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zhiyao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发布《四川省中小学省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四川办法》),利用省级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本着“培养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优秀人才培养目标,按照1位名师领衔人引领10个优秀成员、1个成员带领5个青年学员的人员结构模式,建设一批省级名师鼎兴工作室,助力四川教育“鼎兴之路”。2018年11月到2020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先后公布了两批共57个工作室,拉开了“未来教育家”的孵化序幕。为促进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笔者于2020年11月底至12月初,通过问卷调研等方式对四川省名师鼎兴工作室进行了调研,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员基础薄弱,积极性不高学员人数少,青年教师占比少。根据川教培办[2018]35号文件确立的“1 10 50”人员结构计算,名师领衔人/成员/学员=1/10/50,参加本次调查问卷的25个名师领衔人应该对应250名成员、1250名学员。但调查数据显示:工作室成员少39.2%,学员少86.4%;30岁以下教师占12.1%,二级及以下教师占23.3%。
  青年教师工作室建设不主动。(1)参加活动持“尽量、勉强、无所谓”态度的教师占10.96%;
  (2)只是学习,没有资源共享的和其他不持态度的教师占31.7%;(3)参加后工作没变化的教师占4.32%,没有感到较大压力的教师占45.54%。平时参加研讨、课程资源建设的懈怠程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小学教师、乡村教师占比少。调研发现,名师工作室成员中小学教师占14.7%,乡村教师占4.32%。
  2.资金不足,管理缺位
  经费不足。(1)使用省级专项资金的工作室占43.23%,有地市州和县区补助的工作室占12.68%,有单位资助的工作室占11.24%,不清楚的工作室占51.01%。(2)领到讲座或报告课时补助的教师占41.21%,没有领到和不知道的教师占58.79%。(3)按相关规定和标准完全报销费用的教师占70.61%,只报销一部分费用的教师占16.42%,不报销费用的教师占12.97%。
  重视程度不够。(1)地市级分管领导出席研讨的只有4成多,单位(分管)领导出席的近五成,领导未出场的占15.85%。(2)《四川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领衔人和成员参与工作室活动的工作量分别按照所在单位专任教师平均工作量的50%和20%计算,但落实一半的占5.48%,未落实和不知道的占67.15%。(3)《四川办法》第三十条和《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规定了参加工作室的评职晋级优先,但六成以上学校未执行相关条款。
  保障乏力。有固定工作室研修场所但不能满足活动需要的占3.75%,没有固定研修场所的占42.94%。
  3.办法细节不够完善,实施缺乏权威
  《四川办法》有缺陷。有待完善的细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希望主管单位确认名单,发布带单位盖章的活动通知的教师占59.94%~75.22%。建议主管部门或领衔人通报参加研修活动的出勤情况的教师占43.23%~76.66%。由于教师属于公职人员,资金也是所在单位代(监)管,分级明文确认成员名单和发出盖有公章的通知,能提高工作室权威性和信任度。(2)认为最好发讲课(讲座)证书的教师占99.41%。这是继续教育、评职晋级、公事公办的必要环节。(3)认同领衔人制作证书,报请主管部门盖章的教师占81.84%。这是规范管理的要求。(4)工作室之间的活动举办了3次及以上的占49.57%,2次的占19.02%,1次的占17.87%。加强交流和联合行动可行,且能增强效果,降低成本。
  考核体制有待完善。(1)采用自我评价的工作室占6.92%,领衔人评价的工作室占6.92%,成员互评的工作室占1.15%,以上三者相结合考核的工作室占85.01%。(2)《四川办法》只提到了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办和工作室所在主管部门对领衔人和工作室的考核,没有提及对成员和学员的考核。
  4.学术含量不高,名师培养乏力
  工作室学术性不够强。(1)指导一线教师教学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室高达91.07%;指导教师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的工作室占78.1%;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的工作室占76.66%;指导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的工作室占72.05%。(2)《四川办法》规定了开展基础性的“教育研训活动”;7成左右教师认为应该定位为提升教师的教学风格、理论修养和论文写作能力,这才符合省级名师的工作定位。
  论文及课题未作要求。(1)研修后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占5.74%,2篇的占14.41%,1篇的占49.86%。(2)现在评审职称时,学术论文的政策性淡化导致结构性减少。《四川办法》没有明确规定论文和课题成果。而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成果鉴定和“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结题标准”规定了论文的级别和数量,所以一般只有准备参加省级课题结题或有高级职称申报意向的人员才重视论文撰写。
