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风作用下应县木塔结构响应及监测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县木塔是世界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为了探究在地震与风荷载作用下应县木塔的结构响应,采用梁单元建立的木塔有限元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木塔在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最大可达1/196,一定程度上会对木塔结构产生破坏;木塔在风振作用下会产生较大水平加速度,威胁木塔上的文物;基于木塔的地震与风振响应,提出了关注脆弱构件的残损监测、木塔构件变形监测、木塔振动监测与传递监测等四条建议。旨在为木塔进一步监测与有效保护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县木塔;有限元模型;地震作用;风振响应;监测建议
  引言
  木结构建筑遗产是世界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其中,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图1),以其复杂的构造成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以下简称“木塔”)。然而由于长期老化、地震与风荷载作用,使得木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害,特别是木塔西南角柱倾斜严重。开展地震与风荷载作用下木塔的结构响应研究,明确木塔在这些作用下的损伤部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针对木塔结构安全问题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研究。其一为整体监测与保护方案研究,主要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开展了定期巡检与监测等工作,如,木塔风荷载与塔址风环境的实测。近年来,又开展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木塔结构变形多频次实时自动检测与木塔整体精细化测绘与信息留取工作。其二是木塔整体数值模拟研究,张舵、王珏、常婧雅、杜雷鸣等、陈志勇等分别建立了木塔整体模型,并进行了动力特性与地震作用分析。李雨航等开展了木塔风洞试验与CFD数值模拟,研究了木塔的风压分布规律。其三为木塔构件试验与模拟。陈志勇等开展了木塔叉柱造斗栱及其榫卯节点的试验;肖碧勇与燕兆分别开展了木塔二层柱头斗栱竖向荷载与水平荷载的试验;陈韦等开展了木塔上明层的三类斗栱试验。然而,对木塔的风振响应计算研究学术界还关注较少。同时,木塔的数值模拟研究对结构监测策略的建议较少,无法对木塔健康监测提供帮助与指导。
  本文开展了在地震与风荷载作用下木塔的结构响应计算,并提出了相应的监测建议。建立了精细化的木塔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动力特性的验证。选取了符合规范要求的三条地震波,进行了木塔地震响应的时程分析。基于风洞试验生成了三维脉动风荷载时程曲线,进行了木塔风振响应计算与分析。最后基于木塔有限元计算结果,提出了适用于木塔监测的建议。本文旨在探究在地震与风荷载作用下木塔的结构响应,为木塔进一步的监测与保护奠定基础。
  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动力特性的对比
  (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建立精确的有限元模型是准确模拟在地震与风等外荷载作用下结构响应的重要基础。在保证有限元模型精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单元数量。本文采用适用结构领域的有限元软件SAP2000 V18建立木塔的有限元模型。根据1990年代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古建教研室王贵祥教授团队的现场测绘图与近年来现状测绘图建立应县木塔结构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古木结构与现代混凝土结构的区别之一在于材料属性的不同,木材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可分为三个方向,顺纹向(L)、径向(R)、切向(T)。在本模型中,采用木塔实测材料属性,如表1所示。其中E表示为弹性模量,G表示为剪切模量。对于构件属性采取如下设置:木构件梁柱均采用梁单元进行模拟,该单元可承受拉、压、扭、弯等作用。柱脚根据贺俊筱等的研究采用摇摆属性连接。一层墙体采用厚壳单元进行模拟,以考虑墙体的剪切刚度影响。墙底施加GAP单元以模拟墙体不受拉的特性。由于SAP2000无法模拟变截面壳单元,但墙体上窄下宽,因而采用区域等效截面的方法进行处理。楼板与屋面采用厚壳单元进行模拟,其中楼板赋予木材属性,而屋面则采用瓦的材料属性。斗栱等效为杆件单元,并进行剪切方向的刚度释放,以模拟斗栱的半刚性属性。这种方法可极大简化斗栱复杂的外形,又可将柱头枋等结构连接起来。同时,将榫卯节点也进行转角方向的弯矩释放,其参数采用Han等人研究成果。为模拟门窗对于结构刚度的贡献,在门窗区域通过等效原则布置了斜撑。其余荷载如佛像、牌匾等均以面荷载形式施加在结构上。
  (二)动力特性对比
  合理可靠的有限元模型是研究结构抗震与抗风性能的重要基础,计算木塔的自振周期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其中实测数据为2015年北京建筑大学对木塔进行的动力特性实测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有限元模型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两平动方向周期误差均小于5%。表明本文基于SAP2000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在弹性阶段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于后续的结构响应计算。
  二、木塔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一)地震动的选择
