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抗震救灾彰显了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e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清晨,我们没有亲人,没有牛羊,流着眼泪看着倒塌的房屋时,来了金珠玛米;藏汉一家亲,同是中国人,有比奶茶还香浓的民族情,玉树肯定不会倒,青海一定会常青。”这是在玉树广为传唱一支歌曲,是对玉树抗震救灾的生动传唱,是新时期中华各民族面对天灾临危不惧,团结奋战,夺取胜利的凯歌!它的作者是65岁的仁措达丁。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不分民族、地域和信仰,全力支援抗震救灾工作,这种高度团结的民族精神,集中反映了各民族血脉相通、心心相印的兄弟情谊,充分彰显了民族团结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是民族团结的伟大丰碑!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给我们又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核心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团结。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曾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少数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党和政府运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行为,从根本上废除了影响民族团结的落后制度,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广泛,交流更加频繁,团结更加紧密,发展进步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加稳定。在党的领导下,由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动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2010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中,党所领导下的各民族团结所形成的巨大力量,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在危难时刻,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内容。在整个玉树抗震救灾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人民的赤诚和忠心,那种一切为了生命、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赢得了民心、凝聚起了民众抗震救灾的力量,成为灾区各族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他们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风貌,成为鼓舞受灾地区各族人民团结救灾的强大精神动力。
  地震发生后,远在万里之外访问的胡锦涛总书记果断压缩出访行程提前回国。他说:“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紧急部署下,从中央到灾区一线,各级党组织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党和人民心心相系的这种深厚情感,抵御着灾害带来的伤痛,温暖着灾区各族群众的心,使灾区人民体会到了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强大国家,不仅能为灾区各民族遮风挡雨,使他们免遭风刀霜剑的伤害,更让灾区人民找到了恢复正常秩序、加快恢复重建的信心。
  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手牵手、心连心、肩并肩,突击抢险,挽救生命的那种相依相助,心手相连的亲情,不仅感动着玉树灾区人民,也感动着全国人民。省委在总结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时认为,抗震救灾工作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玉树地区除了主体民族藏族之外,还居住和生活着汉、回、土、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已深深根植于这片高原土地。当灾难发生后,各族干部群众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信仰,用血肉之躯抢救废墟下的每一个生命。在抢险救灾、清理废墟、重建家园的现场和工地上,到处都是各族兄弟携手奋战的身影。省委书记强卫同志说,“这是一次团结互助的大救援”,“各族群众不分彼此、互相帮助、奋勇自救,都再一次证明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深刻内涵。
  
  共同的理念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当一个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刻,是最能体现其民族精神的时刻,也是最能显示其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的时刻。玉树在危难降临之际,各族同胞都是一家人的观念瞬间得到了升华,热爱人民、尊重生命成了玉树抗震救灾中的共同理念。在抢救生命的紧急时刻,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生命营救所体现的抗震精神,把各族人民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汉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及其他民族的救援队,从祖国各地纷纷而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界等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士分分捐款、捐物。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顾生命危险,全力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体现了各民族兄弟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民族骨肉深情。经过这次灾难,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共同的理念,是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在灾难面前,只有民族团结,才会产生无坚不摧的力量。
  玉树大地震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在注视着中国,注视各民族在这场灾难面前的表现。而中国人民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精神,也同样感动整个世界。这种感动已经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各民族团结一致应对灾难的感人行动和全国人民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曾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来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我们各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之所在。中华民族在经历过灾难后还依然能够顽强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繁衍、发展壮大,正是各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展现。面对着各种天灾和人祸,我们依靠各民族的团结,坚定的走过来了,形成了坚如磐石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玉树的抗震救灾再次证明,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国家;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中华民族的强盛,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各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共生互补,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孕育了我国民族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积弱积贫,人民饱受欺凌。当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必然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的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错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统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过程中,不仅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华民族从自在的联合走向自觉的联合,团结一致走上了通向伟大复兴的征程。
  建国60多年来,中华民族在前进过程中克服了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种种困难和考验,顶住了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健康有序地蓬勃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同德、并肩战斗。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主题和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共同的目标是民族团结的前提
  
