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理论的新媒体思政学习平台传播创新研究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hen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的传播能力和学习效率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以体验理论分析“学习强国” App的传播创新模式及其产生的学习效果,并探讨其成功对其他思政学习平台的启示。
  【关键词】思政学习;体验理论;审美;社会资本;流动性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的传播创新能力,形成全社会的学习辐射效应,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2019年1月1日上线的“学习强国”App,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上线至今短短半年时间,学习之风已然吹遍整个中国,“今天你学了吗?”成为学习者彼此碰面的问候语,学习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体验。“学习强国”App的成功之道,能为其他思政学习平台提供深刻借鉴。本文试以体验理论分析“学习强国” App的传播创新模式,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学习强国”App的成功对其他思政学习平台传播创新的启示。
  一、基于体验理论的“学习强国”App的传播创新模式
  “体验”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名词,它注重身体感官对人的心智、认知和思维的作用。人类精神活动虽然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但却是由人的身体经验,尤其是人体感知运动系统所形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重视人的身体感觉器官在人与外界精神交往中的作用,认为人的感觉表征为被现实无限充实的知、情、意、想象、灵感以至幻觉等的复杂性思维上,并进一步型构为体验性社会实践和经验式社会实践共同组成的、互相浸染的复杂熵态组织。①
  新媒体时代移动化、碎片化、整合化、综合性、互动化等网络传播特点使思政教育传播产生感官性、个体性和参与性的新特点,也使体验成为吸引学习者持久、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学习强国”App重视用户的身体体验:学习者由现实社会情境出发,通过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来更好地认识世界、参与社会实践,激发思政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思政学习能力和互动能力,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少人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时称自己“沉迷学习、让我快乐”“根本停不下来”。笔者结合当前新媒体传播形态和传播格局的变化,对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的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逃避现实体验的黄金体验理论②进行修正,提出“学习强国”App的传播创新和体验模式的四大特征: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互动体验。(见下图)娱乐体验和教育体验以信息输入为主,属于吸收性的体验;审美体验和互动体验注重身体和心灵的深层浸入,属于沉浸式的体验。“学习强国”App的体验与外界空间的体验联系,既能连接“学习强国”电脑客户端、其他网络平台和社交网络空间,也能连接个体日常生活空间、党组织空间和其他实体社会空间,最终形成连接线上—线下、移动媒体—电脑、个体—组织—社会的全方位、全网络、共辐射的共同体验。
  (一)娱乐体验:在愉悦中挑战自我
  施拉姆把娱乐列为传播的四大功能之一,认为我们在大众媒介中寻求大量的娱乐,即便在最严肃的新闻中也重视轻松的风格。③以娱乐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学习者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强国”App在乐学平衡的原则下,为学习者提供适度的愉悦体验,形成了传播—愉快—学习相融合的传播创新模式。
  一方面,在信息选择上,“学习强国”App讲求学习内容的雅俗共赏。在内容设置上,“学习强国” App既包含严肃的知识信息,也有通俗化的内容。如在视频学习中有第一频道、短视频、联播频道、慕课、文化、电视剧等15个频道,除了重大政治事件的新闻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学习和体系化的慕课教学外,还有老百姓的普通故事报道、收视率高的综艺节目和经典影视剧,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受教育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栏目设置上,推行学习积分,带来自我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认为,传播的游戏化能提供自我满足,人们可以根据自我感受,自主选择传播内容,沉浸在主观性的游戏情境中。④“学习强国”App采用积分的方式设计,登录、阅读文章、观看视频、收藏、订阅、分享、评论、答题等学习行为都能得到相应的积分。
  (二)教育体验:在海量信息海洋中遨游,主动发掘思想和知识的宝藏
  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文明素质、道德修养、思想觉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道德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学习强国”App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资源拓展等三个方面,让用户沉浸于网络的知识海洋之中,尽情享受互联网世界的教育体验。
