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能分化下的社区工作及社工继续教育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ao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区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细胞单位,也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组织形态。在社会职能分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社区工作,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已经成为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内容。文章在透视社会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工作的现状和开展社区工作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社区工作的方向、内容和工作原则,及如何解决目前社区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社区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因此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继续教育和考核,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的重点。社会职能分化客观上要求社区工作更加完善、多样化、专业化,要求社区工作人员态度更加热情,工作更加高效,目标是提升社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建设和谐社区。
  关键词:社会职能分化;社区工作;社工教育;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政府职能除了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还包括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包括为了保证社会的公平而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地区间的收入调节、社会保障的完善;保护自然环境,对大气污染和土地沙化的治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教育公开化、公平化;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通过立法、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政府社会管理体制也进入深化改革阶段。政府、事业单位的基本社会服务职能正逐步与行政职能相脱离,并逐渐回归社会。各种具有特色的社区服务和社区自组织力量不断涌现,社区工作和社工继续教育工作进入一个快速、崭新的发展阶段[1][2]。
  社区工作和社工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生活的舒适度,优质的社区服务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3][4]。本文从目前我国社区工作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在社会职能分化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开展社会工作的原则、方法、步骤及如何有效地提高社区的工作水平,加强社工人员培训,更好地对社区进行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的服务质量。最后阐述了一些对社工继续教育有益的措施,旨在为提高我国社区的管理水平和建立和谐社区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社会职能分化背景下社区工作的开展及社工的继续教育
  (一)社会职能分化背景介绍及目前我国社区工作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职能的划分和管理都体现出较强的计划性和集权性特征。如果权力过分集中,社区工作的作用和优势很难发挥出来,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容易调动。因为政府对本应该下放的职能大包大揽,限制了社区工作的开展。政府对社区服务性事务的过度管辖而导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区服务尽快地与政府相脱离,使其尽快地回归社区,其形势已经迫在眉睫。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机构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与此同时,无论政府、各级企事业单位还是其他社会组织,其职能也都开始逐渐地清晰化和多样化。
  从目前来看,我国社区的各项功能还是不够完善,给社区、家庭和居民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一,现代社区已经不再是居民的主要就业场所,而社区的主要职能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和居住环境。第二,社区的社会功能逐渐淡化,居民的人际关系也趋于淡化,社区内基本没有公共集体活动,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互助很少。第三,小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普遍对新式社区缺乏认知感、归属感和依赖感。
  目前,我国的社区工作主要在城市开展,更侧重于社区组织和各类服务活动的开展,重点为社区内存在特别困难的家庭和居民提供福利和保障。现代社区服务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满足与城市综合体制的配套需要,还取决于社区居民的迫切需要。
  首先,社区的覆盖面最广,能够覆盖城市街区的每个角落,社区各项服务直接面向社区全体居民。
  其次,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使居民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服务倡导的邻里一家人和互助互爱的精神也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从本质上讲,也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品质和道德风尚。
  最后,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例如居委会、社区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和服务,可以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提高人们对居住地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这样能够有力地促进基层建设,保证基层的安定团结。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主要参加者包括街道干部、居委会干部职工、相关民政部门的职工;还包括一部分兼职工作者,这部分工作者主要来自国家各级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第三部分是义务工作者,主要是指热心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并且有时间、有精力为社区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人,这一部分人以年轻人为主,是未来社区服务的主力军。
  在社会职能分化的大背景下,有效地开展社区工作和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与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改善政府的传统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现在社区承担了绝大部分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有效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将具体和细化的基层居民管理工作交给社区承接和处理, 不但可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减轻政府负担,还可以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的工作主项专注于宏观调控方面。
  其次,有助于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社区发挥积极作用,此外,社区还承担着大量的新型社会服务项目。
  最后,开展社区工作还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构建和谐社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经济状况的改善,使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对邻里间的认知都产生了较大改变。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特别是居民的养老、医疗、就业等各项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改革的开展和落实,都为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社区作为社會生活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社会职能分化的大背景下,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职能权限有待明确。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国家是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完成的,各项社会职能的分化,客观上要求一部分基层权限下放到社区,由此导致社区工作和政府管理方面存在一些缺位现象,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是社区自己没有减轻政府的负担,也没有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积极性。
