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专业庞大的毕业生人群和高端人才的高薪就业是计算机专业成为热门专业的表现,但普高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也是现实问题。本文采取开展问卷调查、企业走访、高校座谈等方式就“供需脱节”的原因和就业能力提升途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提升
据大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近9万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毕业,2016年则超过10万,计算机专业已经多年占据国内毕业生最多专业的前十位。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行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计算机高端人才的平均薪金也在各专业收入排名中位列前十。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下,普高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却出现就业难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连续四年蝉联大学本科就业率红牌专业。计算机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可供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越来越广,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研究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校企间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契合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省内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专业学习及就业意愿现状分析
面向辽宁省各高校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506份。其中大一的学生占28.85%,大二学生最多,占38.84%,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别占25.1%和7.71%。
1.专业了解程度
74.4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进入大学前是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入学后认为自己仍然很了解计算机专业的人仅占56.67%。这说明有将近20%的人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是存在偏差的。
2.学校课程设置
对自己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课感到满意的仅占28.61%。涉及不满意的地方,被提及最多的首先是老师教授的内容与实际技术需求、发展脱节,“重理论而轻实践”;其次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太多太宽泛,做不到某一方向的深入。74.1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开设的课程与未来工作的需求之间没有多大联系。
3.实习
在校就读的学生未参与过项目(跟老师做的项目、在外实习的项目等等)开发的高达92.5%。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过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实习活动的仅占15.28%。学校的培养模式中缺少实训,学生专业能力得不到提高,又缺少实习,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就会更加严重。
4.专业能力
56.94%的学生认为自己最薄弱的方面是专业能力,其次是实习经历和英语能力,分别占46.11%和27.78%。此外,学生自身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不够,自主意识差,导致自主的学习和训练不够也是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
5.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站在较高的高度筹划自己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學期间对自己进行过清晰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只有13.33%。30.38%的学生有规划但不十分清晰。
6.就业意愿
24.17%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出国)或参加短期培训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21.39%的学生坚持继续寻找自己合适的工作;而选择自己创业的仅占3.33%。在国内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趋势之下,鼓励学生创业、从事有创造性的工作也是高校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特别侧重的地方。
二、省内计算机企业用人标准研究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辽宁省内计算机本科生的用人需求,分别针对24家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现将访谈内容总结如下:
1.最看重实践经验:多家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回答大同小异。用人单位最喜欢的是实践经验多的学生,参与过项目,参加过培训的学生能减少公司的培训的时间成本,进公司能直接上手工作。
2.偏向于自学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也是用人单位重点考察的地方。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在进入公司后,经过系统的培训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能为公司增加更高的效益。
3.认为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不管是工作更加对口的科技类公司,还是其他性质但招收计算机相关岗位的公司,都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即:毕业生眼高手低——专业能力弱,薪资待遇要求却很高。
三、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1.改革教学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培养模式的要点在于:(1)“重理论”——基础课的教授要深入,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牢固的理论知识框架;增设算法设计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思维。(2)“重实践”——改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从基础课程设计到项目教学,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扎实提高编程能力;加大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投入力度,增加学生的科研、创业经历。(3)“重视野”——增设专业领域前沿技术、创业案例的解读类课程、计算机专业各分支学科与交叉学科的通识课,有助于学生确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
2.系统化就业指导
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包括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基本求职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长远的就业观;就业认知在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清晰学生的求职定位;掌握基本求职技能则能帮助学生从信息获取、简历制作与投递、面试等方方面面提升自己,增加就业机会。通过系统化地就业指导,解决学生因为认知不足、定位不清晰,基本求职技能弱等原因导致的就业难问题。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为在校生提供了更多的项目实训和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因此要保证在健康的模式下,逐渐深化校企合作,例如:筛选合适的企业项目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双选;开设企业项目实训周;开展专业趋势分析及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就业,了解就业,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素养。
4.重视创新创业培养
不论是改革教学培养模式、系统化就业指导,还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始终强调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素养。学生应该从就业、择业逐步过渡到创业。学校应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以开放的、包容的方式去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打下创业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娜,吴玉洁.“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8(01):67-68.
