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长期积淀,我国区域文化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积极的区域文化会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及地方政府行为决定了区域技术创新的宏观及中观环境,我国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为对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都有深远影响。研究证明,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对区域文化、区域政策共同构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具有很强依赖性。
关键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地方文化;区域发展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60-03)
从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区域文化和政策共同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分析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和政策环境,研究其对后发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构建更有利于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文化和政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区域文化因素
一般来说,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人在意识形态诸方面都有一些共性特征。这些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征,是该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长期积淀,反映着该区域的民众性格、生活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等[1]。它们造成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影响了当地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发展,也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环境。消极的区域文化是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障碍,而积极的区域文化则会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一)影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消极文化因素
1.小农意识。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经济至今在后发区域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以至于后发区域的区域文化中大多存在着浓重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是指对生活没有更高要求,小富即安的思想。表现在事业上即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反映到工业生产和科技开发中,就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满足于小改进和小革新。
2.投机心态。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存在着很多投机机会,于是一批头脑灵活的人很快富了起来。由于致富快,其中一些人滋生了一种不健康的暴发户心态,表现为虚荣心膨胀。反映在行政工作中就是喜欢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即为不讲科学,盲目做大。这种心态貌似积极向上,实际是不讲科学,对于真正科学的创新思想的传播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很大危害。我国后发区域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很容易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3.保守心理。我国有古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谤之”,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冒尖、不要率先变革,以免遭他人攻击。于是,有些人以和大家一样为满足,不做出头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不敢创新。这种保守心理压制着创新思想的产生,阻碍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在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发区域影响尤其深刻。
(二)影响后发区域创新模式发展的积极文化因素
伴随着后发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文化环境已有所改善,一些有利于创新模式发展的人文因素,逐渐构成了促进技术创新的文化潜力。
1.敬业精神的增强。随着后发区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体制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部分人群的就业困难使人们的敬业精神有所加强。过去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开小差、干私活等现象越来越少,企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2.都市文化的影响。随着后发区域交通、通讯、文化传播设施的建设完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人们受到现代大都市文化的影响,逐渐走出小农意识的文化氛围,开始向往高品质的生活,讲究生活质量,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有所提高,区域技术创新动力有所增强。
3.移民精神。随着发达地区市场趋于饱和,后发区域以其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对空虚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打工者。区域内移民的增加,使地方文化多元化发展。最重要的是,移民带来了更多的开拓精神,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敢于创新。这种移民精神使美国的技术创新从最初的使用技术创新模式逐渐发展成为自主创新模式,并最终成为世界上诞生突破性创新成果最多的国家[2]。而我国的深圳能在全国区域技术创新发展中独占鳌头,也是得益于这种富含创新因素的移民精神。
4.游子效应。近年来,后发区域游子返乡发展或以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形式支持家乡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游子成为后发区域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加快了后发区域与发达国家或地区间信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流动。利用好区域内“游子”资源,挖掘地方人文潜力,对改善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实现后发区域创新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因素
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因素包括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为。宏观区域发展政策是指国家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任务所采取的特殊政策,其总体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经济公平最大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地方政府行为则决定了区域技术创新的中观政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宏观区域发展政策
我国历届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都推行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我国后发区域与发达地区在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上的差异,影响了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本文着重分析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东倾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后发区域的影响。
1.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发展政策
近代以来到解放前为止,我国70%以上的工业偏集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占国土68%的西南、西北和内蒙古,其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9%[3]。解放以后,中央政府出于平衡生产力布局以及政治、军事上的考虑,大举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其中“二五”和“四五”时期,为了备战,国家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从1953年的36.5%进一步提高到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64.7%。在1949—1979年的30年内,沿海和内地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7∶3转变为6∶4[4]。
