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融入物理课堂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基于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把学生生活融入物理课堂,加强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设置有效的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体会物理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一节复习课上,笔者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1学习物理从了解“自己”开始
  1.1了解自己
  师:相信同学们对自己最熟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图中的空填写完整。
  出示幻灯片如图1所示,让学生独立填空。
  [TP11CW75.TIF,BP#]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的亲切和熟悉,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1.2拓展延伸
  师:了解自己是学好物理的基础,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以上数据继续思考下列问题:
  老师出示幻灯片(如图2)展示问题。
  (1)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是()。
  (2)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是()。
  (3)跳绳时,每跳动一次所做的功()。
  (4)做一次引体向上所做的功()。
  (5)从一楼走到三楼所做的功()。
  (6)从一楼走到三楼的功率()。
  师:(1)我们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应是多大呢?
  生:与我们自身受到的重力相等。
  师:压力如何求?
  生:F=mg=50 kg×10 N/kg=500 N.
  师:(2)求对地面的压强,还需要知道哪个物理量?
  生:受力面积。
  师:你能尝试估计一下自己的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吗?
  生:学生小声议论后说出23 cm×19 cm、27 cm×20 cm等。
  师:具体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单位换算。
  师:很好,对于上面几个问题,请同学们按照以上思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自主解决,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行。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学习成果:
  第(3)题:
  生:要计算跳绳时,每跳动一次所做的功,需要知道人的重力以及每跳一次人在竖直方向上上升的距离。
  第(4)题:
  生1:计算做一次引体向上所做的功,需要知道人的重力以及人在竖直方向上上升的距离。
  生2:人在竖直方向上上升的距离大约就是人的手臂的长度。
  第(5)题:
  生:计算从一楼走到三楼所做的功,需要知道人的重力以及一楼到三楼竖直距离.一楼到三楼竖直距离是两层楼高,大约6米。
  第(6)题:
  生:计算从一楼走到三楼的功率,还需要知道从一楼走到三楼的所用时间,这段时间大约两分钟.计算过程中,时间单位应注意换算成秒。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意识到:要解决以上问题,都离不开自己的重力,根据每个问题的侧重点,重点思考还需要哪些物理量,并根据生活经验估计出这些量的大小,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习题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同时也让学生对压力、压强、功、功率等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灵活。
  2学习物理还要从研究“运动”开始
  “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学习物理还要从研究“运动”开始。
  出示如图3的幻灯片。
  [TP11CW77.TIF,BP#]
  (1)走路时,让你前进的动力从哪里来?
  生:应该是鞋子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师:对,走路时,人向后蹬,鞋底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于是地面就会给鞋底一个向前的摩擦力,正是这个摩擦力不断改变人的运动状态,让人由静止变成运动,由慢到快。
  (2)大家在跳远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怎样转化?
  生:起跳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又转化为动能。
  (3)你在荡秋千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怎样转化?想象一下,当你到达最高点时,如果绳子突然断了,你将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你到达最低点时,如果绳子突然断了,你将沿哪个方向如何运动?如果你在最高点和在最低点时,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消失,你的运动状态又会怎样?(不考虑空气阻力)
  学生情绪激动,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后,汇报学习结果。
  生1:小明从最高点荡到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最低点荡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师(点拨):要考虑绳子断开后(只受重力作用)或外力消失(不受力)后人的运动情况,关键是分析绳子断开或外力消失前的瞬间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生2:人到达最高点的瞬间,速度为零,如果绳子突然断开,人只受重力作用,于是人就会竖直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生3:人到达最低点的瞬间,水平速度不为零,如果绳子突然断开,人在重力作用下会做平抛运动。
  生4:人到达最高点的瞬间,速度为零,如果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消失,人会保持静止状态。
  生5:人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水平方向速度不为零,如果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消失,人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环节,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拉近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进而又从所学物理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对这些熟悉的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和反思,让学生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机械能内部的转化等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出示如图4的幻灯片。
  [TP11CW78.TIF,BP#]
  (4)图4中的漂流活动是小明和家长乘橡皮艇去游玩,假如橡皮艇从小溪漂流到长江,再漂流到太平洋甚至是印度洋,在这一过程中橡皮艇所受浮力会发生如何变化?
  生1:小溪水和长江水的密度相同,比海水密度小,所以橡皮艇从小溪漂流到长江所受浮力一样,从长江再漂流到太平洋浮力变大。
  生2:由于橡皮艇和人的总重力不变,且橡皮艇始终处于漂浮状态,所以,整个过程中所受浮力都不变。
  学生讨论后一致赞同第二个同学的想法。
  师:从长江漂流到太平洋时,橡皮艇的吃水深度是否变化?排开江水和海水的体积哪个大?
  生3:海水密度大,所以橡皮艇排开的海水的体积变小,吃水深度变小,船体要上浮一些。
  (5)图4中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后,一般是先不打开降落伞加速运动一段距离,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再打开降落伞匀速下降.如果甲乙两个跳伞运动员的体重连同伞具的重力一样大,那么当他们打开伞包匀速下降的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哪个大?如果其中一个胆子比较小(害怕降落伞晚了打不开),刚离开飞机就打开伞包,而另一个打开伞包较晚,那么他们在匀[HJ1.18mm]速下降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生1:他们打开伞包匀速下降的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应该相等。
  生2:第二个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前的加速的时间长,所以打开降落伞(受平衡力)的瞬间速度大,因而在随后的匀速下降过程中下降的比较快。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观察和思考,分析出在漂流和跳伞的过程中应用的浮沉条件原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浮沉条件应用的理解与把握。
  3学习物理还要善于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到巧学巧记
  出示“小明和鸡蛋”的幻灯片(如图5)。
  [TP11CW79.TIF,Y#]
  学生感到非常好奇.然后提出问题:小明和鸡蛋有什么联系吗?学生更是迷惑不解。
  3.1质量
  老师在小明和鸡蛋的图片下方出示了两个数据“50”,让学生猜测:“50”可能是他们的哪个物理量?
