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编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ebbs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指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编制方面存在的摸石头过河,凭经验办事,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强调了对职业岗位的分析,而忽略了职业岗位的层级等问题。原因在于课程体系的编制缺乏制度保障,课程体系的编制主体缺乏相关的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学习。因此,需要从制度上、理论上和具体行动的指导上保障课程体系编制,以提高课程体系编制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02-04
  从2006年年底国家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项目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投身示范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高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2009年底全国2305所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1090所,专科院校(高职、高专)1215所,院校本专比为1∶1.1。如加上以职业教育为主的384所成人院校、812所民办院校,普职院校比为1∶2.2。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从2004年的595.65万人增至2008年的964.81万人,在校生本专比从1∶0.8上升至1∶0.82,如加上成人本专科和网络本专科总规模则达1923.43万人,与普通全日制本科1179.85万人的在校生普职比则为1∶1.63。近五年来,围绕“高职课程体系建设”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总结也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从这些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取得的一些成绩,但同时也看到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从现存的一些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一、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摸着石头过河,凭经验办事。刚开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多半都是“本科压缩版,中职扩充版”的面貌。从2006年至今,各个高职院校开始按照示范建设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的改革。2007年之前强调的是走出去,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突出新形势下“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改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以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相接轨,以满足技术领域和岗位职业群能力要求为核心的课程。在此期间,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调研,了解行业、职业岗位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规格,对专业对应的行业及岗位工作任务、任职资格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课程体系中出现了一些非常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课程。这期间也出现了诸如只要是原来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名称有“基础”“原理”“学”等字眼的,一律不开,确有需要开设的,也要改名,换成诸如“XX实务”“XX应用”之类的。2008年之后强调在前几年改革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体系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体系、系统的面向职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系统的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做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对工作原则和编制指南解释不够,所给的样式主要是国外高职教育尤其是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再加上,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师的个人教学评价和职称考核方面不能算做是科研成果,老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数是毕业于一般的高等学校,没有教育学背景,对于教育科学基础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等都很陌生。所以在具体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经验办事。
  2.只见局部不见整体。高职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人的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结构观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能力观。教育专家给出了有关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和流程,如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境设计等。从现有的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看,大家基本上是从工作任务分析就直接到学习领域了。非常认真地对应工作任务,安排学习领域。由于同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可能有很多个,于是在实际的课程体系构建上,大家普遍觉得每一项工作任务其实是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而一个学习领域也不仅仅是培养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至于人的素质的培养那更是说不清写不出来的东西,更别说是对应哪一门课程了。但是,如果不进行对应分析,似乎又不能体现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这样严格对应若干工作任务构建的课程体系,没有整体感,无法产生合力。
  3.强调了对职业岗位的分析,而忽略了职业岗位的层级。在社会调研中,某个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有很多,但工作岗位之间有一定的层级。不同层级的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以会计职业岗位为例,会计职业岗位包括出纳、会计、主管会计、财务经理和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等。而这些岗位是有着不同的任职资格、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要求的。如2011年12月27日,在广西人才网上,随机抽取用人单位有关“财务主管/会计”岗位的任职条件,都明确写出要有初级或中级以上职称,有5~8年的会计行业经验(历)和2~3年的管理岗位工作经验(历)。而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出去,首次就业岗位一般是收银、出纳、会计员,如果是在小的单位,还要兼管一些办公室管理工作。学校在制订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忽略了会计岗位的层级对任职资格、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不同要求,出现面面俱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够,掌握不牢,高层次知识和能力也就只能如浮光掠影,空中楼阁一般。
