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与礼的冲突——史观背景下的烛之武形象分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wangke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老师喜欢用现代眼光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形象,并对他们作深入探究。如烛之武能退秦师,不仅口才非凡,而且看问题入木三分,智慧非凡。晋文公不是侵略者,攻打郑国是求存求强的进取精神的表现,他做事果断,重视同盟,善借外力,具备杰出政治家的风范,成为春秋霸主绝非偶然。秦伯也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翻云覆雨的小人,与郑国结盟,派将士守卫郑国,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置自己的荣辱得失于度外。郑伯则是个从善如流的明君,佚之狐有过人眼力和高度自信,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些探究都没错,但也不见得怎么对。可是此风一旦流行,则会喧宾夺主,因为这样放纵式的解读经典会曲解经典。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寻求正义,要做到“因境求义”、“因文求义”。这两个词都是训诂的原则,但是训诂的原则其实就是文本阅读寻求正义的原则。在训诂学上“因境求义”是依据语境来确定其义,如果我们放大“境”的内涵外延,扩大到文化传统,就要先“论世知人”,然后“知人论世”,方能求诸正义。最后“因文求义”,方能求得正义。
  一、因境求义——《左传》的史观
  不管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都认为《左传》是史书(古文经学认为身兼为“经”;《汉书·艺文志》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史传,出自史家之手,必受史家史观的约束。礼是春秋社会的核心观念。《春秋》是“礼义之大宗也”(司马迁《史记》)。《左传》虽是史传,王竹波认为其实是通过“礼物”、礼制、礼义三个层面系统深入论述春秋时期的礼,有“唯礼是从”的倾向。所以《左传》与《春秋》之间,《左传》就成了“以礼解经”的史传:以礼释《春秋》之事、以礼释《春秋》之制,以礼释《春秋》之义,其解经是“以礼为上”,一句话,《左传》的史观是“礼”。
  先看以礼释《春秋》之事。据《左传》记载,《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在《春秋》所记载“鲁僖公三十年”的史事中,有关《烛之武退秦师》史事,只记录了一句话:“晋人、秦人围郑。”区区6字,《烛之武退秦师》则有374字,这是言事相兼的全新的叙事体式。《左传》第一次将上古原始叙事文体的粗线条记事加以细化,完整地记载一个史实、事件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左传》的这一叙事特征,其内在成因是作者始终自觉地将“礼”作为记述历史的中心视点,以事明礼,在“礼”的过程和细节中表现其意义。
  再看以礼释《春秋》之制。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核心观念,《史记》有言:“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所谓“王道”,就是礼乐盛世,要知道春秋末期是礼崩乐坏的时期,但也是礼学兴起的时期。礼乐盛世是与礼制紧密相连的,春秋时期各种礼制有严格的规定,逾越不得。《烛之武退秦师》的起因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这就是礼制。郑伯先前确实“无礼于晋”,但“晋侯、秦伯围郑”明显是使“天下无道”的违背礼制之举。
  二、因文求义——烛之武的说辞
  最后看以礼释《春秋》之义。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烛之武的说辞是抓住了一个“利”字,抓住秦国贪图利益的心理化解这场危机的,礼是由头,利是原因。
  我们先回顾一下事件的相关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那么,郑国当年为什么没有以礼相待呢?用郑君的话说就是“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可见,短视的郑伯小瞧了落难的晋文公,由此埋下了祸端。叔瞻“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的言论,更是火上浇油,加深了晋郑之间的矛盾。郑国是弱国,又无险可据,因此,总想找个依靠。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背晋助楚,结果却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但是,郑国见风使舵的转变只给自己带来暂时喘息的机会,晋文公为了争霸实际利益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与秦毫不相关,秦国出兵只是源于与晋国历史上的良好关系和向外扩张的野心。
  可以看出,秦晋联合围郑的原因是不同的,只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各有各的利益打算。而这种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联盟是不牢固的,一旦一方利益受损,联盟自然破裂。这就为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师埋下伏笔。烛之武可谓谙熟世俗之道,他的说辞处处体现一个“利”字。关键的一句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一“阙”一“利”,利益得失一目了然。秦伯之所以改变主意,冒得罪晋国甚至和晋国交火的危险站在了郑国一方,就是利益使然。
  细析烛之武的说辞,可归结为“三利”。“一利”为“邻之厚,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有害无益,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而相对削弱了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产生顾虑。“二利”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这清楚地表明保存郑国,只对秦国有好处。无须兵戎相见,却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不能不让秦伯慎重考虑。“三利”为“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晋惠公为秦穆公所扶立,“许君焦、瑕”,“及即位,悔之”。这种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丑陋行为秦国当然不会忘记,加上烛之武高瞻远瞩似的挑拨,秦国自然很容易联想到晋国将来有与它为敌的一天,这就把秦晋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了。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秦晋联盟至此瓦解。
  由此可见,这场争斗中,郑伯是个唯利是图之徒,秦伯是个见利忘义之徒,晋侯是个得寸进尺之徒,其行为完全是违背礼制的。左丘明没有评述,用的是春秋笔法。   三、烛之武形象分析——凝聚在对话背后的秘密
