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贤所举相如之“勇”作何解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_z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客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每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大批的门客,其中不乏有真才实学者,他们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为国效力,最终出将入相,青史留名,如吕不韦的门客李斯、信陵君的门客侯嬴、平原君的门客毛遂、燕太子丹的门客荆轲等都为人所熟知。蔺相如便是宦官首领缪贤的门客。门客依附于贵族,地位低下,廉颇也曾不屑说:“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可以说,如果没有缪贤的举荐,蔺相如就无缘谒见赵王,无缘出使秦国,更不会有完璧归赵和后来的渑池会、将相和等千古美谈。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缪贤对蔺相如的举荐——“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涉及的仅有一事,即缪贤“窃计欲亡走燕”。蔺相如作为“文臣”,“有智谋”那是必须的,那缪贤评价手无缚鸡之力的蔺相如为“勇士”作何解呢?
  《汉语大字典》释义:“勇,①有胆量;果敢。②凶猛。③兵士。④姓。”《古代汉语大字典》释义:“勇,①勇敢。②果决,果断。”结合文章,“兵士”和“姓”首先可排除。“凶猛”也不合适。倘若用在廉颇身上倒很恰当,因为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如此,“勇”应为“有胆量;果敢”之意,而且用在蔺相如身上再恰当不过。
  缪贤在“窃计欲亡走燕”一事上深有体会:缪贤私下打算逃亡跑到燕国,主意已定,但蔺相如“止”之,并颠覆性地建议由“走”改为“留”,由“逃亡”改为“请罪”,其中危险系数似乎陡然增加,毕竟“伴君如伴虎”,“三十六计走为上”。蔺相如一个“止”字,体现其险中求生的胆气和魄力。再者蔺相如给缪贤指出燕王“愿结友”非真情,“亡赵走燕”,燕国“必不敢留君”,一个“必”字,指出燕国“一定”不敢留,反而会“束君归赵”。可见蔺相如对国际形势和人际关系的研判相当果决。“今君乃亡赵走燕”,一个“乃”字,也可见蔺相如听闻异常意外,认为缪贤命运堪忧,最终果断建言:畏罪潜逃,死路一条。“肉袒伏斧质请罪”行苦肉计,向赵王表示愿意受罚,以此打动赵王,可侥幸脱罪。结果如蔺相如所料,缪贤逃过一劫。
  缪贤危难之时,蔺相如表现出的“胆量和果敢”让主人转危为安,也使自己脱颖而出。那在“完璧归赵”一节,蔺相如的“胆量和果敢”又体现在哪里呢?
  一、蔺相如的“胆量”
  1独闯虎穴之胆
  当秦求璧,赵王问:“谁可使者?”蔺相如答道:“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赵国满朝文武鸦雀无声,无人应答,蔺相如之言,在君王面前虽然委婉有节,但无疑是语惊四座,掷地有声。秦国是虎狼之国,秦王是暴厉之君,在秦人以城易璧、贪求使诈的形势下,蔺相如要携“天下之共传宝”入秦,既不能有辱使命,有损国家尊严,又要保证璧的安全。其间隐伏多少凶险难以预测,凶多吉少是肯定的,但蔺相如不怕危险和困难,主动承担重任,毅然前往,胆气胜过赵国朝臣。
  2人亡玉碎之胆
  秦王传璧“示美人及左右”,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先以“璧有瑕”为由从秦王手里骗回,又倚柱数落“秦贪”,秦王“礼节甚倨”,此时的蔺相如已经抱着“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必死决心,想必在场群臣都已惊呆了,但他却滔滔不绝,泰然自若,连秦王也只有“辞谢固请”。为了维护赵国尊严,蔺相如有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敢于以颈血溅秦王的赤胆忠心。
  3批逆龙鳞之胆
  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有临场不慌,临危不惧,廷叱秦王,辱其群臣的胆量。“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了蔺相如“持”“却”“倚”等动作,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无所畏惧的气概。“怒发上冲冠”的表现,更使其怒不可遏、不畏强暴的神态跃然纸上。
  4无所畏惧之胆
  蔺相如直指秦王心不诚礼不隆,以“斋五日”,“设九宾礼于廷”为缓兵之计,欺骗戏弄了秦王和群臣,还直指秦王二十余辈以来没有一个守信用的,其罪当诛,左右也有“欲引相如去”者,但蔺相如视死如归,甚至自请“就汤镬”。在国家利益面前,蔺相如有着置生死于度外的过人胆量。
  二、蔺相如的“果敢”
  1果断入秦献璧
  赵王及众臣面对秦国以城易璧的书信,心无主张,左右为难。而蔺相如却对赵王的问话对答如流,且认识不同凡响。赵王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答:“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可见他早已对秦赵两国的诉求有明晰而深刻的判断,在众人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时,蔺相如却当机立断,语气坚定——“宁许以负秦曲”。蔺相如对局势做出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显示出其政治家的头脑和战略家的眼光。
  2果断当庭骗璧
  “相如奉璧奏秦王”之后,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写出蔺相如对秦王的观察和对事态的辨识相当敏锐:“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从秦王当时的作为可见其对赵国的不敬,礼节傲慢,处璧随意。“秦王大喜”,“左右皆呼万岁”,从形势上可见秦王对约定的不诚,其绝口不提以城换璧之事,反而表现出胜利者的得意与欢呼。审时度势之下,蔺相如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冒死当庭骗回和氏璧。
  3果断“诈详”保璧
