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进步,我国科技水平也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联系更加紧密。信息化教学如今也已经成为教师教学方式的主流。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图像、声音、视频和文字更加生动地将课文中的内容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课本,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那么信息化教学如何走进小学科学课堂中呢?本文笔者将对此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科学课堂;策略
前言
在小学教育中,科学课是一门启蒙性学科,小学生正是处于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的年纪,科学课就是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进行大量实验、实践得出事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给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启蒙。教材中通过大量图片、图文信息、实验材料、模具将科学内容展示出来。而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科学课程中,利用投影、媒体、视频实验的方式比起课文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世界的欲望。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认知世界主要是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不断跟读模仿逐渐产生认知,但是没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在大量认知练习上,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天空,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连点成线,建立逻辑思维。同样科学课程也是教师教会学生认识某一名词,然后通过科学实验和生动形象的实践用科学的目光认识事物,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便利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知事物,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比如学习《地球上的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水,然后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见识更多面的“水”。从遥远的太空看地球像一个水球,我们有很多的水资源,然后再细化水的分类,淡水、饮用水、污染的脏水,通过一系列水的来源及分类视频中,让学生进行总结---人类可以引用的水资源正在减少。水是生命之源,以后没有水我们怎么生活?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自然环境。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科学课内容
世界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但是在小学中我们认识世界更多的是通过书本上简短的文字和图片,非常片面而且局限。但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科学课上时,学生们可以通过镜头如身临其境,感受世界的非富多彩。比如,学习闪电打雷的知识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下雨天乌云的状态,分析是不是积雨云,是否会产生雷电,雷电是如何产生的。通过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可以形象的了解雷电是有积雨云时产生的,积雨云带负电荷,地面带有正电荷,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作用产生电流,出现强烈的闪光就是人们所说的闪电,闪电发生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周围空气发生膨胀产生巨响,形成人们所说的打雷,这就是雷电的形成。如果只是课本文字概述,小学生本身生活阅历少,知识点浅薄是无法想象出来这些自然现象如何形成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完全弥补了书本知识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其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激發学生探索自然的探知欲。
三、利用信息技术阔大学生知识面
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信息更新速度极快,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手机和电脑可以查看信息。而科学是涉猎面非常广的一门学科,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各信息类app推送的有关科学的消息。因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在科学课堂上可以进行分享。比如,学习《多姿多彩的天气》一文时,天气预报每天都会更新,学生可以收集近几天的天气预报,并分析如何得出的预报信息,自行找到科学解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比如我们在学习爬行动物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找大量关于爬行动生活习性的视频,分析各类爬行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生活习性有什么区别,增加学生对自然生物的认知。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科学学科中,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认知科学是非常便利,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探索科学的能力,比如每次课后给学生留作业,让学生回家通过家里设备查找相关科学信息,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筛选、总结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大量拓展,帮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自己知识面,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实验
在科学学科学习中,会做很多小实验来验证事物发展规律以及自己的观点,传统教学中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带“实验对象”到教师进行观察、总结;或者自己动手栽一盆花,观察这盆花的生长发育经历,从中进行总结,但是众所周知,整个观察实验都变得非常繁琐且时间周期长,学生本身就具有对新鲜的事情感兴趣的特点,每天重复观察一盆花的生长过程,实在不大现实,但是将信息技术引进到科学课堂中来,可以使整套实验变得非常有效率,节约时间,节约实验材料耗损。比如说在学习认识树木成长发育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视频里记录了一颗种子从水培、发芽、生根、幼苗移栽、修剪、浇水施肥,一个月、两个月……到五个月的生长历程,在课堂上通过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细致的了解整个实验过程,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观察实验,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避免学生实验过程中因为出现失误产生挫败感进而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
总结
总而言之,科学课的学习极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学生视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拓展课文中浅显的内容,引入非常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辅助教学中科学实验,扩大学生知识面。信息技术的投入使用更加生动形象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信息技术水平,丰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在科学的知识海洋里遨游,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惠芬.谈信息化教学如何走进小学科学课堂[J].才智,2020(03):2.
