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非临床专业中药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来源 :中医药管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SPOC等新型教学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本教学团队目前已完成针对综合型中医药类大学非临床专业中药学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这里进一步探讨如何将SPOC教学方法引入该教学过程,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强化中医药思维,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国医大师精神宣传教育基地”依托中国科协项目,开展科学家精神主题教育,建立学风作风数据分级分类编目体系,推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通过收集国家遴选的三届国医大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医药领域两院院士等资料,搭建完成《国医大师学风作风宣传数据库》;绘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的35位国医大师、两院院士、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学术宣传墙;以及制作王玉川、王绵之、董建华、程莘农、颜正华、王永炎、王琦、孙光荣、吕仁和、晁恩祥等10位国医大师、两院院士的个人展板,并进行展示宣传,为繁荣学校文
目的:分析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相关文献,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相关文献为分析对象,对纳入文献涉及的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文献发表期刊、高频被引论文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51篇文献,发表3篇及以上者29人,发表3篇及以上的机构9家,伦理规范与制度和中国文化为该领域研究热点.结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逐渐得到关注,伦理审查和伦理委员会在中医药临床研究受试者的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应进一步加强伦理规范与制度建设,重视
中医典籍是我国中医文化的载体,在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价值.中医典籍英译研究已走过两个世纪的路程,取得了较大进展.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学者提出翻译研究不仅仅是关注语言问题,还应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探论.因此,中医翻译需多学科整合与融通,这也是中医翻译学学术创新的新路径与新方向.本文重点讨论了中医典籍英译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融通、如何进行中医典籍英译的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给中医典籍英译带来哪些启示和思考三个问题,旨在探讨中医典籍英译跨学科研究的新模式,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研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疗卫生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优势与作用.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对中医药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文章结合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从中医的整体观念,“治未病”理论,辨证论治诊疗规律,“简、便、验、廉”特色,服务方式灵活多样,中医药认可度高、可及性广等方面,对中医药服务的优势进行探讨.
药食同源与健康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求.文章探讨将翻转课堂与微课相结合,用于药食同源与健康的课堂教学,寻找适合该课程的最佳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尝试教学中融入创客教育,促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文章调查了某中医药院校4756位医护类、药学类、医药支撑类专业学生的学风建设情况,得出三大类学生在学风建设六个核心指标方面的异同,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形成育人合力、加强教育引导解决共性问题、坚持分类指导解决个性问题的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岌岌可危到迎来黄金发展期,从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做出重要贡献到为维护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种变化离不开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党和国家对中医药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等政策的落实,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引领、制度保障和有力的政策推进.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是我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来源,而医学高阶人才的培养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精准化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医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合理的改革对策,以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文章就基层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的项目开展进行探索,简单介绍了甘肃陇西县“中医药康养一条街”概况,旨在对不同区、县中医药产业链“下游”的发展有所启示.
文章分析了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立德树人的现状,提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引领下,从构建价值认同机制、行为践行机制、有效引导机制等方面研究中国品格嵌入高校青年教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