  名师培养标准和机制未明确。(1)认为完全能够“名师出高徒”的教师占42.94%,基本能够的教师占52.74%。(2)绝大部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者,认为工作室能实现《四川办法》提出的“培養造就优秀人才”,造就未来教育家的目标,但实际研训活动中“高徒”的培养标准和机制没有明确和强化。
  二、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的建议
  1.出台实施细则,优化文化生态环境
  分级规划,做大“底盘”。省项目办和工作室的周期规划要细化到学员级,重视青年教师的参与度,扩大名师孵化室规模,将“底盘”做大筑牢。
  管理加力,保障到位。(1)增加地方行政部门的管理责任及专项工作考核办法。(2)在评职、晋优方面执行相关规定。(3)报销相关费用,保障研训时间,以保证那些需要激情来维持教育事业内驱力、需要自由闲暇来唤醒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经师”“名师”成为未来教育家。   课题孵化和期刊保育。增加专项课题,并在省级刊物中开辟专栏,供名师工作室讨论,或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优化学术“立言”环境。
  优化工作生态。(1)稳固“1 10 50”人员架构,优化人员配置,强化互动互补,按地区组建“省级名师工作室区域小组”,由本地成员任组长,在辖区学校推荐学员,以避免成(学)员分散造成活动开展困难。(2)与市州、县区、学校三级名师工作室有机对接。(3)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鼎兴工作室人员的关心、支持和培养。
  2.重构文化核心理念和品牌目标,重新规划发展战略
  拔高目标定位。《四川办法》拟定的目标是“培养造就优秀人才”,语义宽泛,致使名师的“自我实现”获得感和荣誉感不强,可升级为“培养未来教育家”。
  重构理念,打响品牌。(1)把“孵化未来教育家”确定为核心理念和品牌口号。短小、清晰、现实的口号对品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提炼组织文化精华。(2)唱响品牌名称,宣传品牌标识。铸造“名师鼎兴工作室”,培养能打硬仗的“川派名师”,简称“川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教师“荣誉”的要求,尝试确立响亮头衔,让教师成为“名师”,让名师成为“名家”,终身引领教师的价值追求,让“名师鼎兴工作室”“川师”“川派教育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
  确定内涵化、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四川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特点,探索有别于沿海和发达城市的路径。
  确定远期战略目标和实施路线图。明确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一致的名师培养蓝图。
  3.制订教师发展评价标准,锻造名师学术硬核
  确立教师发展的境界。笔者提出了“教师 课堂”的三重综合境界。(1)第一重境界:匠师 技术型课堂。技术型课堂是指教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一定教育技术,基本实现“授业”任务的初级境界课堂。(2)第二重境界:经师 学术型课堂。学术型课堂是指课堂上的每一环节、每个活动的设置或组织都有科学或学术理论支撑,并饱含教学机智和智慧。(3)第三重境界:人师 人文型课堂。人文型课堂要开发潜质、熏陶文化、富含艺术,是充满人文特质的教育家型课堂。三重境界的标准分别大致对应名师工作室学员级、成员级、领衔人及以上水平。
  培养教师教学风格,提高学术理论修养。具有个性化教学风格就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国家规划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四川办法》只提出了追求“凝练现代教育思想、锻造教学风格与品牌”,显得相对保守。(1)对学员和成员的参与和结业应提出论文和课题成果的考查、考核标准。(2)学员的理论学习必须纳入考核。(3)学员应建构个人实践性理论。
  (4)风格有“模”有“样”。应提炼出明确的模式和特色。比如,在英语教学方面,笔者一直致力于建构和运用“三环一核维恩模”组织与管理模式,也提出了“后方法,元认知,深度学习,多维发展”的十四字诀,以及以“学力发展”为核心的、适应新时代的、有中国风格的英语教学策略。
  要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设教育和文化强国,我们在深刻反思“李約瑟之谜”“钱学森之问”的同时,应义无反顾地推进“省级名师鼎兴工作室”的建设。筑其窝,保其温,孵化未来教育家。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以人情为田,以培养士类为种,耕不计年,获不计世,留贻子孙,以待“门内鼎兴”。
  (作者单位:1.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四川省北川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其他文献
随着生活的变化,语言在使用传承中也会发生变化,国家的语言标准也会适当改变。但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国家通用语言又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规范性。“变与不变”是语言发展中大众使用与语言规范的必然矛盾。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认识这种矛盾,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呢?  让我们从成语“空穴来风”的发展变化说起。  “空穴来风”的使用,多年来一直争议不断。它的本义是“有孔洞就会招进风来”,表示事出