  4.强调了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能力是个体能够将与某一领域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到这一领域中所有情形的程度。能力理论专家认为根据员工所拥有的能力的大小,可以将员工分为:新手、高级入门者、胜任者、精通者和专家。在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编制中,分析出来需要掌握的能力很多,强调了每一种能力的训练,却忽视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如内化、适当地重复、重复中的深入和能力主体的自省顿悟。强调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却忽视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的融合贯通,如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能力,应该既要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常识和基本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也要要专业软件操作能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下,英语能力除了用于日常交流,也需要用于专业交流。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课程体系编制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对教师的评价仍以个人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侧重于公开发表的论文数和主持参与的课题数,教师和参与者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所付出的劳动和心血,难以在制度层面上得到认可和承认,在涉及教师职称评聘等关系到个人发展和利益的问题上,这些工作往往不被认可,其直接回报远不如从事单门课程改革得到的多。从教育部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来看,也是有利于单门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如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等。如果没有相应的示范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和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课题作保证,教师参与课程体系编制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2.课程体系编制缺乏理论指导。课程编制理论涉及到许多领域和学科,从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到管理理论、评价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从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到教育评价学,因此课程体系构建领域的研究具有“跨领域”的特点。而高职院校的许多老师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虽然有教师资格证,但并没有太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和经验。所以在课程体系编制上,主持人和参与者均缺少理论指导,出现照葫芦画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3.缺少完善的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认证与鉴定体系。在高职课程体系编制中,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提出学生毕业规格是双证书或多证书,即除了大学学历证书之外,还要有职业资格证。但从我国目前的职业分类、职业标准的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看,我们的职业分类还是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这1838个职业按行业分为45个行业,4700多个工种。而截止到2011年3月14日,劳动保障部还只是颁布了1023个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199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定并颁布了540个国家职业标准,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5年增补本)》,建立了新职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开发了200多个职业(工种)的理论和技能操题库。目前全国统一进行职业鉴定的只有15种职业资格,在国家各级各类主体主办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中,在校大学生能够参加的,大约有30多种,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需要。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
  1.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考评和职称评定制度,将教师主持课程体系建设及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修订等方面的工作纳入考评体系。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生存之本,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考评和职称评定也应该引入职业教育的一些内容和因素。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设计图,有好的图纸不一定能生产出好的产品,但没有好的图纸一定是生产不出来好的产品。设计出一份好的课程体系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需要老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考评和职称评定中,应考虑有关教师主持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将会更多地参与到社会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中,高职老师的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要予以量化,引入教师考评体系和职称评定。随着我国信息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一些职业可能会被淘汰,而一些新型的职业会不断涌现,国家有关职业分类、职业标准的建立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中,把分属于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的职业划分为23个主类,主类下分81个子类,489个细类,7200多个职业。对每种职业都有定义,逐一说明了各种职业的内容及从业人员在普通教育程度、职业培训、能力倾向、兴趣、性格以及体质等方面的要求,对于企业招工用工、社会职业培训、劳动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与之相对照,我国的职业分类大典的有关规定还比较笼统。今后,高职院校教师会以其自身的在职业研究上的优势,参与到国家的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制定与修订、职业资格认定、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工作中,这些工作及成果也应纳入高职教师考评体系。
  2.加强高职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及系统论的学习,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姜大源教授说过,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应涵盖四大范畴: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在职业实践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理论即专业教学论、方法论和职业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即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同时他也指出目前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是除了专业理论之外,其他三个方面的能力都欠缺。因此,要在当前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高职教师进行教育学、课程理论、心理学及系统论的学习,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高职教师在编制课程体系方面需要加强的理论学习应该包括:①泰勒原理。课程理论之父泰勒的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一些原理,如有关明确教育目标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如何确定及清楚表达合理的教育目标,如何去选择和组织相关课程,通过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去检查所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实现了所确定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课程开发和教学评价三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②系统论。系统论强调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系统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两个基本特征。具体到课程体系编制,对应相关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的课程很多,我们不是把一门门课程堆起来,而是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以合理的结构组成一个横纵有机结合的网络。