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胆量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huinu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法国作家们在直面自我、人性、存在以及文明的道路上胆量十足,笔直地走下去,将各种幻觉揭穿,把可怕的现实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真实时而让我们惊惧,时而让我们坠入荒诞,然而最终我们将看清这个世界。
  如果作家写一部自传,他会向读者纰漏些什么?告诉你他的日常琐事,成长经历,创作经验,或者是灵魂忏悔?作家们在讲述自己的时候向读者说了不少谎话,即便是忏悔录也未必是诚实的,他们要么是对自己心灵深处的自省不感兴趣,只言及他物,要么是打不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只谈论表面。在自传里剖析自己并不是所有作家的兴趣,而即便是感兴趣,也未必有胆量做到绝对的诚实。
  在众多的作家自传中,萨特的《文字生涯》是我读过最痛快的一本。萨特从他的幼年谈到他的成名,从早期的读书生涯到他后来的写作,穷根究底,将他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解释得一清二楚。并不像人们对作家抱持的幻想那样,才华来源于天赐,灵感得自于缪斯,萨特对自己成就的批判既冷静又无情,撕破作家的面具,揭开尊严与体面的外壳,将这些成就归因于一系列扭曲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束缚,成为作家是一个病态的过程,而这样深刻的发现却要等到有足够的勇气敢于思考自我、直视内心之时才会发生。
  思想需要胆量,因为真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敢去直视的。人性以及自我之中被惯常的思想设下了诸多禁忌,这禁忌的背后也许藏着许多可怕的事物,等待着勇敢的思想者揭开。萨特在《禁闭》这部戏剧里激烈地表达了对他人的厌恶,主人公加尔散死去后在地狱里也不得安宁,身边每个人的存在都在制约着自己的行为,当他在地狱里寻找尖桩刑具,听差的告诉他每个人来到地狱都在寻找这样的东西,直到那些与其同处一室的人们把他逼到无可奈何,他这才意识到,地狱里何须要用烤架这些刑具呢,他人就是地狱!在他的小说《艾罗斯特拉特》中,他也向人表达了同样的憎恶,他计划着去杀人,杀一个自己并不认识的人,然而就连这样的计划也未能引起他人的注意,直到他一怒之下终于向人开枪,结果又把自己置于无法摆脱的困境之中。直面存在的困境一样需要胆量,萨特把这内在的虚无揭开,让人们看到了这可怕的景象。
  加缪与萨特一样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后来他们在思想上发生决裂,但他们的名字都被后人打上了存在主义的标签。在《西西弗神话》这本书中,加缪把对人性的思考推向了无尽的荒诞,这样的思考没有顾忌到人的尊严,甚至打破了人生命的界限。他将自杀视作哲学思考面临的唯一问题,而本体论等形而上的东西则是无关紧要的。人类的命运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一样,日复一日地推着石头上山,这样的荒诞感在每一个人身上闪耀着冰冷的光芒。思想的胆量再一次揭发了存在的意义,这意义让我们看到可悲的现实,揭开这层意义的面纱,我们是否还能在这荒诞之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再一次让我们的灵魂受到了拷问。
  思想的胆量一边揭示着真实,一边破坏着我们僵化的意识。然而我们终将面临真实,就如同死亡一样无法逃避。从18世纪到20世纪,法国作家们大胆地道出了各种各样的真实,让人们去正视。伏尔泰直言不讳地批评天主教会的阴险狡诈,扑灭了当时宗教的幻觉。另一位18世纪激进的作家萨德则把人类欲望的真实直白地供认出来,几乎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左拉在小说中真实地描写人物的病态行为,司汤达坦白了人类的自利本能,纪德戳破了带着假面的束缚人们自由的道德。这些法国作家们胆量十足,为自己惹来非议。这些勇敢的思想震颤着人们的神经,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接近那个原本就存在的现实。
  法国作家的胆量在于,他们在普通人停止思考的地方继续前行,推开禁忌的栅栏,把思想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就连萨德这位臭名昭著的作家,也在20世纪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阿波利奈尔将萨德的著作重新复活,而他本人也操起了情色文学的创作。萨德那些冲刷着人们道德观念的作品,以及让他几度入狱的恶行,却让20世纪的哲学家们严肃地思考起来,巴尔特、巴塔耶、波伏娃都用自己的哲学观念阐释着萨德这个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物。以至于人们声称,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诞生之前的两百年,萨德已经用他的精液完成了同样的作品。
  边缘化的议题被主流思想排挤了几百年,到了20世纪,法国的知识界重新发现了这些问题的价值。中世纪的麻风病、精神病院、监狱、肉体刑罚,都开始以谱系学的形式被重新思考。这从法国哲学家的一本本著作中就可见一斑,如福柯的《性史》、《古典时代疯狂史》、《规训与惩罚》,巴塔耶的《色情史》等等。
  这些法国作家们在直面自我、人性、存在以及文明的道路上胆量十足,笔直地走下去,将各种幻觉揭穿,把可怕的现实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真实时而让我们惊惧,时而让我们坠入荒诞,然而最终我们将看清这个世界。法国这个盛产作家的国度是一个多面体,但是他们那思想和书写的胆量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其他文献