  其次,社区的服务经费严重不足,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不到位。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因为社区服务为政府的工作减轻了负担,也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障职责。但政府投入的经费十分有限,由此造成社区工作难于全面开展,人力资源紧张。还有一部分经费是其他社会团体的公益性捐助和社区自身的积累。社区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谋求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社区经费的管控方面也要加强管理,杜绝浪费。对社区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目前社区服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再次,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相对应的制度化保证缺失。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区服务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工作法制化不仅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社区服务的法制化能够保证其持续、深入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地配套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社区工作的顺利完成。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差,无法发挥出窗口服务的优势。由于社区工作性质所致及岗位待遇偏低,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居民的各种要求。因此,要尽快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多增加岗位培训次数。
  (二)新时期开展社区工作的原则和具体举措
  1.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针对目前社区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明确社区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社区工作方案、内容和应对措施。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1)因地制宜,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传统相适应。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人们的文化传统、社会生活需求、生活方式都存在差异,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社区也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因此开展社区工作不能够教条主义,更不能照本宣科,要针对社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服务网点机构的设置、服务标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要坚持一切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一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出发点。
  (2)由于政府针对社区的政策性拨款有限,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还是要充分调动本社区的各界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社区工作更多支持,使之真正为社区居民提供自我服务。在每个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每一个居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在享受社区服务的同时,还应该为社区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社区工作的协调规划和统筹。每个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要基于不同的层次分别进行和展开,社区开展的项目要配套,并要有始有终,避免浪费社区的宝贵资源。同一种社会服务需求也可能有多种层次、多中形式,在设立服务项目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做好市场调研和项目策划,做到合理配置,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齐头并进。社区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本社区的居民服务,尽管经费和资金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社区活动还是有别于商业性服务和企业行为,社区服务是一种福利性工作,并非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标。社区工作还是要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特别注意不能将社区的工作变为商业活动。只有摆正社区服务工作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位置,才能发挥出社区真正的作用。获得社会效益是最终目的,而实现经济效益是实现前者的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体制改革不斷深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社区工作植根于居民,服务于群众,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新时期开展社区工作的具体举措主要有下面五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社区的权限,界定各级政府部门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和介入尺度。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身份和职能。严格明确政府对社区工作的介入尺度,明确政府在社区工作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主要是起到宏观管理工作和引导作用,对社区的困难要及时了解,积极帮助大家解决,给予社区以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多多采用宏观手段推动社区的进步和持续发展,绝不能事事参与,亲力亲为。在由政府管理向居民委员会自行管理过渡阶段,应建立以各级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社区委员会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政府派代表参与,代表由街道的领导干部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向上级部门反映社区的基本情况,并向居民转达上级的要求和指示,同时代表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行政督导。
  (2)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资金,杜绝浪费,并多方筹集资金,开源节流,提高社区工作经费的使用效率,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社区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离不开经费支持,社区的事业资金是开展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强化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各级政府部门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社区的管理工作。然而,政府管辖下的社区十分庞大,由政府投入社区的资金毕竟有限,社区还是应该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增强自筹资金的能力。在转型阶段,政府应重点考虑将社区工作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和领域。
