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小常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识苦孩子小常
  小常比我小一点,是日本投降那年八月份生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老家河南信阳地区遇上了解放后最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他父母在饥荒中先后故去。那时他刚升入初二,还是个弱冠少年,不得不辍学。
  一天,听说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招农校学生,他约上一个大他一两岁的伙伴,连夜爬上运煤大卡车赶到信阳地区报上了名。风尘仆仆到了农场学校招生办,谁知在检查身体时,身高欠5厘米(要求1米7),而且他的初中也差两年。总之,不合格———退人。眼看唯一生路要断绝了,正巧,刚成立了不久的农场园艺场党总支书记李贺田路过此地,看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小常,忙停下自行车问个究竟。就这样,16岁的小常跟着李书记来到农场园艺场。当时小常几乎没有行李,一件自制的羊皮袄又当被子又当衣裳,就是全部家当。
  就在小常到农场这年的秋天,我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广阔天地大炼红心来了。
  我是个从未独自离过京城四合院的高中生,这回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独闯生涯了,内心难免惶恐。行李已相当简单,蓝色大塑料布包一床旧被褥,外加父亲用过的军毯,一个网兜里面有脸盆牙刷及一支中华牙膏和父亲为我选的几本书。当然,怀里还藏有妈妈私下给我的15块钱。这15块钱是到农场后让我能先交上第一个月伙食费。
  场党委决定分配我到园艺场参加一线生产劳动。李贺田总支书记带着小常,推着一辆自行车到场部招待所来接我。想不到我如此简单的行装,却令小常十分羡慕,他一边往自行车上搬一边说:“小万哥,你这是从北京福窝里出来的呀,这么多好东西,这被窝加上毛毯该有多舒服呀!”我听后心头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不知说啥好。如果我再告诉他,我还怀揣有15元钱呢,他又将用怎样的眼光看我这个“富家子弟”?
  靠双手过上好日子
  经过三年困难时期,農场“批判资本主义道路,割资本主义尾巴”暂停。为了让农民生存,也有了较灵活的政策———允许农场职工在闲置的荒地及房前房后种蔬菜,甚至种棉花和花生等经济作物。勤劳、聪明又能干的小常紧紧抓住这个时机,起早贪黑,用井水洗把脸,就高卷裤腿,蹚着露水,扛着锄头去他那二分自留地种棉花。
  到秋后,唯见他地里的棉花株株硕大,朵朵吐絮,如白云一片,骄人地显摆在我们面前。随着棉花的丰收,小常在第二年春节前置办了新表新里新棉花的被褥(农场发奖励布票和钱),棉衣、棉裤也穿上了。这真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最好的图画了。
  我记得他还养了两只羊。他在养羊时,大伙帮他用树枝、荆条扎了个小羊圈和遮风挡雨的草庵,也顺手往他羊圈里扔些落果、青草、白菜帮子、西瓜皮什么的。他的通讯员工作比我们上下工有弹性,取完报送完文件,有空他就喂羊。久而久之,那“咩咩”的叫声也拉近了人与动物的距离———那时根本没听说过“宠物”两个字呢。羊粪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又给他自留地的棉花、花生提供了肥源。我的自留地是“种地不上肥,等于瞎胡混”,他的地里则是“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如果说养羊还易,那么剪取羊毛,自己手工纺毛线,然后买了毛衣针,在煤油灯下织毛衣,这对于男子汉,现在看来也是“天方夜谭”吧?织毛衣不是男人的强项,求谁呢?还是自己动手干。他织的毛衣虽粗糙不够平展,但穿在身上照样很暖和。他第一个月有18元钱工资,后来增加到22元,一年后定级,和我一样又调升为26元。他的双眼再也不见泪光,而总是流露出甜蜜了。
  没啥不能自力更生
  知青住的自建宿舍里无任何家具,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到农场的第一天晚上,四周黑灯瞎火。吃完了黑馍,喝罢了咸汤,节俭而习惯早睡早起的老农户干脆上床睡觉了,知青们则陆续点起了油灯。我发现有人用的是带玻璃罩子的灯,可控制油芯,也亮多了,就对小常说:“明天咱也到供销社买盏灯吧!”
  小常说:“我马上给你做个小灯先用!”
