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xwbx45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如何提高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和学术研究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自身有利因素,以及培养的重要意义,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问题,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跨学科 跨专业 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4-0059-02
  随着研究生中硕士、博士授予学位单位和招生专业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不断的增长,研究生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已在高校及科研单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在有些科研院校的学科或专业全是跨学科或跨专业研究生。当前,如何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已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的新课题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我国高校及研究院所等培养单位对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创新能力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鲜有研究成果。从当前研究状况来看,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较多地描述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消极因素,或是只着眼于操作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以及完整的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二是研究中更多关注于理工科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鲜有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成果。
  一、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自身有利因素
  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大多数在大学或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对跨专业所学内容拥有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将来能够在本学科领域有所造诣,所以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对现在所学专业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更容易融合原本专业领域知识,因此更容易发挥创造性。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具有一个学科专业或者两个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甚至有相关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在知识面和量上较非跨专业研究生更丰富,更有助于交叉学科知识融合。
  二、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从国内外科研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来看,录取并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具有特殊意义。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更容易交叉学科的融合并产生新兴学科,符合高校学科发展趋势。当前高校学科发展趋势表现在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同时并存,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交叉融合将有利于产生新学科以及在传统学科专业中产生新生长点,而培养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是高校及科研单位的重要责任。
  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来看,企业更倾向于具有多学科、多重学术背景的人才,因为他们的知识面更宽、更完整,更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能够较快地进入职业角色,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
  三、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依据国内外学科、教育、科技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笔者从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平台和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1. 明确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目标。高校及研究院所在研究生培养中,应以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为主导,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并考虑和尊重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差异性。根据我国科教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时修订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增添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拓展专业口径,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和科研实践,以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论坛为平台,构建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同时具有我国鲜明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出多学科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2. 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应遵循四项原则。第一,跨学科、跨专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原则。一是高校应积极培养或引进具备跨学科、跨专业指导教师,建立跨学科、跨专业师资队伍从事跨学科科研工作;二是指导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科研训练,引导学生在多学科及学科交叉上选择研究课题及论文题目。第二,培育新学科、交叉学科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原则。在高校及研究院所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交流平台,加强多学科及交叉学科内容研究,积极在传统学科、专业中培育出新生点甚至培育出新兴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第三,校内跨学科、跨专业导师指导和校外跨学科、跨专业导师同时指导原则。构建校内专职和校外兼职相结合的同时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学术研究的导师队伍,由校内导师授课、指导实践和校外导师作学术报告、指导实践相结合培养研究生。或是请校内外交叉学科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以及为研究生提供校外企业和其他高校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第四,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创新与实践操作、创新相结合原则。一切理论创新均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价值。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教育理论只有根据国内外科教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不断深入,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产生出具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3. 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最主要要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上,由专业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向复合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转变。这是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第二,在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中,由专业课程向多学科、跨学科及交叉学科专业课程转变。这要求高校首先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第三,在授课内容上,由专业化系统理论知识向跨学科、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前沿研究和科研实践等方面转变。高校导师在基本理论、概念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各种学术流派、研究发展方向、前沿研究动态、学术研究思想及研究方法并通过各种实践引导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发研究生的兴趣,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和思路。第四,在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教学方式、方法上,由指导老师集中授课、学术报告向指导老师精讲与师生讨论相结合转变,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进行研究生教学。从高校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出,研究生比较倾向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并设置专题供学生集中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作点评。第五,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为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由专业知识考查向多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及学术前沿问题考查转变。
  4. 以科研项目锻炼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学术研究方法,将研究生带人科研实践中。一是要通过科研项目把研究生带人学术前沿,以科研任务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科研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以原来专业学科为基础,指导研究生进行学科交叉,并在学科交叉点上选择科研项目和论文题目;三是高校应努力营造多学科、跨学科学术研究氛围,积极培养创新文化,多举办跨学科、跨专业学术报告交流会,开阔学生视野。
  参考文献:
  [1] 周叶中.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8).
  [2] 郑刚,刘军,赵桂荣,安丰勇,马静.新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
  责任编辑:陈 诚
其他文献
【正】今年7月,荆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被平安法治湖北建设领导小组授予"湖北首批法治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成为法治创建的示范标杆。近年来,荆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党
本文着重探讨了学校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绝不是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应试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社会认识、学生自身诸多矛盾冲突交合的必然结果。
一是缺乏信用卡知识。目前,各金融机构都推出种类繁多的信用卡,减少了农民出行携带现金的麻烦,特别是从2007年起,各行社推出了针对农民工特点的农民工卡,大幅降低了信用卡的
期刊
"村财乡代管"自2004年在铁干里克乡试点以来,此项工作目前已在新疆若羌县各乡镇推开,这对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村财乡代管"取消了村级会计
【内容提要】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是主动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实现办学目标。本文探讨了根据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
据报道,截至去年10月底。全国共有16个省区市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一些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建立预防建筑企业拖欠工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多数省区
1存在问题: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是个充满活力,很有前景的领域,是一个新兴特殊行业,但是它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体外诊断试剂正处在职能交叉、管理还不够完善,诊断试剂生产一
常态课堂中一节好课:一看结果,看结果其实就是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的三维目标是否得到发展。看过程,教学过程是否高效、轻松愉快?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