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软材料在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P2814821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雕塑材料在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软材料雕塑在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中慢慢崭露头角。不同的材料可以表现雕塑作品不同的内涵,而软材料雕塑以其柔软、亲民、不可复制等特点受到广大雕塑艺术家和群众的喜爱。文章主要介绍了雕塑材料的转变过程,并通过大量的软材料雕塑作品论述了软材料在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软材料;综合材料;软雕塑;中国当代雕塑
  在雕塑艺术中,材料被用于传达雕塑家的审美观念,也是呈现视觉形象的媒介。因此所有的雕塑作品在严格意义上说都是通过材料来表现的。雕塑的历史,从原始雕塑、传统雕塑一直发展到当代雕塑,材料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观念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软材料雕塑也是在雕塑材料不断创新发展中得到重视与运用。
  一、雕塑材料的转变
  雕塑材料的发展史直观的表现了人们对材料认识和利用的历史。雕塑的存在依托在材料存在的基础上,不同时期的雕塑材质表达了不同的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出当时的文明程度以及发展规律。
  从原始时期的石器时期开始,人类便利用石头、骨、角等制作出石斧、石锤等日常用品和装饰品,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是雕塑最原始的形态。此后,人们又经历了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金银器等材料为依托的艺术作品时期。
  1916年,杜尚将一只打字机的外套放在了展览会里展出,直接冲击了人们的视线,但当时并没有人用“软雕塑”来形容这件作品,而是冠以了对杜尚作品一贯的评价“现成品艺术”。20年后梅尔特的作品《裹着裘皮的咖啡具》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裘皮作为一种软材料给人以温暖感,它与杜尚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不过依旧没有人将其称为“软雕塑”。但是软材料已经渐渐得到人们的注意。1962年受美国快节奏消费文化的影响,波普雕塑家克莱斯·奥登伯格展出了一只巨大的“软雕塑”——《大汉堡》。这种没有实用价值的巨大汉堡被人们嘲讽的称为“软雕塑”。20世纪80年代,世界著名壁挂艺术家万曼教授在中国美院创建了“万曼壁挂研究所”,将纤维艺术带到中国,并掀起了一股纤维艺术与软雕塑创作的高潮。1997年,我国中央美院“文楼金属工作室”成立,促进了各大美术院校对雕塑材料的探究,随后,中国各大美院相继成立了现代材料工作室,在教学中加强了对材料的研究与实践,软材料雕塑也由此在中国当代雕塑中应运而生了。同时,中国前卫雕塑家不断吸收西方先进材料和观念,并开始不懈探索,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创造出了一批以各种材料创作的优秀作品。
  二、软材料在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随着国内各大美院对软材料在雕塑中运用的重视,在众多雕塑展,毕业展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软材料雕塑作品。其作品材料主要就是:布、皮、海棉、柔性金属线等,利用各种材料的特性,雕塑作者赋予它们新的形式,表达出每件作品不一样的意义。
  1、布、皮等软材料制作的作品
  布与皮等材料的特性是可剪裁,可塑性,可拼接,利用这样的特性,我们就可以将其剪裁、缝补、拼接成我们想要的艺术品。
  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韩璐作品《向左走,向右走》反映了乡村和城市女孩在车站候车的情形,成为中国雕塑届软雕塑第一人。作品通过麻布等软的纺织品塑造形体,用棉花填充完成。她说,在创作过程中选择软材料为主的综合材料进行纯手工制作,是对中国传统“女工”的一种致敬,并且这种作品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是软材料雕塑的重要特征。
  天津美院王立伟用海绵、牛皮等软材料制作了软雕塑《感言世界系列之——眼》。他说:“我要通过皮革这一材料使生命以另一种形式步入轮回,体现出梦幻般的视觉真实。”他认为每块皮革的质地不同,这种随机性使得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就像生命一样独一无二。皮革也更易令人联想到生命,生命终止却以另一种形式有所延续。符合东方生死轮回的哲学观点。
  此外还有很多优秀的软雕塑作品,如:任雪梅用布料、弹力棉等制作的《大树》;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中,孙峥的作品《布知道》;王雷的《手织,手纸》等。
  从艺术角度来说,作者赋予了一些日常品另一种艺术材料的意义,使人们以不一样的态度对生活中的日常品抱重新审视,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些利用布为基础材料的艺术品,最初是不被承认为雕塑作品的,传统雕塑的认知便是拥有硬度。雕塑家熊秉明曾说过:“我想,凡好的雕刻都表现一种强的存在的力量。通常批评一件雕刻不好时,用‘软’、‘站不起来’一类话,雕刻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要塑造一个坚实的不可摧毁的形象……”。然而当“软雕塑”越来越多的走入大型展览,并且被众人所接受的时候,不得不说,传统雕塑的定义已被打破。软雕塑因其特有的柔软温暖之感被观众喜爱,这是硬质雕塑无法达到的效果。
