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生命的艺术呈现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从文的《看虹录》以湘西的原始自然文化为母体,以表现人性美为创作目的。他在继承老庄“道法自然,物我合一”哲学内核的基础上,对人类原始生命进行了自然而又含蓄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人类健康优美、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原始内生命形式和“天人合一”式的自然道德形式,使他的作品彰显出了独特的现代审美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看虹录》;内生命形式;自然道德形式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1)03-0086-04
  
  《看虹录》是沈从文创作生涯后期的主要作品,于“三十年七月作,三十二年三月重写”。众所周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处于硝烟和战火的包围之中,在以“战争”为主旋律的历史语境中,沈从文的《看虹录》用象征的笔法叙述了他与高青子之间一段鲜为人知的婚外恋情。自成文之初,评论界对《看虹录》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言人人殊。许杰在《现代小说过眼录》中认为《看虹录》是只剩肉欲赞美的“色情文学”,“虽运用纯熟的心理分析和象征手法,鲜丽到了极点,但其实只是肉欲的赞美”,“姑不论这是抗战的年头,就是平时,在太平年代,还不怕毒害了青年吗?”1948年3月郭沫若发表于《大众文艺丛刊》的《斥反动文艺》中指责《看虹录》是“作文字的裸体画,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是“桃红色”的“虹”。对于此类批评,沈从文也给予了相应的回应:“这里并没有情欲,竟可以说毫无情欲,只有艺术。我所处的地位完全是一个鉴赏家的地位。我理会的只是一种生命的形式,以及一种自然道德的形式,没有冲突、超越得失,我从一个肉体上认识了神与美。”。沈从文认为,《看虹录》中的描写没有丝毫的情欲,只有艺术的存在。沈从文只想通过对肉体的书写来认识人性中的神与美,向读者展示一种内生命形式和自然道德形式。所以,作者进一步要求读者在阅读《看虹录》时要超越世俗世界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用人心人事作曲,从原始人性的内心灵魂出发来解读文本。笔者认为,沈从文的《看虹录》通过对“性”淋漓尽致的书写,体现出一种原始的、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命形式和“天人合一”的自然道德形式。
  
  一
  
  沈从文在他的《习作选集代序》中曾经这样说道:“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儏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认为,在文学的世界里,他不想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也不想建造文学世界的“崇楼傺阁”。相反,沈从文毕生的文学理想就是建造“希腊小庙”,在这座希腊小庙里供奉着以爱和美为基础的人性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看虹录》中有一个题词,即“神在我的生命里”。这种隐藏在生命深处的“神”也就是沈从文所希望建造的“健康的人性”。《看虹录》之所以在发表之初就引起评论界的质疑、反对、诋毁,是因为《看虹录》在战争年代通过书写中国人避而不谈的“性”,进而思索、探讨健康的、充满生命力的人性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性”、“淫”被视为万恶之首、洪水猛兽,“性”代表着肮脏、堕落、肉欲、色情。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作家,特别是传统的中国作家都采取禁欲主义的态度,对性敬而远之,避而不谈。“五四”初期,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鲁迅认为,节烈不应该只是妇女的事情,妇女没有守节也不能说明妇女缺少道德。鲁迅通过批判、质疑、否定节烈来提倡妇女身体的解放。但是,鲁迅的这种呼吁侧重于理论层面,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启蒙民众。他虽然在理论上、观念上反对女人节烈,但是对性却讳莫如深、闭而不谈。沈从文却独树一帜,他把性看作人的一种本能、一种天性,认为性的有无、强弱是衡量人性健全与否的标准。他对性的书写充满着神性、人性,闪耀着爱和美的色彩,表达得天真而又自然、含蓄而又热烈。在《看虹录》中,沈从文把自然表达的性与人类内生命中的神合为一体,对性的追求,彰显了人类原始生命的活力与生机。从而,沈从文与“三角作家”张资平呈现出质的差异性。沈从文多用象征、暗示的手法,侧重于性心理活动的书写,以此表现人类原始的生命力,如《雨后》、《阿黑小史》带有明显的性心理叙述。而张资平对性的叙述多是直接的、赤裸裸的,其目的是为了迎合商业化的需要。
  英国作家劳伦斯认为:“性和美是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是一回事一样。如果你憎恨性,你就是憎恨美。如果你爱上了有生命的美,你就是在敬重性。”劳伦斯强调的是,性本身并不肮脏、淫秽,只有当看待性的人堕落时,性才会变得肮脏。性和美在本质上具有同构性,性就是美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人类的性火蛰伏在他们身上,他们就会显现出生命的蓬勃朝气。劳伦斯的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康妮出身于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当她为丈夫克利福守了四年活寡以后,无性的婚姻让她感觉到生命火焰的熄灭,让她感觉到自己从生理到心理的衰老。于是她开始和梅乐士幽会,追求自由、充满活力的性爱,康妮追求自由性爱并不能说她自甘堕落、肉欲横流。恰恰相反,康妮的人生追求代表着她对蓬勃生命的热烈向往和对美的渴求。沈从文的《看虹录》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都是以追求和谐自然的性爱为基础动力,从而向读者展示人类原始的、充满活力和美感的生命形式,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
  
