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杰:用身体拍照的人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这座城市,精巧中带有大气,婉约中带有粗犷。生活在其中的时间越久,越能体会得深。待得久了,喜欢她的程度会慢慢渗透到骨子里。初来乍到者、走马观花者,难以领略其精华,一不小心还会被那些传统的偏见所淹没。
  拍照也一样。偶尔途径的地方,人们遇到兴奋处,快门不停歇地响起,但很难深入其内在。所以,关于上海百年来值得回味的街拍照片,一定是生活在这座城市有些年头的人拍摄的。只有把自己植根其间,才会得到她的灵魂。
  施敏杰自幼就生活在上海,和这个城市一道成长、一同承受风雨和阳光。他每日行走在其中,打量着这座极具混合气息的城市:彪悍与温柔并存,多元文化遍布。街头特有的气质扑面而来,他用猎犬般的嗅觉,捕捉这座城市所散发的魅力和惊艳的瞬间,并以照片的形式将之糅合在一起。
  他的照片,初看有点冷,甚至相当刺目;再看下去,你会觉出一些味道;细细地看,劲道才慢慢显现出来;最终,你会被照片吸引过去,为那些戏剧性的画面而动容。他的照片不是承担社会责任,或者是记录历史的照片;而是他从内心出发,表达自我对现实的映射。
  评论者似乎总要找到某个名词来说明这类照片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摄影,用主观纪实摄影是否最为贴切,还是值得考量的。摄影鲜有不主观的,至于是否属于纪实还是其他,对于施敏杰来说,根本不重要了,他感受的某个“趣点”和心动的瞬间,用他特有的方式按下来就是了。
  先说说他按下快门的方式。他拍照的方式,绝不是按部就班地举起相机构图和对焦。本书中的大部分照片,都来自他将相机放在腰部位置,手捏住快门,在走动中就已经完成拍摄。拍的瞬间,对象没警觉,极有隐蔽性;拍的结果,只有他心里清楚。所以,准确地说,他是“用身体”拍照的人。身体各部位和照片感知联动,快门不再是视觉的侍者,而成为心灵的信使。
  用眼睛去观察事物,试图达到一个看起来舒服的画面,是一般人的经验。但对于施敏杰来说,知道要拍下某个景物的时候,身体和相机不论处于什么位置,都由它们自由发挥。按下快门的刹那,有时甚至不用观看取景框。这个效果,完全即兴,情境在意料之中,而画面则出人意料。
  看着书中的这些照片,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照片的前一秒不一定那么精彩;后一秒场景和韵味可能荡然无存;高一点角度效果出不来;低一点角度或许不知所云。很像战国时期宋玉笔下的《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所以,恰到火候不容易。他的照片,你是不能二次裁切的,只有喜欢或不喜欢。
  再说说他按下快门的动机。施敏杰从来没有庞大的确定的主题,摄影对他来说就是在街头巷尾的随机捕猎。很多当代摄影师倾向于找到主题后,用许多张照片来不断强化它。施敏杰显然更为自由,随心所欲地拍下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本身,并不希望被某个主题所约束。他拍下的那些瞬间,无一不体现他的认知、情绪,以及周遭的荒诞、奇妙、欲念和美好……与那些有主题的作品想要表达的,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抓拍这个词,缘于上世纪大师们的妙笔。如今的抓拍者依旧很多,但动人的作品并不多。它需要在瞬间中,将个人的综合素养转化为对事件或意味的把握,并且要在千钧一发之际赋予一个最好的形式,是最容易进入摄影的一个方式,也是最难出好作品的方式。因为,这样的即兴美学照片,没有一定生活和视觉底蕴的话,拍下的照片往往禁不住观看,或者是不知所云。
  他的每一张照片,在奇妙的视觉效果背后,都能体会到他有所指向,但这个指向又不是那种黑白分明的,强加于人的观点,是需要观者自己去领略,领略的结果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摄影师只管拍,观看的结果是你的事。
  强烈对比、粗糙颗粒,无疑是这些照片的部分特征。很容易让人产生和名家作品近似的感觉,有人会提出是否是模仿等字眼。我想说的是,真正的大师是无法被复制的,优秀的摄影师也不需要去模仿他人,外形的某些近似不能用模仿来定义。因为摄影的形式终究有一定的局限,而照片的内容却是无限的,评价照片重要的依据是内容。
  施敏杰的作品传递他自己当下生活的讯息、上海的一些特征,也散发出他对这个时代的好奇和警觉,这个时代的无奈、现实、本性、戏剧性都充满在作品当中,并且在形式上具有狂野的风格。
  他深得抓拍的即兴美学精髓,从威廉·克莱因、罗伯特·弗兰克到森山大道一路下来的即兴美学,被施敏杰在内的多位摄影师传承着、发扬着,吾深以为然。
  对话施敏杰
  第一次看到你的照片,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刚开始就是这个风格吗?