每年春天,都会有一个叫“中法文化之春”的活动席卷中国,今年适逢中法建交50周年,关于法国的文化活动特别多,遍布40多个城市。上海K11展出的莫奈艺术展,和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名馆·名家·名作”更是颇有群众基础的两个展览,法国艺术经典的魅力可见一斑。  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和厚重历史的国家,他们的艺术曾经影响全世界。二战以后,美国艺术的崛起抢走了法国的锋芒,虽然政府依旧大力支持艺术的发展,但法国艺术
期刊
这是一帮诗意的坏蛋,dirty but clean.  创始人:恶鸟  创建时间:2011年  创始人恶鸟说“联邦走马”这个名字是随便取的,“联邦”这个词是突然想到,而“走马”是他从前苏联一个被政治压制的地下形式主义艺术团体那里借来的名字,这个组织专门研究形式承载的特殊意义,没有艺术规则。  大家似乎都不愿意相信这是一个随便取的名字,于是乎有了各种传说。  而恶鸟的一段微博更让这个名字添加了些许江
期刊
每个城市,当然尤其是那些旅游业发达的城市,都有着各自在国际上独一无二的符号和标签,似乎我们总是喜欢用几个建筑物概括一个城市全部,亦或是以此掩盖掉一个城市背后光怪陆离的生活,更多的也或许是一种炫耀的资本——看,我来过了这个城市。  然而,所有的城市其实都是一个谜语,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帝国大厦,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上海的豫园……那些景点里,真的有人生活么?或许就如伍迪艾伦说的那样,生活就是由无
期刊
老汉斯在一个展览上看到我的作品后来拜访我,我把所有作品都给他看,他很快理出一条线索。实际上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告诉过我这个经验,即艺术家创作是需要主线的,不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是来自西方的理性经验,也是一种基本的经验。  ——丁乙  将持续展出至8月10日的“戴汉志:5000个名字”是一个向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荷兰人致敬和纪念的文献展,这个备受期待的展览却因开幕当天艾未未的撤展搞得有点“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法兰西。  像法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大多数人对它是充满向往的。  没去过的人对它有美好的想象,想象着装着全世界文明的卢浮宫到底有多丰富,这个有文化的能看半辈子,没文化的看半小时的博物馆能留住自己多久;想象着雨果对巴黎圣母院充满诗意的描绘,揣摩着历史的沉重;想象法兰西民族的发祥地——塞纳河上的西岱岛见证了怎样的王朝更迭;想象着自己都在怀旧的鹅卵石铺
期刊
有关法国的关键词——浪漫、优雅、精致、文艺,它们像一杯醇香的葡萄酒,像一首悠扬的法文歌,亦像一种令人无法忘却的香水味,长久萦绕,无处不在。法国人骨子里透出来的浪漫,在法国电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而法国的文艺片通过各类故事体现了法国人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塞纳河畔的慵懒漫步,香榭丽舍绿荫下的午间小憩,不仅是埃菲尔铁塔下的驻足仰望,酒吧咖啡屋里的慢酌细语,亦是法国
期刊
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生活习俗导致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无可奈何的安之若命。  红尘  道家学者/作家  采访时间:7月17日  采访地点:Costa Coffee(雍和宫)  作为道家学者,红尘把道家文化充分运用在当下的生活中,并传授给他的学生。他不为有为所累,他认为面对高密度的时间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关键不在于心态,而在于我们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人类最初的时间是根据太阳和节气而定的,现代人生活
期刊
一路走来,在法国的生活并没有破坏我最初的梦,倒是注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文化碰撞,让这个梦的层次更丰富了。法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想,除去那些人尽皆知的景点轶闻,法国会让你看到你想要的样子,同时它也会让你看到全世界。  从法国留学归来已将近一年。一年间,一直在为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奔忙,只有在整理自己的简历时,偶尔想起已经被精简的过去。虽然一直有法国同事在我左右,让我觉得自己并未脱离这个生活了5年多的异国
期刊
在这座艺术之都,艺术家们承前启后,不约而同的拿起相机游走于城市之间,透过这些镜头,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见证巴黎这座城市的变迁,见证巴黎人的城市生活。  “我敢保证我收藏了整个老巴黎”,这是法国摄影家尤金·阿杰特(Eugène Atget)对自己摄影生涯的描述。的确如他所言,他用一台笨重的18×24英寸的大片幅相机为旧巴黎留影8500张左右。  作为法国的首都,巴黎经历的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始于阿杰特出
期刊
中国画处在“生态失衡”的现在,黄宾虹的经历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大家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在中国画求道的路上生成的——熟练掌握各种技巧并了解其中的内涵,才能开辟出新的道路。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则是指安徽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2014年适逢近现代绘画巨匠黄宾虹诞辰150周年。为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保利艺术博物馆与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