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191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途径。作为新课改至今的一线美术教师,我在亲自讲授以及观摩了大量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课例之后,引起了一些思考。
  一、鉴赏须有理论知识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⑴。美术鉴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鉴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美术鉴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二、两条主线——形象思维与审美教学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鉴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 在鉴赏活动中,鉴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鉴赏教学要达到鉴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伦勃朗《带金盔的人》难道只是向我们展示金盔上那耀眼夺目的金属特征?鉴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鉴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鉴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三、要以活动为中心
  鉴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防止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去集中讲授理论知识。美术鉴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按照教育学课程设计理论,中学美术教学,适宜活动课程模式,即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
  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能针对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它范例加以评论和阐述,这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加深领悟。比如,我讲授“扬州八怪”时,就结合我市的“高凤翰纪念馆及其作品”进行讲解,学生就感到很亲切、很感兴趣。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注重触发和点拨,静水投“石”,激起思维的涟漪,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珍视差异 触发点拨 激活思维 收获精彩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
期刊
摘 要:语文学科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在平等的对话中引发共鸣,提高实效,就要关注有效对话:首先,要精心创设真诚、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动员学生全体参与,促进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发展。再次,要善于设计适当的话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有效对话 氛围 尊重 话题 高效  有一位同事在教学秦牧的散文《土地》时,要学生赏析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
期刊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
期刊
每天班里总有些同学不写作业,周末作业的完成情况更让老师们感到头疼,完不成作业的同学有时甚至达三分之一。针对当前这种棘手的状况,我们在班里做了一下细致调查,结果使我们大吃一惊。有的同学说,布置的作业太难,花了时间不一定做出来,干脆就不做;还有的同学说,课堂上已经学会了,没有必要再回家做;也有的同学应付作业,原因就是怕老师批评;只有少数同学,因课堂上掌握得不够好,愿意通过做作业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可见兴趣之于学生是何等重要。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 下面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精心导入激兴趣  课堂导入,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
期刊
2012年是新课标在内蒙古实施三年来的第一次新高考,7月底公布了2012年内蒙古高校录取分数线:理科一本469分(占总分的62.5%),二本线390分(占总成绩的52%)三本线314分(占总成绩的42%),专科160分(占总成绩的21%)。为什么分数线会怎么低呢?通过询问调查,2012年内蒙古高考数学(尤其是理科数学)我校考生得分多在40—70分之间,更有甚者一位高考总分378的学生数学考了16分
期刊
伴随着“自主互助课堂”的开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出现了一种“高原现象”。具体是指学生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后由于缺乏长效的学习动力,出现了一种阶段性的学习效率降低、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这段时期被称作学习的“高原期”
期刊
不知什么时候,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聪明学生的专利,看一个学生是否聪明,看一看他的数学成绩就知道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以我教学二十余年的经验来看,许多同学之所以数学成绩不尽人意,并非智力问题,而是许多教师把数学学习变成了一场拼抢分数的战斗,让同学们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恰忽略了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感受,大量重复的习题、单调的讲解、与学生生活脱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体现和突出人文性,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文关怀。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并不尽然,不乏应试教育和工具、功利的痕迹在内,因而需要从多个层面加强和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人文性 高中语文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
期刊
摘 要: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数学课堂中创设的常见的几种情境形式阐述了如何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关键词:数学 情境创设 课堂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