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情结激发众筹种田,“父亲的水稻田”牵引城乡三代情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l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为爱田地的父亲找到自身价值
  周华诚的老家在浙江钱塘江的源头衢州一个叫“溪口”的小村庄。那里四面青山,一溪碧水环绕。作为家中长子,周华诚从童年开始就和父母一起在田间劳作。现在的他是一名记者、作家、摄影师,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在离家六百里的省城杭州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也拥有舒适的生活。但是很奇怪,他的心却时常回到老家,回到那个叫“溪口”的小村庄,因为父母还在那里。
  周华诚曾想过,要把父母接到城市来一起住。但是父亲刚住了两三天就嚷着要回去。他说住不惯高楼,也不喜欢城市里的淡薄人情。种了一辈子田的父亲就是离不开他的土地。可是这年头,谁还种田啊。每年过年,是衢州常山县五联村溪口最热闹的时候。三五天内,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回到村庄,串亲戚、聊近况。年后,又是三五天,他们像潮水般回落到各自城市。留在村里的,除了老人,就是小孩。老人们也少有人安心务农,他们将田地租给农业大户,自己拿着租金,也像城里人一样买粮食吃。


  2013年5月的一天,为了给杭州一家报纸写一篇古法犁田的文章,周华诚骑着摩托车载着父亲跑遍了整个村庄,才找到了一头耕牛,曾经这个村里有六七十头牛,就在前一年冬天,曾上过县电视台的犁田好手应中良卖掉了四头耕牛,扔下了18岁就扶起的犁铧。即便犁田的价格从最早的8元一亩涨到2013年的240元一亩,靠犁田还是赚不到钱,年轻一代宁愿去附近的建筑工地做临时工挑沙子,一天也能赚130元。
  父亲和周华诚聊过,不用五年,就没有人种田,也没有人会种田了。在城里打拼的年轻一代,他们的一应生活所需都不再从土地中获取,没人看得懂农时节令,催芽、播种、插秧、耘田、灌溉、收割,这些曾经决定着每个稻农一年日常生活的重要农事节点变得不再有意义。
  父亲每次被儿子接到杭州住上几天就要回去,拿起锄头到地里刨刨敲敲,他才安心。周华诚也只能无奈地适应这种城乡奔波的生活。
  2013年11月的一个周一,周华诚起大早从老家回杭州上班,从父亲地里拔起了新鲜的青菜、萝卜,一人一袋送给办公室同事,当晚收到同事们的一条条短信,“好多年没有吃过这么水灵的萝卜、这么甜的青菜了”。
  周华诚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美好的乡间记忆,他也有点理解父亲的土地情结了。父亲犁田、耙田、插秧、收割、晾晒、碾磨……其中固然辛苦,只是他不知也从不敢奢望他的辛苦值得更好的回报。但乡下的好山好水好食物,在父亲眼里是拿不出手的东西,对城里人来说却是难得遇到的稀缺资源。
  怎么把这些好东西分享出去,也能让留守在乡村的父亲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找回自豪感呢?周华诚想到了现在很火的众筹,在深思了几天后,他拿出了“父亲的水稻田”的众筹方案。一周后,开车回家,当他跟父亲讲述自己这个伟大的计划时,不太懂互联网世界的父亲只是懵懂地笑笑。
  一块水稻田,激活三代人
  回到杭州后已是2014年1月了,周华诚立即在众筹网上发起了一个叫“父亲的水稻田”的种田项目。周华诚把“父亲的水稻田”的大米价格定在30元一斤。父亲觉得是天价,周华诚告诉他,商场里有一种精品大米在热卖,5斤礼盒装的价格是260元。你用最朴素的古法耕种出的大米,又怎么会太贵呢!当然,30元除了一斤大米的回报,还有一些别的“附加值”——比如,通过微信分享稻田全程种植纪录,一起见证从一粒种子到一捧大米的过程;分享水稻和农具的相关知识;还有一张父亲亲笔签名的“我们的水稻田”明信片。对于预订10斤以上的支持者,还可以带着孩子来到水稻田感受插秧、收割,20斤以上还能分享粮食烧酒。
  上线两个月,这个项目赢得了630多人点赞和支持,限量一千斤的大米被大家订光了。那些支持者来自全国各地,南到海南海口,北到东北三省,西到贵州遵义,东到东海之滨;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周华诚根本不认识的。当他把这个数字告诉父亲时,父亲的“不屑”变成了将信将疑——田还没种就有人买米了?
