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初探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1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会心理服务;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6-0042-04
  【作者简介】张钟元,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随之而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成为广大心理教育、心理服务、心理研究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之下,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一个由政府主导建设的社会组织,拥有十余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经验,梳理中心的功能机制,分析中心这十余年来建立的工作体系,对于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功能机制
  200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由苏州市文明办、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成立了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中心是在民政局登记的独立法人单位,由政府搭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热线咨询、个案咨询、家庭咨询等针对未成年人的免费心理健康服务。
  1.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建设机制。
  中心以志愿者的形式招募“苏老师”,每位“苏老师”都必须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通过单位推荐、志愿报名、面试、上岗培训等程序后被正式聘用。“苏老师”由全市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心理学专家和心理专业研究生、医生、律师、公务员等组成,还有一支由资深教授组成的督导队伍。中心还聘有4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热线维护、面询安排、对外宣传、联络交流等日常管理工作。
  中心既是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搭建的一个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同时也是“苏老师”们共同成长的平台。为提升“苏老师”团队的专业素养,中心聘请专家担任“首席苏老师”,他们不仅是专业方面的带头人,还参与中心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中心自成立以来,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举办“共情与辅导关系培训”“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咨询师成长”“游戏治疗工作坊”等讲座,每两周开展一次案例分析督导活动,定期举办学习心得分享活动,组织教师外出培训考察,帮助“苏老师”们自我成长。
  2.苏州市未成年人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
  中心的工作理念是“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人比成功更重要”,围绕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构建了区域性未成年人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保障和支持全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三级网络”由两个体系构成,相辅相成(见图1):一是学校层面,初级防护网以一线教师为主,将心理辅导融合进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心理进行全方位的监护和疏导,减少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危害行为发生,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向中级防护网(学校心理辅导室)以及高级防护网(区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转介;二是社区层面,初级防护网以设立在街道、社区的“苏老师”分站为主,根据社区的地域特点和人口结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儿童,对于需要进一步心理辅导的个案,转介至中级和高级防护网。中心在加强指导各“苏老师”分站、注重阵地建设的同时,还注重专业志愿者团队建设,充分发挥辖区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并为他们的业务成长提供支持,对张家港、常熟等市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分中心”提供咨询热线资源共享、个案预约面询联动、危机干预专业团队支持。
  依托三级网络,中心健全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搭建了心理关爱服务平台,从区域的高度统领心理健康服务。
  3.常态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功能。
  中心提供心理咨询的专业服务,开通“苏老师”热线,每天9∶00~21∶00面向未成年人提供热线咨询服务;“苏老师”每周一到周五18∶00~21∶00、周六和周日9∶00~21∶00免费接待预约面询;“苏老师”短信平台及时回复学生、家长的短信咨询;“苏老师”QQ、“苏老师”网站利用网络与孩子就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等问题进行交流沟通。
  据统计,自成立至2016年11月30日,中心已接听热线咨询电话34835个,接待面询10132人次。仅2016年,中心就组织多动及注意力缺失儿童及家庭开展“注意力提升训练”团体辅导3期,共计有40个家庭接受了专业培训。所有热线咨询和预约面询的个案中,学习问题占19%,青春期困惑占6%,亲子关系占9%,人际交往占10%,情绪及行为问题占41%;另有15%的个案,有已被诊断为多动症、抽动症的,有心因性躯体症状的,也有初步评估必须转介专科医院就诊的。
  来访个案的情况一方面说明,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高度重视,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的功能正常发挥,家长和孩子的求助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未成年人出现的所谓的“症状”,既具有自身成长的发展性特征,也具有社会转型背景下家庭发展的特征。
  4.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依托三级网络的建构,中心逐步完善了危机干预预案、危机干预程序(见下页图2)、危机干预工作网络,一支专业的危机干预团队也成长起来。在遇到校园危机个案时,由危机干预小组接案评估,或跟踪面询,或转介专科医院;在发生校园危机事件时,能通过有效干预,及时控制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学生尽快恢复正常心态,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减少和尽量避免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2014年,“苏老师”接待学校转介的疑似危机个案8个,危机干预小组兩次前往学校;2015年,先后四次前往学校实施干预;2016年,接待疑似危机个案6个,七次前往学校实施危机干预。中心利用自身优势,及时与相关学校心理辅导室沟通,扩大社会支持系统,发挥监护网络功能。
  5.整合社会资源功能。   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根据学校、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需求,组建“苏老师”讲师团,开展了“苏老师进学校、进社区”“亲子夏令营”等多项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苏州市初中骨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修班、苏州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培训。2007年以来,3000多名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完成了120课时的上岗培训,为全大市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提供了专业支持。
  中心积极发挥专业服务辐射作用,在县市、街道、社区、学校、福利院等建立“苏老师”分站,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新苏州人以及弱势人群的心理健康,延伸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同时,中心还和广济医院儿童心理干预科、儿童医院儿保科儿童心理门诊联动,做好专业评估、转介,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快乐成长构筑更科学合理的监护网络。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并在社会中形成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氛围,中心还加强与媒体合作,走进广电总台《阳光地带》栏目,与未成年人共话成长话题;与《姑苏晚报》连线,解答疑难问题;“首席苏老师”张翔是《苏州日报》专栏特约撰稿人,很多“苏老师”为“问问苏老师”栏目撰稿,为未成年人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五周年时,精选了五年来“苏老师”积累的实例,出版了《问问苏老师》丛书婴幼儿版、儿童版、青春版,以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家长和社会普及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并和苏州教育电视台合作,录制了《十节心理示范课》《十个心理游戏展示》《十场心理剧》等节目。
  二、构建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启示
  1.政府支持,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政策的指引,中心的持续发展都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统筹当地教育、社会资源,既保证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人群的最大化,也做到了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心理教育研究的科学建议能够自上而下得到落实,保证了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长效性,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舆论导向也营造了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2.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在人员构成及管理方面,中心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政府主要进行宏观指导,具体发展规划由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工作的专家组研究制定,保证了科学性。中心的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需求分工协作,面询人员和危机干预人员主要由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心理咨询国家资格及有丰富咨询经验的人员组成;热线接听队伍由面向学校、医院及社会招募的志愿者构成,有严格的资格审查、面试及完整的岗前培训;日常事务协调人员主要负责热线维护、面询安排、组织培训、对外宣传、联络交流等管理工作;外聘的心理督导专家由国内知名心理教授担任。所有心理服务人员都要定期参加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培训、案例督导,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拓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领域。
