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型博物馆” 记录“撤村建居”印记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g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9月14日,袁家浜一组本地人口43户、外地人口21户,袁埂上二组本地人口30户……”这段路南村老村支书袁泉妹21年前在工作日志上写下的文字,记录了她参加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时一天的“收获”。她一直坚持写工作日志,不但标记了自己的每一段人生轨迹,也记录下从路南村到路南社区15年来的变迁过程。
  微型博物馆开进社区
  家住姑苏区白洋湾街道路南社区的袁泉妹带着近百件旧物来到社区,交给社区“微型博物馆”筹备小组工作人员。工作日志只是其中一部分,各种旧物铺满了整张桌子。
  路南社区正在着手打造一间开在社区里的“微型博物馆”。作为白洋湾街道“撤村建居”的典型,从村到社区,路南15年的变迁历程也是城市化建设的缩影,为留住这份珍贵“记忆”,社区向“老村民”们征集老照片、旧手稿等老物件。
  打造“微型博物馆”并不容易,受到面积和空间场地限制,主题和布局方案也反复琢磨。最终定在路南社区居委会二楼,将两个闲置空间合并改造出一个开放式的80平方米展览馆。从平面图上看,合并空间成巨型“喇叭”状,方案经多次推翻再造后,“吹响时代号角”的博物馆主题就敲定了。
  馆内将根据不同时期划分各个阶段布展陈列为展示区域,重现路南村到路南社区的演变过程。“通过收集的旧物,展示、串联出路南的发展轨迹,以小见大,反映出城市化建设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党员葛晨曦说。
  旧物重现“撤村建居”的印记
  衣角磨损得很厉害的格纹衬衫、已经模糊到看不清字迹的钢笔手稿、泛黄的证书和书籍……袁泉妹送来了自己保存多年的各种会议资料、文件档案、工作日志、证书等。“我到路南村的时候还是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如今孙子都有两个了。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这些旧物我一直保存着,没落下一件,我知道总有一天这些珍贵‘记忆’会被再次打开,如今终于派上用场,我很高兴。”袁泉妹感慨道。
  “这是路南村党委换届选举的备案材料;这是路南社区成立揭牌仪式的照片;那是路南村制定的第一份党员先进基本要求文件;那是党员们获得的荣誉证书……” 每一件旧物,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其中一件衣角已经脱线的格纹衬衣格外醒目,“这是路南村最后一任书记张水才的标志性装备。”袁泉妹回忆,村民们当年只要远远看见这件外套,就知道是张书记上门走访来了,早早地候在门外。
  大小不一,厚厚一沓的笔记本,囊括了袁泉妹近三十年来的每日工作内容。因时间久远,早年笔记本中的有些字迹已经难以辨认。“从前我要为村民排忧解难,一天到晚在村子里奔波、穿梭,现在我在社区跑东跑西看,社区里的服务太先进、太便捷、太智能啦。从来没想过路南村有一天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村民变身市民,享受各种便利,大家生活得越来越充实和幸福,我是由衷感到自豪的。”袁泉妹说。
  “留白”展望未来新的期待
  据路南社区党委书记王蕾介绍,“微型博物馆”将于年底竣工。在袁泉妹的帮助下,已经搜集到了近一百件老物件,之后,社区还将继续通过线上渠道,向居民征集更多反映路南村、路南党委变迁的旧物,长期在“微型博物馆”内展示。“希望借此定格一座江南村庄的回忆,让辖区居民通过参观加深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共同助力美好社区的建设,也让更多观展观众了解,城市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提升。”
  除了对“昨天,今天”的回首和总结,“微型博物馆”内还将设有一片“留白”区域,延续今年建党100周年的主题,为更多党史发展新内容留下记录空间。
  路南社区将每月9日设为社区固定“红色档案日”,赋予了“留白”区域更多“红色”意义。今年的6月9日,辖区党员们开展了第一次“档案话百年”活动,五十多位党员齐聚一堂,带来各自保存下来的党支部成立档案、党员活动档案、党员先进事例档案等“红色档案”,一起来深情地诉说档案背后的动人故事,让年轻一辈深入了解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
  老党员周泉根回忆当年部队生活,感慨萬分,“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刚毅坚韧的精神是当代年轻党员应有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做好党和人民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年轻人当下的首要任务。”
  “这片留白区域也象征着路南社区‘明天’的发展新规划,在一批又一批年轻党员的接力下,路南社区会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出‘路南红心’的党建品牌力量,通畅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基层治理工作注入新鲜活力。我有信心,这片‘留白’将源源不断地扩充、延伸内涵,为白洋湾地方发展跑出新赛道,贡献新力量。”王蕾说。
其他文献
