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形式的自然学科,设计好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是生物实验教学的关键。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 实验 探究 设计
初中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开展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课堂导入
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现象和结论,并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积极地对生物现象进行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然而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替代了学生的探究、思考过程,直接将现象或结论预先告知学生,使学生失去对生物实验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探究性实验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思索。这需要教师在课堂导入上进行优化设计,激发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中,首先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有关光合作用的一些知识和原理,并要求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方程式,阐述光合作用的原理,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巩固相关的知识。然后,再设计“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现象是什么?怎样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是氧气”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光合作用产生气体时,试管内会有大量的气泡出现,并利用氧气助燃的特性来验证试管中的气体就是氧气。
二、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活动
生物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形式的自然学科,很多生物原理和生物现象都是通过生物实验来获取的。在传统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注意事项,仅仅是对实验结论进行重复验证,没有和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没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未能实现激发学生求知、探索、创新欲望的目的,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组织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和改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实施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寻实验结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通常将生活实践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实验结论预先假设问题,促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完成对实验原理的验证,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提出假设:“经过碘酒处理的叶片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了蓝色,遮光的部分没有变化,这说明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淀粉。假如我们不进行套袋遮光处理,是否还会出现这种结果?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验证实验的结果。有的小组按照正常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有的小组根据教师的假设进行实验操作处理。这样就能对比二者实验结果的差异性,便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师生就有关的现象問题进行讨论。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摒弃了原来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在实验结束后,设计总结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自己的实验心得,并对自己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途径
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途径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途径进行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有的教师引入现代教学系统软件,通过网上实验的方式,实现优化实验教学的目的。学生对电脑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让学生通过电脑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例如,学生在操作演示实验“观察椒草和马铃薯的无性繁殖”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独立的操作演示,观察椒草和马铃薯的无性繁殖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从中总结出无性繁殖的原理。除此之外,有的教师还运用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实验操作的过程,并结合实验原理解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发展了思维,张扬了个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
(特约编辑 嘉卉)
[关键词]生物教学 实验 探究 设计
初中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开展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课堂导入
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现象和结论,并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积极地对生物现象进行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然而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替代了学生的探究、思考过程,直接将现象或结论预先告知学生,使学生失去对生物实验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探究性实验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思索。这需要教师在课堂导入上进行优化设计,激发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中,首先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有关光合作用的一些知识和原理,并要求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方程式,阐述光合作用的原理,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巩固相关的知识。然后,再设计“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现象是什么?怎样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是氧气”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光合作用产生气体时,试管内会有大量的气泡出现,并利用氧气助燃的特性来验证试管中的气体就是氧气。
二、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活动
生物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形式的自然学科,很多生物原理和生物现象都是通过生物实验来获取的。在传统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注意事项,仅仅是对实验结论进行重复验证,没有和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没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未能实现激发学生求知、探索、创新欲望的目的,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组织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和改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实施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寻实验结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通常将生活实践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实验结论预先假设问题,促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完成对实验原理的验证,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提出假设:“经过碘酒处理的叶片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了蓝色,遮光的部分没有变化,这说明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淀粉。假如我们不进行套袋遮光处理,是否还会出现这种结果?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验证实验的结果。有的小组按照正常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有的小组根据教师的假设进行实验操作处理。这样就能对比二者实验结果的差异性,便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师生就有关的现象問题进行讨论。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摒弃了原来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在实验结束后,设计总结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自己的实验心得,并对自己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途径
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途径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途径进行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有的教师引入现代教学系统软件,通过网上实验的方式,实现优化实验教学的目的。学生对电脑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让学生通过电脑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例如,学生在操作演示实验“观察椒草和马铃薯的无性繁殖”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独立的操作演示,观察椒草和马铃薯的无性繁殖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从中总结出无性繁殖的原理。除此之外,有的教师还运用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实验操作的过程,并结合实验原理解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优化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发展了思维,张扬了个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
(特约编辑 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