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浅谈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for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测试下来,我们学生的语文得分总是不高。中考语文测试中,大部分学生存在阅读困难,理解有偏差,答题有遗漏的问题。中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语文学科试卷的特点,考点分布合理,覆盖面广。试卷题型丰富,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不仅考查了语文的基础知识,还特别关注对学生在语文运用能力上的检测,还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突出语文学科核心能力的考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得到理想的分数;让高水平的学生,重点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上原有知识点的梳理,尽量少丢分。假如阅读测试中有这样一道试题,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你没答上来,没有得到分数,这是知识点没掌握好的缘故;如果你知道它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也知道排比的所有作用,仍然丢分,这是你概括能力、判定分析能力、表述与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不够的表现。
  语文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体现在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人文修养是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整合。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更重要的是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
  因此,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亟待培养。
  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着眼阅读,教化塑造,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建议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那些文学作品中所提及的方面,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的性格的塑造和对社会习气、风俗的影响是密切的。具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理想,坚强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一不对初中生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017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篇目《一棵小白杨》讴歌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牢记嘱托的时代精神,该选文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重视育人导向,就有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2016年南平市中考记叙文阅读《醉》记叙了一位失业者(许可)在酒吧借酒消愁却无钱买单,“酒吧女孩”(艾佳:名舰公司广告部主任)帮他买单并推荐许可到公司上班的故事,让考生感受到震撼人心的人情美。选文关注“失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文中“艾佳” 善良、宽厚、敬业,善于发现人才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物欲横流这个背景下,确实很有现实意义,也十分令人惊心。对这个感人的故事而言,往往是我们或我们身边的人对他人的困境的漠视,或仅有同情而没有实际行动。这个故事最能折射我们的卑微;最能让我们心灵触动的是只要每一个人都献出些许爱心,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也最能让我们认识到大爱才能提升自己的品质,赢得别人的感激和敬重。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美和无私奉献的可贵,对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
  看来,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强大的。它是针对阅读者进行是非辨别的有效手段,对我们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着眼能力,强化训练,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1.多角度、多方位灵活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孔子说:疑为思之始,学之端。的确,质疑是探索知識、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质疑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没有大胆生疑,勇于解疑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进而讨论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首先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指导学生讨论菲利普夫妇的“变”;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化无常,全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确确实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再鼓励学生讨论,学生们纷纷谈出了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通过师生对话解读小说主题的多维性,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2.引导想象,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
  想象是学生把书面文字描述变成可感知的形象再现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思维,在脑海中呈现一幅具有生气的画面,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将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换位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想象,与作者心灵碰撞,更深入地把握情感,受其感染,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站着喝酒”这一动作去想象孔乙己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他已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在课堂上往往才会遇到意料之喜,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3.通过多读、精读促进学生对阅读的体验、感悟与思考
  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确,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感悟的基础之上的,对作品读得越多,读得越精,想得越深,感悟也就水到渠成。学生们或害怕读或敷衍读,这样是没有成效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春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春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教学中,通过采用录音、学生自读、默读、分角色读、教师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齐读、师生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教师适时讲解,让学生在多样细读中正视感悟文本的内涵,通过精读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近距离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与思考。
  三、发展思维,享受审美,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文学作品阅读是一种欣赏,亦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阅读不枯燥单一,是一种极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思维的独特审美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关注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阅读上,引导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表达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理解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并得到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不大鲜明的、模糊的文学形象,经过审视后变得鲜明、清晰。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认识、享受文学作品的美。
  总之,我们要正确把好提升阅读能力导向关,为语文阅读能力输送源源不断的力量,重要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阅读中让教学“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灵活实现,避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不能充分落实,出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形式化、弱化和虚化等现象。初中语文阅读的教与学需真正着力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培养,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其他文献
我国母语教育陷入“少、慢、差、费”的困境已经多年,尽管上至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下至教学行为的实施者都想尽办法想破“冰”而出,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母语只是五门中考学科中的一门,且由于母语学习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很多后进生对母语学习不知所措。也有些孩子误解了海量阅读这个概念,认为海量阅读就是用尽量少的时间把尽量多的文字信息吞到肚子里去,将阅读变成掐着秒表的读书竞
美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存在:无论是景色美,还是心灵美;也无论是节奏美,还是音乐美……这些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只是缺少发现的慧眼。同样,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进而去体味、欣赏,然后热爱美和追求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对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强调语文教学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古诗文背诵默写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错误,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但总有不少学生出现错误,还有不少同学好不容易把课文背下来,时间一长就又忘光了。记忆古诗文,死记硬背、打“疲劳战”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提高效率。怎样才能提高背诵效率,记得更加牢固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谈谈背诵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一、掌握记忆规律  实践证明,记忆的目的越明确、注意力越集中、思考越积极,记忆的效果越好;各种感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6—12岁)的孩子处于智能发展的高峰期,对周围世界十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情感丰富,善于形象思维,其语言、文字表达正处于从生活化口语向书面化表达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储备,大量字詞会说不会写,会认读不会运用,写话能力尚不能满足其内在的表达欲望。因此,写话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老师必过的“坎”,写话是低年级孩子最畏难的练习。  培养学生写话能力,我
读者在对词作的阅读鉴赏中,或许会困于其语言表达中时空的不规则组合,感叹词人神思的倏忽跳跃、变幻莫测,时有读词“难于上青天”的体验。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词作中的时间和空间并非按直线流程来安排,且不同时空之间的切换常常也不作交代,其语义结构自由而松弛。甚至在有些词作里,作者还会故意将一个完整的事件击碎,拾掇其中的某一片段,把它镶嵌在词的上片或下片,或横跨上、下片的醒目处,使之极富画面感,进而成为全篇最
传统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千百年来,民风民俗涉及广泛,绵延至今。就拿家乡平湖这个地方来说,它拥有丰富的饮食资源,积淀了深厚的饮食文化。然而,在当前工业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乡土美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其生存环境承受了比以前更大的压力。许多土生土长的孩子竟然一时难以道出地方特产、家乡风味。  基于儿童发展的需要、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和保护传承地方民风民俗的需要,笔者从家乡的饮食
我们一般认为,在旅行之前认真做功课的人属于真正懂生活、会旅行的人。其实出发前的功课就是旅行的预习,有了这个环节,我们的旅行除了快乐而不慌乱,还会有更深度的体验。例如在去法国马赛的伊夫堡监狱时,如果我们提前阅读了《基督山伯爵》或者看过简介,那么在游览时,我们的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一定更加丰富,旅行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又如去罗马斗兽场之前,如果我们知道此处曾经出现过的场景,斯巴达又是如何从这里获得了自由
一、教学目标  1.从环境、人物、情节、主旨感受童话之美。  2.理解“从儿童视角诠释沉重话题”的赏析方法。  3.感悟经典作品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说起童话,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童话大师安徒生,台湾作家张晓风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人精神成长的必经之路。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学生提升自我语文素养的过程,学校通过开展有效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  一、初中生阅读基本情况调查  初中学生经典阅读现状如何,呈现什么特征?笔者通过对几个学校
笔者曾经批阅过一次中考作文,话题是“多想一步”,结果大部分都写牛顿研究苹果落地这件事,大多数感受也是相同的,对此老师评分都困难。学生积累少,感悟浅,怎么叫他们写出内容丰富而又思想深刻的文章来呢?教师作文教学思路一成不变。很多语文教师负担较重,对作文教学投入不大,用心思较不够。教学中最普遍的循环方式就是指导作文—布置作文题—学生写作—教师评分—评讲作文。虽说有作文指导,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性,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