[2]陈勇.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提升
据大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近9万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毕业,2016年则超过10万,计算机专业已经多年占据国内毕业生最多专业的前十位。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行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计算机高端人才的平均薪金也在各专业收入排名中位列前十。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下,普高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却出现就业难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连续四年蝉联大学本科就业率红牌专业。计算机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可供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越来越广,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研究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校企间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契合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省内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专业学习及就业意愿现状分析
面向辽宁省各高校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506份。其中大一的学生占28.85%,大二学生最多,占38.84%,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别占25.1%和7.71%。
1.专业了解程度
74.4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进入大学前是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入学后认为自己仍然很了解计算机专业的人仅占56.67%。这说明有将近20%的人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是存在偏差的。
2.学校课程设置
对自己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课感到满意的仅占28.61%。涉及不满意的地方,被提及最多的首先是老师教授的内容与实际技术需求、发展脱节,“重理论而轻实践”;其次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太多太宽泛,做不到某一方向的深入。74.1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开设的课程与未来工作的需求之间没有多大联系。
3.实习
在校就读的学生未参与过项目(跟老师做的项目、在外实习的项目等等)开发的高达92.5%。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过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实习活动的仅占15.28%。学校的培养模式中缺少实训,学生专业能力得不到提高,又缺少实习,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就会更加严重。
4.专业能力
56.94%的学生认为自己最薄弱的方面是专业能力,其次是实习经历和英语能力,分别占46.11%和27.78%。此外,学生自身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不够,自主意识差,导致自主的学习和训练不够也是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
5.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站在较高的高度筹划自己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學期间对自己进行过清晰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只有13.33%。30.38%的学生有规划但不十分清晰。
6.就业意愿
24.17%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出国)或参加短期培训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21.39%的学生坚持继续寻找自己合适的工作;而选择自己创业的仅占3.33%。在国内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趋势之下,鼓励学生创业、从事有创造性的工作也是高校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特别侧重的地方。
二、省内计算机企业用人标准研究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辽宁省内计算机本科生的用人需求,分别针对24家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现将访谈内容总结如下:
1.最看重实践经验:多家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回答大同小异。用人单位最喜欢的是实践经验多的学生,参与过项目,参加过培训的学生能减少公司的培训的时间成本,进公司能直接上手工作。
2.偏向于自学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也是用人单位重点考察的地方。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在进入公司后,经过系统的培训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能为公司增加更高的效益。
3.认为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不管是工作更加对口的科技类公司,还是其他性质但招收计算机相关岗位的公司,都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即:毕业生眼高手低——专业能力弱,薪资待遇要求却很高。
三、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1.改革教学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培养模式的要点在于:(1)“重理论”——基础课的教授要深入,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牢固的理论知识框架;增设算法设计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思维。(2)“重实践”——改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从基础课程设计到项目教学,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扎实提高编程能力;加大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投入力度,增加学生的科研、创业经历。(3)“重视野”——增设专业领域前沿技术、创业案例的解读类课程、计算机专业各分支学科与交叉学科的通识课,有助于学生确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
2.系统化就业指导
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包括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基本求职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长远的就业观;就业认知在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清晰学生的求职定位;掌握基本求职技能则能帮助学生从信息获取、简历制作与投递、面试等方方面面提升自己,增加就业机会。通过系统化地就业指导,解决学生因为认知不足、定位不清晰,基本求职技能弱等原因导致的就业难问题。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为在校生提供了更多的项目实训和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因此要保证在健康的模式下,逐渐深化校企合作,例如:筛选合适的企业项目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双选;开设企业项目实训周;开展专业趋势分析及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就业,了解就业,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素养。
4.重视创新创业培养
不论是改革教学培养模式、系统化就业指导,还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始终强调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素养。学生应该从就业、择业逐步过渡到创业。学校应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以开放的、包容的方式去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打下创业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娜,吴玉洁.“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8(01):67-68.
[2]陈勇.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