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骤然去世,公司濒临倒闭……十五年前,甘时勇突然遭遇人生最大困境。没有人伸出援手。十五年后,作为重庆聚能汽车配件公司“第二代”当家人,他终于将父亲的心血“聚能ABS”发扬光大——全国仅3家能参与汽车配套的ABS厂商,聚能便是其中之一,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达60%,销售额上亿元。180万元债务
如果不是十五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甘时勇不知道自己会过怎样的人生。
他就是传说中浑浑噩噩的“二代公子哥”:大学毕业了在父亲企业里挂个名,然后整日开着豪车和三五酒友厮混,年近而立还拿着自己在外挥霍的账单找父亲报销。直到1999年,他的父亲,重庆聚能汽车配件公司的创始人,积劳成疾罹患绝症,病发仅一个多月就猝然离世,这时候他才知道,公司经营早已每况愈下,父亲留下的除了欠供应商的180万元债务,就只有一屋子卖不出去的ABS产品。
当时在国内,这种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不仅技术与配套还不成熟,市场更需要培育。甘时勇的父亲将上千万家业全部押注在ABS项目上,却没想到聚能的产品生产出来没有销路。
现在父亲骤然去世,公司濒临倒闭,一下子遭遇双重打击,甘时勇“觉得很没有面子,不想去面对以前交往的人”。但他根本没时间去痛苦去逃避,尽管甘家还在丧期,尽管懒丕没到期,很快供货商们就已逼上门来。
“我不去面对,就意味着母亲要去面对,这是我不能接受的。”甘时勇好不容易将十几位供货商召集起来,承诺三个月后还款一以前,他都叫这些供货商“叔叔伯伯”,尽管他以前不通人情世故,态度嚣张跋扈,但他总以为他们看在父亲的面子上,现在至少能给自己和公司一个喘息的机会。没想到,“根本没人相信我能把公司经营好,还上钱,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花天酒地的败家子,纨绔子弟”。
人情冷暖,这是甘时勇第一次真切感受。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唯恐要不到货款的供应商们很快搬空了聚能公司的库存,以货抵债。面对一地狼藉,揣着自己仅剩的十万元“零花钱”,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争气,为自己,也为父亲。
人面、情面、场面
人生就是选择。甘时勇选择了承担。为了生存,他顾不得面子,低声下气地去央求父亲以前的朋友,先拿一些汽修的业务给聚能做着;第一次做市场跑销售,遭人白眼,他臊得满脸通红,却偷偷在裤兜里握紧拳头让自己坚持;ABS产品是怎么回事,公司该怎么运作,他开始潜心研究这些以前自己根本不屑一顾的东西……
磨砺的是心性。
做这一行最难的还不是产品或者技术——这些父亲早已为他打下基础一而是怎么与各方人士周旋,怎么管理,怎么卖产品盈利。
当时甘时勇得知聚能ABS产品可以部分免税。以前,公司都是先缴纳全额税款再退还免税部分,这意味着一部分流动资金将被暂时套牢。以前公司运营状况良好时倒无所谓,但现在聚能公司濒临倒闭,一点点流动资金枯竭都随时可能成为压垮甘时勇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希望能像某些同行一样,在缴税前刨除免税部分,只缴纳实际须征税额。
按理说,两种缴税方式都合情合理。可不管甘时勇怎样努力争取,都得不到当地税务部门批准。
后来终于有人点醒了他。
当年父亲曾将名下一处厂房的出租事宜交给甘时勇。他把厂房租给一个做食品生产的老板。后来这位老板在经营上遇到困难,希望甘时勇能暂缓收租。可当时年少气盛的甘时勇根本不知生意疾苦——你经营困难是你的事,我收租是按合同办事,凭什么要网开一面?无奈,这位老板找来了自己在税务部门的朋友打圆场,做和事佬。没想到甘时勇不知天高地厚,谁的面子也不给。以至于闹到最后,这位老板不得不宣告工厂破产,变卖设备还款。
当自己亲身经历公司困境、人情冷暖,回想当初,甘时勇不能原谅自己,“我太年轻。不懂事,才让那个老板最后生意都做不成,换作现在,我巴不得做一个顺水人情。”
不仅如此,当时阻挠甘时勇获准改变纳税方式的关键人物,正是当年做和事佬,被甘时勇搞得下不了台的那位“税务机关的朋友”。
“不给面子”,在中国是一句可以压死人的话。不过此时的甘时勇再也不是当初的甘时勇。他赶紧摆下宴席,请一位双方都认识的朋友去邀请对方赴宴。第一次邀请,对方果然不来;甘时勇锲而不舍,隔几天,又诚心诚意邀请第二次,对方还是不来;到第三次邀请,对方终于首肯——这面子算是给足了。席上,甘时勇又各种致歉。最后,聚能公司终于获准改变纳税方式。
这是甘时勇接管聚能公司后的第一关。
制度就一定管用吗?