  但是,从语文的角度看,《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关键是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这还得绕一个圈子。相传左丘明为炎帝后裔,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清楚地表明了他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诸侯之间、诸侯之内问题的鲜明态度,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合乎礼的要求的。在左丘明看来,邦交和恶由礼,战争胜败由礼。烛之武舌退秦师,用的却是用“利”诱去化解一场危机,即使化解也不合乎解决问题的根本。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和利是不能兼容的,追求利必然损害义,而为了保住义,还要“舍生而取义”。烛之武是士人,根据余英时的考证,士最初是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属于低级贵族。但至春秋晚期之后,大量的贵族不断被降为士。礼崩乐坏群雄并起之时,对于当时的士人来说,一方面要想获得功利,必须依附于某个君主;但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君主之间有所选择,投靠能够欣赏他们学说的人,这对于维持他们精神的独立性是有利的。因此,这时的士人既有人格独立性的一面,又有奴性的一面。因此,士人应该是“亦主亦奴”的双重人格的阶层。也许是烛之武在那个时代看惯了因利害关系而兄弟阋墙、杀父弑君、恃强凌弱、朝秦暮楚者比比皆是的现象,但是利诱的策略并不能改变烛之武是个“巧言、令色、足恭”之徒形象特征的嫌疑,所以烛之武并不是正面形象。
  那么如何看待晋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这句遁词呢?这也不复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是说依靠别人的力量,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说的是道义标准问题,即武德;“失其所与,不知”,是说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谈的是政治利益问题;“以乱易整,不武”,是说阵容上用散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用武的军事准则的。三点理由,道义的、政治的和军事的三个角度,全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清楚地表明了这场争斗的本来面目:礼是表面,利是实质。
  四、小心——史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看来,对入选高中的史传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得小心一点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苏武传》《张衡传》等。首先明白修史的作用是彰善惩恶,资治通鉴,史家是有史观的,自古皆然。所谓董狐笔太史简,用意就在表明史书应当发挥鉴诫作用。创作《汉纪》的东汉史学家苟悦提出过修史的“五志三科”,其中“五志”,就是“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和“表贤能”,突出史书写作中道义和伦理成分的含量,从而强调史书彰善惩恶的作用。其次是明白史家的史识,如司马迁的《史记》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清代学者章学诚提出“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文史通义·史德》)“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指著史的文笔。在章学诚看来,具备“义、事、文”方可称为“史学”,三者之中以“义”为主,而“事”与“文”则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总之,先要求得正义方可用现代眼光和宽广眼界去观照。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四明中学。
其他文献
AIM To perfor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donor-to-recipient gender mismatch as a risk factor for post-transplant graft loss.METHODS A systematic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emerging as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 wide spectrum of fat-liver disorders tha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acrolimus intra-patient variability(IPV)in adult liver-transplant recipient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ssessed tacrolimus vari
2016年版新编教材精心构建了一个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曾以“看我走”“扶你走”与“放你飞”三部曲①形象比喻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阅读三者的教学指导重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地落实“课内得法,课外得益”的阅读教学理念,则承担着最重要的“得法”“悟法”任务的教读课不能仅仅满足于读懂“这一例”,务必致力于从“教一例”到“知一类”。  基于上述认
由于天然气使用的环保优势比较突出,对其实际使用需求量不断增加,天然气管道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其高效、连续性较强的特点,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非常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
毛泽东理想中的公平是分配的均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断交革生产关系。在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公有化改造之后,继续提升公有化的程度。在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以后&#
AIM To investigate viability assessment of segmental small bowel ischemia/reperfusion in a porcine model.METHODS In 15 pigs,five or six 30-cm segments of jejunu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现状是.大多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或者应付了事,或者诚惶诚恐.或者拒绝抵制。学生为什么害怕甚至厌烦作文呢?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忽
与礼空隐道独为师的“函”字辈诸人,或早卒,或抗清而牺牲。或为遗民,其与天然函昰禅师的交往,表现出那个时代岭南佛门的禅僧具有强烈的遗民倾向,其价值取向有强烈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