这段政策的实施,使我国重工业及其相关科技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在一些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集中了一批工业科技力量,为当地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科技与工业基础。这段时期,区域差距有所减小,但由于我国在西部建设的多为技术层次不高的资源型工业,对当地科技文化的发展带动不大,使西部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落后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还有一些地区受到这一特定时期发展政策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科技与经济发展滞后,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就因战略位置不佳,重要的科研机构和工业设施都不予设立,只发展了一些日用轻工业,致使当地科技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
2.改革开放后的东倾政策
1978年,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由地区平衡发展转变为地区不平衡发展,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迅速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然后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技术合作,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时期主要采取的区域发展政策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大规模向沿海地区倾斜;对沿海地区在外资准入和税收、金融方面给予优惠,使其更加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实施放权让利的财政政策,给予沿海地区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20世纪70年代实施东倾政策以来,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迅速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据统计,1980—1994年,全国累计外商投资1 300多亿美元的88%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仅1993年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国的2/3以上[5]。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发展缓慢,先后成为工业品的净输入地区。与此同时,大量资金和人才流入沿海地区,与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的资金一起推动了沿海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因此,东倾政策实施的结果一方面是积极的,既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又迅速提高了全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使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急剧拉大,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份额由1980年的49.4%下降到1994年的41.4%。
东西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两大地区技术创新基础的差距,如前页表1所示,东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数据比较显示,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明显落后于东部,这势必造成西部技术创新发展的滞后。
3.西部大开发战略
新千年以后,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2002年的3年间?熏国家在西部仅国债投入就达1 600亿元,占同期国债发行总额的35%[6]。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9—2004年?熏西部12省、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943亿元增加到13 749亿元?熏增长2.49倍,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4 394.63亿元增加到22 920.87亿元,增长59.2%,这是西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增长速度。由此,西部成为了东南沿海、上海浦东之后的又一个主导发展区域。
现在国家各部委都已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配合西部开发,许多国内外企业抢滩西部,各种促进西部资金、人才、技术流动的交易会、发布会、论坛相继在西部举办。经过五年的努力,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基础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以广西、贵州、四川三省为例,在1998至2001五年间,R&D/GDP年均增长率已明显超过北京和上海(如表2所示)。
以上分析显示,区域发展政策对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各相关要素有非常大的影响,后发区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策,也就是说,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对区域发展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要考虑到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二)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地方政府行为
我国后发区域地方政府行为对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引导技术创新发展、规范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1.引导技术创新发展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现状显示,地方政府对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引导得当的地区大多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很快、创新模式已实现了向更高层次的转变,而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创新模式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大多疏于引导,或是引导不当。
以区域创新发展迅速的深圳为例,对于深圳区域技术创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市政府都有过前瞻性描述:“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八五)→“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九五)→“科技域”(十五)。这一过程正是深圳区域技术创新逐步走向高级化的形象概括,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还先后编制了《1990至2000深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深圳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市年度科技开发项目指南》等等关于区域技术创新的中长期计划。
相比之下,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发展导向政策大多不够细致、缺乏前瞻性,在技术创新中长期计划的制订上盲目跟风。“九五”计划显示,许多不具备条件的省市都集中选择汽车、电子、冶金、石化和机械作为各自重点发展的产业,以至于西部和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已达97.9%,足以说明许多后发区域在导向政策制定上的盲目性。
2.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地方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的总体过程中应发挥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作用,鼓励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高效的服务。按照这一职能定位,后发区域政府都积极地颁布了一些鼓励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旨在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这些激励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人才,等等。
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后发区域的优惠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地区政府工作流于表面,“重制定,轻兑现”,使区域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后发区域地方政府的职能转换应该首先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各级政府人员的服务意识,否则所有旨在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地方政策都将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傅正华.试论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1999(6).
[2] 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启示[J].上海经济,2000(2).
[3] 姜绍华.我国地区差距的现状及其走势分析[J].齐鲁学刊,1999(2).
[4] 李戈.区域差距的制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1999(5).
[5] 孔德涌,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53-54.
