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每节课40分钟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本文主要分析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1.引导主动参与,培养数学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就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人情感中,使学生产生好奇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分苹果”中,示图、提问:“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按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在这样的合作互动中,个别懒动脑子和懒动手的学生也主动参与起来,投身到“分苹果”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了,在合作互动中获取知识。
2.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3.师生换位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前的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机枕性的听练,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没有说话的权利。教师的满堂灌把一个个学生都教成了书呆子,学死书,死学书。新课程理念不是让你教师教教材,而是让你教师用教材教。把以前的死课堂变成充满生命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和服务者的地位,热情地鼓励每一位学生,实实在在的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赞扬,所以教师多用激励和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集思广益,多方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在随时互换的动态中,让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中完成,大大体现了高效课堂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4.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讓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作业批改,引入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有进步时,我就會在作业的评语中这样写到:“你进步了,孩子。”“继续努力吧,孩子。”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或写到:“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他再进步了,我就会写到:“好样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高兴!”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做到“课开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1.引导主动参与,培养数学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就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人情感中,使学生产生好奇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分苹果”中,示图、提问:“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按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在这样的合作互动中,个别懒动脑子和懒动手的学生也主动参与起来,投身到“分苹果”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了,在合作互动中获取知识。
2.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3.师生换位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前的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机枕性的听练,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没有说话的权利。教师的满堂灌把一个个学生都教成了书呆子,学死书,死学书。新课程理念不是让你教师教教材,而是让你教师用教材教。把以前的死课堂变成充满生命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和服务者的地位,热情地鼓励每一位学生,实实在在的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赞扬,所以教师多用激励和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集思广益,多方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在随时互换的动态中,让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中完成,大大体现了高效课堂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4.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讓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作业批改,引入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有进步时,我就會在作业的评语中这样写到:“你进步了,孩子。”“继续努力吧,孩子。”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或写到:“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他再进步了,我就会写到:“好样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高兴!”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做到“课开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