更难的,是梳理公司的内部架构。
说到底,在他父亲时期,聚能公司就是一个家族企业。甘时勇接管后,即便公司今非昔比,可包括他叔舅在内的亲戚,仍然把持着公司里的各个要职。原本对甘时勇是否有能力管理好公司,老一辈一开始就很怀疑,这下更是仗着长幼尊卑,家里、公司两不分。在聚能公司,一个指令的决策与执行程度,往往是看谁的辈分更高,谁在甘时勇家里说话更有分量。
最开始,甘时勇采取了强硬的对抗姿态。首先,他规定在公司规范称呼——不再使用亲戚间的称呼而改以某某总,某某技师的称呼,同时统一制服、推行普通话。紧接着,他对来自家族内部的30多位亲戚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最后只留下了5位,腾出职位引进一些年轻人才进入管理层。
看上去顺风顺水,可很快甘时勇就发现了不对。
比如关于如何点货。沿用老一辈的方式,是把所有产品铺开来,挨个儿点,统计精准。当时甘时勇觉得这种“土方法”过于低效,提出让装箱人员以50组产品一计装箱,点货人员点货时只需数有多少个箱子就能轻松统计出总数。
为此,两代人甚至发生口角,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用事实说话。按照甘时勇的方法执行一段时间后,老一辈们发现,统计时说是50组一箱的货,打开来,发现里面的组件根本不及50组——产品被装箱的员工偷出去卖掉。甘时勇这才明白,是自己在制度追求上矫枉过正,没有考虑工厂员工素质的现实情况,一味照搬书本。后来,聚能公司又改回原来的点货方法。 再比如配套厂商请公司销售人员吃饭勾兑。甘时勇最初总转不过这根筋,觉得销售不该吃这饭,是贪小便宜,搞得自己与几个资深销售的关系很僵。
不久后,他代表聚能去跟几个主机厂谈合作,谈完后,一定要请对方的采购代表吃饭,对方来了,他才觉得这单合作落了袋。那时他才理解了,配套厂商请聚能的销售吃饭,见聚能的人肯出席,心知订单定了,也不用再另寻他主,踏实做工,对聚能有利无害。
饭不只是饭,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合作规则。这些,都是甘时勇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说白了,老一辈做事信奉经验,甘时勇却更看重制度。事实上他后来发现,无所谓经验还是制度,对公司实际有用就是好办法。
自己成全自己
“父亲太超前,我是正赶上了ABS产品普及的市场潮流,运气。”尽管如此,最后真正让老一辈和外人认可的,还是甘时勇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
2004年,甘时勇出访日本,考察了松下和丰田,回国后,又陆续走访了沿海一些大的主机厂。一圈考察下来,他发现父亲留下的,产、供、销一体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ABS的推广,必须将聚能向现代企业转型。
甘时勇做了两件事。第一,他将大批低技术含量的组装工人解放出来,要么往下培养成产品研发人员,要么推出去立足市场跑销售;第二,把中间冗员冗费的生产环节全部外包,聚能只把最后—道检验和总装关,以物流工作为重点。
这种把生产尽量做小,抓研发和销售两头高附加值,使用“贴牌”的“哑铃式”经营方式,完全扭转了原本的手工作坊基调,让聚能公司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通道。
新通道还包括换形象和做品牌,这也是老一辈们陌生的领域。甘时勇请来设计师,重新设计聚能的标识,使整个CI既简洁又现代。与此同时,“一些啤酒企业免费为商家制广告牌,但要加上自己品牌的做法让我受到启发,这样可以节约一大笔广告费。”为此,聚能公司专门与重庆的汽车修理厂合作,由聚能免费为这些修理厂制作广告牌,而广告牌上除了汽修厂的名字外,还印有“聚能A3S”的字样。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广告效益。一时间,重庆上百家汽修厂的招牌都打上了“聚能ABS”的标识。不了解的人,还以为聚能公司是一个全国性的知名大厂,实际上,当时甘时勇才刚刚带领聚能公司走出倒闭的边缘,产品虽有,却少有通路。
