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崛起还是分兵突进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少一座“领袖群伦”的中心城市,使得皖北发展失去了城市的支撑。在实现皖北振兴的过程中,皖北城市之间是携手共进还是分兵突围?
  
  10月28日,第四届皖西北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阜阳临沂商城开幕;第二天,宿州灵璧石文化节开幕,同一天,曹操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亳州召开。
  一时间,皖北各市的节庆展会纷纷登场,在热烈场面的背后,是各地市谋求加快发展的努力。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些活动都是各唱各的调,换句话说,虽然安徽在2001年就召开了第一次加快皖北发展座谈会,但10年来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涵盖皖北地区的大型展会。而皖北的近邻苏北,在苏北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统一平台上,已经做出了精彩的文章。
  如果把观察的视角放大,不仅仅是皖北与苏北,在与鲁南、豫东的区域经济“板块演义”中,皖北在经济总量上已经下滑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的“经济谷底”。
  那么,皖北将如何选择区域突破之路?是板块崛起还是分兵突进?就让我们从“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个概念说起。
  “暗战”
  “把蚌埠打造成皖北的中心城市,把阜阳打造成皖西北的中心城市”,这是安徽省在部署皖北振兴时,确立的两个重大战略方向。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意味着更多经济要素的集聚,更意味着辐射和带动力。
  在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动中,不仅仅是蚌埠、阜阳,任何一个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的城市,都会把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之一。由此,“暗战”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成为区域经济格局竞争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首先,从皖北地区内部看,皖北发展明显滞后于沿江地区的最重要战略性因素之一,就是缺少一个能整合区域资源和组织分工合作的核心城市。在皖北六市中,蚌埠位于淮河干流与京沪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是淮河流域皖北地区的首位城市,不管是人的心理取向还是经济要素的流动,蚌埠向来就是淮河中游两岸和皖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但是,以目前蚌埠的经济总量和产业带动能力,都不足以支撑蚌埠“号令群城”。在残酷的竞争中,不上升必然就会被超越,蚌埠若想重返安徽第一方阵,重振雄风,需要在行动和思想上打一场翻身仗。
  再从周边来看,中原经济圈、徐州经济圈、武汉经济圈、合肥经济圈的交叉区域,就是阜阳,距离郑州、徐州、武汉、合肥4个大型中心城市都在300公里以内。中科院院士、城市学专家叶大年认为,阜阳地处大城市的“围空区”,以阜阳为中心150公里内有3000万人口。而在这一区域内,唯有阜阳最具吸引力和辐射力,具有成长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乃至大城市的地理优势。
  然而,有潜力和优势,不代表就一定是中心城市。不管是蚌埠还是阜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打造,都是任重道远。
  可见,这个区域内没有一个城市能够“领袖群伦”,缺少一个上海之于长三角、广州之于珠三角、郑州之于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没有“王者”的区域。
  由此,直接造成了皖北,还有与之毗邻的苏北、鲁南等不同区域板块之间以及板块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虽然安徽省早在2006年就提出“沿淮城市群规划”和“两淮一蚌城市群”、苏北提出了东陇海经济带、山东提出了鲁南经济带,但板块整体崛起的态势,并没有真正形成。就是在经济发展相对处于前列的苏北和鲁南,总量最高的城市与最低的城市相比,差距都在1400亿元以上。换句话说,不管是皖北还是苏北,并没有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共同体。
  显而易见,城市之间相互携手,实现板块整体崛起,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
  分兵突围?
  在参加中原经济区研讨会时,程必定发现地处皖北的亳州、阜阳、宿州、淮北等市,都被纳入了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内。作为安徽省内“江淮城市群”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程必定对中原经济区的动态特别关注。而在此前,江苏省在构建徐州都市圈时,就已经把宿州、淮北划入圈中。
  与宿州同在京沪铁路大动脉上的蚌埠,则在2009年成功跻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蚌埠的近邻、一衣带水的淮南,主动提出“合淮同城化”,融入合肥经济圈。虽然安徽省相关部门此前早已有蚌埠淮南一体化的设想,但合肥城市大建设的强力推动,更能吸引淮南向南,其山南新区的打造,已经成为淮南城市扩张、产业提升的最大亮点。
  而这一区域内最早的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6年3月的淮海经济圈,则把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5市都囊括在内,但唯独缺了淮南。
  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经济圈是把皖北地区完整地包含在内。这种不圈不带、无圈无带与有圈有带的相互交叉,使得各个城市之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区域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对外整体营销,因此,选择分兵推进,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路径。
  但实际上,要打好区域经济上的“新淮海战役”,分兵突围并不意味着就是单打独斗。随着区域竞争格局的演变,皖北各个城市可以走“融圈入带”之路,选择加入不同的城市群展开合纵连横。淮南积极主动携手合肥,就为皖北各个市县树立了一个样本。同时,阜阳与合肥的对接,则是借助政府“有形之手”,开始走出区域合作的另一种模式。
  不管选择何种模式,程必定认为,皖北城市发展,可以形成四个支点,即阜阳、蚌埠淮南、宿州淮北、亳州,“就像一个桌子需要四条腿才能稳固一样,四个城市支点共同支撑起皖北振兴这个大平台。”
  对皖北振兴来说,不管是携手共进或是分兵突进,都绕不开一个中心话题,这就是淮河。从蚌埠到亳州,从砀山到寿县,淮河与皖北是相融一体的概念。那么,皖北振兴能不能走出“淮河流域经济”的新路呢?