  玉树发生强烈地震,瞬间房倒屋塌。在第一时刻,各方救援人员迅速集结,在高原上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救援行动。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的党、军队和各族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集体和模范人物。民族团结抗震救灾的故事,就像三江源头上的涓涓溪流,流淌不断。水乳交融的民族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处处充满了温暖和关爱。从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到为受灾群众播洒人文关爱;从信息公开,到举国哀悼日活动,处处彰显着文明进步的精神。以全社会的力量去救助生命的壮举,让生命价值获得了最大尊重。正是这些感人肺腑的场面,激励着玉树人民勇敢向灾难抗争,也感染着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不同民族的人们,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温暖援助之手。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们,相互安慰、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共御灾难,表现出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和民族团结的协作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的共同目标。玉树人民遭受地震灾害,中华各民族无不痛感悲伤和担心。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兄弟!他们的痛苦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痛苦,“谁也离不开谁”的骨肉之情,不容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必须同玉树藏族人民站在一起,抗震救灾,为玉树人民再创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在紧张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曾有这样一个感人瞬间,那是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同志与失去3位亲人仍坚持抗震救灾的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才哇,互行碰头礼。强卫同志的“碰头礼”不仅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玉树人民的关怀和信任,而且体现了青海500多万各民族人民的意志和情感,必然激发青海各族人民尤其是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再创未来的信心和勇气。这个貌似简单的动作,在藏族人民的礼仪中,具有极为珍重的蕴涵,只有亲如兄弟的人们之间,才会用这种尊贵的礼节表达心灵深处最诚挚、最深沉的感情和支持。因此,不是一个共产党人和藏族人的一个普通礼节,而是一种凝重而神圣的象征,表达了党和人民息息相依,心心相印的浓厚情感。结古镇地区的穆斯林群众大多不是本地人,人数也不多,虽然遭受到重大的损失,64人不幸遇难,但是在抗震救灾中,他们发扬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结古清真寺民管会的带领下,主动前往结古寺院进行慰问,将一些物资和仅有的两顶帐篷送给了结古寺。同时,他们积极组织穆斯林同胞,从废墟里解救被困的藏族群众100多人,转移各族群众80余人。藏传佛教广大僧侣也积极参与抢救被困群众,协助党委、政府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等工作,表现出了较强的公民意识和救死扶伤的慈悲之心。
  同时,在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中,解放军战士、党政机关干部和各族群众,时时处处尊重当地藏族和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合理处置有关事宜。例如,4月16日下午,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43岁的遇难者才仁措杰的遗体被青海省军区某团官兵从废墟中清理出来。官兵们小心翼翼地把他抬上担架,轻轻弹去身上的尘土,军医上前用消毒湿巾拭去他额头、胳膊和腿的血迹,然后用一块干净的棉布轻盖在他的身上。才仁措杰的妻子深深的为这种尊重少数民族人格、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做法所感动,她对着才仁措杰遗体说:“尽管你不在了,但你遇到了金珠玛米,也是你的福啊!”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说:水珠投进海里,生命就会无限;各民族团结起来,就能勇往直前。这句谚语所揭示的真理,在抗震救灾中再次被生动地得到了证明和诠释。建立在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上的民族政策,全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培育的血肉关系,在抗震救灾中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玉树抗震救灾的实践证明,中华56个民族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心连心的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的伟大目标之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灾难。玉树抗震救灾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所在、力量之所在、希望之所在。祖国强大的伟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各族人民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每一个公民的命运都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民族团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
  玉树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了,但在玉树抗震救灾中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一次次惊险的救援,一份份爱心的传递依然震荡三江、气贯长空。玉树在全国人民的关怀下,正在重新绽放着生命的光彩,雪域高原再次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力量。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玉树抗震救灾,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和毅力,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玉树抗震救灾,为各民族团结精神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作者系青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意识的形成不是单单靠一节课或一个数学问题所能彻底解决的,其关键是在常规教学中,建立探索性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地、更好地提问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采用评选“某班好问题”的教学策略可以提升学生提问质量,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
文中对应用强夯法处理饱和砂土地基液化分析了影响其效果的主要因素,引进了夯后特征作为推断强夯效果的参数,并运用工程实例加以说明。
近日,笔者一行来到了同德县巴沟乡下阿格村珍珠鸡养殖点,只见周围树林茂密,灌木林多,一群形似孔雀,全身羽毛中布满亮晶晶圆点的鸡,正在林子里时而追逐觅食,时而追逐嬉戏。
今年以来,祁连县积极落实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强化监管、稳定物价等各项举措,促进民生,确保了市场正常的价格秩序。
清明刚过,地处脑山地区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人们忙着准备化肥、农药等物资,开始了一年的春耕备播工作。匆匆忙完田里的工作,麻庄村贫困党员康海林顾不得休息,又急忙赶
采用地基激光推进技术的航天发射是一个国内外航空航天领域都非常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了激光推进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阐述了激光推进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现有超高功率激
心手相连,情满玉树。8月24日下午,在玉树结古镇格萨尔广场上,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来到玉树,为全州5000余名各界群众和参加重建的部分援建者代表献
为提高热带气旋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表层水温(SST)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分布的一般气候特征,季节、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局地
本文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两种途径,对结构型式的经济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适合特殊环境条件及地质条件的结构断面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