名气带活了公司的产品销售,聚能公司很快被介绍给国内一家知名客车厂商。试用效果不错,这家客车厂商很快将订单交给聚能公司来做。重庆聚能ABS产品一下子在这个行业里有了知名度,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其中包括,长安汽车、重汽集团、金龙客车、郑州宇通、江铃集团和南京依维柯等等。短短3年内,聚能ABS年销售额就突破亿元大关,迅速跻身行业前三。
不得不提的,是在做生意过程中,从青涩走向圆融、成熟的甘时勇。长久以来,聚能作为主机厂的配套商,难免经历找人要回款的尴尬经历。推已及人,对给自己做配套的厂家,甘时勇总是表现宽容。一般来说,甘时勇都保证在到货后的60天内付清全款,遇到分承包商暂时周转不灵,缺少生产资金,甘时勇甚至会在核实后酌情为其垫付,以提高下游企业的存活率。
这样做的结果是,想跟聚能合作的配套厂商蜂拥而至。每到配套商招标季,聚能门外总是排起长龙。“大家都执心跟甘时勇合作,不愁拿不到货款”,一位配套商说。
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似乎没有什么事,能再轻易让甘时勇失态,包括当年他落难时,不曾伸出援手的朋友,如今他都含笑接纳。十五年了,甘时勇说,他无愧于父亲,他始终记着父亲临终前给他的忠告,做生意,永远夹起尾巴做人——要看得起任何人,却随时把自己放低。
如果不是十五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甘时勇不知道自己会过怎样的人生。
他就是传说中浑浑噩噩的“二代公子哥”:大学毕业了在父亲企业里挂个名,然后整日开着豪车和三五酒友厮混,年近而立还拿着自己在外挥霍的账单找父亲报销。直到1999年,他的父亲,重庆聚能汽车配件公司的创始人,积劳成疾罹患绝症,病发仅一个多月就猝然离世,这时候他才知道,公司经营早已每况愈下,父亲留下的除了欠供应商的180万元债务,就只有一屋子卖不出去的ABS产品。
当时在国内,这种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不仅技术与配套还不成熟,市场更需要培育。甘时勇的父亲将上千万家业全部押注在ABS项目上,却没想到聚能的产品生产出来没有销路。
现在父亲骤然去世,公司濒临倒闭,一下子遭遇双重打击,甘时勇“觉得很没有面子,不想去面对以前交往的人”。但他根本没时间去痛苦去逃避,尽管甘家还在丧期,尽管懒丕没到期,很快供货商们就已逼上门来。
“我不去面对,就意味着母亲要去面对,这是我不能接受的。”甘时勇好不容易将十几位供货商召集起来,承诺三个月后还款一以前,他都叫这些供货商“叔叔伯伯”,尽管他以前不通人情世故,态度嚣张跋扈,但他总以为他们看在父亲的面子上,现在至少能给自己和公司一个喘息的机会。没想到,“根本没人相信我能把公司经营好,还上钱,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花天酒地的败家子,纨绔子弟”。
人情冷暖,这是甘时勇第一次真切感受。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唯恐要不到货款的供应商们很快搬空了聚能公司的库存,以货抵债。面对一地狼藉,揣着自己仅剩的十万元“零花钱”,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争气,为自己,也为父亲。
人面、情面、场面
