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蕴涵深厚,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实际上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整合成宇宙,体现了艺术的哲学蕴含。我国素有“诗画相通”的传统,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绘画创作时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历代“咏画”、“观画”的佳作很多,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画》为题创作的组诗,广受好评,其中的一首《鱼》可谓出类拔萃——
鱼在纸上
一条鱼,从画师的笔下
给我带来了河流
就是这条鱼
从深深的静默中升起
它穿过宋元、龙门
和墨绿的荷叶
向我摇曳而来
淙淙地,鱼儿来了
而在它突然的凝望下
干枯的我
被渐渐带进了河流……
王家新,男,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社第3届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已出版诗集、诗论随笔集等10余部。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全诗12行,分为三节。第一节,写观画时的感受。“鱼在纸上”一句十分平常,也十分实在,向读者点明了观赏对象。“一条鱼,从画师的笔下/给我带来了河流”,这很自然,由“鱼”想到“河流”,诗人产生了相关联想;也很奇妙,明明只是“一条鱼”,诗人却说画师给他送来的是“河流”。表面上看只有一条鱼,零星的几点水草,并无他物,着墨不多,但那鱼儿摇头摆尾,活灵活现,却从侧面表现了河流的清澈与充盈,诗人分明感到一条河水正向他流来。这正是我国传统写意画的一个重要特色。画师的笔是神来之笔,引领着诗人的美好想象。
第二节,写鱼的鲜活的生命状态。“就是这条鱼/从深深的静默中升起”。“就是”承接上文,突现画上“这条鱼”;“深深的静默”既可理解为画的沉静气韵,又可理解为诗人的深度想象;鱼儿从水底渐渐浮了上来,清晰地呈现在诗人眼前。“它穿过宋元、龙门/和墨绿的荷叶/向我摇曳而来”。想象继续展开,鱼儿从宋、元时期游来,历经明、清,而至当代;穿过黄河的龙门和“墨绿”的江南,带着历史的厚重和地域的宽广,摇头摆尾地游到了“我”的荷塘。
河流奔腾不息,鱼儿畅游不止,自然界生机勃勃,读到这里,你会感到一切多么美好,生命多么顽强。
第三节,写鱼儿引领“我”进入河流,是诗的升华和深化。如果说前面两节所展示的境界一般观赏者可能都会感受出来,那么这一节的境界恐怕属于诗人独有的了。“淙淙地,鱼儿来了”,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接着诗人就此打住,宕开一笔,用“突然”将“我”观鱼转换为鱼儿对“我”的深情“凝望”;鱼是鲜活的,“我”是“干枯”的,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变换视角,易宾为主,是要表现“这条鱼”对“我”的魅力和启示。鱼儿沉浸在河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我”在现实生活里忙忙碌碌,为生计四处奔波,时光苍老着青春,岁月干涸着心灵,诗人多么渴望一条干净的河流奔涌而来,涌进“干枯”的日子里。所以,有了鱼儿的指引,“干枯的我/被渐渐带进了河流……”。水是生命的源泉,土地没有水的滋养,庄稼就会干枯;心灵没有水的滋润,精神就会干枯。“我”被“带进了河流”,就如同是这河流中的另外一条鱼,沉浸在清澈和纯净之中,享受着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馈赠。
花鸟虫鱼画多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这首诗以观画为契机,借鱼礼赞生命,表达对“河流”的向往之情。画意激发了诗情,诗情激活了画意,诗情与画意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王家新以其充满韧性的诗歌写作和富有深度的诗歌表现,成就了中国当代诗歌;他的诗歌堪称中国当代诗坛的启示录,成为诗歌领域一种内在精神觉醒的象征。他的诗作《在山的那边》入选人教社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入选人教社高二语文读本。诗人西渡评价说:“王家新是对当代诗歌有重要贡献的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他的诗不以繁复的技巧取胜,而以境界的开阔、感情的深厚为特征,展示了个人在复杂的历史现实中的心理变化。”王家新的写作,一直具有坚定、明确的知识分子立场和诗学追求,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诗人,不仅是写出了一些好诗的人,也不仅是提供了某些名句的人,还是为他那个时代带来了某种美学气质和精神性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能够在贫乏的年代为我们拓展出诗的精神向度的人。”一个王家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期待着这样的诗人越来越多。