  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围绕未成年人的系统包括核心的家庭系统、学校环境、社区系统、社会文化价值观系统和动态的成长变化过程。要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从家庭的系统环境入手,加大对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传播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授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广大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第二,要整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级监护網络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另一方面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理念应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做到全员参与。
  第三,发挥“医教结合”模式的支持作用。医院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药物治疗、住院治疗等服务,是一个有力的支持系统。医院应为社会和家长提供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并协助现有的未成年人心理服务机构做好诊断与转介的工作。
  第四,深入社区基层,拓展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要依托街道、社区建立区域性未成年人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区域中心、社会机构和社区基层组织多方合作,通过社会心理服务,维持多个环境系统的有效整合,改善社区的整体心理状态。
  第五,协调当地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当地行政部门应从社会实际需要的角度,做好当地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组织、协调工作,联合各服务主体协助完成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并引导新闻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际心理氛围和环境。
  国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尚处在起步阶段,但是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广泛需求呼唤本地区建立一个相应的区域性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缓解和消除由心理问题带来的各种社会不和谐因素。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构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能够整合不同系统的资源,发挥社会心理服务的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成熟的、理性的社会心理氛围,健全未成年人的心理支持体系,是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一种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黄辛隐,李智聪.国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2):33-35.
  [2]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4):433-439.
  [3]黄辛隐,徐爱兵. 社会和谐心理构建中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机制及发展分析——以“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6-128.
  [4]黄辛隐,等.心理支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根据人们在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心态和表现,将人的思维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相信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所以刻意回避困難,只挑选相对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他们时刻都需要对自己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他们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害怕被评价,害怕失败,严重缺乏自信。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能力主
【关键词】生涯辅导;目标管理;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0-0052-03  【作者简介】徐梦,江苏省常熟中学(江苏常熟,215500)心理健康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生涯目标是促进个体生涯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目标对个体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目标管理方面的辅导,帮助学生聚焦、澄清个人目
“四个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四个自信”源自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在本质上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也是未来创造更大成就的光辉指引。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探索和开创中国道路的历史。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
今年3月25日,是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京70周年。香山双清别墅,是毛泽东进驻北平后最早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著名摄影家徐肖冰先生有一幅知名的摄影作品:1949年4月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凉亭中读报。但至今对于这幅照片的说明词却说法种种。因报纸上有“南京解放”的醒目标题,故一般都写为毛泽东在看南京解放的报道,有的则写为在看南京解放的捷报、号外等等,有的对此还有细节的描写,连摄影者本人也
“瞪眼虎”不是山中猛虎,而是一个人的乳名。这人本名韩志诚,生于1928年6月,河北省赵县大马村人。他出生的时候,父亲看他长得一双大眼睛,虎头虎脑,就给他起了个乳名“瞪眼虎”。  “瞪眼虎”十三四岁时,就当上了小侦察员,而且屡建奇功,在邻近几个县声名远扬,是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被作家徐光耀写进了小说《平原烈火》,接着又成了《小兵张嘎》中嘎子的原型。  “瞪眼虎”的父亲早年因吸食大烟去世,把家也
【关键词】挫折;动力;五年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2-0075-03  【作者简介】葛艳青,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3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社会和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对生活和成长的理解开始变得多元,学习压力、交友压力等挫折现象逐步显现。但由于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懵懂的半成熟状态,加
从青年时期开始,毛泽东就十分注意锻炼身体。当时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毛泽东说,我们一定要把“东亚病夫”的称号革掉,他说,湖南要做东方的斯巴达和东方的普鲁士。青年毛泽东曾写了一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发表在1917年4月的《新青年》上。文章极力主张中华民族要有“尚武”的精神,要养成一种扫除文弱书生的新风气。他还推崇岳飞的“八段锦”,据说是岳飞的老师传下来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后来,青年毛泽东自己又创造
1985年1月,我带中国轻工业部服装设计师代表团赴法国参观考察第49届巴黎国际成衣博览会,萌生了要办国际服装博览会的想法。当年9月我又随中国轻工业部服装工业代表团首次参加了第50届巴黎国际成衣博览会,考察结束后,我们一行人向部领导建议:经过三五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准备,我国也应举办国际服装博览会,之后,我们也着手开始筹划国家层面的服装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许多地方相继举办博览会和服
梁必业(1916—2002),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投身土地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他直接参与指挥了一系列重要战役战斗,模范地实践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历史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南军区、解放军政治学院、济南军区等单位任职,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以及总政治部副主任职务
当初决定读这本书,是希望能和刚出生的女儿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尽最大的努力为女儿奠定人生的安全基石。而后反复阅读这本书并想把它推荐给身边的人,则是因为这本书从依恋视角看待关系,能让我们对现实层面的养育关系以及心理治疗关系产生新的觉察和领悟。  一、依恋视角下的养育建议  从现实层面的养育关系来说,作者总结依恋领域的经典研究,将实证研究成果转化为独特的养育建议。  对于养育者而言,提供高质量的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