人生就是选择。甘时勇选择了承担。为了生存,他顾不得面子,低声下气地去央求父亲以前的朋友,先拿一些汽修的业务给聚能做着;第一次做市场跑销售,遭人白眼,他臊得满脸通红,却偷偷在裤兜里握紧拳头让自己坚持;ABS产品是怎么回事,公司该怎么运作,他开始潜心研究这些以前自己根本不屑一顾的东西……
磨砺的是心性。
做这一行最难的还不是产品或者技术——这些父亲早已为他打下基础一而是怎么与各方人士周旋,怎么管理,怎么卖产品盈利。
当时甘时勇得知聚能ABS产品可以部分免税。以前,公司都是先缴纳全额税款再退还免税部分,这意味着一部分流动资金将被暂时套牢。以前公司运营状况良好时倒无所谓,但现在聚能公司濒临倒闭,一点点流动资金枯竭都随时可能成为压垮甘时勇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希望能像某些同行一样,在缴税前刨除免税部分,只缴纳实际须征税额。
按理说,两种缴税方式都合情合理。可不管甘时勇怎样努力争取,都得不到当地税务部门批准。
后来终于有人点醒了他。
当年父亲曾将名下一处厂房的出租事宜交给甘时勇。他把厂房租给一个做食品生产的老板。后来这位老板在经营上遇到困难,希望甘时勇能暂缓收租。可当时年少气盛的甘时勇根本不知生意疾苦——你经营困难是你的事,我收租是按合同办事,凭什么要网开一面?无奈,这位老板找来了自己在税务部门的朋友打圆场,做和事佬。没想到甘时勇不知天高地厚,谁的面子也不给。以至于闹到最后,这位老板不得不宣告工厂破产,变卖设备还款。
当自己亲身经历公司困境、人情冷暖,回想当初,甘时勇不能原谅自己,“我太年轻。不懂事,才让那个老板最后生意都做不成,换作现在,我巴不得做一个顺水人情。”
不仅如此,当时阻挠甘时勇获准改变纳税方式的关键人物,正是当年做和事佬,被甘时勇搞得下不了台的那位“税务机关的朋友”。
“不给面子”,在中国是一句可以压死人的话。不过此时的甘时勇再也不是当初的甘时勇。他赶紧摆下宴席,请一位双方都认识的朋友去邀请对方赴宴。第一次邀请,对方果然不来;甘时勇锲而不舍,隔几天,又诚心诚意邀请第二次,对方还是不来;到第三次邀请,对方终于首肯——这面子算是给足了。席上,甘时勇又各种致歉。最后,聚能公司终于获准改变纳税方式。
这是甘时勇接管聚能公司后的第一关。
制度就一定管用吗?
更难的,是梳理公司的内部架构。
说到底,在他父亲时期,聚能公司就是一个家族企业。甘时勇接管后,即便公司今非昔比,可包括他叔舅在内的亲戚,仍然把持着公司里的各个要职。原本对甘时勇是否有能力管理好公司,老一辈一开始就很怀疑,这下更是仗着长幼尊卑,家里、公司两不分。在聚能公司,一个指令的决策与执行程度,往往是看谁的辈分更高,谁在甘时勇家里说话更有分量。
最开始,甘时勇采取了强硬的对抗姿态。首先,他规定在公司规范称呼——不再使用亲戚间的称呼而改以某某总,某某技师的称呼,同时统一制服、推行普通话。紧接着,他对来自家族内部的30多位亲戚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最后只留下了5位,腾出职位引进一些年轻人才进入管理层。
看上去顺风顺水,可很快甘时勇就发现了不对。
比如关于如何点货。沿用老一辈的方式,是把所有产品铺开来,挨个儿点,统计精准。当时甘时勇觉得这种“土方法”过于低效,提出让装箱人员以50组产品一计装箱,点货人员点货时只需数有多少个箱子就能轻松统计出总数。
为此,两代人甚至发生口角,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用事实说话。按照甘时勇的方法执行一段时间后,老一辈们发现,统计时说是50组一箱的货,打开来,发现里面的组件根本不及50组——产品被装箱的员工偷出去卖掉。甘时勇这才明白,是自己在制度追求上矫枉过正,没有考虑工厂员工素质的现实情况,一味照搬书本。后来,聚能公司又改回原来的点货方法。 再比如配套厂商请公司销售人员吃饭勾兑。甘时勇最初总转不过这根筋,觉得销售不该吃这饭,是贪小便宜,搞得自己与几个资深销售的关系很僵。
