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榴莲喝酒会致死?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ngfh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消息说,一位28岁的小伙子在泰国旅游时,吃了很多榴莲,之后又喝了酒,结果引发了心脏病猝死。而网友们更是翻出了日本筑波大学研究者的一项研究成果支持这一论调,研究称,吃榴莲时饮酒可能致死。因为榴莲中的大量硫成分可使乙醛脱氢酶的活动减弱七成,而这种酶对清理酒精毒素至关重要。
  一时间,网友们纷纷发帖警示人们榴莲和酒不能同吃。有不少去过泰国的网友看了这条消息后表示,吃榴莲不喝酒,这在泰国是有规定的。更有一位网友发微博称:“泰国明确规定,食用大量榴莲后,8小时之内不能饮酒。”
  榴莲和酒到底是否真像大家说的那样可怕呢?为此,记者特意找到了专门研究乙醛脱氢酶的专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
  要说清榴莲加酒的组合是否真的那么危险,首先需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乙醛脱氢酶。
  李辉告诉记者,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乙醛。而后,我们要说的物质登场了——乙醛脱氢酶。在它的作用下,乙醛被氧化为无致癌作用的乙酸,而乙酸是人体内代谢反应的重要原料,能够被人体迅速转化为能量,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所以,乙醛脱氢酶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体分解酒精,并使之无害化。
  而前文提到的筑波大学的研究认为,正是榴莲中所含的硫成分,降低了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得人体对酒精的解毒能力丧失,从而使身体处于危险的境地。
  李辉说,从一些关于此项研究的英文报告上看,榴莲中的硫化物确实会影响乙醛脱氢酶的功能,使得酒精无法分解。
  但他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喝酒吃榴莲就会致死。”
  说到这里,还要再次提起乙醛脱氢酶这个物质。在李辉的一项关于东亚人饮酒的研究中,他发现东亚人群中本来就有大量的人群,身体内的乙醛脱氢酶是没有功能的,也就是说这些人体内解酒的功能是非常之差的。而这些人也很容易辨别,就是一喝酒就脸红。这种外在的表现实际就是身体对酒精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
  李辉的研究发现,在中国人中有高达1/3的人缺少乙醛脱氢酶基因功能,从而使这些人无法对酒精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尤其是在潮汕地区,这一基因的功能缺失尤其明显。
  这就意味着,东亚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不管吃不吃榴莲,他们都无法很好地消化体内的酒精。而这些体内乙醛脱氢酶失去效用的人群也不乏有饮酒习惯的人。如果按照“榴莲加酒能致死”的理论来推导,这些天生不能解酒的人群可能早就因为饮酒死去很多次了,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体内乙醛脱氢酶功能丧失的人,只能说容易酒精中毒,但致死的是非常少的。鉴于榴莲确实能使乙醛脱氢酶功能减弱,饮酒时还是不吃为妙。”李辉说,而且喝酒的量非常重要,大量饮酒的情况下,即便是解酒功能正常的人,对身体也是一种损害。
  另外,榴莲是一种热量很高的水果,其中富含植物性脂肪,一次会吃下很多,不好。尤其是患有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人群,更应该注意少食。
  常服牛黄解毒片会导致中毒
  牛黄解毒片(丸、软胶囊)是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虽然不属于非处方药,但在药店却可随意购买。因其用途广泛、疗效显著、价格便宜,一直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但人们也常听到一些人因为服用牛黄解毒片(丸)而发生中毒的事故,这是为什么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指出,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若牛黄解毒片(丸)炮制、制备和储存不当,可能导致雄黄中二硫化二砷氧化为有毒的三氧化二砷。而研究已经发现,砷及其化合物对人体各系统的毒性反应会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毒性,另外砷还有细胞致毒作用,致其出现突变性、致畸性及致癌性。研究也发现,慢性砷中毒患者更易发生皮肤的恶性肿瘤。
  姜良铎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不合理用药是导致牛黄解毒片出现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用药是指未按药品说明书规定用药,盲目增大用药剂量,延长用药时间。有研究人员在研究牛黄解毒片安全性问题与不合理用药关系时发现,29例出现牛黄解毒片(丸、软胶囊)副作用和中毒反应的患者中,18例是因为超量用药引起的。
  另外,研究人员在总结58例因服用牛黄解毒片(丸)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时发现,不良反应与患者的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发现不论年龄大小,牛黄解毒片用药超量与否,有过敏体质的患者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姜良铎指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有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疾病的人不当服用牛黄解毒片(丸、软胶囊)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为防止因患者机体差异而造成不良反应,对年老、年幼或体弱患者,应降低给药剂量,减少服药次数;对过敏性体质患者,用药前应详细询问其用药史和过敏史,医生应提醒患者不要再服用该种或该类药品,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而这些患者,也不能自作主张,随意服用牛黄解毒片(丸、软胶囊)。
其他文献