  初学摄影时,我拍摄过风光,花卉,人像,小品等,那时觉得唯美的照片就是摄影艺术,但后来我发现这不是我要的,于是就想着尝试改变,开始游走街头,拍摄自己喜欢的照片,从此再没参加过任何的影赛。在刚开始街拍时,也曾很迷茫,不知该如何表达,拍摄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有点拍不下去了,于是停止了拍摄,一心读书,但却很少看摄影类的书籍,主要还是看古籍和佛经,对我影响最大的当属南怀瑾先生。2010年世博会前又重新走上街头拍摄至今。我的感受是,当你感觉拍不下去时,不如暂停拍摄,静下心读读书,不要光看摄影类书籍,因为摄影到了一定阶段就跟摄影本身没多大关系了。
  什么对你的照片风格产生决定性影响?
  参加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很幸运地遇上了朱钟华和陆元敏两位老师,他们的照片对我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当时我认为摄影就是应该拍唯美漂亮的照片,他们的照片随便是谁都能拍,但不久就发现我错了,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理念。国外摄影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当属威廉·克莱因和罗伯特·弗兰克,后来又看到森山大道的作品,对我影响也很大。
  图像是你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你想反映哪些内心的情绪,或者对周边的理解呢?
  我拍照时从不对周边试图做出理解,也从不和被摄对象交流,我只是通过摄影这种方式试图表达自己心中的兴奋、茫然和恐惧。当外界的某种景象与我脑海中的图像相碰撞时,我就按下快门。
  都喜欢哪些书?它们给你带来什么?
  我喜欢读古籍,比如《易经》《论语》《老子》《庄子》等,也喜欢读佛经,最喜欢佛经中的《心经》和《金刚经》,尤其喜欢禅宗。非常喜欢读南怀瑾先生的书。中国古典文化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内省——向内心寻找,而艺术需要内省。
  以前人们总是说摄影是眼睛的延伸,见你拍照,是整个身体在延伸吗?
  应该这么说——摄影是身体的延伸。我认为用眼睛去拍照是错的,用心去拍照也不完全对,只有用整个身心去拍照才是对的,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人的各个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当你去认知一件事物时,不可能是单个器官的活动,而是整个身心都参与到了这种认知中,这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
  看你的照片,几乎没有什么主题?
