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jian20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共赢等,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精彩背后的阴影部分。如若要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不妨从前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人与万物和谐统一,重视人的精神境界与追求,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对于解决当前的危机与困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美学思想;王夫之;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32-02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的物质追求得到极大地满足,现代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与篇章。但是工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所谓的“科技万能”观念,却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略显浮躁,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空虚与心灵上的落寞,无形中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距离愈来愈远,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更加激烈。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则讲究的是人的内心通过抒发与宣泄,拥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生命的境界甚至对生命自身的超越,强调人只有与人、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一理念在王夫之的音乐美学思想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探讨王夫之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想从中找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线索与脉络,无疑是希望从遥远的时代来寻找一种解决的途径与方法,试图探索来自前时哲人的力量。精神与思想有时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可见又不可见,但是却又可以解决当代的一些问题。
  一、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晚号船山,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的前半生,社会的动荡与自身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使他始终在为国家而努力奔走,被苦难所笼罩着。但是,这并没有击垮他。正是因为王夫之一生中经历了别人所不曾经历过的痛苦,才使他有了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与动力,并将后半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读书、著书之中。丰富的学术思想成果与独到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见解,使王夫之成为了明清之际学术思想上的一座高峰。王夫之辩证的看待先人的理论成果与学术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后,加以批判的继承,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王夫之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来源于王夫之对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批判与吸收,以及对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的总结。
  首先,王夫之从“乐”的根源探索,提出“乐”到底如何而来的问题。他认为音乐来源于前代流传下来的音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情绪的抒发息息相关,民间音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是“音乐”的重要来源。其次,王夫之从哲学的高度与社会功能等方面,提出“音乐”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王夫之指出了“乐”这种审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净化人的心灵与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自古崇尚“礼”与“和”,“乐”也是实现“礼”与“和”的重要手段。王夫之曾说“乐”凝聚了天地间“清刚粹美之气”,可以“养其未有用之心为有用之图”,并认为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保持创造活力的必备条件。同时“乐”也是“顺民之气而劝之修养”的最佳方式。因此“乐”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古代社会,“乐”通常与“礼”相关,这时的音乐称为“礼乐”。“礼乐”一词的使用,间接地表示了乐的价值。王夫之曾说“礼乐饥不可得而食,寒不可得而衣;亦奚用此哉?” “礼乐”在人饥饿的时候不能食用,在人寒冷的时候不能御寒,它为什么还要存在、有何用途呢?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培养一个治国之才或者才智非凡之人时,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大量的灌输各种治国方法或体系,而是需要进行一些审美教育。这时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教人认识美、发现美,而是通过对“乐”“舞”的认识或者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绪,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态。并且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实在的践行“礼”,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表率。
  对王夫之的音乐美学的研究,是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点之一。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历史资源,其中的许多观点与内容仍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这是研究中国传统美学当代意义的重要理论来源。尤其是王夫之对于音乐作用的研究与论述,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与研究视角,具有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虽然只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十分微小的一部分,但是却可以以小见大。从王夫之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些基本观点,比如“天人合一”思想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这些观点为我国当代的美学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思路,为当前尖锐的社会矛盾指明了新的方法。
  (一)“天人合一”思想
  对于天人关系的谈论,自先秦起就从未停止。这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基本的一种解答,也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观点。王夫之继承了前代的多种学派、学者的观点,在其多本著作中都对“天人合一”做出了自己的理解与论述。
  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与认知方式,“天人合一”是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来源。王夫之以这一思想为出发点,来思考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认为“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式就是通过音乐,音乐是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
  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总结了宋明理学的观点并且提出自己的创新之处,对“天人合一”这一观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深刻的体会。他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气”是万物存在的本源,并且天人之间就应当是和谐同在的。人作为一种智慧的生物,应当以仁爱的精神对待万物,只有这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可以真正的实现。   中国自古奉行的一个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就是“和”,也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宇宙和谐”,这一自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萌芽的朴素的哲学观点已经融入到了中国的血液当中。宇宙和谐是最高级的社会理想,在艺术、文学上的和谐也是宇宙和谐的一个重要表现与重要标志,并且艺术也是实现宇宙和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这种和谐追求一个“度”。这个“度”是一把尺子,逾越过了“度”宇宙将对立、混乱,只有在这个“度”的范围内才能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统一与顺应。
  对于天人合一的讨论主要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的,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正在逐渐加深,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手段,自然环境将会更加的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必然受到一定的破坏或者威胁。所以,在王夫之的思想观点中,解决这种不和谐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乐”。通过“乐”来实现“礼”,以“礼”来对待天、对待自然,方能使实现和谐。王夫之“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于解决当代日以严峻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二)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宇宙间的万物都应当是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这几者的和谐中,都必须要有人的存在,人是和谐或者说一切联系的连接点与关键。宇宙创造了万物,万物平等、各司其职,但是又创造了“人类”这种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物种。“人”具有自己的思想与思考方式,但是也正是这种不同或者说“智”或者“巧”造成了各种的不和谐。
  王夫之所认为的音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与功用,因为音乐是一种反映人的思想或者引起人的共鸣的一种工具,在它与诗的结合中,这点表现的十分鲜明。不管是王夫之的音乐观点还是王夫之的诗乐观点,始终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人”。王夫之在对宋明学术流派及其思想进行了梳理之后,肯定了人的情感、志向与主观能动性,并且认为人是具有其自身价值的。只有人意识到了自己行动所带来的后果到底有何影响,才可以从思想上发生质的转变,在行动上摒弃错误的行为,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为社会发展乃至全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王夫之的思想体系中,人本主义观点或者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在其音乐观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应当意识到,在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时候,人是能动的,也是各种行动的基点与主体,把重点放在人自身才是正确的方法。
  三、小 结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中无法跨过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夫之阐释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在大量研究阅读前人著作的同时,吸收、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自成一脉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对传统文化做出历史性的总结与批判的同时,王夫之也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自己对于某些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批判、吸收与转化。
  王夫之的音乐美学思想只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体系中一个微小的思想观点,但是却可以反映出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观与思想内涵。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并不是陈旧无用的,将其中的精华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恰当的结合起来,运用到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或者社会建设中,解决一些社会矛盾与危机。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2.