  “看”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从手下目,意思是用手遮住眼睛远望。本义是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随着字意的发展,在《世说新语·文学》中,“看”具有了阅读的含义,如“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这里的“看佛经”就有阅读佛经的意思。到了现代就发展为看书、看报等等。虹,从虹声,虹的本义为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主虹称为虹,是雄性,副虹称霓,是雌性。虹这一意象的外形就象征着雌雄交配、男欢女爱、男女交合,隐喻着男女合欢的内涵。单纯从字源、词意的角度来阐释《看虹录》,读者就可以发现《看虹录》字意本身就是记录了阅读性爱、体验性爱的过程。诚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说:“在绝对单独中,我开始阅读一本奇书。”在《看虹录》中,这本“奇书”象征着女性的身体,喻指着性。作者通过对“发乎情,止乎礼”性爱的叙述,体现了人类个体生命原始的、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内生命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文化和对性爱的叙述可谓源远流长。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关于性的解释:性,从心生音,本义为人的本性。如在《论语·阳货》中就有“性相近,习相远也”的记录,这里的“性相近”谈论的就是人的原始本性。到了后来,孔子在《礼记》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表述了孔子形而下的人生态度。孔子认为,作为个体 生命的人都存有两大欲望:一是生存欲,即所谓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这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二是性欲,即男女,也就是男欢女爱。无独有偶,和孟子同时代的告子也主张“食色性也”,认为食和色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必需。既然性和饮食同样是人的必需和本能,那么评论界把《看虹录》定义为“色情文学”就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了,即使在战争年代学者们也没有必要谈性色变,应该正确看待作者的创作动机与艺术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沈从文的《看虹录》,批评者就不会把《看虹录》单纯地定义为“色情文学”。《看虹录》表现的是“一个人二十四点钟内生命的一种形式”,这种“内生命”就是通过对人类原始性爱的叙述来体现、张扬的。沈从文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呈现、彰显人类的原始本性,把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原始本性注入古老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这也体现了沈从文对于民族复兴和民族现代性的诉求。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沈从文对男女性爱的叙述并不是赤裸裸、毫无遮掩的,而是受现代主义的影响,运用了一系列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来描写性活动或者性心理。如作者对女性生殖器的多次描写也是曲径通幽、委婉曲折,行文含蓄而又羞涩,“天堂中景色朴素而离奇,一片青草,芊绵绿芜,寂静无声”,“那个隐蔽处,拐弯抹角处,小小井泉边,茂草芊绵,适宜白羊放牧处。”“小阜平冈间有秀草丛生,作三角形,整齐而细柔,萦迥迂徐,如云如丝,为我一生所仅见风景幽秀地方”,“我喜欢在沙子里发现那些美丽的蚌壳”,“潮水退后沙上湿湿的,冷冷的,光着脚走去,无拘无束”。这些描写表达了沈从文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和其内心深处对自然性爱的无比向往。正如沈从文一直以来标榜自己是“乡下人”、不希望用社会所谓理性的尺度来衡量自己一样,他追求的是自由美的生命形式,这种自由的、原始的、蒙昧的性冲动正是沈从文所一贯倡导表达的“内生命”。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柏子》中的水手柏子不顾生命的危险,甘愿付出一个月的辛苦所得只为和自己心仪的女人能有一夜的疯狂,柏子这种对性的渴望表现出了人的内心深处原始的生命强力;《丈夫》中对两性关系的描写更是充满了审美品格,湘西的妓女不但没有负罪感反而充满了道德感。
  到了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的创作风格由直白、客观的叙述转向了抽象的抒情,抒情彰显出了情绪化和抽象化。如《摘星录》、《雪晴》等作品显示了沈从文对抽象抒情和情绪体操的美学追求。在《看虹录》中,沈从文对性心理活动的大量描写,使文本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这种创作风格的主导下,《看虹录》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隐喻、象征、暗示的色彩,彰显了沈从文作品的现代性品格。
  