  我正半信半疑,只见小常跑到李书记办公室拿了个空墨水瓶,又用钉子在盖上凿了个孔,找了点棉花搓了一段棉芯,再用钉子把软芯送入已倒了“洋油”的墨水瓶内,“洋火”一点,灯亮起来了!虽灯光如豆,却也揭开了我新生活的一页,照亮了我十年知青峥嵘岁月的生活道路。
  我也开始自己动手操办“家具”了。把旧苹果箱垫上砖头,铺上废玻璃,做小书桌。没有小板凳,准备去买个马扎。小常听后说:“不用买了,我给你做一个吧!”
  “真的?你会做木匠活?”
  我随他进入木匠房,他客气地向木匠师傅说明来意:“这是北京的知青小万哥,我借你们的工具找点木料帮他做个小板凳吧?”木匠师傅指了指一堆下脚料,小常不到一顿饭工夫,又刨又锯再叮当,一个结实的小板凳出现在我面前,让我目瞪口呆。
  我忙就地坐下试试:“太好了,小常我服你了,明天到西夏集上请你喝胡辣汤加油条!”
  “别乱花钱了!李书记不是说了几次,要请你这个北京洋学生和郭世英(劳动改造的郭沫若的二儿子)吗?你们一起到他家做客吧,我去帮厨,我会做胡辣汤和炸油条,不用你花一分钱,又热闹又省钱,多好呢!”
  操劳一生闪光一生
  小常心灵手巧又可靠,他竟比我早离开农场四年多,当上了吃商品粮的工人保管员,还找到了美丽端庄的女教师做另一半。
  为了全家的生活,也为了养活三个孩子,他买来鱼线学织网。聪明手巧的小常把这“纲和目”编扎得结结实实。每当下午一下班,他就匆匆拿个馒头,就着咸菜,再喝上一碗疙瘩面汤就下河了。
  在长期的捕鱼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来自江南到此落户的小哥们儿小黎。小黎识得水性和鱼性,在下网捕鱼方面很有经验。每当月朗星疏又无风时,他们拿着手电、马灯,两人一网就能拉起十多斤鱼虾,幸运时一网能拉起二十多斤鱼。
  日复一日,他与小黎每天傍晚下河,凌晨两点收网回家,每天都有收获。但是三个孩子的学费得交现款呀!一天,他在外贸单位上班的一个朋友正在收昂贵的貂皮,他觉得这是可以换现钱又一商机,于是买来养貂的书籍。真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小常先是买了貂种,接着到五金店买了一大卷铁丝,用已使用了多年的“劳动牌”铁钳子和小铁锤,编织、捆扎好几个丈余的铁笼子。用鱼喂貂,再用貂赚钱。后来,一年下来,就能收入两三千元,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能算上“巨款”了。
  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受小常影响,养貂户越来越多。小常观察到市场的微妙变化,立刻转行干上了建筑材料这一行———拉沙子。
  1999年5月,小常被检查出肝癌晚期。我心中明白,这是少年的饥饿、多年艰苦奋斗的知青农垦生活,和长期操劳过于辛苦劳累造成的。小常享年仅53个春秋。他的勤劳,他的善良,他的能干,他的自力更生,实为中国劳动人民最可贵的品质。这位布衣草民人物,确实影响着我的一生。
其他文献
熬锅肉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粉丝熬锅肉、豆角熬锅肉、萝卜熬锅肉、瓠瓜熬锅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熬锅”二字,只是烹调过程中加的辅料略有不同而已。  我的拿手菜是粉丝熬锅肉。具体的做法是:选猪肩胛肉(又称梅花肉,肥瘦相间,我认为是猪身上最细嫩、最好吃的肉)适量,切片。肉片厚度不拘,厚则多熬一会,薄则少熬一会。准备好生姜、花椒、干辣椒、郫县豆瓣适量剁细。然后将芹菜、蒜苗少许切段。粉丝选纯豌豆粉丝,
期刊
河虾仁200克,熟火腿50克,福果(白果)60~70克,鸡蛋清半只。精盐、鲜粉各适量,植物油400克(耗50克),干生粉适量。  从虾仁背部中间用小刀划开3~4厘米的小口,挑出虾仁黑沙肠,放进冷水内冲洗,捞出沥干水分,等50~60分钟,放在大一点的碗内,放上精盐、鲜粉拌匀,再放半只鸡蛋清,用手拌均匀,放进适量干生粉拌上劲待用。  熟瘦火腿肉切成豆子丁,福果去壳煮熟,用刀背轻轻拍一拍。锅洗净,上火烧
