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中的重头戏是写作教学,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终极目标的集中体现,即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近几年笔者的观察来看,无论是小学哪个学段的学生,写作教学一定要注重生活化,切忌纯粹讲写作技巧。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关键词:写作教学;生活化;农村教育;小学写作
2012年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教育特点,重视语文学科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学科中的重头戏是写作教学,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终极目标的集中体现,即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笔者曾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写话或习作训练中总是不知所措,教师引导后学生好像也无话可说。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体验真实的生活,让写作教学生活化。
一、做一个让学生热爱生活的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生活的动人之美。
1.热爱周围环境。虽然农村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清新的田野风光、长满芦苇的池塘、独有的民俗风情、父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慢慢地喜欢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关爱身边的人。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其实,生活中处处洋溢着爱的气息。身边的长辈、同学、好友都是习作的好素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候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如,有一位女生是住校生,有一次她的父亲照例送她到校,等两人来到五楼的宿舍时,她看到父亲手上因提行李被勒出的深深印痕,瞬间被感动了。像这样的事例有很多,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总让我们耳目一新。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这样在习作中才能写出真实情感。
二、做一个课堂生活化的点拨者
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无论是作者抒发的感情,还是作者描绘的景色都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将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凭借现代通讯技术将生活引入写作课堂,教师从中起到很好的点拨作用。
1.课堂上引导学生做观察生活的细心人。生活处处皆语文,善观察,勤思考,在生活中就会发现语文中的经典句子。如春天来了,引导学生学习“草长莺飞二月天”“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描写春天的诗句;也可以借此机会练习有关名家名段,激发学生积极观察,积极表达;还可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场景。
2.课堂上利用搜集的生活图片,点拨学生放眼生活、探究生活。教师可以将平日里有感触的图片、照片等整理一下,在写作课时由此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如反映“旧日时光”的老照片,反映自然风景的、反映建筑风格的、反映动物姿态的图片等。既能引导学生练习口头表达,又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与教师可以共享素材,扩大学生的视野。
3.课堂上记生活日记。引导学生将印象深刻的情景记录下来,字数不限,但一定要真实。传统的写作教学多是命题写作,学生为写作而写作,为写作而编造生活,致使他们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的弊病,别说提高写作能力,就是写作兴趣也受到影响。而通过记生活日记后,学生写校园里举办的歌咏比赛、拔河比赛、庆国庆联欢会,甚至课堂里发生的事都会信手拈来。
三、做一个突破时空的开拓者
现在小学一周有两节习作课,每节要求学生在80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教师指导拟稿、修改、誊写。如果学生遇到没有观察、体验过的主题,让他们写出一篇好文章显然是不现实的。学生在习作课堂上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也算是情理之中,“抓耳挠腮,拖到最后胡乱编造一通”也就可以理解。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教师可以突破时空,提前一周或两周布置写作主题与要求,让学生去观察、了解、收集信息,精心构思,一周后或两周后按时交作业。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动物,要求学生写一写它的外貌与习性等。学生就会利用一周的时间近距离地去仔细观察它的特征、通过喂食与玩耍发现它的习性。像有的同学写:“我家的大黄狗,一听见我的脚步声就冲出家门迎接我,不停地摇着尾巴,还不断地低头蹭我的裤腿。”还有的同学写:“奶奶的小猫真馋,有一次我拿着夹着火腿肠的馒头去奶奶家玩,我咬了一口馒头放在地下,它嗅了嗅没吃,抬起头‘喵喵’地冲我叫,我又掰了一块火腿肠放在地上,这时它立刻低下头,俯下身子,用爪子摁着,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这些真实具体的描写,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真实的生活。
关键词:写作教学;生活化;农村教育;小学写作
2012年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教育特点,重视语文学科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学科中的重头戏是写作教学,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终极目标的集中体现,即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笔者曾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写话或习作训练中总是不知所措,教师引导后学生好像也无话可说。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体验真实的生活,让写作教学生活化。
一、做一个让学生热爱生活的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生活的动人之美。
1.热爱周围环境。虽然农村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清新的田野风光、长满芦苇的池塘、独有的民俗风情、父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慢慢地喜欢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关爱身边的人。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其实,生活中处处洋溢着爱的气息。身边的长辈、同学、好友都是习作的好素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候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如,有一位女生是住校生,有一次她的父亲照例送她到校,等两人来到五楼的宿舍时,她看到父亲手上因提行李被勒出的深深印痕,瞬间被感动了。像这样的事例有很多,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总让我们耳目一新。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这样在习作中才能写出真实情感。
二、做一个课堂生活化的点拨者
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无论是作者抒发的感情,还是作者描绘的景色都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将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凭借现代通讯技术将生活引入写作课堂,教师从中起到很好的点拨作用。
1.课堂上引导学生做观察生活的细心人。生活处处皆语文,善观察,勤思考,在生活中就会发现语文中的经典句子。如春天来了,引导学生学习“草长莺飞二月天”“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描写春天的诗句;也可以借此机会练习有关名家名段,激发学生积极观察,积极表达;还可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场景。
2.课堂上利用搜集的生活图片,点拨学生放眼生活、探究生活。教师可以将平日里有感触的图片、照片等整理一下,在写作课时由此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如反映“旧日时光”的老照片,反映自然风景的、反映建筑风格的、反映动物姿态的图片等。既能引导学生练习口头表达,又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与教师可以共享素材,扩大学生的视野。
3.课堂上记生活日记。引导学生将印象深刻的情景记录下来,字数不限,但一定要真实。传统的写作教学多是命题写作,学生为写作而写作,为写作而编造生活,致使他们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的弊病,别说提高写作能力,就是写作兴趣也受到影响。而通过记生活日记后,学生写校园里举办的歌咏比赛、拔河比赛、庆国庆联欢会,甚至课堂里发生的事都会信手拈来。
三、做一个突破时空的开拓者
现在小学一周有两节习作课,每节要求学生在80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教师指导拟稿、修改、誊写。如果学生遇到没有观察、体验过的主题,让他们写出一篇好文章显然是不现实的。学生在习作课堂上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也算是情理之中,“抓耳挠腮,拖到最后胡乱编造一通”也就可以理解。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教师可以突破时空,提前一周或两周布置写作主题与要求,让学生去观察、了解、收集信息,精心构思,一周后或两周后按时交作业。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动物,要求学生写一写它的外貌与习性等。学生就会利用一周的时间近距离地去仔细观察它的特征、通过喂食与玩耍发现它的习性。像有的同学写:“我家的大黄狗,一听见我的脚步声就冲出家门迎接我,不停地摇着尾巴,还不断地低头蹭我的裤腿。”还有的同学写:“奶奶的小猫真馋,有一次我拿着夹着火腿肠的馒头去奶奶家玩,我咬了一口馒头放在地下,它嗅了嗅没吃,抬起头‘喵喵’地冲我叫,我又掰了一块火腿肠放在地上,这时它立刻低下头,俯下身子,用爪子摁着,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这些真实具体的描写,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