[2] 杜明峰.信息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169.
[3] 段秀春.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8,9(15):138-139.
[4] 魏益萍.信息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1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科学课堂;策略
前言
在小学教育中,科学课是一门启蒙性学科,小学生正是处于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的年纪,科学课就是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进行大量实验、实践得出事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给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启蒙。教材中通过大量图片、图文信息、实验材料、模具将科学内容展示出来。而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科学课程中,利用投影、媒体、视频实验的方式比起课文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世界的欲望。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认知世界主要是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不断跟读模仿逐渐产生认知,但是没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在大量认知练习上,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天空,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连点成线,建立逻辑思维。同样科学课程也是教师教会学生认识某一名词,然后通过科学实验和生动形象的实践用科学的目光认识事物,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便利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知事物,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比如学习《地球上的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水,然后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见识更多面的“水”。从遥远的太空看地球像一个水球,我们有很多的水资源,然后再细化水的分类,淡水、饮用水、污染的脏水,通过一系列水的来源及分类视频中,让学生进行总结---人类可以引用的水资源正在减少。水是生命之源,以后没有水我们怎么生活?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自然环境。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科学课内容
世界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但是在小学中我们认识世界更多的是通过书本上简短的文字和图片,非常片面而且局限。但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科学课上时,学生们可以通过镜头如身临其境,感受世界的非富多彩。比如,学习闪电打雷的知识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下雨天乌云的状态,分析是不是积雨云,是否会产生雷电,雷电是如何产生的。通过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可以形象的了解雷电是有积雨云时产生的,积雨云带负电荷,地面带有正电荷,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作用产生电流,出现强烈的闪光就是人们所说的闪电,闪电发生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周围空气发生膨胀产生巨响,形成人们所说的打雷,这就是雷电的形成。如果只是课本文字概述,小学生本身生活阅历少,知识点浅薄是无法想象出来这些自然现象如何形成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完全弥补了书本知识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其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激發学生探索自然的探知欲。
三、利用信息技术阔大学生知识面
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信息更新速度极快,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手机和电脑可以查看信息。而科学是涉猎面非常广的一门学科,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各信息类app推送的有关科学的消息。因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在科学课堂上可以进行分享。比如,学习《多姿多彩的天气》一文时,天气预报每天都会更新,学生可以收集近几天的天气预报,并分析如何得出的预报信息,自行找到科学解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比如我们在学习爬行动物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找大量关于爬行动生活习性的视频,分析各类爬行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生活习性有什么区别,增加学生对自然生物的认知。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科学学科中,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认知科学是非常便利,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探索科学的能力,比如每次课后给学生留作业,让学生回家通过家里设备查找相关科学信息,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筛选、总结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大量拓展,帮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自己知识面,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实验
在科学学科学习中,会做很多小实验来验证事物发展规律以及自己的观点,传统教学中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带“实验对象”到教师进行观察、总结;或者自己动手栽一盆花,观察这盆花的生长发育经历,从中进行总结,但是众所周知,整个观察实验都变得非常繁琐且时间周期长,学生本身就具有对新鲜的事情感兴趣的特点,每天重复观察一盆花的生长过程,实在不大现实,但是将信息技术引进到科学课堂中来,可以使整套实验变得非常有效率,节约时间,节约实验材料耗损。比如说在学习认识树木成长发育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视频里记录了一颗种子从水培、发芽、生根、幼苗移栽、修剪、浇水施肥,一个月、两个月……到五个月的生长历程,在课堂上通过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细致的了解整个实验过程,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观察实验,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避免学生实验过程中因为出现失误产生挫败感进而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
总结
总而言之,科学课的学习极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学生视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拓展课文中浅显的内容,引入非常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辅助教学中科学实验,扩大学生知识面。信息技术的投入使用更加生动形象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信息技术水平,丰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在科学的知识海洋里遨游,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惠芬.谈信息化教学如何走进小学科学课堂[J].才智,2020(03):2.
[2] 杜明峰.信息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169.
[3] 段秀春.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8,9(15):138-139.
[4] 魏益萍.信息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