[6] 王海坤.五年大开发西部离东部还有多远[N].中国经济时报,2005-03-09.
[7]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1.
[责任编辑孙莉艳]
关键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地方文化;区域发展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60-03)
从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区域文化和政策共同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分析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和政策环境,研究其对后发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构建更有利于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文化和政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区域文化因素
一般来说,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人在意识形态诸方面都有一些共性特征。这些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征,是该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长期积淀,反映着该区域的民众性格、生活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等[1]。它们造成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影响了当地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发展,也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环境。消极的区域文化是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障碍,而积极的区域文化则会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一)影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消极文化因素
1.小农意识。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经济至今在后发区域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以至于后发区域的区域文化中大多存在着浓重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是指对生活没有更高要求,小富即安的思想。表现在事业上即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反映到工业生产和科技开发中,就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满足于小改进和小革新。
2.投机心态。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存在着很多投机机会,于是一批头脑灵活的人很快富了起来。由于致富快,其中一些人滋生了一种不健康的暴发户心态,表现为虚荣心膨胀。反映在行政工作中就是喜欢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即为不讲科学,盲目做大。这种心态貌似积极向上,实际是不讲科学,对于真正科学的创新思想的传播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很大危害。我国后发区域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很容易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3.保守心理。我国有古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谤之”,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冒尖、不要率先变革,以免遭他人攻击。于是,有些人以和大家一样为满足,不做出头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不敢创新。这种保守心理压制着创新思想的产生,阻碍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在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发区域影响尤其深刻。
(二)影响后发区域创新模式发展的积极文化因素
伴随着后发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文化环境已有所改善,一些有利于创新模式发展的人文因素,逐渐构成了促进技术创新的文化潜力。
1.敬业精神的增强。随着后发区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体制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部分人群的就业困难使人们的敬业精神有所加强。过去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开小差、干私活等现象越来越少,企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2.都市文化的影响。随着后发区域交通、通讯、文化传播设施的建设完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人们受到现代大都市文化的影响,逐渐走出小农意识的文化氛围,开始向往高品质的生活,讲究生活质量,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有所提高,区域技术创新动力有所增强。
3.移民精神。随着发达地区市场趋于饱和,后发区域以其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对空虚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打工者。区域内移民的增加,使地方文化多元化发展。最重要的是,移民带来了更多的开拓精神,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敢于创新。这种移民精神使美国的技术创新从最初的使用技术创新模式逐渐发展成为自主创新模式,并最终成为世界上诞生突破性创新成果最多的国家[2]。而我国的深圳能在全国区域技术创新发展中独占鳌头,也是得益于这种富含创新因素的移民精神。
4.游子效应。近年来,后发区域游子返乡发展或以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形式支持家乡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游子成为后发区域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加快了后发区域与发达国家或地区间信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流动。利用好区域内“游子”资源,挖掘地方人文潜力,对改善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实现后发区域创新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因素
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因素包括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为。宏观区域发展政策是指国家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任务所采取的特殊政策,其总体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经济公平最大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地方政府行为则决定了区域技术创新的中观政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宏观区域发展政策
我国历届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都推行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我国后发区域与发达地区在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上的差异,影响了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本文着重分析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东倾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后发区域的影响。
1.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发展政策
近代以来到解放前为止,我国70%以上的工业偏集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占国土68%的西南、西北和内蒙古,其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9%[3]。解放以后,中央政府出于平衡生产力布局以及政治、军事上的考虑,大举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其中“二五”和“四五”时期,为了备战,国家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从1953年的36.5%进一步提高到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64.7%。在1949—1979年的30年内,沿海和内地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7∶3转变为6∶4[4]。
这段政策的实施,使我国重工业及其相关科技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在一些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集中了一批工业科技力量,为当地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科技与工业基础。这段时期,区域差距有所减小,但由于我国在西部建设的多为技术层次不高的资源型工业,对当地科技文化的发展带动不大,使西部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落后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还有一些地区受到这一特定时期发展政策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科技与经济发展滞后,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就因战略位置不佳,重要的科研机构和工业设施都不予设立,只发展了一些日用轻工业,致使当地科技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