  [2] 张学智.王夫之太和观念的诚与变合[J].中华文化论坛,2004(1).
  [3] 高晨阳.论“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意蕴及价值[J].哲学研究,1995(6).
  [4] 汤一介.论天人合一[J].中国哲学史,2005(2).
  [5] 韩振华.王船山美学基础[D].复旦大学,2007.
  [6] 谭洪刚.船山美学的发掘与垂直接受[J].船山学刊,2007(6).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手机媒体对“90”后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是联系工具,更是学习、生活、娱乐不可缺少的“伴侣”。本文通过对运城学院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调查研究,掌握该校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手机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以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体。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64-02  一、研究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让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此影响下更好地、全方位地将电视节目呈现给观众,是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的根本。本文从西藏电视台首届网络藏晚出发,从多平台互动的优势、制播体系的分析、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讲述首届网络藏晚对西藏电视台在媒体融合方面做出的突破。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网络藏晚;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大力发展的当今,微博营销成为电视真人秀节目重要的宣传、推广手段。而作为首档与微博雷达有深入合作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在传播特性、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实现了高度的契合,通过微博平台丰富与推动了节目的发展,促进了电视节目社交化进程。本文以东方卫视《极限挑战》节目为例,概述了其成功的历程,分析了节目微博营销的重要手段,并探讨了新时期电视真人秀节目微博营销的策略。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
期刊
摘 要:本文关注的是国内主流网站新闻文本中“网红”报道的新闻框架,以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网站中papi酱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分析其报道框架。研究发现papi酱相关新闻的在标题、议题、报道结构等方面存在框架。框架的形成加强了新闻内在的冲突性和娱乐性,同时也意味着一些新闻细节的牺牲,使其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 
期刊
摘 要:DOI具有唯一性、永久性和动态维护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学术期刊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20种信息与新闻出版学期刊DOI的注册、标注、解析及文末参考文献DOI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16种期刊注册了DOI并进行了过刊DOI回溯;10种期刊标注了DOI并能有效解析,其中绝大部分期刊解析至文章的知网摘要页面;15种期刊文末文献标注过DOI并能够解析。研究旨在促进信息与新闻出版学期刊DOI的发展
期刊
摘 要:山西卫视强势推出的大型旅游城市推介真人秀节目《人说山西好风光》,不仅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还获得了上佳的口碑。更重要的意义是,节目通过挖掘山西深厚的历史人文,呈现出了全面、立体化的山西故事、三晋精神,从而重塑了山西经济转型后的新名片。本文拟从“电视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着手,尝试分析电视节目《人说山西好风光》在传承文化基础之上的新形态、新语言、新内涵,以期寻求“小投入、大气象”节目的成功制作
期刊
摘 要:《陕西日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议题的报道既是公众获取有关这一议题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对外展示陕西新形象的重要平台。本文以三年来《陕西日报》对这一议题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运用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其报道特色,梳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提升这一议题的报道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陕西日报》;丝绸之路经济带;报道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明星户外真人秀节目作为当下荧屏的热播节目形态,普遍存在过度娱乐化现象。在“限真令”的政策影响下,研究加强文化内涵和原创动力的模式及方法是这类节目的重要议题。湖南卫视原创的《偶像来了》第二季更名为《我们来了》,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播,取得了良好的节目效果。通过对《我们来了》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个案分析,梳理出节目的文化传播策略,为当下明星户外真人秀节目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我们来了》;明星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标志存在着与国外知名品牌趋同化的现象,其中既有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诱因,也有设计师素质和大众盲从的因素,而产生这些因素的根源在于中国设计和文化的不自信。为此在教育中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融通东西方设计的方法和意蕴,提高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水准,为中国标志设计走出趋同化怪圈提供一种可行路径。  关键词:标志设计;趋同化现象;设计教育;文化自信  中图
期刊
摘 要:2016年7~8月,三秦都市报全媒体首发的《一颗糖苦了两个家—— 陕西娃被拐24年后 竟在湖北监狱找到》[1]系列报道,冲上热搜榜,不仅引发陕鄂豫三地媒体联动,全国几十家媒体跟进,而且创造性地开创了陕西省传统纸媒进行移动视频直播的记录,60万人收看在线直播。传统报纸媒体“玩”移动直播,为探索其背后的故事,本文从具体实践案例说开去。  关键词:纸媒移动直播;“一颗糖”;创造历史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