一、设计说明    《龙永图趣说WTO》用五则生动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解说了加入世贸组织这个复杂深奥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可了解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幽默风趣的语言说明事理的方法。教学时,可采用诵读品味、圈点批注、质疑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并自觉树立规则意识,提高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了解我国“入世”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走向目标认知结构的过程,其间一定伴随着知识的生长,具体到数学学科,“知识”应包含“数学学科性知识”和“特定的经验系统”。变式教学作为我国数学基础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顾泠沅教授做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大基本策略,对加深知识数学化过程体验、促进知识生长有极大的作用。本文结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的教学实践,阐述变式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武雅静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数学包班教师、班主任,曾获北京市大兴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17年6月,25岁的武雅静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便加入了十一教育梦之队——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亦小),开启了她对教育实践的探索。在亦小,29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与1位同时任教数学、体育、科学的“全能”老师——武雅静相遇了。一群“10后”和
【摘 要】中小学教研员肩负着提高当地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任,一线教师对教研员有诸多期许。一是期待教研员带着教师读起来,促进教师用读书智慧实现当地教学的变革;二是期待教研员带着教师创作起来;三是期待教研员带着教师上好课,并建立“优课”资源库;四是期待教研员带着教师创编“题库”,让教学评价更高效,解决师生负担重的问题。  【关键词】教研员素养 四库 教研队伍建设  我是一名工作30多年的小学一线教师,我了
【摘 要】学习,不应以一种模式一统天下,而应根据学习目标,选择适应个体的混合式学习。回归混合式学习,从教师强力主导的“就这么学”的模式化学习向“可以这么学”的混合式学习转变,才能让学习真正有效。教师应自觉主动走出故步自封的僵局,走进混合学习的妙境,走入深度学习的时空。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真正意趣。  【关键词】语文 混合式学习 深度学习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多元学习理论的融合。其中既有行
有关联的数学学习,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结构化的关联材料、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比,从而建构相对完善的知识系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富有挑战性、批判性。“乘积哪个大”这节课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设计的,从学校“KFS第二课堂”的后台数据看,部分比较大小的乘法题错误率较高,其中三道题的数据均低于50%:(40 4)×25○11×(4×25)得分率41%,257×75○256×7
2006年春节的鞭炮声刚刚消歇,《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应时推出。意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维持稳定。    一、《大纲》内容的六处修订    2006年语文《大纲》有六处修订,这六处修订大多是文字修改,内容没有太多变化。  (1)原大纲“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改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修改原因〕
2008年6月18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成立了。72名团员在吴老师的引领下踏上了一条追寻教育理想之路。我们特别庆幸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这样幸福的经历。在这里,我们与吴老师相遇,与儿童数学教育相遇;在这里,我们有吴老师全方位的引领和悉心教导,享受着高质量的教师研修活动;在这里,我们不仅感受着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也品尝着服务、指导、成就他人的幸福。十几年的引领和陪伴,吴老师成了我们团队所有老师名副
当今世界,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创新时代,中国教育如何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创新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能否通过创新解决多年存在的体制和制度问题,激发和增强中国教育的活力?2015年12月19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山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2016)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本届年会围绕“十三五”规划中“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