  “流域经济”一体化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历史记载了淮河流域曾经的富足,也带给淮河流域亿万人无比的自豪。不仅是皖北,苏北同样与淮河息息相关。也许正是基于这种人文、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上的密切性,构建淮河流域经济,一直在苏皖豫鲁等省以不同形式出现。其中,尤以江苏省最为积极。
  早在2005年,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就写出了长篇调研报告《苏北富民工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在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上发表长篇通讯《把淮河变成苏北皖北的“黄金水道”》,在国内首次提出充分改造利用流经皖北和苏北的淮河,大力发展苏皖淮河流域集装箱运输,把上海港、连云港等港口功能“拿到”淮安和蚌埠等地,成为直接出口的二类口岸国际港,使苏皖淮河流域两岸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土。报告中还提出应该建设淮河流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内河航道比较优势,建设从大丰港到蚌埠的新东陇海铁路线和高等级公路,共同建设“淮河经济走廊”,形成沿河产业带和城市群,并通过这一走廊让淮安、蚌埠真正成为覆盖3000万人口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作为调研报告的主笔人,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告诉《决策》:“淮安亿吨内河大港建设,正在全面展开。包括蚌埠在内的淮河中游城市,能够通过淮河走向大海,比绕道上海要近得多。”特别是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发展战略的实施,顾为东认为,以淮安、蚌埠为双核,以淮河为中心,可以建设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三个不同区域战略的重组与系统叠加,能够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系统,其功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可以带动皖北、苏北加快崛起。”
  据悉,建设淮河经济走廊,已经成为国家发改委2010年的重大问题研究项目之一,由国家发改委主任亲自签批。顾为东分析说:“以蚌埠、淮安为双核,皖苏两省可以共同推动‘淮河经济走廊’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实际上,随着江苏沿海开发、皖江城市带、山东半岛城市群蓝色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周边区域纷纷成为或正在变成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重新发挥淮河的作用,以蚌埠、淮安为双核构建一体化的“淮河经济走廊”,皖北能够实现借船出海。因此,不管是板块崛起还是分兵突围,都为突破皖北增加了一种新选择。
其他文献
宠物带,就是牵宠物的带子。别小看这种地道的小产品,利润却相当可观。“㈤后”的陈四龙,凭借这个不起眼的小生意。2011年销售2亿元,占据国内中高端市场10%的份额。产品销往全国,经
集团企业由于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与一般的独立企业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提高。集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多种,对于我国的集团企业来讲,由于存在人员的“三
开放式村部建设是基层治理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副书记王明方,组织部长段敦厚都对这一探索给予了肯定。
91715部队着眼提高团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以小见大、以小搏大”,注重从讲好小故事、办好小课堂、树好小典型、搭好小平台、用好小岗位入手,抓党建带团建工作,极大
那个时候,我走这么大步,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资本家。闹得最凶的,名声最大的是谁?吴炳新。1995年就定位我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那时候我也知道不好办了,所以从当时来看就先改变我的
虽然进口贸易对进口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依据进口品属性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特点,而且目前对物化型技术溢出的研究远比对非物化型技术溢出的研究丰富,但两类文献使用的分析框
红木雕刻工艺是以红木为基本材料的一种传统雕刻 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人类从会使用刀具开始, 就与木头结下不解之缘,它温和自然的材质特性受到许多人的 偏爱,并成
电视剧汉藏翻译一直是诸多翻译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积极进行电视剧汉藏翻译水平的提升,需要进一步总结翻译规律,注重翻译时间的把控,提升自身翻译素养,坚持激励鞭策机制的健
据报道,全球首条设计年产量300吨石墨烯生产线在慈溪建成后,目前正进行设备调试和改进,预计甬产石墨烯系列产品将于春节后面市。
在各级机关,“坐”是一种基本的工作形式,上传下达、领会精神、阅读文件、撰写材料等等日常工作都离不开“坐”。我们常讲,机关干部要“坐得下去”,就是要有一种不怕枯燥、无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