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h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式下的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仍然是多有音乐专业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广大声乐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节成功的声乐课,应该是互动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的、集教师主动与学生互动的,注重音乐审美情趣培养的包容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声乐;教学;课程;互动
  在当今高师音乐专业所有课中,无论面临怎样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讲,声乐教学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前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生源质量的改变,高师音乐专业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目改革。但无论怎样,声乐课的教学仍然是重中之重,许多院校的声乐教师都是在超负荷工作。但近两年,随着各大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逐年减少,音乐专业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无论如何,声乐教学仍然是音乐专业教学的主要战场。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高师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对声乐课堂教学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也是广大高师声乐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个人的一些教学观点和看法。
  一节成功的声乐课,首先应该表现为在思想上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否进行了交流,统一了认识。以前的声乐教学,老师更注重的是教的过程,甚至有些老师更偏重于自身的“经验”,将演唱技巧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声乐的认识是怎样的?有些老师并不重视。对于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等等,有些声乐教师可能并不在意。传统的声乐教学技巧性练习,在很多教师来看是必然的,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枯燥的基础训练,因为大部分声乐教师都是这样经历过的,有些老师甚至认为,不管你喜欢与否,都应该坦然接受。但是,随着其他音乐专业课改革的深入,声乐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不改是不可能的。现在,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是当前教学应该思考和探讨的。学生是否收获了知识、是否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演唱技巧,还有就是从中学生是否更加树立学习声乐的信心、是否给学生课堂以外更好的发展空间、是否在课后能积极、自觉的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这节一节声乐课是有效、成功的。下面就此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声乐课应是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的综合体
  (一)课前要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课堂上和他们共同熟悉、分析声乐作品。这些都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去进行,挖掘学生自身的想象力。采纳现代的音乐教学形式,打破以往一张嘴、一架琴的声乐课的旧模式。在选择声乐作品时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在课堂以外浏览更多的、不同形式的声乐演唱作品,这样在后来的课堂上可以充分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声乐课的兴趣。
  (二)注重课堂以外的教学形式,加入舞台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辅助形式。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离开了舞台和实践,声乐演唱就是无源之水,失去了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加入表演技能的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登上舞台,亲身体会如何将课堂学习的演唱技巧和恰当的舞台表演完美的结合。当然,在台上不仅仅锻炼了他们的演唱,同时还包括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以及舞台服装的搭配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声乐演唱与表演的魅力所在。
  (三)随着音乐课程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各个科目的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声乐教师,声乐教师要集唱、表、演、说等为一体,不仅仅是只传授技巧,多种素质兼备才是当今声乐教师应当达到的要求。因此,对待学生也应该是一样的,学生走向社会也应是集多种音乐技能为一身,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四)声乐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注重技巧轻审美的教学模式,将技巧训练和审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往,在注重声乐教学技巧的同时,有些老师存在着严重脱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将声音的技巧训练凌驾于音乐内容之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艺术情趣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声乐教学应该是将技能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为最高境界,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不管是否从事专业工作,都能够自愿地成为音乐艺术的传播者,而不是被动、甚至改变自己对音乐的兴趣与看法,如果是这样,作为一名声乐老师的教学应该算是失败的。
  (五)当前的声乐课堂教学也应适当融入不同教学科目,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当前甚至将来的教学新形式。这也是我们在此应该探讨的。如:声乐课当中朗诵语言的教学,这就要融入口语教学的内容,在让学生尝试歌剧等音乐表演形式的同时,朗诵语言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是不不可少的。
  二、注重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的传授
  以上很多是针对学生在音乐表演技能的训练上的要求,但就音乐教育教学方面来讲,在声乐教学方法上的传授,声乐教师也是不能回避的,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的是获得声乐教学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教会学生音乐旋律语言的应用
  声乐教师在课堂要亲自范唱,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他们所能接受、获得的节奏感与歌唱性语言。而不是只让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只停留在聆听感悟阶段等等,从而是他们能够在自己将来的音乐教学当中得以引用与借鉴。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范唱能力上要有更高的水准,同时还要加入情感审美要求和教学方法的灌输,如:歌词的朗读和歌唱吐字、咬字中都要准确、到而能使学生入境,模仿、激发他们对旋律的审美情感等。
  (二)教会学生在课堂上非音乐旋律语言的运用
  口语话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教学要融入到声乐教学当中。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很多要进入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口语化、肢体语言这些非旋律语言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更适合中小学,过去,大部分教师将声乐教学定格为抽象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在学习声乐上认知的难度,为什么声乐不能形象化呢?将抽象化的东西形象化,也是在声乐课堂教学上应该突破的,那么突破点可以从非音乐语言教学形式当中去实现。所以又给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规范性,同时又要形象化,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肢体、通俗的讲解语言掌握声乐课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三)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与手段
