个蚕豆般大小的白色花骨朵,挤挤挨挨,抱团紧靠在一块儿。一两天的工夫,这些花骨朵就炸裂开了,每个都进出四五片橄榄形的白色花瓣,向四周散发开来,花瓣正中竖立着一圈白色的花柱,花柱上分布着细长的黄色花蕊,花蕊中间,是一个绿色的小突起。  袖子刚开花的时候,同一枝树梢上花骨
期刊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杭州市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工作期间,他对加入党组织有强烈的愿望,多次打电话给我,询问相关程序等事项。  儿子积极要求进步,我当然十分高兴,及时请示了相关党组织,得到的回复是,因户口尚未迁出,根据相关规定可以在家乡入党。我电话通知儿子后,他便兴冲冲地赶回来,从党支部领回了一大摞表格。  第二天,儿子把填好的表格给我看,我一看就愣住了:表格上写的字大小不一、高低不齐、歪歪倒倒,既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