  社区还应积极地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如通过示范性社区、标兵社区从政府处获取各种形式的贴息和补助。吸引和鼓励社区范围内的企业、团体和个人与社区进行合作,或对社区的公益性活动进行捐赠和赞助,逐步推动本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积极推动邻近社区服务和硬件设施的资源共享,以缓解邻近社区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而导致的种种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增强邻近社区成员间的参与意识,还能减少因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可以提高邻近社区活动器材和其他硬件设施的使用效率。   (3)建立健全与社区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社区并不是政府部门或执法部门,在正常工作的时候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因此完善与社区管理配套的法律法规是做好社区基础性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适应目前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应制定一部适用社区开展相关工作的法规,明确社区中各个主体的地位、职能及角色定位,化解各个主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保证社区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进行;进一步完善目前现有的法律法规,注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大执法力度,将有利于社区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完善科学评估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切实提高社区服务的管理水平;不适用目前社区管理的老旧法规要尽早废置,避免社区活动受到约束。
  (4)困扰社区服务的最大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是改善社区服务和开展社区工作的重点。人才是衡量一个社区服务事业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标杆。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社区主体已逐渐形成了以社区干部为骨干,以各级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兼职人员为主体,以志愿者和社区的普通居民为依托和参与对象的人才梯队。但从总体来看,由于社区的工作性质和待遇水平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社区对年轻且有学历的人才没有吸引力,所以社区服务的项目内涵和各种专业技能水平较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加以完善。
  依靠当地有影响力的社会教育机构,在当地政府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在岗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水平。激励有爱心的社会工作者去引导社区服务人员走出困境。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解决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稀缺的困难。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提升竞争力,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尤其是有理想、有学识的年轻人加入社区服务队伍中来,并逐渐组建一支优秀队伍。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提高社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目前移动互联网络十分发达,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具体内容包括社区安保的网络化、治安电控化、教育电教化、服务微机化。社区建设要向“十个一”工程靠拢,即拥有一个现代化的电子图书馆、一个多媒体会议室、一个快捷的办公网络、一个政务公开平台、一个便民服务处、一个人才培训室、一个资源数据库、一个海量信息平台、一个多功能中央控制室、一个互联网专用出入口。
  要充分认识到社区网络信息化的重要性,因为社区信息化是整个城市信息化的基础,只有实现社区信息化,才能提高整个地区居民的服务水平。加强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是社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有效加强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提升现代社区的服务水平。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社区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问题,依据社区工作开展的原则,提出了开展社区工作的五种措施。但加强和改善社区工作还是要以人为本,要突出社工在社区工作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这个事实在短时期内无法得到改变,因此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之上提高社工的素质和技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定期对社工做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升社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本社区居民服务。
  (三)社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在社会各种职能多样化、分化的历史进程中,要想推进社区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主要依赖社工的素质。目前我国在加速发展社区社工继续教育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要继续加大力度,对社工定期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服务水平。
  (1)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对社工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及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是社工继续教育所依据的内在标准。社工的价值观培养不是短期的、一蹴而就的培训,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定期对社工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要认真做好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切实增强非专业背景的社工對社区工作性质的认同度,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对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产生认同,才能真正地把社区工作做好。
  (2)要强化政府倡导在社区工作中的实践作用。本地政府、街道和所在社区的工作存在交叉、分工不明等问题,所以应该将政府职能与社区职能相分离,完善职责分工体制。在开展社工活动的同时,适当提高社工人员的薪酬待遇。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创投等社会组织服务方式,推动社区工作转型。随着政府有关社区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社区将鼓励持证的社工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和活动,以减轻政府负担。
  (3)结合现有社工岗位的特点,加强非专业社工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目前我国社区社工普遍存在学历不高、能力偏弱、年龄结构偏大等问题,绝大多数社工无专业背景。参加过或已经通过职业考试后的社工,所掌握的知识也仅局限于书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仍旧无法独自解决,资格考试与实际严重脱节。为了改善应试型的社工职业培训制度,我国内地的社工职业水平考试可以适当借鉴西方国家或中国香港地区的做法,逐步对没有专业背景的社工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如优先聘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持证社工,提高社工人员的薪酬待遇,对没有专业背景的在岗人员要进行一年的高密度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统一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不参加培训者或不能通过考试者不得晋升或予以辞退。与本市的高校合作,通过高校这一渠道对现有社工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现有社工或非专业背景社工的知识储备和服务技能。当然系统培训和继续教育实际上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逐渐培养社工的价值观,不断深入了解社区工作的传统、价值和意义。
  (4)大力推动社区与本市高校、图书机构和网络阅览室的合作,创造学习型社区氛围。为改变社会工作人员教育背景不足的现状,可通过职业考试不断地提升社工人员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与本地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定期聘请专业讲师为社工举行培训活动。高校有许多相关专业的课程既能满足相关人员理论方面的要求,又可以和高校一同开展实现活动,加深高校师生对社区工作的了解,以吸引即将毕业和在校优秀大学生到社区工作。   街道和社区社工对社区居民真实需求的了解。社区和高校应以各自的优势出发,让高校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加强社区培训和继续教育,两者进行深度合作有其必要性。作为专业社工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应切实与当地社区、街道展开深度合作。从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社区与高校在社工培训方面开展合作,的确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双赢的目的。
