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非鹅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lov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其他家禽,鹅不宜亲近,但我打小就偏爱它,及至中年,爱得格外深切。
  第一次读到骆宾王的《咏鹅》,我就认定这位早慧的才子一定特别喜欢鹅,要不然,七岁的孩子怎么能吟出那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来。雏鹅甚是可爱,通体黄毛,间或杂以灰黑几种颜色,摸起来毛茸茸的。成鹅依然逗人喜爱,块头肥硕,白衣胜雪,尤其走起路来,一跩一跩,派头十足。鹅嗓门高爽,声大音隆,就连扇扇翅膀,也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到哪儿都动静不小,唯恐他人不晓。
  在苏北老家,人们称鹅为“嘎鹅”,不仅仅缘于它会“嘎嘎”朗叫,还含有“家鹅”的亲昵成分在里面,吾地方言“家”与“嘎”发音切近。乡亲批评亲熟的人,爱用“呆头鹅”,这词似贬实褒,多为亲切的嗔怪,受者不会生气,一律笑纳。
  我偏爱鹅有勇者之气。它能守家防盗,与狗一样机警,一有动静就会大叫,我们庄上养鸡养猪的人家,都会养上几只鹅看家守舍。它那“凡我目力所及皆为我之领地”的大气概,凛然不可犯。鹅除了自己的主人不咬,其他不论何等人物,只要它认定不是造访而是造次,必然见谁啄谁,一个也不放过。它比量人而吠的狗率真,比起相机而动的人忠勇,洵属可贵。
  一日翻看闲书,英国农民“复古”养鹅之事让我心头生暖。鹅作为“低科技报警系统”,最早在古罗马时期就被用来警戒高卢人的突然袭击,它们用响亮的叫声提醒主人起来防御,还会迎着外敌又啄又咬,一往无前,天生不知胆怯为何物。当下,因了窃贼增多,英国农民不得不使用中世纪的方法来自卫。
  后来知道,鹅勇猛无畏,是因为它的眼睛呈凸透镜结构,物体进入它的眼睛后会缩小,所以,一条蛇它看作是一条蚯蚓,一只黄鼠狼它看作是一只幼鼠。无论对手如何强悍,鹅皆视如微物。而牛的眼睛结构与鹅恰恰相反,是凹透镜结构,看什么都比原物大了几倍,耕夫在它眼里就是一座山峰,挥在半空中的鞭子在它眼里就是一道闪电,所以有畏惧之心,温良恭俭让。
  潘玉毅随笔《鹅与隐士》认为,鹅有晋士之风,我初觉有些牵强,后深以为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骆宾王挥笔作剑,写下震烁古今的天下第一雄文《讨武曌檄文》,叛军被朝廷剿灭后,首领徐敬业被杀,“反动文人”骆宾王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后来有人说他出家靈隐寺,据说宋之问代表作五言诗《灵隐寺》中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便是骆宾王的句子,这种悠逸,还真有一股鹅的隐士之风。
  据考证,鹅的先祖是野生大雁,只因恋上了大地,甘愿放弃了蓝天,它决绝的选择透露了内心的隐士特质。
  纵览古今,天底下爱鹅至极者,非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莫属,他爱鹅酷似米芾痴石,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了。
  兰亭第一景便是鹅池。《晋书》记载,王羲之任职会稽郡内史时,治下有位孤寡老妪,养了一只鹅,因善鸣声震四方。王羲之托人要买下这只鹅,老妪不舍,王羲之便携亲带友前去赏看,老妪听说大名鼎鼎的王大人来了,家徒四壁用啥招待?她咬了咬牙把这只鹅宰烹了。王羲之叹息多日。《晋书》还记载:会稽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独往欣赏后,心里很是欢爱,便欲求购。道士为了考验他是不是叶公好龙,竟让王羲之为他抄录一遍《道德经》,抄毕,客主双双满足。后来有书法家说,王羲之的书法从鹅身上得益颇多,才能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他爱鹅师鹅,开创“妍美流畅、雄逸洒脱”的新气象,自成一家。
  鹅与菊、莲、鹤并为“古代四大雅物”。传说李白成名前,也曾随山中隐士养过几年白鹅,还给鹅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珍禽。名动京华之后,他效仿王右军,以诗换白鹅。还有杜甫、韩愈、皮日休、范成大等等,皆是同好,如果没有时空阻隔,他们必定引为知己。
  鹅之隐士之风,还在于它们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大自在。恰如潘玉毅先生所说,“若是路遇一条江、一条河、一条溪流,适才持戈而立俨然一队白衫军的大鹅纷纷跳入水里,翻江倒海,自在嬉戏,仿佛整个江湖都是它们的了”。
  从“持戈而立”到“自在嬉戏”,画风自然转换,我以为鹅既是怒目相向的金刚,又是淡泊轻逸的隐士,它们不莽、不呆,有智有情、有张有弛、有舒有敛,它不只是骆宾王的精神领袖,不只是王羲之的行墨导师,它值得身为灵长动物的我们学习与致敬。
  鹅,已不再是一只鹅。
其他文献
