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情境问题浅谈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hao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一定要和生活联系,但生活的内容不能直接地搬到数学课程中来,数学课程中的生活问题要有目的和缘由。如何处理好生活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情境问题是关键。
  情境问题的两端都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连接。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和已学得的知识与方法,去探索发现新的概念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形成进一步的认识。现实生活与数学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经由情境问题沟通。
  选择供数学课程使用的情境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生活中的实践知识和直观的经验积累。注重这部分知识的存在和运用,常常有利于选择到一些“真正”好的情境问题,可使学生解决情境问题的能力有可能超前于他们已经获得的那些能力。
  情境问题一般可以通过三个渠道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真情实景、学生熟知和喜爱的超现实情景(如科学幻想、神话传说等)、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积累(如“加法”就是发现“乘法”的情境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这三个方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相互交织在一起出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的每个概念(不仅仅指那些“重要的”概念)都可经情境问题引出讨论,由学生自主做出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具体依托何种情境问题,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以及具体学段、时段、时间的要求等做出不同选择。但无论如何要注意把数学内容隐含在情境的背后,尽可能把不同的学科内容和盘托出,否则情境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要真正运用好情境问题,以便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需要了解情境对于构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作用过程。我们用实际例子来说明。
  “3个小朋友分36块糖果,每人能分到几块?”
  这个情境问题适用于只学过10以内数的乘法而尚未学除法的学生,目的是使他们通过自己熟悉的情境问题独立发现除法的概念和算法。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情境问题是怎样在生活与严格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以及如何通过这种联系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
  下面是由学生自行做出的一些尝试:(1)把均匀摆放36块糖所占的正方形面积分成相等的三大块。(2)每人一块重复地进行分配。(3)按每人分到一块的情形为一组进行分组。
  学生的尝试可以概括为两种主要方法:分配的方法和比例的方法。分配的方法带有几何的意味,解决问题主要是通过找到3个相等的部分。而比例的方法则是试图回答“3块糖一组一共能分成多少组”的问题。这两种方法之间是紧密相关联的。因为一堆儿一堆儿地分就可以分成3个相等的部分。同时又意味着每分一次,每人多了一块,而糖的总数以3的倍数的形式减少,所以上述问题就转化为按这种分法能重复多少次的问题了。于是,原来的那个情境问题已经来到了严格除法的门口。虽然其中还需要一些提炼和转换工作,但最核心的思想和方法已经由学生自己发现了。
  除法的竖式运算是规定性强、技术要求较高的算法。按照传统数学教学的思路很难建立起它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上面的例子已经表明,学生在解决应用除法的问题时,倾向于重复做减法的方式。下面的例子记录了如何通过重复的减法来显出除法的竖式算法。情境问题为:“今晚有81位家长要来学校参观,每张桌子可以坐6位家长,我们应该准备多少张桌?”
  下面是学生自己的一些解法:(1)有的学生采取连加的手段:6+6+6+…+6;有的虽然用到乘法,但仍是加法的思路:1×6、2×6、3×6…;有的也是这样的思想,不过只写下一系列结果:6,12,18……。(2)有的学生从10×6开始,接着再采取连加或相乘的方法。(3)有一个学生从6×6=36开始,得出12×6=72,加上6,再加一个6。
  对于学生的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鼓励他们开展讨论并做出比较。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意识到,一步到达10×6是个窍门。教师接着提出了与上述问题相关的新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个“乘10”窍门的意义:“一把茶壶可泡7杯茶,如果为每位家长准备一杯茶,则共需为81位家长泡多少壶茶?”
  这一次只有一位学生采用连加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运用了“乘10”的技巧。有一个学生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如下:(1)81位家长,每6人一张桌子,共需14张桌子。(2)每壶泡7杯茶,10×7=70,再加上7为77,需要12壶。
  通过前后两种解法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教师并未建议使用“乘10”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已经通过比较和探索发现了这种方法的优点并大胆使用了它。(2)中那个粗糙的算式,其原理就是一个除法的竖式运算问题。在实际上,这是反复探索的结果:为了得到结论,通过把除数不断累积起来的手段去接近结论。其实,对于成年人或已经熟悉除法运算的人来说,当需要心算一个除法问题时,又何尝不是采取这样的解题步骤呢!情境问题的功能就是这样,正规的、严格的概念和方法要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不那么正规的、经验性的方法一步步发现。这个过程始于情境问题。就上面的例子来看,重复做减法或“乘10”的方法就是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自然引申出来的,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
  情境问题是生活在数学课程中的载体,唤起学生那些蕴含在经验中的非正规的数学认知,沿着由现实生活到情境问题,由其中的数学问题到抽象概念的认识转化过程,实现通过生活向抽象数学的有效过渡,最终来到正规数学系统的门前。
  长期以来,我们对情境问题的重视不够,研究底蕴不足,缺少积累,有了也往往是浅尝辄止,问题不少。但这是一块亟待开掘的研究领域,值得广大教师投身其中,通过研究和实验得出满足要求、贴切可行的情境问题来。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澄塘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重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成为近年来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的趋向。如果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到幼儿语言活动中,不仅使教学过程童趣盎然,而且能充分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起参与兴趣及表达欲望,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运用多媒体为幼儿搭建通向语言的桥梁,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  二.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点和以景激情的优势,突破
期刊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教学活动都由教师来组织,学生只是消极参与。而新时期数学教学方法则是: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念;数学教学要铺垫师生合作交流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教学   由于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法影响较深,教学主要强调在教学
期刊
所谓课堂教学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即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所集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情绪、情感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气氛实质上就是课堂上师生群体的心理气氛。它是指洋溢于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情调和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包括心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
期刊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发现中认识美,成了作文教学新的课题。我尝试利用社会大课堂、校园中课堂、教室小课堂,进行“多角度”作文渗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中课堂——引导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师生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因而,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抓住中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第一步。  1.引导观察寻找  儿童感悟世界,总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对
期刊
“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这是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我们所说的训练,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合理地设计出训练的内容。   笔者仅就一节课来具体阐述。   应用题训练   一.教学内容:“求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
期刊
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一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它主要包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理解短文,了解短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是阅读的目的。要想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掌握。语言能力是指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和相关的基础知识。而阅读技巧掌握文章主旨、猜测生词词意、抓住细节进行推理的能力。语言能力的获得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积累。阅读技巧的获得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训练、不断提
期刊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
期刊
现在许多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即以倾听为主,幼儿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在提倡发展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今天,这样的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欣赏活动的效果,也限制了幼儿个性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新课程的要求下,应当尝试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欣赏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以读为主。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多样化的读书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我认为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文与图相结合  
期刊
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奥秘,是将来创造的种子。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对周围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汽车笛笛,它会跑出来看看;见到冰块,他会好奇地摸一摸;看到蚂蚁搬家,一看就是一个小时,这种好奇心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基础,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源动力。有些家长遇到自己不懂的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