  三
  
  沈从文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由主义作家的代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追求一直强调“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性论”主题。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里,他崇尚的自然人性更接近于中国道家文化思想中的自然观。中国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和“无为”,强调的是“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世界中的自然并不是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侧重于自然而然的宇宙的本原、本质,提倡天、地、人自然和谐的存在。无论是沈从文早期作品如《边城》、《萧萧》、《三三》等表现的田园牧歌式的抒情,还是20世纪40年代的《看虹录》、《烛虚》等表现的情绪体操式抽象的抒情,他都坚持把“生命、爱、美”作为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沈从文认为,生命“是一种由生物的美与爱有所启示,在沉静中生长的宗教情绪,无可归纳,我因之一部分生命,竟完全消失在对于一切自然的皈依中”。沈从文怀着宗教的虔诚把生物的爱、美和生命都归于自然的形式,但这种自然并不是无拘无束、任其自流的,而是要受到“乡下人”道德的约束。沈从文的这种自然道德形式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
  在《看虹录》的第一节中,作者描述到:空阔似乎扩张了我的感情,寂静却把压缩在一堆时间中那个无形无质的“感情”变成一种有分量的东西。忽闻到梅花清香,引我向“空虚”凝眸。”在印度的文化中,“空”最初是一个佛教的基本概念,分为“我空”和“法空”两种。小乘佛教主张“我空”,认为世间万物的一切情感都是由某些元素的组合聚居而成的,因此世间并不存在常一永恒主宰的“我”,“我”本就是“空”。在中国的道家文化中,“空”是组成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并且与万物相生相合,世间万物的宇宙精神都蕴含在“空”里。老子提倡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都集中体现了“空”的内涵。沈从文在这里引用“空阔”、“寂静”、“空虚”这些带有宗教韵味的词语来消解“我”那个无形无质的感情,以便达到道家提倡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魏晋时代,道家的代表人物阮籍在他的《达庄论》中提出了“万物一体”的自然观,认为天和地就是自然的总称,天地包含自然万物,万物与自然是一体的。在今天的学者看来,“天人合一”作为儒、释、道三家共同的思想认识,旨在强调天人可以相互感应,物我可以彼此交流,人与自然之间构成了一种亲和的关系。在《看虹录》中,沈从文以“空”的佛教理念为基础,认为“我”即是“空”,性即是“空”,性是通达自然的中介。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看虹录》所选取的意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是雪中遇梅。梅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被看作是传春报喜的象征。古今文人大多喜欢赞美它的傲雪、高洁与孤独,所以梅花有时也隐喻着“冷美人”。宋初诗人梅尧臣曾经写道:“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在诗中,梅尧臣独具匠心地用梅花来比喻冷美人式的小家碧玉。在《看虹录》中,沈从文由嗅到梅花的清香转到“空虚”的凝眸,进而走向“空虚”。这种潜意识的转向体现了生命个体对自然的主动追求,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与自然景物的物我融合、情景交融。其次是雪中猎鹿。所谓“猎鹿”实际上是作者给读者讲述一个人与鹿相恋的故事,文本中的“鹿”蕴藉着人的禀赋和性格。在《龙朱》中,沈从文把龙朱描述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驯如小羊”。从表层上看这种比喻“情感荒唐而夸饰,文字艳佚而不庄”。从深层解读,这种比喻把自然原始动物的生命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放到同等的位置,真正体现了物我合一、无物无我、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念。沈从文的比喻不但蕴含着湘西独特的审美文化,还显示着人与自然内在价值的和谐统一。
  沈从文的《看虹录》以湘西的原始自然文化为创作母体,以表现人性美为创作目的。他在继承老庄“道法自然,物我合一”哲学内核的基础上,以性爱叙述为支点,对人类的原始生命本能进行了自然而又含蓄的描写。沈从文的《看虹录》展现了人类健康优美、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原始内生命形式和“天人合一”式的自然道德形式,彰显出了其独特的现代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杰.现代小说过眼录[M].上海:立达书店出版社,1945:68.
  [2]郭沫若.斥反动文艺[J].大众文艺丛刊,1948(3):48.
  [3]沈从文.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M]//沈从文.沈从文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4]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沈从文.沈从文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28.
  [5]劳伦斯.性与可爱[M]//劳伦斯.性与可爱——劳伦斯散文选.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106.
  [6]沈从文.看虹录[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7]樊宝英.“天人合一”与中国古典艺术的自然审美崇尚[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8.
  