从过去到现在  我都很喜欢黄昏里的光景  喜欢那漫天彩霞  喜欢那红晕而不耀眼的落日  我打心底里纳闷  为什么在漫天的云霞中  只有那一片红霞探出头来  原来  那片云爱上了不羁的落日  追着红日来到了天边  随着红日一点一点往下坠  可,转眼间  那红日却咬破了云的唇  将那抹红涂抹于天际  于是,在众多的云霞中  只有那抹红探出了头来  ……  那片云不再追随红日  她就留在天际  每天等着
远远地就听见巨大的声响,是水的声音,是瀑布的声浪,果然是天下闻名了。但没有看见瀑布,只看见一溜溜白烟,一团团水汽从沟壑里呵了出来,直扑向青青的山、绿色的树。踏着这巨大的声浪走,渐渐的,就看见那飞奔的瀑布了。只是视觉上有些遗憾,觉得这飞瀑并无传说中的恢弘、雄伟,只是脚还在走,走在瀑布的声里。像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像瀑布是个大美人,是要绕着、转着,才能将她看得个通通透透,欣赏个美滋美味。  瀑布当然不
“千万莫去摸燕子,摸了脑壳长癞子!”  老屋里新燕呢喃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奶奶这句叮嘱。看到那个光脑壳的杀猪匠,我就忍不住联想,甚至想问,他是不是小时候摸过燕子。  “摸燕子长癞子”、“指月亮会被割耳朵”,都是奶奶说出来的经验。想问个为什么,但又不敢问。  奶奶不仅有很多古怪的经验,还晓得各种鸟的语言。布谷鸟飞过田野,“布谷布谷”,奶奶说,秧苗要下种了;猫头鹰暗夜里在苦栗树上突如其来的叫声,毛骨悚然
漫步在田园之中,夜色笼罩着大地。  我的眼前一亮,忽明忽亮的星星点点在夜幕里飞动着。霎时,我的心动了起来。身后的妹妹大声嚷嚷道:“好多萤火虫啊!”我也禁不住叫道:“是啊,萤火虫好美啊!”  儿时的夜晚,在乡下的树林中,草丛间或田埂边,我见过萤火虫,来到城市后,它们便只出现在动画片中,如今久别重逢,实在是意想不到的。  少时,爸妈去外地工作,留下我一人在家里,托姑妈照看我。  那时,我还很小。  夜
耿立是一名颇具思想深度和硬度的散文作家,但是这组散文却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呼吸和视觉感受。这组散文有诗一样的意境,所谓的诗意之美,未必是靠多么精彩的字词来构筑,最难得的是以最平凡的语句营造出特有的意蕴。水井、月亮、青蛙、池塘、晚霞、露珠、麻雀,这是乡间最常见的琐碎的事物,但是,也是最本真的生活。所以,它们是看似琐屑的珠玑。这组散文给我们提供的是创新的写作思路和阅读感觉。|井里的月亮|  秋天的夜里,
不去寻春,何得见春?古人有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然而笔锋一转,归来时却见“春在枝头已十分”,便终是寻得了春。可见,没有寻找的艰难过程,何来最终的成果呢?  寻春是如此,人生亦该如此。追寻的过程对于我们十分重要。高中生活便是追梦的过程,所以应树立好志向——“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固然如此,但“没有追寻,何谈梦想”?  “成功的花儿,必然淋遍了牺牲的血雨。”任何成果的背后都少不了努力,这个道理在古
角野荣子,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35 年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她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作品是《魔女宅急便》系列——1989年,动画导演宫崎骏将其改编成了同名电影。2018年角野荣子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评审团对她的评价是:她的作品具有强大、自由的想象力,充满幽默感和对青少年读者情感的洞察力,使她成为一个结合了卓越的文学品质和可读性的作家。本文节选自《魔女宅急便》。  嘘——嘘——好像是
这当儿,旅客眼前展开一片平原,广袤无垠,被一道连绵不断的冈峦切断。那些小山互相挤紧,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合成一片高地,在道路右边伸展出去,直到地平线消失在淡紫色的远方。车子往前走了又走,却无论如何也看不清平原从哪儿开的头,到哪儿为止……太阳已经从城市后面探出头来,正悄悄地、不慌不忙地干它的活儿。起初他们前面,远远的,在天地相接的地方,靠近一些小坟和远远看去像是摇着胳膊的小人一样的风车的地方,有一道
沉 着  古来功名,无不在锣鼓声中隐隐然寂寞。  色衰爱弛的,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是将相块垒。然而,我们难道不能在名缰利锁之中做脱巾独步的逸士;在仓皇岁月中扬鞭,做誓死无悔的轻骑!  等到老来,且让我沉剑埋名,独与绿杉野屋惺惺相看。如果你仍爱策马高游,倒不妨择一个日闲气清的节令,与我对弈;我当卷袖煮茶,捻须鏖战,似当年战场。  兵卒已尽,将帅相逢,吾仍有下一步棋。  典 雅  春风好媒妁,说动一
《百年孤独》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一本难啃的殿堂级经典  如果中国有哪家书店里没有《百年孤独》,大概类似于超市不卖矿泉水。  但读过《百年孤独》的人,有大半会直呼“晦涩难懂”,坚持10页就缴械投降。只有那些作家、学者、文艺青年,一个劲儿地褒扬。这让普通人不得不怀疑:我们读的是同一本《百年孤独》吗?  《纽约时报》曾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