  接下来,种田就这样开始了。父子俩都开始了生活中另一门课程的学习。周华诚开始重温农耕文化,父亲则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周华诚教会了他使用相机、微信以及用家里的WIFI传图片、上网看新闻、视频聊天。父亲的微信名字是“稻田大学校长”,他每隔一两天就会把水稻的生长情况拍成照片传给周华诚。稻谷发芽了,秧田水淹了,水稻开花了,需要灌水了,他都会拍下照片告诉儿子。
  开始种田之后,周华诚回老家的频率高了。从杭州开车回老家,路上要三个小时。原先大概两个月左右才回一趟老家,种上水稻以后,他几乎每半个月就要回家一趟,有时一个多星期就回去,向父亲了解农事的要点,记录水稻的生长变化。
  2014年的夏天,气候特别凉爽,很多城市人都觉得天气不错的时候,周华诚在电话里却听到父亲叹一口气说,“唉,还下雨。”父亲担忧道,久雨不停,稻禾又被淹了半截,这会儿正是大肚、抽穗的关键时节,天气如果不热起来,水稻的收成可就不好了。
  不种田,不知道父亲想什么。也许周华诚之前没有意识到,“父亲的水稻田”还有这一层次的含义。除了那最江南、最诗意的画面,稻谷还是父亲的精神支柱。他一下子觉得不安。
  旱了,渴雨;雨了,盼晴。种田人哪一季不是在焦虑与期盼中度过?因为种了这一小片田,周华诚跟父亲的心贴得更近了。水淹了稻田的那几天,他每天都会打电话回去,问父亲田里情况。后来雨终于停了,田中的水渐渐退去,秧苗重新露出头来大口呼吸。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经常跟着周华诚回到老家,爷爷认真地教她分辨水稻、秧苗与杂草,也教她怎么插秧。
  如今,周华诚的女儿把下田当成了最大的乐趣,每次回乡下,她都特别开心,因为“感觉特别好玩”。稻田里的一切,都跟城市里的不一样,在她看来,是那么新鲜。她喜欢寻找稻田里新奇的昆虫与野花。7月里,一群鸟站在桑树上毫无章法地乱叫,另一群鸟在电线上排队,沉默不语。小青蛙惊慌地从草丛跳进稻田里。成群的蜻蜓在稻田上空低飞,还有排着队的风,踮着脚尖从稻田上走过,刷——稻叶翻出一种颜色,刷——另一片稻叶又翻滚出另一种颜色。风就是这样在稻田上跳来跳去。8月里,稻花是悄悄开的,除了风,它谁也没告诉……   这些美,就悄悄地在女儿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一辈子种田的父亲从未如此骄傲过
  秋天到来。“父亲的水稻田”终于可以收割了。
  2014年9月到10月,周华诚邀请了两批支持“父亲的水稻田”众筹的网友来稻田里体验收割。大家一起扛出沉重的打稻机,一起用镰刀割稻。这些农活,不要说孩子们,就是很多大人都没有体验过。来自温州的陈素红说,自己一直生活在城市中,距离上一次下田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因为外婆家在农村,十来岁时还会因为好奇到田里去割稻,后来这样的机会就没有了。这种和农事、大地的疏离,一直延续到女儿身上。陈素红的女儿郑芊彤上高二,她说,这是自己第一次踩到田里。踩进水田的一刹那让她吓了一跳,泥浆很滑,水田里还有死青蛙、螺蛳等东西,“觉得有点恐惧感”。周华诚忍不住感叹,什么时候开始,人和大地的关系变得如此陌生,甚至有些抗拒?人们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穿行,栖息于大地之上,可与大地的距离,总隔着一层鞋底的厚度。


  水稻田两次小规模的体验活动之后,那么多来自城市的孩子得以有机会与土地接触,感受劳作的辛苦,也对粮食的种植过程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这两次活动,大人和孩子的反馈都很好。
  稻谷收割后,周华诚和父亲用了三天时间晒干,送到古老的碾坊去碾磨。白白的大米捧在手中,每一粒都珍贵极了。在2014年国庆长假的最后几天,周华诚和父母、妻子、孩子一起,把大米细致地包装好,送到快递点,寄给全国各地的朋友们。
  网友“茉小财”在收到大米后说:“一袋米躺在稻草中被运来,米袋还没打开,我先闻稻草香,香气触到了记忆的开关,那个只有三四岁、在稻草地里翻跟头、捡石头的我一下子苏醒……”网友潘土根更是俏皮地说,“这袋米就是我们小时候看到的米的样子,还是‘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一袋米,一次春播到秋收,对很多奔走在城市的人,都是一方回忆,一抹乡愁”。