  2、金属线等拓展出的软材料雕塑作品
  雕塑家们除了利用传统的布、麻等软材料制作外,还有些雕塑家热衷于用金属线做雕塑作品,这种材料不像金属般的刚硬但有金属的可塑性和定型性,同时又具有软材料的柔软性。如潘放、张松涛、李赢等。
  雕塑家潘放用金属线制作的《微笑的马克思》曾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暨获奖提名。整个头像是用金属线缠绕而成,生动细腻,结构明朗,栩栩如生。
  中央美院研究生李赢的作品《架·空》,在一个即将拆迁的30多坪老房中用细丝搭建45公分大小的网络,在满屋子的网格中下方平躺着一个用金属细丝编制的真人大小的女性骨骼。蕴含着创作者对时间、空间、人在其间的关系以及看待宇宙宏观至微观的方式。作品展现了作者对该材料的熟练运用和认识。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松涛的软雕塑作品《种植计划——草本》以柔性的细金属丝拧出了各种草本植物,再配之雪白的沙石,给人以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
  综上例证,软材料不再局限于布、线、麻绳等,还衍生出了如柔性金属线、铝皮等软金属材料。我们有理由相信,雕塑作品材料的拓展是有意义的,制作软雕塑的材料还会更加丰富……
  3、以软材料为主的综合材料雕塑
  除了软材料的雕塑作品外,硬软结合的形式也受到很多艺术家的追捧,如:东北师范大学张瀛方用布与铁完成的作品《东北往事——烟袋》;米儿用纸浆、课本、旧家居完成的内硬外软的作品《我的记忆,我的家》曾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北京服装学院常蕾用保鲜膜等综合材料制作的作品《不可見的世界》等。
  多种材料的组合,尤其是软硬材料的组合会超出单一材料的局限性,硬材料和软材料不同的表达语言赋予了作品不一样的形式、内容和更加丰富的意义。
  在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张增增的作品《瞬间的永恒》中巧妙地运用了肥皂泡,肥皂泡以其柔软可塑的特性被用于该雕塑作品中,同时又因其易消失充分表达了主题《瞬间的永恒》。现在,材料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展,巧妙利用每一种材料,可以充分表达出雕塑赋予每一件的作品的内涵。
  三、结语:
  纵观我们的生活,用于制作衣服的布,用于缝纫的线,用于擦拭的纸,用于填充的海绵与棉花都变成了制作雕塑的重要材料,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又震撼的中国当代雕塑作品。软雕塑从不被认可到进入国内各大展览,相信不久的将来软雕塑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并且会有更多新兴材料被运用进来,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软雕塑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晓强、李亚静:《中国当代雕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07月
  [2]、殷双喜:《中国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28期
  [3]、孙振华:《中国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43期
  [4]、宋伟光:《雕塑》,中国雕塑杂志社2013年5月底97期
其他文献
【摘要】:《聊斋志异》一书有近五百个故事,其中三分之一写到因果报应,除此之外,还有近四十篇作品写到僧侣生活或涉及到僧侣的有关活动。蒲松龄相信因果报应思想,认为“福善祸淫,天之常道”,他在《聊斋志异》中,一再宣扬因果循环,生死轮回,善恶终有报,或报于现世,或报于来世,或报于数世,或报于自身,或报于父母子孙,总之,“人生业果,饮啄必报”。本文重点分析了《聊斋志异》中果报思想的体现,以及果报思想对于《聊
期刊
【摘要】:即兴表演不同于现有的舞蹈组合,要求其规范性,它更重要的是让舞蹈演员随心舞蹈,开发舞蹈演员自身潜质,本文在对即兴表演讲述中,进一步指出了即兴表演在创编中的运用,有利于舞蹈表现力的体现,有利于对演员想象力的丰富和灵感的启发,就像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舞蹈的发展更是这样,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就需要我们在即兴中发现新的血液,从而推动一个个新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即兴表演 ;舞
期刊
【摘要】:文学史的写作以及文学史学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近年来引人注目的焦点。在长期以男性中心主义为主导的话语权利中,女性文学史的编纂由于史观的陈旧和史料的薄弱,长期以来呈现出的一种缺失状态。女性写作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历经了三次女性主义“高潮”,然与之相伴的则是文学史观的裂变与阵痛。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观,尽管其文化立场不同、叙述观点各异、文本形态多样,却充分显示