课程体系一旦建立起来,课程体系里的某一课程可能会因为社会、职业的变化而出现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动,但课程体系整体上应该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和调整的。高职院校强调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来开设专业,但是也要注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能立即增设新的专业,而可以考虑先开设相关的课程,只有当新的职业发展到相当规模,提出稳定的需求时,才正式设置专业。③有关的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如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知识的表象和获得方式都不同,但两类知识存在深刻的联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会帮助高职教师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技能的区别与联系,更为科学地进行学习情境的开发与设计。   3.锁定学生就业首岗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选用越来越务实,越来越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职业岗位,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学生就业首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不要贪多贪大,要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规律有序安排。一般来说,一项技能的掌握需要以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习过程的反复强化为支撑,以学习主体内省领悟和评价为保障。学习是学习主体将相关知识和技能内化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起的是引导、示范、帮助和纠正作用。内化是因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得上,对学习主体来说在学和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而学习过程中的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相同的是一些工作的流程和方法,不同的是业务数量和难度的依次递增,递增也不是追求最高级,而是高于现有水平又是学生能够达到的量和难度。保证围绕一项能力或技能培养所开设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全面素质的培养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而且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并不是要分割开来,在同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两方面的能力要相互作用,相互强化;不同学期所开设的课程上要相互联系,有机结合。
  4.注重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和毕业生回访工作。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和毕业生回访工作在课程体系编制中起着一个检查和评价作用。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设计图,而毕业生就是学校按照这个设计图做出来的产品。产品好不好,使用产品的单位最有发言权。而我们的毕业生并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有着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能力的人,他们对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比较有发言权的。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和毕业生回访工作,密切学校与学生、用人单位的联系,检查评价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检查评价所选择的课程是否合理,所组织的课程教学是否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黄炳煌,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0.
  [2]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3]刘世清.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4]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5]唐婧妮.联系职业发展改革高职会计课程体系[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6).
  [6]中国教育年鉴.2008,2009,2010,2011M].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虎玲华(1974-),河南罗山,现任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讲师,研究方向:高职会计教育,财务与金融。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如何使学生使用较短的学习时间,获得最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能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期刊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于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土木工程系的学生,经过近四年的集中学习,顺利的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南通三建南京分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期间感受最多的就是就业压力和竞争激烈,体会最深的就是如今社会就业形势的紧张。  比赛练就本领  回顾我的就业经历,首先,我很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江苏省教育厅设立了技能大赛制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校期间参加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技能比赛。对于我们广大学生
白村乡白村1989年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在757.7亩河滩盐碱地上种植玉米,平均亩产379公斤,较露地种植平均亩产160公斤增产219公斤,增产率达137%。白村沿河边的河滩碱地,历年来种
单季晚稻“秀水04”作直播栽培已有多年历史,但其稳产高产的栽培技术未得到普及。因此,探索直播条件下“秀水04”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是提高直播稻经济效益并得
为了给居民购房提供低价格的资金扶持,安徽省正在考虑尝试建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并将其作为2014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主要工作。所谓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由政府或政
介绍了靖远电厂 2号机组热控技术改造中将电气控制纳入计算机分散控制系统 (DCS)在设计、投运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 ,探讨电气控制进入DCS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设想 Intro
目的:根据传统中医理论,针刺不同穴位或者穴位组合可以治疗不同疾病。明确不同穴位对应的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激活模式,即探索人体穴位特异性,是研究针刺机理的课题。为了有效评
在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的学生中,一提起黄佳斌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人都说黄佳斌真不简单,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 完成了从在校学生到在校烹饪实验管理员的转变,黄佳斌是幸运的。  “天道酬勤”是黄佳斌同学的人生信条,踏踏实实是黄佳斌给外界留下的印象,从2007年9月黄佳斌进入旅游财经学校学习的第一天起,在老师的带领下,他走进了烹饪殿堂,对做菜、雕刻、船点、刀工等功课都很感兴趣.
研究背景:   肺动脉高压(PAH)是由心或肺病、肺血管病或为原发(特发)或家族遗传因素,或其他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多种疾病所致的,以肺小动脉的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重构为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转变,也为教育形式带来了创新思路。文章将BYOD教学模式引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该模式下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