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来到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推开会议室的门,待采访的同学坐了一排。中间那位女生特别引人注意,她戴着眼镜,脸圆圆的略带红晕,眼睛小小的,一笑就眯成了两弯月牙,扎着小马尾辫,戴着一个有小蝴蝶结的发卡,是一位“可爱系”少女,她就是本期TA模样的主人公——淮安外国语学校七(6)班的刘馨怡。
“小小发明家”
“叮铃铃……”放学的铃声响彻教学楼的每一个角落,并传向了校园。楼道里的人渐渐增多,随后各班级的同学都往外涌,在楼道里、楼梯上,人挨人、人挤人,大家缓慢地行走,有时还会出现拥堵现象。有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会抱怨两声,有的默默地跟着人群走动,但刘馨怡同学不一样,她问自己:“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种拥堵问题?如果能更好地规范教学楼里的行走秩序,还能避免出现跌倒、踩踏等事件。”于是,她找到了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经过老师的点拨,她有了在楼道里安装红绿灯来调节人流量的创意,并初步制作出了模型。那时,她还仅是五年级的小学生。
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小院士”评比从地区到省到全国逐级进行,过程漫长,刘馨怡也从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到了淮安外国语学校后,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葛猛有比较专业的编程技术,葛老师帮助改进刘馨怡的模型,使其变得更科学、更实用。
果然,刘馨怡不负众望,她最终进入了全国的比赛,来到了北京。经过笔试、答辩等环节,她这个严谨、实用的发明创造,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2017年1月2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刘馨怡荣获了科技发明一等奖,并被表彰为全国“科学小院士”十强,她还作为获奖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发言。
“发明家”是如何炼成的
据刘馨怡回忆,她从小就爱问一些奇怪的问题,面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或现象,她总要问个为什么。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像是天生的,用现在的话说叫“脑洞清奇”。笔者问她,为什么能问出那么多的问题呢?刘馨怡回答说,要观察生活,生活中会有许多事情,说不定哪一点就能给人启发,想出好的点子。
只问问题是成不了发明家的,关键还是怎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刘馨怡感兴趣的地方,在与她的对话中,“解决问题”是她说得最多的关键词。一般情况下,她提出一个问题后,会和科学小组的同学交流,和老师交流,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能补充自己的想法、启发自己的思路。如果老师也不能很好地解答,她就会求助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再与老师讨论。
在我们的印象中,不管是学校里的科学兴趣小组,还是各国科学研究机构,男性比例一般比女性高,似乎男生们对科学更感兴趣些。在问到刘馨怡为什么喜欢科学、喜欢探究时,她的一番话让我默默地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她说:“许多的科学创造与发明都是为生活服务的,是为了更方便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也想学好科学,为大家解决难题。”有时候,梦想不需要多么响亮的口号,有一颗“为世界添一份美好”的心,就足以支撑了。
“发明家”的日常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了刘馨怡的最大特点是“心宽”,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记性不好”。从她侃侃而谈的样子可以看出,她身上颇有点“豪气”,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内向小女生。她去北京参赛刚过去了不到3个月,当我问她什么时候去北京时,她已经记不清具体时间了,在笔者帮忙推理后,她才想起来大概的时间。不仅如此,当问她下午第一节是什么课时,她也记不清了,还说上这么多年学,就能记住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的上课时间,然后哈哈大笑,真是一个爽朗又耿直的girl。另一方面,她还有敏捷的跳跃性的思维,有一次同桌问她一道數学题,虽然还没有做过,她就已经说出了其中的几个要点,让同桌摸不着头脑。等到一步一步地解开那道题目时,同桌才发现刘馨怡所说的就是其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可见她的思维之快!
表面上的她“神经大条”,其实她也有细腻的心思,她特别喜欢诗意化的散文,喜欢优美的文字。她不仅数学成绩特别好,基本没有因为粗心失分,而且英语成绩也特别好。以笔者多年的学习经验来看,学好英语是需要细心的,记住单词、固定搭配、语法、词汇的变化规律等等琐碎的知识点,没有细心、耐心是很难学好英语的。
上初中的她开始了寄宿生活,她也学会了独立,基本上小件衣服都是自己洗,上晚自习一定保证学习效率,按时完成作业,到点休息,按点起床。她还加入了学生会纪检部,相信她能以身作则,并能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守规矩、讲礼仪。
这就是“发明家”的日常,一个活泼可爱、机灵敏捷、成绩优秀的女生!