  另外,社区领导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图书机构,鼓励社工在闲暇时间多多阅读与社区相关的管理和服务书籍,不断地主动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更好地为社区工作服务。总而言之,对社工进行职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才是未来提高社区管理工作和服务水平的真正原动力。
  三、结论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部门职能的进一步分化和简政放权,以社工人员和社区居民为主的对本社区进行自行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分析了在社会职能分化的大背景下,社区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社区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及如何有效地开展社区工作。最后分析了社工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开展社工培训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社区是政府和普通居民衔接的纽带,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身份正在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作为居民之家的社区会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也应该真正地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标准,真正地为广大居民站好岗、服好务。
  参考文献:
  谢建社. 城市居民社区工作服务需求及其模式探索——以广州为例.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2, 12(2):13-18.
  孙 平. 中国城市社区工作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专业和本土社区工作的比较分析. 社会工作, 2012(11):64-67.
  罗晓蓉, 宫海丽, 马俊娟,等. 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困境与出路.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s1):287-290.
  唐斌尧. 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4-90.
  徐永祥. 社会职能分化下的社会工作及社工教育.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纪海军.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困境研究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朱眉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李师坪. 社区社区社會工作与社区组织体系建构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长春:吉林大学,2012.
  雷 杰.“专业化”,还是“去专业化”? ——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话语论述.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4(1).
  刘雪莲.关于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张丽丽.论实务导向型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构建.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4(1).
  孙志丽,胡 琪.社会工作教育:西方传统经验与中国现代本土探索. 世纪桥,2014(9).
  徐永祥.论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与运行机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柴瑞章,周世强,陶书毅.社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发展模式解析——以北京、广州的实践为例.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1).
  刘斌志,谭坤成.论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培育:基于实习与督导的反思. 社会工作,2015(5).
  王惠卿.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王 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11).
  张亚君.浅谈社会工作方法如何介入社区工作.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6).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是立足点,道德建设是关键,法治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途径;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全面深化改革过程当中,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引領思潮、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呢?倡导什么样的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贷消费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主要举措,但该举措的实施还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我国信贷消费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信贷消费;问题;法律对策  一、我国信贷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1.消费者自身缺乏安全感  首先,对于当代消费者来说,在实际的商品以及服务消费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风险。其次,信贷消费相应的经营
摘 要:教育改革对学生的发展要求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所以体育教学也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关注。文章作者提出要想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必須结合体育教学的自身特性,针对教学教材以及教学目标要求,综合各个方面因素,真正做到让体育教学目标引领体育教学,实现体育教育健康有序开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程目标;素质教育  一、深化对年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研究,生动恰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体育教
在本文中,主要针对新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鲁棒调度模式做出全面分析研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下文中一些内容,希望能够给与同行业人员提供一定价值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和农村对于建筑工程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关系着住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而
<正>Organized by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Branch, CCPIT, China Stone Materials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CIEC Exhibition Company Ltd., The 14th China(Beij
摘 要:马列主义理论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社会的发展指引着方向。在教育事业中,马列主义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学生对马列主义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同时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进一步进行拓展和延伸,与时代接轨,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新形势;马列主义理论;教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
语言磨蚀作为语言学习的逆过程,指的是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逐渐减少,语言使用者运用双语或多语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的现象。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关于语言磨蚀的研究就已经展开,但直至1980年语言磨蚀研讨会的召开,它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其后的30多年间,语言磨蚀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国内,语言磨蚀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全方位、大规模的研究仍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