  其一,提供海量知识内容。“学习强国”App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内容覆盖面广,点击“我要学习”就会出现包括推荐、要闻、新思想、十九大时间、时评、5G等24个类目,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耳濡目染的教育,能让学习者产生强大的思想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短长结合、深浅结合的传播形式,促进系统化和碎片化教育相融合。“学习强国”App采用短视频和长视频相结合、深度信息和浅层信息相结合的方式,短视频、消息、简讯等浅层信息适合快节奏生活中的碎片化学习,长视频、专题报道、慕课等则适合系统化学习。两种方式相互結合,促进学习更为全面完整。其三,与其他线上平台保持链接关系,重视资源拓展,推动延伸学习。“学习强国”App的订阅功能将该平台与其他线上平台迅速、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政教育网。“学习强国”App的链接包括两大类型,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网等37个学习强国号以及北京学习平台、天津学习平台、河北学习平台等32个学习平台。
  (三)审美体验: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融合,培养纯粹的精神世界
  学者周才庶指出,在新媒体科技影响下碎片化、短暂化的趋势,使得审美经验在审美形态、创作生成和传播接受三个维度都发生了变化。⑤“学习强国” App顺应了审美三个维度的变化,将审美体验纳入日常学习之中,实现将审美体验从感官、情感到思想、心灵的精神升华。   其一,在审美形态方面,“学习强国”App注重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融合。“学习强国”App的信息传播兼具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两种形态。既包含高雅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如客户端欢迎页面文字出自《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又展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最美中国人、新时代的楷模、身边的感动等版块内容文字朴实、画面唯美、感情真挚,体现出审美的平民化带来的亲和力和熟悉感。其二,在审美创作生成方面,“学习强国”App鼓励创作群体的多样化,如由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制作统筹、杭州二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视频《底气》于3月17日上线短视频版块,这个视频的发布意味着年轻的科技公司也有机会在平台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其三,在传播接受方面,“学习强国”App平台的信息传播贴合大众的日常生活,没有商业成分和广告植入,崇尚追求真实、简单、朴素之美。
  (四)互动体验:强弱关系结合,形成新鲜感和熟悉感交融的社交网络
  “学习强国”App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为学习者主动参与、表达沟通和交流互动提供了便捷渠道。学习者可以通过收藏和订阅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态度;通过转发将精彩文章和其他朋友在网络上分享;在“我要吐槽”页面发表自己对学习平台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文章后面发表评论,并和其他评论者沟通;在自己所在的党组织群,和同事、同学开展继续学习活动……“学习强国”App的互动体验,使学习者从自我学习转变为集体学习,增强了学习者的参与感、融入感和使命感。
  “学习强国”App的互动采用强弱关系结合的策略,有效连接了陌生和熟悉的学习者,实现了社会传播辐射范围的最大化以及传播效果的最优化。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将社会资本分为强关系的黏合性社会资本和弱关系的连接性社会资本,前者形成的关系更为紧密,后者形成的关系更为松散,能在不同方面促使人们共同参与并行动起来,有效追求共同利益。⑥“学习强国”App的互动既有助于形成虚拟社会陌生人之间的弱关系,帮助学习者拓展思路、开阔眼界、实践创新,又有助于增强现实社会中熟人之间的强关系,增进党员之间的感情。两者结合在一起,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新鲜感和熟悉感交叠产生,稳固了原有的社会关系,扩展了社会关系。
  二、将学习内化成生活方式:“学习强国”App的思政学习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⑦“学习强国”App就能起到这种学习效果。体验式学习带来了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之中学习又内化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强国”App通过体验式传播模式至少在五个方面实现了思政学习的突破式创新。
  (一)从选择性注意到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受众的内在心理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⑧选择性注意是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第一层次,选择性记忆是最终层次,也是传播追求的最终效果。“学习强国”App吸引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思政学习内容,很多学习者在使用“学习强国”App后更关注社会时事了。不仅如此,体验式学习使用户对知识有了深层次浸染,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加深了对信息的有效记忆。
  (二)从坐下学到随时随地学:在流动时空时代提升了学习能力
  鲍曼指出,“液化”(流动)的力量已从政治的宏观层次转移到生活政治的微观层次。⑨流动是新媒体的特性。“学习强国”App顺应流动时空弹性、动态、柔软的特点,使人们改变以往坐下来慢慢学的学习习惯,体验随时随地学习的生活,如利用等地铁的时间看完一则新闻、一条视频,发完一篇评论……用户获取碎片化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将学习转变为日常的惯习
  被动的接收只能产生短暂的传播效果,也无法内化至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习强国”App则不同,它通过知识化、娱乐化、互动化等方式,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每天早上起床就打开“学习强国”App,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它就植根于我们的心智之中,成为指导我们日常生活实践,指导感知、评判和行动的一种性情系统。⑩