  根据相关技术资料,应县木塔所在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35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与木塔地质条件,从PEER NGA WEST强震数据库中选择了三条地震波,分别为San Onofre-So Cal Edison测站测得的Borrego Mtn地震(简称“RSN40”),LA-Hollywood Stor FF測站测得的Lytle Creek地震(简称“RSN46”)与Whittier Narrows Dam测站测得的San Fernando地震(简称“RSN93”)。3条地震波的反应谱与规范谱的对比如图3示。在结构的基本周期点上,3条地震波与规范谱的相对误差不超过35%,说明3条地震波适用于木塔结构所在区域。为进一步验证本文所选取地震动的合理性,对木塔结构进行了这3条地震动的小震分析,获取了基底剪力并与反应谱进行了对比,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看出,所选地震波的基底剪力均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3条波的平均值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二)木塔结构响应
  采用上述地震波,将加速度调整为150cm/s2,分别对木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通过计算可得多遇地震作用下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96,Y向层间位移角为1/199,层间位移角如图4所示。此处层间位移角定义为每个区域的柱底到上一层区域柱底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移角。从图中可以看出,RSN40地震波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较大,且木塔第二、三层明层的层间位移角较大。主要原因为:一层具有刚度较大的泥土墙,而相比之下二层明层刚度较小,使得二层明层层间位移角较大。由于木塔中心对称,所以X向与Y向的层间位移角分布较为一致。
  同时,提取每层边缘点在多遇地震下的最大位移。其中明层区域为明层楼板边缘,暗层区域为屋檐边缘。每区域共选取24个测点,其测点布置如图5所示。节点位移定义为节点双向位移的矢量和。因木塔X向与Y向结构布置较为一致,位移数值也基本一样,故图6仅展示了在X向地震作用下木塔的结构位移响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地震波引起的结构最大响应趋势较为相近,而RSN40引起的结构响应是三个地震波中最大的,最大值约为160毫米,出现在第四层平座层与明层的边缘。
  选取RSN40地震波作用下的木塔基底剪力时程曲线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RSN40-X地震作用下X向最大基底剪力可达8092kN,而在RSN40-Y地震波作用下Y向最大基底剪力可达8163kN。同时,在X向与Y向多遇地震作用下柱应力最大值分别为8.83MPa与8.73MPa,远小于应县木塔所用木材的抗压强度极限值。但当木材开裂后,承载力会有所降低,所以需要进一步关注与实时监测。
  三、木塔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一)脉动风荷载的生成
  獲取适用于有限元模型的脉动风荷载是计算结构风振响应的基础。本文采用木塔风洞试验数据生成有限元模型的脉动时程数据。其基本方法[26]为:
  (1)从木塔的风洞试验中获取0?风向角(相当于木塔受南风)下的风压时程数据。
  (2)根据公式(1)计算风压系数时程
  (5)将每个区域的风荷载以点荷载形式施加在木塔结构上,并进行风振时程计算。值得注意的是,施加的各点风荷载方向与结 构表面垂直。
  (二)木塔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对木塔有限元模型施加上文生成的三维风荷载时程数据,得到木塔结构的风振响应。由于风向角对木塔作用影响较大,故选取三个风向角进行分析,分别为0?、22.5?与45?。其中0?为木塔承受南风的风向角。计算不同风向角作用下木塔结构层间位移角如图8所示,其中层间位移角为沿0?风向上的层间位移角。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木塔第二与第三层明层处,层间位移角最大,这也与现有的结构监测结果相吻合。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372,略大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说明当风荷载较大时,会对木塔结构产生持续性的损伤,加重木塔特别是二层明层的倾斜。
  在风灾发生时,结构最大位移与最大加速度是较为重要的指标,提取每个区域的最大位移与最大加速度分别如图9、10所示。其中位移与加速度均为两个方向的矢量组合。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位移为67毫米,出现在顶层屋檐。最大加速度可达0.9m/s2,出现在三层与四层平座层以及屋顶区域,已远超人类可耐受的加速度限值。这也说明,当加速度过大时,木塔上的佛像等物品可能会被抛出,造成文物损害,需要特别注意。
  四、木塔的监测建议与启示
  2020年7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工作站揭牌,为应县木塔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了直接的工作平台,也对木塔的监测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建立木塔的有限元模型不仅可以对木塔进行整体的安全性评价,也可以为监测策略提供基础与建议。
  其一,关注在地震与风作用下脆弱构件的响应。根据上文有限元计算,在地震作用下三层平座层与三层明层交界处的柱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使该处叉柱造斗栱劈裂,叉柱的劈裂则会引起上柱的失效,影响木塔的稳定性。同时,每一层柱在每个乳栿上向内收紧,来实现木塔外形的收缩。但这会导致上下柱不在同一维度,使木塔传力系统受到影响。此外,木塔立柱、斗栱、横梁等承重结构残损程度较高,特别是二层部分立柱、斗栱、横梁已严重劈裂。可利用阻力仪探针伸入立柱、斗栱、横梁等构件评估其残损程度,也可结合应力波检测技术、超声波技术评估构件的残损程度和强度,为木塔后期的加固维修提供数据支撑。
  其二,根据上文地震与风振数值模拟结果,木塔各明层均出现较大的位移响应,最大值达到了160毫米。建议对各明层(不含一层)关键位置实施长期监测,每层选取典型立柱,进行立柱倾斜、柱顶位移的监测,建立木塔倾斜、位移与地震、风振动力响应的联系。同时,仍需关注在大风作用下关键位置处变形的时变累积效应,研究其时变规律,结合模拟仿真,对可能出现的险情提前预测。
  其三,三层与四层平座层以及屋顶区域在风振作用下振动加速度最高达0.9m/s2,已远超过《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2013)[28]中人体舒适度容许振动加速度上限值0.144 m/s2。建议于各明层(不含一层)选取典型立柱,于柱底设置振动传感器,监测其振动加速度,考虑到对结构本体的扰动性,可选用无线振动传感器;同时可考虑采用消能减振技术控制相应位置的振动响应。
