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肥对低温胁迫下铁皮石斛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sgh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铁皮石斛\'晶品一号\'幼苗为试材,分别于叶面喷施不同稀释倍数(500、1000、1500倍)的海藻肥,研究其对4℃低温胁迫下铁皮石斛抗氧化生理特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表明:1000倍稀释浓度的海藻肥有效缓解了低温胁迫下铁皮石斛叶片失活、叶绿素降解和丙二醛(MDA)积累;促进了脯氨酸(Pro)含量的增加,以及抗氧化系统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POD、SOD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同时海藻肥处理降低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CAT基因表达水平.低温胁迫解除后的恢复生长初期,海藻肥处理下的铁皮石斛幼苗抗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组,有效提升了植株在恢复生长期的综合抗氧化能力.因此,在铁皮石斛幼苗的人工栽培中通过喷施适宜浓度的海藻肥可提高植株的抗低温能力.
其他文献
为制备酒糟腐熟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对筛选得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诱变育种菌株UN-5和里氏木霉的复合效果进行了考察.针对菌种耐酸性、复合时二者拮抗性以及培养时间、菌种配比和培养pH这3个影响复合菌剂纤维素酶活的主要因素设计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结果 表明,复合菌剂的菌种配比、培养时间和pH对复合菌剂的纤维素酶活有显著影响.正交实验结果显示UN-5和里氏木霉制备复合菌剂的最佳条件为:培养时间28 h,菌种配比(UN-5∶里氏木霉)为2.5∶1,培养pH为5.0,此条件下制备的复合菌剂纤维素酶活达125
为提升北京市周边地区复合肥料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出厂检验能力,开展生产企业测定复合肥料中总氮含量的能力验证研究.能力验证样品符合均匀性和稳定性要求,总氮含量测定结果采用频率分布统计和稳健Z比分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8家参与能力验证单位的数据集中分布在中位值17.12附近,仅有低频数偏离,本次测定结果频率分布近似正态分布.Z值判定结果满意率为83.3%,说明80%以上的复合肥料生产企业对复合肥料中总氮含量测定的检验能力符合国家标准GB/T 8572-2010《复混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干旱灾害日趋频发.为全面精细研究华中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合水汽(PWV)、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数据,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合克里金插值分别对2010-2019年的GPM IMERG和TRMM 3B43数据进行空间降尺度,并利用区域内53个气象站数据进行精度评价.对优选的降尺度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耦合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方法及Hurst指数法,分析了华中地区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可持续性特征,并对未来降水趋势进行预测,最
作物临界氮浓度是作物达到最大生长的植株最小氮浓度.临界氮浓度随地上部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而下降,可以用幂函数模型Nc=a×Wmax-b表示.已建立了数十种作物临界氮稀释模型,根据作物收获器官的特点,分为收获籽粒、收获鲜果实、收获块根块茎和收获地上部营养体4类,不同类型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在模型参数和氮素诊断应用方面各有特点.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除了植株临界氮浓度-植株干重这一典型形式外,还有器官临界氮浓度-器官干重、植株临界氮浓度-器官数量指标(叶片干重、茎鞘干重、LAI、叶面积持续期)等形式.因此,提出评价
生物炭基肥是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种绿色肥料,因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生物炭基肥的制备过程影响生物炭基肥的缓释、成型和其他功能性效果,进而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的影响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报道.从生物炭原料、炭肥比、制备方法和制备工艺改性研究4部分阐述了生物炭基肥的制备过程对生物炭基肥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生物炭基肥的种类、与化肥的配比、施肥方式对其应用效果的影响,展望了生物炭基肥在我国农业作业推广中巨大的应用前景.得出了生物炭基肥的制备和应用规律,为生物炭基肥制备过程的
通过研究腐植酸与尿素结合工艺对尿素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为腐植酸尿素生产工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在石灰性潮土上进行土壤培养试验,设置8个处理:不施尿素(CK)、普通熔融尿素(U)、0.5%添加量的腐植酸(HA0.5)、5%添加量的腐植酸(HA5)、腐植酸添加量为0.5%的掺混腐植酸尿素(HA+U0.5)、腐植酸添加量为0.5%的熔融腐植酸尿素(HAU0.5)、腐植酸添加量为5%的掺混腐植酸尿素(HA+U5)、腐植酸添加量为5%的熔融腐植酸尿素(HAU5),分析转化过程中的尿素残留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
准确识别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规律和轨迹特征,对科学推进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年、2005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鄂西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轨迹序列,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各项指数、弦图可视化、标准差椭圆方法,从地类总量变化特征、数量变化轨迹特征和空间变化轨迹特征3个方面开展,揭示近30年来鄂西南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 表明:(1)土地利用总量变化稳定性特征明显.林地和耕地始终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变化活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降雨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土壤酶是森林生态系统化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能够快速反映土壤环境的变化.因此研究亚热带土壤胞外酶活性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有效评估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影响.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隔离30%降雨(TE1)和隔离60%降雨(TE2)3种处理,于2020年9月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 cm)土壤进行取样,研究9年的隔离降雨对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程度隔离降雨后,4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对于碳排放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研究仍有限.以安徽省为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碳源/汇角度评估了安徽省净碳排放,分析了碳排放时空特点,从碳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3个方面阐明了安徽省碳排放效应.结果 表明:(1)从200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均增加503.92万t,林地是碳排放的主要碳汇,但其碳汇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建设用地是
土壤水分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过程和生态承载能力关键因素之一,掌握其变化特征对于高寒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HOBO土壤温湿度仪器监测数据,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ND)、轻中度退化(LMD),重度退化(HD))下高寒草甸表土层土壤3个层级L1(0-5 cm)、L2(5-15 cm)、L3(15-30 cm)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夏季,低值区分布在冬春季.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表层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