  今天的声乐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教学,所谓开放性就是教学形式的开放,包容性就是教学内容上的包容。以往声乐教学只限于琴房、老师的讲解,现在,随着学生信息量的加大,网络媒体的作用,声乐课也要借鉴其他音乐科目教学形式,如多媒体的运用等。动态的、开放的多媒体功能能使一节声乐课堂教学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教会学生运用这些手段,并在此过程中去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它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还可以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有些声乐理论方面的难点,同时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歌唱时除了自身演唱之外其他要掌握和注意的问题,如和钢琴、乐队等形式合作时的技巧等等,在此多媒体可以给他们提供不同音色、多方位的音乐感知,拉近学生与声乐作品和乐队的距离。
  (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声乐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歌唱技巧的训练,应根据生源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去调整教学内容,如:融入通俗唱法、戏曲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甚至加入一些各民族的原生态的一些内容,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生源特点的需求,同时能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会学生如何培养音乐审美
  我们的音乐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普及和培养,不管当前社会的形势与需求如何变化,声乐课的这一教学目的是不会改变的,学为己用也好,满足社会需求也好,音乐的审美是不能改变的。声乐老师在课堂中如何平衡传授技巧和培养审美两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长期以来高师声乐课堂教学大家最关心和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拿一首声乐作品来讲,究竟是侧重于作品情感处理的教学还是更侧重于歌唱技巧训练?在时间和讲解上如何平衡?审美当然重要,学生在课前作的案头工作更重要,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对声乐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使他们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更加细腻,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与声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景有一个情感、情绪的共鸣过程。同时又减轻了课堂老师课堂审美教学的负担,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技巧,达到审美与技巧的很好的平衡。当然,除此之外,实践教学等也是在此过程中作为学生课堂以下的审美实践体会教学,也是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由内到外的硬件软件、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高师音乐教学也步入一个改革的十字路口,对于高师的声乐教师来讲,也在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过程中,是坚持走传统的教学模式之路还是拓展一条更适于当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新路子,也是大家值得摸索和探讨的问题,同时,对于声乐教师本身来讲,身上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不仅仅要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更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打破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框框,改变自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有些老师甚至说在某种程度上要放下教师为主题的架子,融入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融入到社会中,去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还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传承音乐教学所给与我们教师的历史重任—对学生审美的培养,这些都是当今声乐教师必须做到的。
其他文献
巴恩斯小说《101/2章世界史》构思精巧、内涵丰富,它通过多个与方舟意象相关的小故事展示了一副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世界历史画卷.本文讨论了巴恩斯是如何以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摘要:对于《古诗十九首》,大部分研究学者都是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进行品评和解读,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来给《古诗十九首》的隐喻意象加以分类,并立足于文本来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诗篇。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隐喻意象;分类  一、隐喻意象与《古诗十九首》  早在1936年,隐喻相互作用论的创始人里查得就曾指出:“好的语言是一种圆满的实现,能表达人的感知本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隐喻是一种话
家乡的阳光是记忆中的温热;家乡的阳光是怀想中的明丽;家乡的阳光是神往中的醒豁;家乡的阳光是遐思中的雄飞.
【摘要】目的:探究孕產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血清学监测结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4500例孕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孕产妇给予梅毒、HIV抗体以及乙肝病毒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发现乙型肝炎378例,阳性率为8.40%,梅毒52例,阳性率为1.16%,HIV/AIDS4例,阳性率为0.09%;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极易出现在30岁孕产妇中,其
在少儿散文创作中,作家应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理解读者对象的复杂性,明确“幼儿”、“儿童”、“少年”三个层次读者的身心的差异性,以他们的审美接受能力和作家的主体创作能力
肝内胆汁淤积症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病,主要表现为黄疸和瘙痒,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腺苷蛋氨酸(S-adenosyl-L-meth
期刊
摘要: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世界上较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媒介传入了中国,由此便推动了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巨大进步。达尔克洛兹、柯达伊和奥尔夫等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都较为广泛,当代的中国十分有必要了解、吸收这些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精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从而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建立一套具有
本文首先对历代学者关于《警察与赞美诗》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综述,其次对作者作品和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从功能文体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对
目的:探究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ICU病房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