  (四)从学一阵到学一生:渗透性地充实精神世界
  “学习强国”App成为让人“上瘾”的学习神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养,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而且学习成为一种信念、一种态度、一种情感,通过学习体验增加了自我满足感和内心充实感。“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政学习所积聚的精神财富沉淀在血液之中,珍藏在内心之中。
  (五)从自己学到一起学:形成全社会的辐射力
  线上学习通常以个人的自主学习为主,但“学习强国”App能将线上和线下学习融为一体,同样能带动线下实体空间掀起学习热潮。在单位、在家里,在同事之间、家人之间均能形成思政学习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局面。学习者在沟通中产生共鸣,在共同学习中迸发出感同身受的现实感。贴近生活、贴近组织的学习增进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体验的价值在于,哪怕体验过程结束了,但其影响仍弥足珍贵。“学习强国”App体验式学习的传播效果在于,能将学习以积极、快乐的方式内化于生活之中,内化于精神世界之中,促进了学习者思想的升华,理解学习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学习是手段,强国是目的”。
  三、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传播的创新策略
  卡斯特指出,新信息科技借助改变信息处理的过程,影响了所有人类活动的领域,使各领域间的活动要素及其作用者之间产生无穷的联系,在此过程中的形成的网络化、依赖化的經济体逐渐能将其技术、知识与管理上的进步应用于技术、知识与管理本身,这种良性循环能导向更高的生产力和效率。如何顺应科技发展潮流,运用好手机平台提高学习效率,对思政教育来说意义重大。思政学习教育必须抓住契机,把握舆论宣传和思政学习的阵地,发挥新媒体知识信息的整合优势和沟通互动的优势,开拓创新学习传播模式和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完善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实现人生价值,形成新的社会生产力,并将学习推广至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全社会的聚合力。“学习强国”App的体验式传播创新模式给思政学习教育平台的建设和传播提供了借鉴。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需树立用户体验理念,创新策略和观念,在娱乐性、教育性、审美性、互动性等四个方面打造体验式、沉浸式的信息传播空间,实现从触动人体感知系统的学习到影响人的认知和心智的深层发展。思政学习平台在传播创新过程中可在以下六个方面树立传播创新意识。   (一)加强舆论主导意识
  在网络信息传播纷繁复杂的时代,稳抓舆论阵地,严把舆论导向变得至关重要。思政学习平台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以塑造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为原则,坚持以强国为目的不动摇,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二)注重科技意识
  现代社会已从数字时代逐渐向智能时代过渡,各式创新科技产品让人们真正近距离体验到科技的魅力。思政学习平台应紧跟科技发展的脉搏,关注科技前沿的发展,如可利用5G技术将大家带入智能学习的环境之中。
  (三)坚持本地化意识
  思政学习平台需明确自己的目标受众,结合用户的地理环境推出个性化的信息传播内容与手段。区域性思政学习平台需有针对性地呈现地方化、本地化的传播特征,避免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也能带给学习者差异化的学习体验。
  (四)强化互动意识
  思政学习平台需为学习者提供便于互动沟通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学习群体,做到线上线下互动相结合、党员与百姓互动相结合,为思政教育打造强大的社会学习网络。
  (五)培养多元意识
  思政学习平台应树立精品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意识,一方面广收精品,推出高质量的、优质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吸收大众化的百姓原创性内容,将其纳入学习体系,为学习注入新鲜活力。
  (六)增强黏性意识
  思政学习平台需巧接地气,保持对用户的持续黏性。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满足用户的网络化生活需求,将思政学习和用户的日常网络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如可以尝试开辟城市服务或生活服务类项目,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和深度体验;可以将学习积分与微公益结合起来,学习的同时又能做慈善,让学习真正发挥社会价值,增强用户学习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注释:
  ①林克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体验哲学的谱系勾连》,《现代传播》2018年第10期。
  ②﹝美﹞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鲁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③﹝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④William Stephenson.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1.
  ⑤周才庶:《数字媒介与审美经验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5日。
  ⑥Putnam Robert D.Tuning in,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J].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1995(28):665.