   [责任编辑: 夏畅兰]
其他文献
摘要:涉农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统筹整合作为对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原则的突破与平衡,加之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地方财政自主权的边界范围,因而属于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现有的政府主导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模式在实践中面临很大困境,而法治保障模式不仅具有价值必要性,更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在“法治财税”理念的指导下,法治首先必须尊重财税规律、逻辑与模式,在此基础上,
期刊
摘要:产生于商周之际的忧患观念可通过对中国先秦时代众多典籍的文本线索钩沉而开显出来。孔子对于理论形态的忧患意识有豁显之功。从外部历史环境因素来看,缘于春秋末期“一多互摄”的生存格局;从内在因素来看,缘于孔子的主体内省。孔子提倡患在内不在外,在己不在人,开启了反求诸己、反省内求的思维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处处以生活化、艺术化、时机化、情境化方式展示,并将忧患意识内显于仁、外化于行,实现了个人忧患与国家前
期刊
摘要:基于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和节能减排三个视角,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全国总体上还是分三大地区来看,绿色金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转型效应和节能减排效应均为正,即绿色金融的发展通过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通过节能减排引导低碳经济,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采取积极培育绿
期刊
[摘要] 李辉的小说,执著于书写人的欲望。通过非常情境的制造,他有意要把世道人心放在种种欲望之中进行考验审查,钱财欲、色情欲、权力欲,在他那里都有典范的文本。李辉的深刻之处在于,他用文字把欲望推向“荒诞”。他善于小题大做、尺水兴波,从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中挖掘深意,用写实的笔法入乎其内,最终展示欲望的荒诞。对这个充满欲望的荒诞世界,李辉表现出无奈,但又塑造了一系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根筋”形象,用自
期刊
摘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旨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促进阳光行政,但是近年来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大量滥用申请权的行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围绕“主权逻辑”和“治理逻辑”展开,在公民权利保障与政府治理效率中寻求平衡,但滥用申请权的行为却隐含着“主权逻辑”与“治理逻辑”的悖离,使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面临巨大的困境。日本、英国等国家针对申请人滥用申请权的行为,从认定主体、认定标准和程序、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有效规
期刊
摘要:立足山东省上市公司,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政府补贴对山东省企业研发创新效率的影响,并考察该影响在不同异质性特征企业中的表现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在促进山东省企业研发创新方面具有显著的实施效果,政府补贴显著正向影响山东省企业研发创新效率,且该影响在所处行业竞争弱、国有产权与多元化程度低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但不受规模异质性特征影响。研究同时为山东省地方政府补贴政策细化与优化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摘要] 互联网改变了诗歌的存在形态,进而改变了诗歌阅读与写作的方式。网络诗歌写作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写作方式上“实体书写”到“虚拟书写”的转变,传播层面上“共时性”取代“历时性”,以及写作者心态的自由化和随意性。网络为诗歌阅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给诗歌阅读带来“信息”与“文学”的冲突,“娱乐化”和“严肃化”的对立,以及文字与其他媒介的交错、博弈等悖论。在网络日常化的今天,要充分认识纸媒和网媒
期刊
[摘要] 因移动式钻井平台法律地位不明确,沿岸国和钻井平台登记国可分别依据对专属经济区资源开采的管辖权和属地管辖权对其进行管理。分裂的管辖权阻碍了沿岸国对移动式钻井平台的有效监管,一旦移动式钻井平台发生油气泄漏,将使沿岸国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移动式钻井平台是为探测大陆架及开发其天然资源而建立的,这一规定与设施的目的相符;且将移动式钻井平台视为设施可保障沿岸国对其专属经济区的绝对管辖,进而制定统一要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亿元跃升到2019年的6006亿元,总量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35位,经济增速8.2%,在浙江排名第三。截止2019年,70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发展,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268个城市建立温州商会,每9个温州人就有一位经商办企业。  这种成果背后的推动力量,以传统的温商创业精神和“温州模式”已不足以完全涵盖和解释,我们必须关注到温州商协
期刊
[摘要] 胡塞尔与弗雷格一样都是逻辑主义意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胡塞尔虽然并不赞同弗雷格认为意义或思想存在于某个“第三种领域”中的说法,但在意义或思想是既不同于客观事物也不同于主观表象的“第三种实体”这一点上,他与弗雷格是完全一致的。在《逻辑研究》中,通过对意义与表象、意义与指称、意义与对意义的体验等问题上存在的模糊和混乱之处的澄清,胡塞尔对意义的客观性和不变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从而将“意义实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