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孩子从启蒙教育开始,就接触教师,可以说,教师要陪伴一个人走很长的人生路程,因此,除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之外,恐怕教师要排在第二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就连教师的无意识的一些表现都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喜欢听话的学生,有时这是无意识的,教师的这种喜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导致了教师有一种培养听话学生的倾向,同时,学生逐渐会摸清老师的好恶,而向着老师喜欢的方向——“乖”孩子方向发展。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并认为“听话”是好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渐渐的,教师在潜意识中将“听话”作为“好”学生的评价标准,认为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在幼儿园门口你会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说:“上学要乖,听老师的话不许淘气……”几乎每个家长都这样说。社会对人的肯定的评价经过长期的熏陶,“听话”与否己经成为评判学生是否是“好孩子”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说,大部份老师和家长都比较喜欢听话的孩子,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这个标准又大多是以他们自己的理念和是非判断为中心划定的圆。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听话”、“顺从”的学生总会受到宠爱和鼓励。相反那些爱提问题,有着“奇思妙想”的学生,一般都不太招老师喜欢。同样在家里“老实”、“听话”的“乖”孩子最受赞美。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循规蹈矩的学生被视为“好”学生,相反,不服从教导,破坏财物,好动,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好孩子”意味着温良恭俭让,意味着服从、柔顺、一丝不苟,意味着所有止于至善的美德。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本身所固有的差异,而是将所有的学生都放在同一种标尺下来衡量,这个标尺就是“听话”。教师在潜意识中根据学生“听话”与否,默默地给学生贴上了标签,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把很多事都与学生是否具备“听话”这种品质联系起来。教师常以学生没有听教师的话做了错事,比如破坏绿化而惩罚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是坏学生,老师没有深入的了解,可能学生是想看看花丛中的美丽的昆虫,也许是学生的好奇心想观察什么东西。“听话”作为好学生的标准的观念也普遍遭到质疑。但教师仍然有意无意地对“听话”学生产生偏好。在讲授教学中,教师也可能尊重学生,但是在潜意识中,教师仍旧喜欢听话和顺从的学生。在教师的眼中,“听话”、“乖”是一个学生最重要的美德。教师的这种“听话”的评价标准,塑造了学生一种驯顺的精神,学生觉得学校里除了充满控制之外毫无乐趣。《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见学习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是现在的课堂已经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压抑,一项“关于学生对课堂教学是否感到愉快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课堂学习生活缺少偷快感。通过调查,有46%的学生感到紧张压抑,有88%的教师认为课堂管理中的最重要的任务是维护教师的权威,保持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学习生活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是一种享受与幸福,而是成了一种负担与折磨。教师常以“为了学生的将来”为借口教育学生要听自己的话,但是教师是否想过,现在的生活也是生活,为什么要为了将来的生活而牺牲现在的呢?
我们的教育传统,历来是以“听话”与否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重要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不听话的,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我们的学生在家长、教师面前,只需绝对“听话”,而无须对话交流。教师的这种潜意识中的偏好正在不知不觉的培养着“听话”、“顺从”的学生,这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否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能动认识的巨大潜能,它不仅妨碍了儿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而且扼杀了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有学者对小学二年级学生作了调查,差不多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老师永远都是对的,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老师怎么说,就该怎么做。再做一个调查:学生可以向老师提要求吗?老师做不好应该受罚吗?学生可以对老师进行奖励吗?表示赞同的几乎为零。“我们奖励老师?”“让老师受罚?”“真的吗?”孩子们的眼睛瞪得老大,个个惊奇万分。当你仔细回想你的学校生活经历时,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小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常常因为老师没有提问自己而伤心,到了中学时,则不那么有激情了,到了大学,可以说是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无论会不会都无动于衷。学生们已经集体失语了。有许多学者都表示如今的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个性。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缺乏质疑精神,缺乏创新意识,集体失语,这些都与教师那种喜欢听话的学生的情感取向并尽力的培养驯顺的学生分不开的。
(编辑徐世杰)
在幼儿园门口你会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说:“上学要乖,听老师的话不许淘气……”几乎每个家长都这样说。社会对人的肯定的评价经过长期的熏陶,“听话”与否己经成为评判学生是否是“好孩子”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说,大部份老师和家长都比较喜欢听话的孩子,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这个标准又大多是以他们自己的理念和是非判断为中心划定的圆。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听话”、“顺从”的学生总会受到宠爱和鼓励。相反那些爱提问题,有着“奇思妙想”的学生,一般都不太招老师喜欢。同样在家里“老实”、“听话”的“乖”孩子最受赞美。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循规蹈矩的学生被视为“好”学生,相反,不服从教导,破坏财物,好动,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好孩子”意味着温良恭俭让,意味着服从、柔顺、一丝不苟,意味着所有止于至善的美德。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本身所固有的差异,而是将所有的学生都放在同一种标尺下来衡量,这个标尺就是“听话”。教师在潜意识中根据学生“听话”与否,默默地给学生贴上了标签,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把很多事都与学生是否具备“听话”这种品质联系起来。教师常以学生没有听教师的话做了错事,比如破坏绿化而惩罚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是坏学生,老师没有深入的了解,可能学生是想看看花丛中的美丽的昆虫,也许是学生的好奇心想观察什么东西。“听话”作为好学生的标准的观念也普遍遭到质疑。但教师仍然有意无意地对“听话”学生产生偏好。在讲授教学中,教师也可能尊重学生,但是在潜意识中,教师仍旧喜欢听话和顺从的学生。在教师的眼中,“听话”、“乖”是一个学生最重要的美德。教师的这种“听话”的评价标准,塑造了学生一种驯顺的精神,学生觉得学校里除了充满控制之外毫无乐趣。《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见学习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是现在的课堂已经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压抑,一项“关于学生对课堂教学是否感到愉快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课堂学习生活缺少偷快感。通过调查,有46%的学生感到紧张压抑,有88%的教师认为课堂管理中的最重要的任务是维护教师的权威,保持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学习生活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是一种享受与幸福,而是成了一种负担与折磨。教师常以“为了学生的将来”为借口教育学生要听自己的话,但是教师是否想过,现在的生活也是生活,为什么要为了将来的生活而牺牲现在的呢?
我们的教育传统,历来是以“听话”与否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重要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不听话的,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我们的学生在家长、教师面前,只需绝对“听话”,而无须对话交流。教师的这种潜意识中的偏好正在不知不觉的培养着“听话”、“顺从”的学生,这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否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能动认识的巨大潜能,它不仅妨碍了儿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而且扼杀了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有学者对小学二年级学生作了调查,差不多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老师永远都是对的,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老师怎么说,就该怎么做。再做一个调查:学生可以向老师提要求吗?老师做不好应该受罚吗?学生可以对老师进行奖励吗?表示赞同的几乎为零。“我们奖励老师?”“让老师受罚?”“真的吗?”孩子们的眼睛瞪得老大,个个惊奇万分。当你仔细回想你的学校生活经历时,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小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常常因为老师没有提问自己而伤心,到了中学时,则不那么有激情了,到了大学,可以说是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无论会不会都无动于衷。学生们已经集体失语了。有许多学者都表示如今的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个性。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缺乏质疑精神,缺乏创新意识,集体失语,这些都与教师那种喜欢听话的学生的情感取向并尽力的培养驯顺的学生分不开的。
(编辑徐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