2.改革开放后的东倾政策
1978年,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由地区平衡发展转变为地区不平衡发展,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迅速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然后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技术合作,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时期主要采取的区域发展政策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大规模向沿海地区倾斜;对沿海地区在外资准入和税收、金融方面给予优惠,使其更加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实施放权让利的财政政策,给予沿海地区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20世纪70年代实施东倾政策以来,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迅速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据统计,1980—1994年,全国累计外商投资1 300多亿美元的88%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仅1993年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国的2/3以上[5]。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发展缓慢,先后成为工业品的净输入地区。与此同时,大量资金和人才流入沿海地区,与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的资金一起推动了沿海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因此,东倾政策实施的结果一方面是积极的,既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又迅速提高了全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使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急剧拉大,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份额由1980年的49.4%下降到1994年的41.4%。
东西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两大地区技术创新基础的差距,如前页表1所示,东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数据比较显示,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明显落后于东部,这势必造成西部技术创新发展的滞后。
3.西部大开发战略
新千年以后,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2002年的3年间?熏国家在西部仅国债投入就达1 600亿元,占同期国债发行总额的35%[6]。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9—2004年?熏西部12省、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943亿元增加到13 749亿元?熏增长2.49倍,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4 394.63亿元增加到22 920.87亿元,增长59.2%,这是西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增长速度。由此,西部成为了东南沿海、上海浦东之后的又一个主导发展区域。
现在国家各部委都已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配合西部开发,许多国内外企业抢滩西部,各种促进西部资金、人才、技术流动的交易会、发布会、论坛相继在西部举办。经过五年的努力,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基础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以广西、贵州、四川三省为例,在1998至2001五年间,R&D/GDP年均增长率已明显超过北京和上海(如表2所示)。
以上分析显示,区域发展政策对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各相关要素有非常大的影响,后发区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策,也就是说,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对区域发展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要考虑到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二)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地方政府行为
我国后发区域地方政府行为对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引导技术创新发展、规范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1.引导技术创新发展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现状显示,地方政府对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引导得当的地区大多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很快、创新模式已实现了向更高层次的转变,而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创新模式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大多疏于引导,或是引导不当。
以区域创新发展迅速的深圳为例,对于深圳区域技术创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市政府都有过前瞻性描述:“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八五)→“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九五)→“科技域”(十五)。这一过程正是深圳区域技术创新逐步走向高级化的形象概括,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还先后编制了《1990至2000深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深圳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市年度科技开发项目指南》等等关于区域技术创新的中长期计划。
相比之下,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发展导向政策大多不够细致、缺乏前瞻性,在技术创新中长期计划的制订上盲目跟风。“九五”计划显示,许多不具备条件的省市都集中选择汽车、电子、冶金、石化和机械作为各自重点发展的产业,以至于西部和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已达97.9%,足以说明许多后发区域在导向政策制定上的盲目性。
2.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地方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的总体过程中应发挥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作用,鼓励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高效的服务。按照这一职能定位,后发区域政府都积极地颁布了一些鼓励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旨在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这些激励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人才,等等。
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后发区域的优惠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地区政府工作流于表面,“重制定,轻兑现”,使区域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后发区域地方政府的职能转换应该首先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各级政府人员的服务意识,否则所有旨在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地方政策都将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傅正华.试论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1999(6).
[2] 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启示[J].上海经济,2000(2).
[3] 姜绍华.我国地区差距的现状及其走势分析[J].齐鲁学刊,1999(2).
[4] 李戈.区域差距的制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1999(5).
[5] 孔德涌,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53-54.
[6] 王海坤.五年大开发西部离东部还有多远[N].中国经济时报,2005-03-09.
[7]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1.
[责任编辑孙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