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
  方法: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5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29例,肠外营养组经静脉通道给予营养液输注,肠内营养组通过营养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比较2组营养指标变化和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肠内营养组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显著(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肠道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早于肠外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患者机体功能康复。
  关键词:胃癌全胃切除术肠内营养早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0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70-02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以往多采用全肠外营养,效果较为满意,但胃肠道由于缺乏食物刺激而蠕动缓慢,故胃肠功能可能出现紊乱,恢复较慢[1]。近年来,全胃切除术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旨在观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实施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52~71岁,平均(64.7±8.8)岁;均经术前、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实施全胃切除术+食管-空场Roux-en-Y吻合术;手术均较成功,无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均未行放化疗;无肠炎、胆囊炎等引起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的疾病;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以及内分泌、代谢障碍类疾病;既往无胃肠道手术史及长期禁食史。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29例,2组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疾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肠外营养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经静脉通道给予营养液输注,根据患者基础能量消耗调整剂量,4~7天后可恢复正常饮食。肠内营养组在术中行食管-空场吻合时将鼻肠营养管放置于距屈氏韧带20cm的空场内,术后24h经鼻肠营养管缓慢滴注生理盐水250~500ml,使胃肠道逐渐适应刺激,患者如无不适症状,术后第2天可通过营养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根据患者基础能量消耗调整剂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输注速度,维持4~7天后即可恢复正常饮食。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营养指标变化(体质量、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和术后恢复情况(肠道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天数)。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营养指标。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肠内营养组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显著
  3讨论
  研究显示,腹部手术后胃和结肠麻痹减退较慢,而小肠功能恢复较快,为术后肠内营养提供了重要条件,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一般需禁食7天以上,以防出现吻合口瘘,而营养供给为机体康复的重要条件,以往多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即通过静脉通路输注营养液,其虽能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但存在肠道黏膜废用性萎缩、营养物质代谢紊乱等问题,肠道黏膜屏障出现障碍,继而发生肠道细菌及内毒素易位,加重肝脏负担[2]。肠内营养的优势在于营养液通过门脉系统被吸收入肝,促进肝脏血供、氧供增加,促进肝功能恢复,利于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及对各类物质代谢的调节,前白蛋白水平能早期反映肝内蛋白质合成功能;营养液经肠道吸收,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刺激肠蠕动,且直接营养肠道黏膜,促进其增生修复,维持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保护肠道屏障的完整性[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肠内营养组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显著(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肠道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早于肠外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患者机体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杨仁荣.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2A):27-28
  [2]刘翔.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59-60
  [3]张亚冰.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16):1579-1581
其他文献
摘要:阿司匹林的使用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是把它当做是一种镇痛解热的药物而且服用的药量并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医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不光能够解热镇痛,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司匹林的治疗能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下降15%左右。使心肌梗塞、心脏病的发生下降22%左右。  关键词:心脑血管的成因阿司匹林的预防副作用  Doi:10.3969/j.issn.16
期刊
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临床确诊乙型肝炎病毒阳性HbsAg阳性患者98例,将其按照随机数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HBV-DNA检测,观察组则是接受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检测,对这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阳性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类型心血管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  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于我院接受心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的1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类型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分析相关因素。  结果: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射频消融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皮肤表面累积辐射剂量和剂量面积乘积依次增加,不同类型手术间比较存在显著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ICU)取出更有效的方法。  方法:将要求取环的绝经后妇女90例,随机分为三组,第1组2天前口服尼尔雌醇片2mg,取环前,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2小时后取环;第2组取环前2天米非司酮50mg,2次/日,共3次,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2小时后取环;第3组直接取环。  结果:取器时第1组、第2组子宫颈软化好,环均顺利取出,无取器失败;两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睑内翻倒睫,并评价手术效果。  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共治疗40例(62只眼)睑内翻倒睫矫;其中先天性睑内翻10只眼,主要行睑板固定术、条形皮肤轮匝肌切除术、内眦赘皮矫正术与下睑轮匝肌增强术;疤痕性睑内翻8只眼,主要行睑板固定术,部分睑板切除术及睑缘灰线劈开;老年性或痉挛性睑内翻44只眼,主要行下睑轮匝肌增强术。  结果:睑内翻倒睫术后总满意
期刊
摘要:根据WHO对全球各种疾病死亡的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8.8%。预计到2008年,该比例将上升至36%。在多数国家,心脑血管疾病是45岁以上男性的第1位死亡原因,是女性的第2位死因。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需求也随着其发病率的上升而旺盛。目前,心脑血管类药物的销售额占药物销售总额的比例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本文将针对氯吡格雷临床应用进展和市场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无缝线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治盲“复明工程”收治的401例(437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对比患者视力在手术后1d、7d、30d、90d的改变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1d、7d、30d、90d视力改善情况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组间数据对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呋喃唑酮糊剂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64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给予呋喃唑酮糊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冰硼散局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溃疡愈合时间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去氧孕烯炔雌醇联合维生素B6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复发甲地孕酮治疗,治疗组应用去氧孕烯炔雌醇联合维生素B6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6.4%和94.6%,高于对照组的47.3%和81.8%,差异均有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采取综合治疗的疗效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行促进钙吸收、止痛治疗;观察组采取综合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77.5%,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为55%,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