期刊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在设计环境领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实用艺术与大众化艺术的有机融,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需求和理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形势对环境艺术的设计也产生着深远影响,求新求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要求已经跨越了人们对环境生存的要求,而晋升到精神层面,表现出特有的个性化。本文从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个性化 以人
期刊
【摘要】:苏童在《妻妾成群》的文本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俗文化,起到描绘故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是文学创作中“理性的”、“自觉的”民俗学意识。  【关键词】:民俗文化;自觉;民俗学意识  《妻妾成群》是当代作家苏童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讲述读了一年大学的颂莲因父亲自杀、家道中落而嫁入当地封建大家族陈氏为妾,陷入陈氏家族主人陈佐千和“妻妾成群”之间的爱恨情仇,揭示在“吃人社会”
期刊
【摘要】:日本的音乐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也属于源远流长音乐文化的一种。但与其他历史悠久的音乐一样,日本音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受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努力,日本音樂也在不断变化,她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并且在文化的前进浪潮中不断完善自身,在形成自己民族特点的同时又接受了外来音乐的熏陶,从而使日本的传统音乐不断完善自身,最终形成新的日本曲风,日本音乐不但影响着自身,其对世界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课已经开始进入小学生的课堂。音乐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前的教育模式只是给学生们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其他方面的天赋被埋没。现在重视发展全方面的人才,音乐教学必不可少。小学是音乐教学的启蒙时期,一定要有专业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音乐、学习音乐,发展学生们潜在的天赋。本文主要讨论了一些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帮助老师和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  【关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讲述的是中年妇女凯特如何实现心灵成长的故事。本文以荣格的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三个原型理论分析凯特心灵成长之旅过程中历经的自我欺骗、自我审视和自我救赎三个阶段。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人格面具;阴影;自性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1919-2013)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天 黑前的夏天》(The Summ
期刊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亲子沟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一直困扰着大家。本文针对亲子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借助亲子产品这一载体为亲子沟通提供更好地使用体验。  【关键词】:情感化;亲子;产品;交互体验  亲子交互产品是亲子沟通中有效的媒介,但是市场上此类产种类较少,功能单一。为了大家拥有更好地亲子沟通体验,本文针对目前亲子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摘要】:近年来,社会大众在追求物质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了对精神层次方面的要求。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其文化教育、素质培养等受关注度逐渐提高。儿童剧作为文化傳播载体,可为儿童带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可充分提高儿童审美品位、文化素养。现阶段,儿童剧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好评度一般。其主要原因是尚未满足儿童心理需求。本文针对儿童剧演出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改善方法,旨在为儿童剧的发展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