期刊
人们吃瓜无非就是切着吃或者拿勺子舀着吃。这是寻常吃法,算不得风雅。要论瓜吃得妙,广东梅州的画坛大家林风眠先生独有其法。  画风沉郁浪漫的林先生在吃上并不讲究,但他的吃瓜法简单新颖,而且符合养生之道,颇值得一试:先在西瓜中挖一个洞,再倒入少许白兰地,吃起来就会格外清爽甜美。林风眠戏称“西瓜性凉,洋酒性热,中和一下,很符合中医养生的原理”。这很像他的艺术理念,倡导中西交融。此外,他还喜欢在喝咖啡时加一
期刊
很多主婦都纳闷:为什么自己炒的肉口感发柴还粘锅?其实,掌握三点就可改变。  1.肉切完先用盐抓拌,放料酒去腥,再放适量蛋清抓匀。蛋清别放太多,否则炒出的肉很不好看。  2.放完所有调料后,一定得淋一点植物油拌匀,不仅可减少粘锅,还可以锁住肉里的水分,确保在炒制时不流失,这样口感自然好。  3.用铁锅炒肉时,可先把铁锅烧热至冒烟,再倒入油,并立即放肉,这时,油的温度刚好适合炒肉片、肉丝,且不会粘锅。
期刊
炎炎盛夏,广袤的辽河平原风景秀丽,处处生机盎然。这时节,家家都要熬制一些“鱼冻”,供家人消暑食用。  三伏天吃“鱼冻”是辽河平原农家的一种传统习俗。但“鱼冻”最初并不是一道凉菜,而是一味具有食补功能的“药”。在夏季,世居辽河平原农家院中的大人孩子,常常为暑气所扰,出现“苦夏”症状:周身乏力,精神萎靡,整日困倦,不思饮食,形体消瘦。为“激活”味蕾,消除“火气”,安全度夏,勤劳的主妇们就以鱼皮熬制“鱼
期刊
很多人炒青菜都有个烦恼,出锅前菜还是翠绿鲜嫩的,出锅不久却变黄了。其实只要学会这几招,在家也能炒出餐厅级别的翠嫩青菜。  炒青菜加白酒。要想炒出翠绿不变色的青菜,只要在快出锅前加点白酒就行,因为白酒中的乙醇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降低了有机酸的含量,使叶绿素中的镁不被替代,从而保持青菜的绿色。将青菜清洗干净,大蒜剥皮洗净,压碎或者切碎。爆香大蒜,大火翻炒青菜,这样做出来的蔬菜会更加香。出锅前,加入几
期刊
一次,我跟幾位烹饪大师一起吃饭。这是一家天津人开的餐厅,主食上了煎饼,没想到挺受欢迎。厨师介绍说,煎饼里的薄脆是用烤鸭饼炸的。这个改变引起桌上的讨论,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在我看来,这种变化无所谓好坏,一个产品的好坏不是厨师自己的感觉决定的,是消费者用嘴巴决定的。  当晚的煎饼大家都吃光了,说明这个改变是成功的。大家前面喝了大酒,吃了干烧鱼、铁棍山药烧海参、炸烹大虾、蜜汁牛尾等大菜,茴香馅饺子、
期刊
做炕洋芋,先要将刮了皮的洋芋用水煮熟,捞起,待水彻底滤干,才可以入锅加油来炕。农家炕洋芋,说起来也就一个“炕”字,可真要将炕洋芋炕得有滋有味,却不是一个简单的“炕”字就打发得了的,是一刻都赶不得急。炕洋芋,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也不行;油多了不行,油少了也不行,讲究的是一个微火慢炕。火大了,洋芋里的水还未炕干,外皮就已炕得焦煳;火小了,一炕半天,那洋芋外表又始终炕不起来锅巴。油多了,锅底的洋芋已煎得干
期刊
海蜇在海里可是个危险生物,长须上长有刺细胞,刺细胞里有毒素,一旦遇到外界刺激,海蜇会马上释放出刺细胞和毒素,重击周围生物。  美味大都如此,即便是要冒着中毒受伤的危险,也要将它收入盘中。海蜇虽然是“带刺的玫瑰”,但在漁民、吃货的眼里,再漂亮再危险的海蜇,也只是一大盘凉拌海蜇丝。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人们就已经开始食用海蜇了。元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有名菜“海蜇羹”的制作方法。再后来到了明代
期刊
蛋里藏娇rn准备鸡蛋6个,胡萝卜、金针菇、香菇、墨鱼、火腿、西红柿、西兰花各适量.rn鸡蛋煮熟捞出浸冷水,剥壳,按三七开的比例切开,留下七分这一大半,掏去蛋黄,成为一个个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