不久后,他代表聚能去跟几个主机厂谈合作,谈完后,一定要请对方的采购代表吃饭,对方来了,他才觉得这单合作落了袋。那时他才理解了,配套厂商请聚能的销售吃饭,见聚能的人肯出席,心知订单定了,也不用再另寻他主,踏实做工,对聚能有利无害。
饭不只是饭,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合作规则。这些,都是甘时勇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说白了,老一辈做事信奉经验,甘时勇却更看重制度。事实上他后来发现,无所谓经验还是制度,对公司实际有用就是好办法。
自己成全自己
“父亲太超前,我是正赶上了ABS产品普及的市场潮流,运气。”尽管如此,最后真正让老一辈和外人认可的,还是甘时勇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
2004年,甘时勇出访日本,考察了松下和丰田,回国后,又陆续走访了沿海一些大的主机厂。一圈考察下来,他发现父亲留下的,产、供、销一体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ABS的推广,必须将聚能向现代企业转型。
甘时勇做了两件事。第一,他将大批低技术含量的组装工人解放出来,要么往下培养成产品研发人员,要么推出去立足市场跑销售;第二,把中间冗员冗费的生产环节全部外包,聚能只把最后—道检验和总装关,以物流工作为重点。
这种把生产尽量做小,抓研发和销售两头高附加值,使用“贴牌”的“哑铃式”经营方式,完全扭转了原本的手工作坊基调,让聚能公司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通道。
新通道还包括换形象和做品牌,这也是老一辈们陌生的领域。甘时勇请来设计师,重新设计聚能的标识,使整个CI既简洁又现代。与此同时,“一些啤酒企业免费为商家制广告牌,但要加上自己品牌的做法让我受到启发,这样可以节约一大笔广告费。”为此,聚能公司专门与重庆的汽车修理厂合作,由聚能免费为这些修理厂制作广告牌,而广告牌上除了汽修厂的名字外,还印有“聚能A3S”的字样。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广告效益。一时间,重庆上百家汽修厂的招牌都打上了“聚能ABS”的标识。不了解的人,还以为聚能公司是一个全国性的知名大厂,实际上,当时甘时勇才刚刚带领聚能公司走出倒闭的边缘,产品虽有,却少有通路。
名气带活了公司的产品销售,聚能公司很快被介绍给国内一家知名客车厂商。试用效果不错,这家客车厂商很快将订单交给聚能公司来做。重庆聚能ABS产品一下子在这个行业里有了知名度,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其中包括,长安汽车、重汽集团、金龙客车、郑州宇通、江铃集团和南京依维柯等等。短短3年内,聚能ABS年销售额就突破亿元大关,迅速跻身行业前三。
不得不提的,是在做生意过程中,从青涩走向圆融、成熟的甘时勇。长久以来,聚能作为主机厂的配套商,难免经历找人要回款的尴尬经历。推已及人,对给自己做配套的厂家,甘时勇总是表现宽容。一般来说,甘时勇都保证在到货后的60天内付清全款,遇到分承包商暂时周转不灵,缺少生产资金,甘时勇甚至会在核实后酌情为其垫付,以提高下游企业的存活率。
这样做的结果是,想跟聚能合作的配套厂商蜂拥而至。每到配套商招标季,聚能门外总是排起长龙。“大家都执心跟甘时勇合作,不愁拿不到货款”,一位配套商说。
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似乎没有什么事,能再轻易让甘时勇失态,包括当年他落难时,不曾伸出援手的朋友,如今他都含笑接纳。十五年了,甘时勇说,他无愧于父亲,他始终记着父亲临终前给他的忠告,做生意,永远夹起尾巴做人——要看得起任何人,却随时把自己放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