化妆品里的高保湿性多元醇、食品行业的低杂质型多元醇、可降解新材料里的高塑化性多元醇……多元醇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它运用广泛,“二次开发”以后功能强大。苏州青年创业人才孙科早早地就从不同技术路径开发生物质多元醇,他投身前沿科技,敢于产学研一体化,引领行业发展,助力企业成为行业的标杆。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当一个人认准一件事,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去做,这个过程本身就很美好。  生根、立足、破土,长成参天大
期刊
6月29日晚,拙政园片区(平江街道)“红耀百年初心,悦动精彩平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在观前街新艺广场举行。活动中,拙政园片区(平江街道)对优秀党员志愿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并为平江街道商圈“最美窗口企业”授牌。  与此同时,活动现场还启动了“平江红悦书房”,推出产业园党建品牌项目,发布了香花桥社区、大儒巷社区两大最新升级的为民服务载体,授旗平江街道的八大行
期刊
刘素素,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系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苏州大学首届优秀青年学者  “新青年”与年龄无关,也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新青年,敢想、敢做、敢与众不同,他们往往有着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自信的人生姿态、更加蓬勃的创造活力。“新”代表着一种愿意奉献的品质与刚健有为的担当,“新”代表着一种精神饱满的斗志与永不满足的创新。  有的路需要一个人走,那么就安安静静不喧哗,领
期刊
6月底,丁香巷内的施工已经基本结束,静音窨井盖已安装到位,松动的石板已固定完毕,入户台阶、坡道已改建完成,空调外机都设置机罩做了遮挡,街口的花伞也悬挂完毕……不时有路人驻足观看,来来往往关心这条街一砖一瓦的群众比想象得更多。  今年以来,保护区、姑苏区古保委党组以“丁香绽放—古城保护在行动”书记项目为依托,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引领古城保护创新发展。  “我为群众办实事” 项
期刊
近日,三元一村社区“金相邻”·社区学堂上,居民罗敏正认真听讲声乐课。今年4月,“金相邻”·社区学堂在金阊街道三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正式落成,为老年人就近提供书法、国画、声乐、瑜伽、手机应用等专业学习课程,实现了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向往。  金阊街道人文、商业资源丰富,既有名胜景区、繁华商圈,也有居民生活区。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先锋担当破解新老难题,推进“美好社区、活力园区、
期刊
一条山塘街,半部苏州史,拥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虎丘街道,红色文化资源也不遑多让,更有着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的初心和坚持。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我为群众办实事2.0”“海棠芳菲19580”“为民服务中心‘198’号服务”“‘小巷红韵’计划”等一系列项目走进虎丘街道居民生活中,为“大美虎丘 锦绣山塘”的壮美画卷增光添彩。  “我为群众办实事2.0项目”激发企业能量  观景新村12幢408室的
期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快乐养老、健康养老正成为我们每个人正在面对或即将面对的问题。社会对应养老的设施和服务也正不断调整、建设,尤其在社区,旧小区楼正逐步加装电梯,供身体机能下降的老年人安全使用的设施走入了居所,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不便、打发寂寞时光的各项服务也不断应运而生。金阊街道三元一村,适老化社区也正在建设的路上。  多维直观体验,推进适老化改造  “这个是马桶起身扶手,摁下右扶手按钮,扶手
期刊
“相依青山,心比天地宽广,情系校园,沐浴立人芬芳。时代少年,志在飞翔,飞吧飞吧,飞吧飞吧。青云直上,人生篇章,从这里开始,写好每一笔……”一曲《立人之歌》响彻在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的校园里。5月21日小满这天,是科小10周岁的生日。十年校庆日,科小没有“兴师动众”,却在一桩桩精心准备的仪式中呈现了她最美好清澈的模样,也体现了育人价值最低调的奢华。  林子里的文化基因  世间所有的美好,都不是极至处
期刊
没有收银员,没有厨师,除了一名收拾碗筷的工作人员,点单收银、面条制作都由机器完成。这样的面馆你见过吗?在吴中区临湖镇灵湖村,就有一家“黄墅未来面馆”,它也是苏州第一家无人面馆。  其实,在黄墅自然村,除了智能面馆,还设置有自助售货机、自动棉花糖机、自动冰淇淋机等智能售货设备,自助游乐设施也都实现了自助扫码支付游玩。田园味与未来感互相交织,灵湖村利用现代智能科技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以高新前沿科技为江南
期刊
在“江南文化”发源地苏州的西北部,有一个千年古镇名叫黄埭。黄埭镇历史悠久,距今2500多年,因春申君黄歇在此筑堰成埭而得名。  黄埭是有名的“评弹之乡”,自清同治始,至民国末,黄埭镇三里一条街,陆续开设了万云楼、畅苑、怡苑、万福园、三景园、叙园、大雅、东来、红星等九处茶馆书场。评弹界老前辈蒋月泉、徐云志、严雪亭、黄异庵等来到黄埭演出,使黄埭成为吴县境内最大的书坛老码头。评弹名家严雪亭曾说过:“说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