  其四,对不易监测的位置进行传递监测。对于较为重要的隐蔽位置的构件或测点,可采取设立传递参考点,将某一处已知位置的响应作为参照,映射到隐蔽位置,进而达到监测的目的。例如,在木塔结构中,A处为隐蔽测点,B处为表面的测点(图11),则可通过监测B点响应而映射到测点A的响应。将两测点在RSN40-X地震作用下的测点位移分别绘制在图的x与y轴上,如图12所示。可见两测点近乎线性,则可采用监测B点来代替A点。其映射关系还需要实测与有限元计算的进一步结合与研究。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在地震与风作用下应县木塔的结构响应,并提出了适用于监测的建议。研究结论如下:
  基于SAP2000梁单元建立了应县木塔有限元模型,其中榫卯与斗栱节点分别释放了剪切与弯曲刚度以模拟节点的半刚性属性。计算了模型的动力特性,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其平动周期误差小于5%,说明结构模型在弹性阶段有效可靠。
  基于中国规范选取适用于木塔所在场地的三条地震波,其反应谱与标准谱误差满足规范要求。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木塔层间位移角最大可达1/196,出现在二层明层与三层明层。在第四层平座层与明层上出现最大位移可达160毫米,最大基底剪力可达8163kN。
  基于木塔风洞试验,生成木塔三维脉动风荷载时程曲线。层间位移角最大可达1/372,出现在二层明层,说明当风荷载较大时,会对木塔产生较大损伤。同时,在风振作用下,木塔最大加速度可达0.9m/s2,对木塔上文物安全产生威胁。
  木塔监测需要长久关注与研究。基于木塔结构响应,提出了四点建议,包括木塔平座层与明层间的脆弱构件残损监测、各明层(不含一层)的变形监测、结构振动监测、对不易监测的位置进行传递监测,以实现木塔的有效保护。本文旨在探究在地震与风荷载作用下应县木塔的结构响应,为木塔进一步的监测与保护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藏族舞蹈作为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它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在通过肢体艺术传达出内心的情感时,让特有的表演风格加以呈现。在青海玉树地区有着丰富的藏族歌舞,结合生活习惯、传统习俗等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巴风情。无论是身法韵律、美学表现,还是文化情节、想象特征藏族舞蹈都具备独特的审美表现和体验。本文依据青海玉树藏族舞蹈,探讨分析其表现特征。  【关键词】青海玉树藏族舞蹈;表现特征;审美;肢体动
有这样一所养护院,犹如镶嵌在沪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有这样一位养护院院长,犹如一块磁铁,吸引着静安区乃至上海市各区的老人入住.
期刊
遥感技术具有可大范围、周期性对地观测的特点,可为不可移动文物灾害监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从洪涝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影响出发,介绍了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光学遥感数据对不可移动文物灾害进行监测的方法。分别通过鄱阳湖的洪涝灾害对邑北垱遗址的影响、城市建设和开采活动对云冈石窟及周边区域的影响,以及福建泉州顺济桥在台风与洪涝中损毁的情况进行
摘要:通过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不可移动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认为历史自然灾害往往发生在历史社会环境及其文物的集中区,并对二者产生渐进或剧烈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在不断提升,灾害的发生及其防范应对又会或多或少地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其社会环境中有所体现。有鉴于此,提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防的几点建议,一充分了解和识别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历史上的主要灾害类型以及影响,判断未
线上教学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不断推进的一种新兴课程教学模式,又称网络教育和“互联网+教育”,是指学习者借助网络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大量的、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环境下学习和发展。护理专业线上教学内容多样化,除了涵盖护理、临床,还包括养生康复等领域的知识。
2017年,浙江省嘉善县在全省率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分城乡、不分年龄,覆盖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推进养老服务优质共享,有效减轻
期刊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武陵山余脉、清江中下游,辖11个乡镇、146个行政村,总人口 41万,是全省唯一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rn1987年,25岁
期刊
基于GIS的相关技术是文化遗产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构建信息集合的管理平台,而且可以成为信息二次处理和加工的研究性平台。1980年代GIS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领域,1992年国际文物保护专家首次将GIS技术用于柬埔寨吴哥窟遗址的分区及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开启了该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GIS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主要在三个方向:文物信息管理保护平台、文物考古信息可视化展示研究、
2021年的8月1日至7日是第30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世界母乳喂养周”的设立,旨在促进社会和公众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支持母乳喂养,创造爱婴、爱母的社会氛围.在推
期刊
2020年开始,广东省汕头市医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始探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关爱年迈眼疾患者,结合医院老年人致盲性眼病科目,从“身、心、社、灵”等层面介入提供支持服务
期刊