印象
刘馨怡的指导老师、班主任夏文杰:
刘馨怡同学是一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活泼开朗的女孩。她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灵,给身边的同学带来正能量。在生活中,她热爱科技、热爱创作,能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发现、探索并试图解决问题。同时她也乐于助人,在同学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她总能第一个站出来解答。在学习中,她始终能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己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因此成绩总能在班里名列前茅。
刘馨怡的指导老师葛猛:
她是一名非常爱动脑筋的学生,她会对一些很平常的问题或现象产生思考,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小小发明家”
“叮铃铃……”放学的铃声响彻教学楼的每一个角落,并传向了校园。楼道里的人渐渐增多,随后各班级的同学都往外涌,在楼道里、楼梯上,人挨人、人挤人,大家缓慢地行走,有时还会出现拥堵现象。有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会抱怨两声,有的默默地跟着人群走动,但刘馨怡同学不一样,她问自己:“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种拥堵问题?如果能更好地规范教学楼里的行走秩序,还能避免出现跌倒、踩踏等事件。”于是,她找到了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经过老师的点拨,她有了在楼道里安装红绿灯来调节人流量的创意,并初步制作出了模型。那时,她还仅是五年级的小学生。
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小院士”评比从地区到省到全国逐级进行,过程漫长,刘馨怡也从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到了淮安外国语学校后,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葛猛有比较专业的编程技术,葛老师帮助改进刘馨怡的模型,使其变得更科学、更实用。
果然,刘馨怡不负众望,她最终进入了全国的比赛,来到了北京。经过笔试、答辩等环节,她这个严谨、实用的发明创造,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2017年1月2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刘馨怡荣获了科技发明一等奖,并被表彰为全国“科学小院士”十强,她还作为获奖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发言。
“发明家”是如何炼成的
据刘馨怡回忆,她从小就爱问一些奇怪的问题,面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或现象,她总要问个为什么。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像是天生的,用现在的话说叫“脑洞清奇”。笔者问她,为什么能问出那么多的问题呢?刘馨怡回答说,要观察生活,生活中会有许多事情,说不定哪一点就能给人启发,想出好的点子。
只问问题是成不了发明家的,关键还是怎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刘馨怡感兴趣的地方,在与她的对话中,“解决问题”是她说得最多的关键词。一般情况下,她提出一个问题后,会和科学小组的同学交流,和老师交流,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能补充自己的想法、启发自己的思路。如果老师也不能很好地解答,她就会求助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再与老师讨论。
在我们的印象中,不管是学校里的科学兴趣小组,还是各国科学研究机构,男性比例一般比女性高,似乎男生们对科学更感兴趣些。在问到刘馨怡为什么喜欢科学、喜欢探究时,她的一番话让我默默地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她说:“许多的科学创造与发明都是为生活服务的,是为了更方便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也想学好科学,为大家解决难题。”有时候,梦想不需要多么响亮的口号,有一颗“为世界添一份美好”的心,就足以支撑了。
“发明家”的日常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了刘馨怡的最大特点是“心宽”,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记性不好”。从她侃侃而谈的样子可以看出,她身上颇有点“豪气”,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内向小女生。她去北京参赛刚过去了不到3个月,当我问她什么时候去北京时,她已经记不清具体时间了,在笔者帮忙推理后,她才想起来大概的时间。不仅如此,当问她下午第一节是什么课时,她也记不清了,还说上这么多年学,就能记住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的上课时间,然后哈哈大笑,真是一个爽朗又耿直的girl。另一方面,她还有敏捷的跳跃性的思维,有一次同桌问她一道數学题,虽然还没有做过,她就已经说出了其中的几个要点,让同桌摸不着头脑。等到一步一步地解开那道题目时,同桌才发现刘馨怡所说的就是其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可见她的思维之快!
表面上的她“神经大条”,其实她也有细腻的心思,她特别喜欢诗意化的散文,喜欢优美的文字。她不仅数学成绩特别好,基本没有因为粗心失分,而且英语成绩也特别好。以笔者多年的学习经验来看,学好英语是需要细心的,记住单词、固定搭配、语法、词汇的变化规律等等琐碎的知识点,没有细心、耐心是很难学好英语的。
上初中的她开始了寄宿生活,她也学会了独立,基本上小件衣服都是自己洗,上晚自习一定保证学习效率,按时完成作业,到点休息,按点起床。她还加入了学生会纪检部,相信她能以身作则,并能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守规矩、讲礼仪。
这就是“发明家”的日常,一个活泼可爱、机灵敏捷、成绩优秀的女生!
印象
刘馨怡的指导老师、班主任夏文杰:
刘馨怡同学是一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活泼开朗的女孩。她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灵,给身边的同学带来正能量。在生活中,她热爱科技、热爱创作,能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发现、探索并试图解决问题。同时她也乐于助人,在同学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她总能第一个站出来解答。在学习中,她始终能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己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因此成绩总能在班里名列前茅。
刘馨怡的指导老师葛猛:
她是一名非常爱动脑筋的学生,她会对一些很平常的问题或现象产生思考,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