取代焚烧、混合或倾倒的垃圾填埋方式,来自咖啡店的食物垃圾可被升级改造为新的塑料制品或衣服去污剂。香港星巴克正尝试用新的生物精炼法——碎掉不新鲜的烘焙产品和咖啡,作为含糖混合物埋入地里,使其能用于生产制造之用。  香港城市大学的科学家们与咖啡巨头合作萌生出食品生物精炼的想法。据美国化学学会的一份报告,该项目在本周国家级会议和博览会上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城市大学的卡罗尔 S. K. 林与一家名为气候的
期刊
由纽约大学医学院、华大基因等单位联合完成的蚂蚁DNA甲基化研究成果22日在《细胞》杂志子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该研究首次从全基因组单核苷酸水平上探究了蚂蚁的DNA甲基化与其社会等级分化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解析了蚂蚁DNA甲基化的特征,为蚂蚁的社会行为学等研究奠定了重要遗传学基础,对了解人类社会行为及衰老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蚂蚁等级森严,分工细致,同一蚁群内的蚂蚁个体拥有着相同的遗传物质,但对
期刊
国际机器人大赛的创始人罗伯特·米切尔森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学生们,曾为了完成任务而竭尽全力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整合在自己的无人机上,使这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自己手中变为现实。中国高校的学生也在为此努力。  创始于1990年的“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是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罗伯特·米切尔森教授的倡导下,由国际无人系统协会(AUVSI)举办的全球性赛事,一
期刊
中国欧盟商会发表研究报告称,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至今仍强劲有力,但缺乏强有力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缺乏,将对中国和世界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短期而言,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创新能力。  报告说,中国在专利质量方面取得的进展,落后于其专利申请量的发展速度,政府提出的一系列量化专利目标,无法按照预期来高效地实现最高质量的专利,可能会导致低质量专利的开发和申请。此外,专利申请审查规定不
期刊
女性的平均寿命通常比男性长,有意思的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却比男性衰老得更快、认知也衰退得更快,还呈现出了较高发病率的老年痴呆症。  这一研究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成年男性和女性大脑中的四个区域随年龄变化会有什么不同。结果显示,在前额皮层中的额上回区域,两性在年龄相关的变化时机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与年龄相关的衰老、认知衰退等变化发生得更早或更快
期刊
一份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榜单上,研究人员根据对最近31年的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这也是首次向公众权威公布中国夏季炎热城市情况。其中重庆、福州、杭州、南昌排名前四;被不少网民冠名为“新四大火炉”。长沙、武汉则位居其后。  此次对“炎热城市”的分析研究中,考虑的因素包括炎热指数、高温日数、连续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多种要素。从近3
期刊
根据一项研究,上海是全球9大沿海城市中在严重洪灾面前最脆弱的城市。  这项研究是由英国和荷兰科学家进行的,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荷兰政府的支持。完整报告发表在《自然灾害》杂志上。研究结果基于一项新指标,称为“沿海城市防洪脆弱性指数”,该指数除了考虑一个城市在地形上遭受严重洪灾的风险外,还纳入社会、经济、政治和行政因素。例如,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动水平、恢复速度、避洪工程的数量,以及人们对洪灾风险的认
期刊
上周,2011年物理诺贝尔奖得主布莱恩·施密特教授来到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互动。  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应该会减速膨胀。但布莱恩·施密特教授领导的团队通过对超新星的长期观测,发现宇宙正在加速扩张,他也因此荣膺诺奖。在北京一零一中学,当被问到“得出这个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完全相悖的结论,公布这个结论是否有压力”时,布莱恩·施密特教
期刊
国家环保部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北京上半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值仅好于乌鲁木齐和兰州,位列全国倒数第3,同比去年上半年有所退步。  这些数据来源于上半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例行监测,它们来自近700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主要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仅有海口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上海、广州
期刊
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认定美国政府对6个可再生能源的鼓励项目,违反世贸组织有关禁止性补贴的规定。“对正常国际贸易造成扭曲,构成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对美出口的贸易壁垒。”  可再生能源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早在中国商务部初步认定前述补贴违反世贸规定时,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就发表声明说,“在太阳能即将被广泛使用的时刻,全球太阳能产业的贸易冲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