  对,所谓的主题是根据某些特定需要和审美意向而人为制造的镣铐,带着主题去拍照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当然,新闻报道除外。我走在街头,没有事先预定的主题,从不和被摄对象交流,也不知道我将会拍什么,当看到那些令我兴奋的情景,或者引起我震动的东西一出现,我的身体就像触电似的,不论相机在哪个位置都有可能按下快门。
  (本文作者叶明文,策展人,现代摄影网总编,上海现代摄影艺术中心总监)
其他文献
2015年10月15日至11月29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798艺术中心、Cipa画廊,中国北京  今日的亚洲,既是各个亚洲国家理解下的“各自亚洲”,也可以是“同一个亚洲”。不过,从当代艺术和摄影的视角出发,当人们关注和参照的目光从熟悉的“西方”移回亚洲时,我们却会发现:其实我们对自己身处的亚洲十分陌生(自然,也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  本次展览分主题展、收藏展两大版块。主题展将围绕“陌生的亚洲
期刊
今年,当享誉世界的摄影师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Seb-  asti?o Salgado)的摄影书《创世纪》被恭恭敬敬地摆在台北诚品书店的旗舰店书架上,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为萨尔加多拍摄的纪录片《地球之盐》(The Salt of the Earth)在台北的电影院播放时,多年来一直追随萨尔加多创作理念的台湾摄影师周庆辉,却告别了纪实摄影,转向当代艺术摄影。  2015年3月至
期刊
近年来,拍立得回潮,少男少女们忽然喜欢上了这种几十年前的老玩艺儿。宝丽来、富士等传统拍立得生产厂商也顺应潮流,推出了不少新款拍立得。当然,这种拍立得与几十年前的完全不同,大部分体积比过去的小了很多,底片面积自然也小,以时尚的外观、更多的有趣功能和低廉的价格取胜。富士近期就推出了便于自拍的拍立得INSTAX Mini 70。  这款相机有黄、银、蓝三种漂亮颜色,正面设置了便于自拍的小镜子,并有功率不
期刊
2015年10月2日至11月28日  罗伯特·莫拉特画廊(Robert Morat Galerie),德国,柏林  克里斯蒂安·帕特森(Christian Patterson),生于1974年,现工作和生活在纽约。五年前,他的系列作品《红头啄木鸟》(Redheaded Peckerwood)为他赢来了无数声誉,作品画册拿下诸多大奖,帕特森也因此获得了著名的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支持。这次,帕特森为我们带
期刊
王琛简历:1965年出生于广州,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策展委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荣获三届中国摄影艺术个人最高成就奖“金像奖”,文化部国家一级摄影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副会长、深圳企业家摄影协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深圳市福田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Q: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  A:15岁从父亲宣传科里借来相机,由宣传干事教了些冲洗胶卷的知识,给同学拍照片,自己拍摄
期刊
讲述一个与人有关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种叙事方法?  除了单刀直入,不少摄影师擅长捕捉环境细节,引导观者顺着或明显或隐匿的人类活动痕迹,来剖析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而曾深陷事件漩涡中心的人,他们的命运,面貌,和可能遭遇却又被时间所隐埋的过往,在空空荡荡而又欲言又止的影像系列中,让每个观看者无法回避。  这些照片,不等同于单纯的风景或静物照片,影像不以物为最终的诉说对象;而所摄之物就像侦探小说里,神秘人物
期刊
路学军简历: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理事,《甘肃摄影》主编、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负责人、甘肃省摄影家协会网站负责人。著有《剑雨》《剑语》诗集。  Q: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A:对影像的早期认知来自家里的老照片,一种历史感和亲切感,我看到自己的长辈和亲戚们,很好奇。现在看老照片依然有一种时间穿越和无法回避的现实感。  Q:谈谈你用的第一台相机?  A
期刊
2015年9月19日,第15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拉开帷幕。9大展场、483个展览、66位国内外策展人、66家摄影机构、73所国内外院校、2116名摄影师、17827件摄影作品、3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  作为国内创办最早、举办时间最长的摄影节,第15年,平遥正在寻求突破。  呈现多元语境  “守望家园·放飞梦想”是今年平遥摄影大展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2014平遥大展主题“影像
期刊
吉迪恩·曼德尔(Gideon Mendel)是一位南非摄影师,1959年出生于约翰内斯堡,后迁居伦敦。自1980年代开始摄影以来,吉迪恩始终将镜头对准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其拍摄于1993年前后关注非洲艾滋病患者的项目《艾滋病患眼中的世界》(Though Positive Eyes)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很高的关注度。  《洪水淹没的世界》(Drowning World)是吉迪恩目前正在进行的拍摄项目名称
期刊
前段时间,电影《刺客聂隐娘》很火,不论票房如何,单是电影风格就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如火如荼的讨论。而该片导演,正是擅长用空镜头和留白来写意叙事的侯孝贤。  水气凌空,烟波苍茫,衣袂飘飘,纱帘映烛,一帧帧空镜头的串联,对女主角窈七来说,眼底的“每一样景物,都是记忆”;对观众来说,眼前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故事”。  在路上的空镜头  空镜头一般是指影片中描写自然景物或场面不出现人物的镜头。虽叫空镜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