  周华诚把这些朋友的话都跟父亲说了。当然,父亲也非常开心。当了一辈子农民,他从来没有因为种田这件事像现在这样骄傲过。
  周华诚也希望,更多的和他父亲一样的农民,都因为自己的田地而骄傲。两年前,他去台湾参观过,非常佩服当地人善于把生意做成文化。台湾的农民也是生活得那样富有尊严。即便是一小包茶叶,一小瓶米酒,一小盏蜂蜜,一小袋咖啡,他们能把它卖得那么精致,那么文艺,而且那么美好。农产品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农产品,在这份农产品的背后,是土地,是文化,是情感。只有把农产品背后的“故事”讲好,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周华诚期待自己的村庄也能有那样的一天。实际上这种微妙的变化已经在发生了。一个小山村,忽然被这么多外来者关注;卖得这么贵的米,也被城里人一抢而光。村里的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着实羡慕着,也重新审视着自家的田园。
  2015年4月,“父亲的水稻田”第二季又开始了。上一季的收成让村里的乡亲们非常羡慕,所以今年又有两人加入,67岁的凌云法和44岁的黄仁良,再加上周华诚的父亲,今年的水稻田是三位父亲的水稻田了。周华诚与他们达成协议:用比普通农药贵十倍的生物农药,不会留下农药残留;水稻种子按照市场价2~3倍的价格来收购,并请来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这些投入都由周华诚来承担,对他而言,农民只要劳作即可。今年预计能产出2000斤大米。
  周华诚得到的收获还不止这些,2015年6月,一个在安徽芜湖承包500亩稻田的农业大户,通过微信找到他,希望周华诚能为他的农业园区做一番策划,或是一起合作,为他的农业项目建立品牌。还有一位温岭的葡萄种植大户联系到周华诚,希望周华诚可以用“互联网思维”帮他们卖葡萄。
  这也让周华诚想到,未来,是不是可以集结三户、五户甚至更多农户一起这样来种田,或者种葡萄。更多的“父亲的水稻田”、“父亲的葡萄园”出现在田地荒芜或者留守老人儿童聚集的乡村,将架起城乡之间、亲情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真是个美好前景,他在设想并努力着。
  编辑/刘洋
其他文献
多年后,再见到桃子时,最让我感慨的不是时光在她身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而是她身边的那个男人像是换了一个人。  桃子和她老公都是我大学同学,作为他俩爱情的旁观者,我领教过这个男人曾经有多幼稚多不靠谱。可眼前的他,看起来成熟稳重,整个晚上保持适度的沉默与幽默,对桃子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刚刚好。  我在这样的画面里,不由得回想起记忆里那个常常让桃子委屈得掉眼泪的小男生。那时候的他,三天两头玩失踪,手机设有密码
期刊
随着电影《夏洛特烦恼》的热映,    影片中夏洛的扮演者沈腾又火起来,  甚至引发了“有一种爱情叫夏洛爱上马冬梅”的热议。  从连续四年上春晚的“郝建”到如今人气爆棚的“夏洛”,  沈腾的爱情生活颇受关注。  原来,沈腾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位和他不离不弃的“马冬梅”,  她就是和他携手走过12年爱情长跑的演员王琦——  “坏小子”爱上“辣妹子”  2002年,四川“辣妹子”王琦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表
期刊
“马尼拉珍珠”遇到拉丁歌王  1951年,伊莎贝尔·普瑞斯勒出生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一个富有家庭,在家中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三。伊莎贝尔的父亲卡洛斯是菲律宾航空公司的经理,兼西班牙信用银行马尼拉办事处代表,母亲贝蒂则开了一家房产中介所。  从小伊莎贝尔就表现出对时尚和美容的浓厚兴趣,十几岁时,她第一次身着霓裳走上天桥,就在选美比赛中出人头地,被誉为“马尼拉珍珠”。巨大的兴奋和满足感让伊莎贝尔更加坚定了