  ⑦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
  ⑧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320页。
  ⑨﹝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頁。
  ⑩Bourdieu P.The Logic of Practice. [M].San Francisco:Stanford University,1990:53.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特约编辑:吴婧;责任编辑:陈小希】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本文以1949年成立的浙江省缙云县文化馆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发展变迁,研究其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机制和乡村公共文化传播的多重结构关系,提出應发挥农民的文化主体性,鼓励“内生性”文化,让乡村公共文化传播和群众共同参与创造文化有机结合,变成乡村文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化传播;自觉内生性  一、研究背景和概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描摹了短视频发展情况,指出了短视频对青少年成长和教育影响的争议所在,提出了探讨短视频的教育价值应参照的三个原则:重新理解媒介、重新理解青少年、重新理解教育。  【关键词】短视频;教育;媒介;青少年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方兴未艾、风靡全国的“爆款”传播媒介之一,深受青少年喜爱追捧。“刷抖音”“玩快手”“上微视”“随手拍”“发现更有趣”“记录美好生活”,代表着网络生活的新趋势,也折
期刊
【内容摘要】互联网资本在不断介入传媒产业的过程中产生正负效应。其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巨额资本加速传媒转型,以先进技术促进传媒发展。负效应则表现为:资本逻辑侵蚀传媒的公共性,数据流动带来传媒的风险性。为此需要从伦理向度正视互联网资本兼具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属性,激发互联网资本的正效应,抑制互联网资本的负效应,并通过传媒混合所有制的建立健全,规范互联网资本的运营行为。互联网资本将成为传媒产业变革的一个新变
期刊
【内容摘要】本研究比较了2017年重要舆情事件“李文星误入传销致死”的媒体报道与公众认知对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网络议程设置(Network Agenda Setting, NAS)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对于事件的关注呈现出不同特征;不管是以微博、微信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议程,抑或是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议程,都与公众议程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其中传统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的相关系数更
期刊
【内容摘要】青少年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知识边界的扩张,教育界和传媒界都主张善用新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进一步实现。当下,短视频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新工具。本文主要探讨了短视频与青少年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短视频;教育;青少年  智媒时代,万物互联。随着人(创作者)—机器—人(用户)互动的众创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新媒介技术不断发展普及,粉丝文化再生产现象日渐普遍化和常态化。本文在技术赋能的前提下,对粉丝再生产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一方面,技术赋能为粉丝再生产行为提供了外在条件,形成了粉丝再生产的社群场景,降低了粉丝接受、创造和传递内容的门槛;另一方面,技术强化了粉丝再生产的内生动力,增强了粉丝情感投射的欲望、被感知度及互动的欲望,驱动粉丝成为“免费劳工”并持续其文化再生产行为。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2018年十大网络热词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融媒体语言使用的基本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融媒体语言;网络热词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性指导文件的出台,直接推动了新一轮的媒体融合,催生了一批以新型互联网为纽带、跨媒体形态、跨语言符号的“融媒体平台”。当网络传
期刊
【内容摘要】《直通高招》是中国教育电视台连续三年不断打造的一档大型直播独家品牌节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2019年该节目在融媒体建设格局下进行了一次以“TV+”为引领的新型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的有益尝试。本文旨在通过对该节目的分析,从主流专业媒体“守正”与“创新”两个维度,深入探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專业化电视媒体如何通过保持专业定力和运用全媒体思维进行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进行业态升级与逆势突围。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早期《人民日报》(1946-1948)进行了解读,探索作为传播平台的《人民日报》,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区域治理中产生的巨大的信息集散和舆论引导作用。新闻传播的文教功能是早期《人民日报》的重要特征,其呈现方式是一个对解放区人民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媒体教育过程,这种媒体教育旨在培养基层百姓的自主性,赋予其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权力。作为“群众导师”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协同搭建了一个日常
期刊
【内容摘要】“天蚕土豆”的网络小说为何能持续吸引相关读者,其故事为读者人群提供了怎样的意义?本文对天蚕土豆的玄幻小说进行了内容分析,探究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生产与读者人群现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天蚕土豆;网络小说;读者;日常生活  天蚕土豆是粉丝号召力最强的网络文学男频作家之一,其粉丝活跃度很高,作者本人即使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作品更新之类的消息,阅读量也能瞬间达到“10万+”。他凭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