  学生猜出质量后,让学生把单位补充完整。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和所给的数据,能够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质量单位进行填空,以致对各种物体质量的大小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3.2密度
  师:有的同学会游泳,我想问一下,当人在水中静止时大致处于什么状态?
  生:身体只会露出极少一部分(接近悬浮状态)。
  师:我们也曾经做过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在什么情况下鸡蛋会浮在水中?
  生:在水中加点盐就可以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
  师:以上经验告诉我们,人体与鸡蛋跟水的密度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小明(人体)和鸡蛋的密度都跟水的密度大致相同。
  3.3体积
  师:你能利用图6中小明和鸡蛋的质量及其密度算出小明和鸡蛋的体积吗?
  学生很快算出小明和鸡蛋的体积,并展示结果。
  最后出示完整的幻灯片如图6所示。
  [TP11CW80.TIF,Y#]
  这一环节,把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一些物理量紧密的联系起来.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巧妙地记住了人和鸡蛋的密度都跟水的密度大致相同,印象非常深刻,并且记得很牢.同时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掌握他们的一些物理属性,达到巧学巧记,举一反三、启发联想的效果。
  [BP(]4学习物理还要在学以致用中得到提升
  为考察学生是否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习题:
  (1)把一个口袋从地面提到高处,小明设计了如图7所示的三种方法。
  问:用图示方法提升口袋的过程中,小明需要做哪些功?那些功是有用的?哪些功是无用的(额外功)?哪种情况下浪费的功比较少?
  [TP11CW81.TIF,BP#]
  (2)小明设计如图8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为G的物体,请同学们添加相关条件,编制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环节意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复习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加深对机械效率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以便更好地为生活服务。[BP)]
  综上所述,整节课以“现实生活”为主线设计问题情境,进行组织教学,有效地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一个个生活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和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教学中,“把生活融入物理课堂”已成为笔者教学的常态化,在此背景下,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明显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其他文献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它是解题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细致深入地审题是顺利解题的必要前提,每次考试学生做错题,老师往往责备学生粗心大意,其实是学生没有掌握审题的方法与技巧.笔者从一道高考题的解答,谈谈审题的三要点:(1)把题目文字转化为具体情景;(2)把具体情景转化为物理条件.(3)把物理条件转化数学条件.物理试题的定量解答,要通过数学工具来完成,因此,最终要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通过数学解决问
磁现象主要考查磁体与磁场的性质,结合应用考查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考试的热点;磁体的作用规律和电流的磁场是每次考试的必考点,结合应用考查右手安培定则是考试的热点;电动机和电磁感应是考试的必考点,两者之间的互逆过程是考试的难点.  1相近知识“比一比”  1.1电现象与磁现象  .电现象磁现象种类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两个磁极,南(S)极和北(N)极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
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传统实验到探究性实验的转变.本文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炼总结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  1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重视程度仍不够,具体表现在: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动手;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本文主要探讨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改善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2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物理是初中阶段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新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物理学习中,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实行更加有效的教学评价。  1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打开探究物理世界之门  物
从初一到高三,我们在中学学了六年物理,对中学物理应该不陌生了,高中的很多物理知识就是在初中物理基础上的提高,可是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就对高中物理的学习表现出了不适应.究其原因,初中物理知识特点与高中物理知识特点有很大的区别,而同学们沿用已养成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的高中物理知识,势必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了解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异同,掌握适合高中物理特点的学习方法,对高中学生可起到很大的帮助
笔者在参加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聆听了一节苏科版《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公开课,教师演示“空气压缩引火”和“点火爆炸现象”的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在实验失败之后用学生课前已经看到的微视频中的成功实验而一笔带过,而在说课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微视频在本节课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也因为微视频在课前的提前感知而忽略了这两个演示实验在课堂中的充分展现.笔者深入分析了演示实验的价值及达成策略,对演示实验的微视频热有不同
有效性的正确定义关乎着教学的真正效果,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有效性的的教学被赋予了时代意义.有效性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而且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有很重要的逻辑思维培养功能,对学生将来科学方面的发展或是在处理问题方面都很有帮助.  1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也能帮助他们尽快的理解,还是学习更多.但是因为物理学科特有的强逻
翻转课堂是当下的一个热门教学词汇,但正如每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一样,要将美好的概念变成可操作的现实,还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笔者翻阅了与翻转课堂相关的诸多文献,发现当前对翻转课堂的描述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即使有所举例,也更多的是顶着翻转课堂的帽子行着传统教学的事实,从实质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对翻转课堂作出有意义的阐释.对于这些现象,笔者以为是对翻转课堂可操作性的忽视.而结合这些现状,笔者以为有必要对翻转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强调单元教学的实践模型,其有四个要素:单元学习主题;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它提倡“教”为“学”服务,“教”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全身心积极参与、成功体验、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程改革的方向得到了普遍认同,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变化,但课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