鱼在纸上
一条鱼,从画师的笔下
给我带来了河流
就是这条鱼
从深深的静默中升起
它穿过宋元、龙门
和墨绿的荷叶
向我摇曳而来
淙淙地,鱼儿来了
而在它突然的凝望下
干枯的我
被渐渐带进了河流……
王家新,男,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社第3届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已出版诗集、诗论随笔集等10余部。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全诗12行,分为三节。第一节,写观画时的感受。“鱼在纸上”一句十分平常,也十分实在,向读者点明了观赏对象。“一条鱼,从画师的笔下/给我带来了河流”,这很自然,由“鱼”想到“河流”,诗人产生了相关联想;也很奇妙,明明只是“一条鱼”,诗人却说画师给他送来的是“河流”。表面上看只有一条鱼,零星的几点水草,并无他物,着墨不多,但那鱼儿摇头摆尾,活灵活现,却从侧面表现了河流的清澈与充盈,诗人分明感到一条河水正向他流来。这正是我国传统写意画的一个重要特色。画师的笔是神来之笔,引领着诗人的美好想象。
第二节,写鱼的鲜活的生命状态。“就是这条鱼/从深深的静默中升起”。“就是”承接上文,突现画上“这条鱼”;“深深的静默”既可理解为画的沉静气韵,又可理解为诗人的深度想象;鱼儿从水底渐渐浮了上来,清晰地呈现在诗人眼前。“它穿过宋元、龙门/和墨绿的荷叶/向我摇曳而来”。想象继续展开,鱼儿从宋、元时期游来,历经明、清,而至当代;穿过黄河的龙门和“墨绿”的江南,带着历史的厚重和地域的宽广,摇头摆尾地游到了“我”的荷塘。
河流奔腾不息,鱼儿畅游不止,自然界生机勃勃,读到这里,你会感到一切多么美好,生命多么顽强。
第三节,写鱼儿引领“我”进入河流,是诗的升华和深化。如果说前面两节所展示的境界一般观赏者可能都会感受出来,那么这一节的境界恐怕属于诗人独有的了。“淙淙地,鱼儿来了”,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接着诗人就此打住,宕开一笔,用“突然”将“我”观鱼转换为鱼儿对“我”的深情“凝望”;鱼是鲜活的,“我”是“干枯”的,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变换视角,易宾为主,是要表现“这条鱼”对“我”的魅力和启示。鱼儿沉浸在河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我”在现实生活里忙忙碌碌,为生计四处奔波,时光苍老着青春,岁月干涸着心灵,诗人多么渴望一条干净的河流奔涌而来,涌进“干枯”的日子里。所以,有了鱼儿的指引,“干枯的我/被渐渐带进了河流……”。水是生命的源泉,土地没有水的滋养,庄稼就会干枯;心灵没有水的滋润,精神就会干枯。“我”被“带进了河流”,就如同是这河流中的另外一条鱼,沉浸在清澈和纯净之中,享受着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馈赠。
花鸟虫鱼画多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这首诗以观画为契机,借鱼礼赞生命,表达对“河流”的向往之情。画意激发了诗情,诗情激活了画意,诗情与画意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王家新以其充满韧性的诗歌写作和富有深度的诗歌表现,成就了中国当代诗歌;他的诗歌堪称中国当代诗坛的启示录,成为诗歌领域一种内在精神觉醒的象征。他的诗作《在山的那边》入选人教社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入选人教社高二语文读本。诗人西渡评价说:“王家新是对当代诗歌有重要贡献的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他的诗不以繁复的技巧取胜,而以境界的开阔、感情的深厚为特征,展示了个人在复杂的历史现实中的心理变化。”王家新的写作,一直具有坚定、明确的知识分子立场和诗学追求,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诗人,不仅是写出了一些好诗的人,也不仅是提供了某些名句的人,还是为他那个时代带来了某种美学气质和精神性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能够在贫乏的年代为我们拓展出诗的精神向度的人。”一个王家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期待着这样的诗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