期刊
小贾开了一个手工小店,时常到朋友那里搜罗一些废旧布料和小物件,重新利用制作手工艺品。那天,她来我家拿旧衣服,从中拎出一条崭新的裙子诧异地问我:“这也不要了?”  是,虽然款式喜欢,但号码买大了,又不能退换,干脆就不要了。小贾摇摇头说,你真浪费,明明改一下就可以穿了。她说家里刚好有一台微型缝纫机放着闲置,让我拿来用。  大抵是缘分,原先从未接触过手工的我,居然在拿到缝纫机后有一点喜欢。刚开始做缝纫活
期刊
2015年5月26日下午4点,在郑州一所高校读大三的苏晓惠来到元安驾校,让客服部为她联系科三教练。两天前,苏晓惠通过了科目二考试,准备练习科目三相关技能。客服部为苏晓惠指定了一个叫刘东阳的教练,定好第二天过来练车。  第二天上午8点,苏晓惠准时找教练刘东阳报到。刘东阳35岁左右,留着寸头,长得很敦实,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看到苏晓惠身材高挑,外形靓丽,他上来就想拍她的肩膀,却被苏晓惠灵巧地躲过了。
期刊
辞职离异住车库,只为让父亲活下去  1973年一个雪花漫舞的冬夜,一个婴儿出生在东北边城绥芬河市。父亲为她取名朱晓晖,他期待女儿的人生能发出小小的光辉,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朱晓晖从小性格倔强,并酷爱文学。读高中时,她迷恋上了诗歌,16岁时开始在报纸副刊上发表诗作。第一次见到女儿写的诗变成了铅字,父亲激动得眼眶湿润。他拿着那份刊发了朱晓晖短诗的报纸,跑遍了亲朋好友家,自豪地向每一个熟人炫耀:“快
期刊
儿子爱情起波澜,明星老爸心沉重  2012年12月,电视剧《黎明前的抉择》在广东中山开机,巩汉林父子在剧中扮演一对舅甥。次年3月,该剧杀青,巩天阔向父亲透露重要秘密:“爸,我有女朋友了。”儿子已27岁,到了婚娶年龄。巩汉林擂了儿子一拳:“好小子,这么重要的事瞒得滴水不漏。她是谁?怎么以前从没听你说过?”巩天阔咧嘴一笑:“您认识,就是在《黎明前的抉择》中扮演林文秀的黄一惠。”  巩汉林与黄一惠没有对
期刊
那段时间,我成为表姐家的常客。  原本,频繁上门是因为不放心。  两个月前,表姐的婚姻破裂,老公带着8岁的儿子去了加拿大.一个36岁的女子,一夜之间失去曾经最为依赖的家人,谁都担心她会受不了。  后来发现,所有担心都是多余。离异后的表姐,生活得非常平静。空下来的时间里,她开始去做别的事情。  她开始养花,陆陆续续买回来一些花草,从易养殖的芦荟、吊兰、紫苏到需要费心打理的君子兰、瑞香等,还在网上买了
期刊
第一次见到“媳妇”他10岁  今年41岁的李健和妻子都是哈尔滨人,两家是世交。第一次见到孟小蓓时,李健10岁,她5岁,还被妈妈抱在怀里。  李父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夸她长得漂亮,“像俄罗斯姑娘”。爸爸的这个评价给李健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以后每次父母在家里说起孟家,李健总会在一旁问:“是那个长得像俄罗斯姑娘的女孩家吗?”  再次见面,是去参加父亲一个朋友的婚礼。当时李健已经读高中,在人群中他一眼就看见
期刊
开完部门会议,周思海和领导商讨新一季产品的推广计划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一看是老婆杨莹,他掐断,准备谈完了再打过去。  可刚挂断,手机再次响了起来。领导笑着说,老婆查岗啦?去接吧。周思海尴尬地笑笑,走出办公室,接起电话:“怎么啦?我和领导谈事呢。”  那头杨莹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焦急:“老公,我出来办事迷路了。现在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坐公交车……”  周思海心里还在想着工作上的事,说话就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