  蔺相如骗璧之后,“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一个“度”字尽显相如对秦王举动的准确估量:秦王“辞谢固请”,只是秦王缓和气氛的表面文章,并非出自真心;再者“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不见实质性的正式文书和凭证,只是搪塞蔺相如而已。幸好蔺相如不被秦王的伎俩所蒙蔽,及时洞察其中风险。但敌强我弱,更何况人在秦国,以死抗拒终非长久之计,唯有当机立断,和秦王一样行“诈详”之策,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为缓兵之计,见机行事。
  4果断使人归璧
  秦王许“斋五日”“设九宾礼于廷”在礼节上已无可挑剔。秦王给自己的欺骗行为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蔺相如如果再不就范,赵国和蔺相如恐怕真要惹祸上身了。但是,“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又一“度”字,写出了蔺相如明辨时势的才能。蔺相如始终没有为秦王的行为所迷惑,面对复杂局面,处事果决,冒着自己被杀头的危险,派从者从小路逃回国,完璧归赵。
  如此,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一节中的“勇”不仅体现在其“不怕危险的精神”,“无所畏惧的魄力”上;更体现在其“当机立断,敢作敢为”的决断上,两者相得益彰,互为映衬,缺一不可。在“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的时代里,蔺相如更是智勇双全之人——“其人勇士,有智谋”,他集胆量与果敢,才智与计谋于一身,不愧为赵国之栋梁,士大夫之典范。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古文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高中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挖掘高中生的潜力,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重视程度。  一、 构建开放课堂情境,优化学习氛围  高中语文课堂只有真正实现开放和高效,才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古文的热爱,从而使班级的学风醇厚。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构建课堂情境,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创新
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教版“一本统天下”的局面,涌现出许多不同的教材版本,如苏教版、沪教版等,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相关的文言文,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学生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其艰涩难懂的字词,不能完全品读古文的典雅韵味。因此,加强文言文注释编写工作十分必要。  由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能够使学生与古
衡水市饶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北距京、津各22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35公里,东临秦、唐、沧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全县辖3镇4乡,总面积573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近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发展日益壮大,建筑已不仅为了满足使用价值而言,而更加追求结构造型的多样化了,这无意中给施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模板施工是当下较为完整的施工技术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如何有效地避免,还需要认真研究。文章就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主要影响因素如温度、沉积等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沉缩;混凝土裂缝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46-02  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较多,尤其是一些重力坝、土挡墙、大型的船闸等,在混凝
《雪山的长夜》是著名作家迟子建在2003年春发表的文章,文章用一个短句"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开篇,而后描写"在不经意间领略到的冬夜的那种孤寂之美"。然而当亲人永诀
超高层建筑相对于普通的高层建筑而言,供应电能的可靠与否要求较高。文章主要结合某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项目实例,剖析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特殊性,对超高层建筑电气的设计要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省内河流众多,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黑河的发源地。建设中小河流监测站网对及时采集雨、水情信息,对洪水进行预报,提供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避免人员伤
目前,东光县档案局积极争取县政府20万元资金支持,购置了计算机、扫描仪、服务器、控制器等档案信息化设备,并安装了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建立了局域网,为下一步全面启动档案数字化
史书中的司马迁,都是以一种爱憎分明,敢怒敢言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有坚韧的意志、独特的个性;他能忍辱含垢、孜孜追求理想。他就是一个硬汉子。  如果没有李陵事件,就不会有我们所认识的司马迁。尽管历史对待李陵事件看法不一,但失败投敌确实是为人不齿。据史书记载,对待打了败仗并且投降敌军的李陵,汉武帝深恶痛绝,不管李陵孤军深入、力战被俘的事实,执意处死李陵的家人。朝廷中人人自危,不敢为李陵说一句话。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